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Friesen:短期内新兴市场国家无法增加消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 19:20  新浪财经
Friesen:短期内新兴市场国家无法增加消费
  2009年6月10日下午,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之一的“外汇高峰论坛”在天津市大礼堂召开。图为SGL-Network总裁Mark-Friesen。(来源:新浪财经 橘梗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6月10日,第三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在天津国展中心开幕。10日下午,此次融洽会之一的“外汇高峰论坛”在天津市大礼堂召开。图为参加此次“外汇高峰论坛”的嘉宾SGL-Network总裁Mark-Friesen。

  Mark Friesen:再次感谢大家,留到最后的听众,我会把我的幻灯片放在我们的网站上,我现在想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您问的SGL是什么公司,我们是高技术公司,物流公司,我们体规的是实时的,跨国的货币的结算,帮助公司做这部分工作,我们提供减少交易对手的风险,促进国际贸易,我们是钱的物流,不是实物的物流,我想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我对金融危机的结果的一个看法,一个这个金融危机对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企业带来的一些机遇,我的重点放在三个问题。

  首先我们看一下,一个错误的教训,我们的市场在危机中过得最好的国家,都是目前有一个很好项目的赢余,有很好的外汇储备,俄罗斯,或者阿根廷就是一个例子,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美元是一个不对称的金融工具,投资他很好,但是你借美元的债是不好的,这就是一个问题,经济学家把他看为一个原罪,你不是一个国内货币借款的话是不好的,问题是你不要去学这样一个经验,你要学会一个经验,他不是一个借款的好的货币,举个例子,你们考虑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致命的拥抱,中国和企业的国家说“谢谢,你们把钱借给我”另一方面,新兴市场说“谢谢你来买我们的产品”这个情况是没有办法无限持续下去的,我所考虑的实际的金融危机的成本,不是所谓次债的泡沫,末是美国催起来跑泡沫的流动性。

  第二个问题,就是金融危机的问题,我们的债务到哪去了,尤其是消费贷款,他当时问了一个问题,就是说怎么样替代美国消费者作为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他的回答就是说让中国消费者替代他们,回到了三分之一,中国GDP的规模,跟美国进行对比的话是不现实的,中国能够很好填补美国丧失的消费力,如果你看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都有相当规模的GDP,超过美国GDP的三分之一,美国的消费能力降低1%,实际上新兴市场国家整体提高三分之一个百分点就可以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法,短期内无法实现。

  第三个问题,就是信贷,信用的问题,我重点要讲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和信用,美国缺乏信贷,我们自己会解决,但是他的副作用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信贷缺乏,都会短缺,我们前面讲的三个东西结合起来看,一个是货币问题,第二是消费支出问题,还有信用紧缩的问题,这是金融危机的关键词。我们必须要同时解决三个问题,才能让新兴经济体国家替代美国市场作为一个最终的借贷人或者消费者。在这方面我再花一点时间讲讲,我们如何推动新兴市场的需求,在06年的时候CK做了一个报告,就是说金字塔底部的财富《如何在最穷的人的身上赚到钱》世界上最穷的40亿人,怎么样让他们消费。

  发展中国家有很多没有释放出来的潜力,要需要足够合适的技术释放这个潜力,有一本书指出了针对穷人市场设计出成功的产品,我强调讲其中三点。第一已经事实证明这个市场可以有很高的利润,这个书上举出具体的例子,需要一种新的创新和新的企业文化,使得我们去思维,去设计一种能够满足这个市场特殊的一个价钱或者性能的需求,第三个重要的就是我们设计的产品必须要满足,有可能满足全部新兴市场的要求,有扩展的效应,在他的书中,作者是印度人,很多例子就是印度的人,还有一个例子是拉丁美洲的例子。现在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我们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的定式,新兴市场没有办法进行一些需求,觉得只有第一事件才能有需求,很好的投资机遇就是投资到金融产品能够为新兴市场提供信贷,能够为第三世界做一些债务的融资,很多都可以通过私人公司来做,这些债务可以是本国货币的债务,把这两个建立起来以后,第三个我们有机会开发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我就讲到这了。再请李扬先生接着主持下面的讨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