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候选理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0日 01:22  新浪财经

  一、候选理论名称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厉以宁、吴稼祥等人、曹凤歧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揭示的是企业的资本结合形式,体现着企业的法律形式。就股份制企业自身的性质而言,它不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性质,也就没有姓“社”姓“资”的问题。股份制从其起源来看,既不是产生于资本主义,不是产生于社会主义,而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股份制的原始形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经讲明,股份制的出现是生产规模的扩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企业作为一种不具有特定社会经济性质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经济性质,不是它本身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一定的所有制形式赋予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决定因素做了进一步的扩展,既不再强调扩股权,只要求有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参股。

  我国的国有企业制度安排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要承担其他企业所应承担的经济职能,还要承担国家赋予的必须承担的社会职能,成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工具。正因如此,国有经济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这种转型在单一国有股权的制度安排下相当困难。所以,除了极个别企业实行百分百国有外,绝大多数国企都应从单一的国有产权转向股权多元化,形成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通过混合所有制企业这一制度安排,一方面使企业注重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国家控股“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或实行“金股”制度,保证企业完成政府赋予的特殊职能。在国企改制完成后,股份制就成了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改革包含两个层面的改革,一个层面是企业产权制度层面,另一个层面是证券市场层面。企业制度改革层面的股份制改革,就是把原来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国有企业改造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国家作为所有者控股、经理层作为经营者管理企业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后者与前者的不同就是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有条件地推动一部分股份制企业成为大众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大众发行股票,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接受大众股东的监督。借助股份制,国有资本增量问题迎刃而解,而存量部分,原有企业通过固定资产核定价值折成股份完成改造。再通过出资人制度,设立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对国资履行监督考核和保值增值的职能。股份制改革以及1992年后有限责任公司法律的相应配套,使得出资人和企业,资产和财产边界划分开来,将原本地位极其特殊的国家、国企也纳入到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慢慢接轨,使其作为出资人,与民营资本、外资一样按照同样的市场规则参与游戏。

  五、推荐理由

  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87年国有企业普遍推行经营承包制之后,在最初的企业改革理论的基础上,主要围绕着企业改革实行承包制还是股份制的争论,形成了经营权主导改革和产权改革两种不同的改革思路和理论演化方向。围绕承包制所展开的种种理论争论和分歧始终存在,在承包制发展的后期已经变得非常激烈。这种争论和分歧的实质在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沿着承包制的方向前进,进行经营权改革,还是推行股份制,变革产权制度;承包制是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过渡形式,还是目标模式。

  股份制从提出便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于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阻碍,股份制改革迟迟没有能够在国有企业中广泛实行。在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凡是触及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理论和政策建议,都会引起意识形态领域感情异常激烈的尖锐争论,而这些争论的核心都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股份制问题上的争论,不仅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股份制,更为重要的是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开了一条通道。由于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和承包制本身的种种缺陷,促使人们从更深层次来思考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才是走出困境、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基石。产权概念的提出,一方面把过去对所有制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微观层面,细化为具体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问题;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避开了所有制这个与意识形态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概念,从而为所有制改革理论的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空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公有制实现形式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获得了长足进步。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明确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才真正迈开了步伐。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本次投票新增加文献用斜体字标出)

  1.   厉以宁,1980年,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的劳动就业座谈会上的发言(《厉以宁:被耽搁的股份制》,《经济观察报》,2008年5月5日)。

  2.   严斯茂,《社会主义股份公司初探》,《经济研究》,1984年,(12)。

  3.   曹凤岐,《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4.   曹文炼,《全民所有制大中企业股份化的探讨》,《经济研究》,1985年,(8)。

  5.   吴稼祥、金立佐,《股份化:进一步改革的一种思路》,中国:发展与改革,1985年,(10)。

  6.   世界银行1984年考察团,《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

  7.   吴稼祥、金立佐,《要以新的战略思想改革国家经济职能》,《世界经济导报》,1985年3年11月(6)。

  8.   童大林,《股份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一个新基点》,《人民日报》,1986年8月18日。

  9.   厉以宁,《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人民日报》,1986年9月26日,(5)。

  10. 厉以宁,《论股份集资的管理》,《经济日报》,1986年10月11日。

  11. 厉以宁,《所有制改革和股份企业的管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86年,(12)。

  12. 刘诗白,《试论社会主义股份制》,《经济研究》,1986年,(12)。

  13. 厉以宁,《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

  14. 厉以宁,《补课、趋同还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和任务》,《中国高等教育》(社会科学理论版), 1988年,(l)。

  15. 厉以宁,《股份制是明确企业财产关系的最好形式》,《红旗》,1988年,(1)。

  16. 厉以宁,《价格改革为主还是所有制改革为主》,《金融科学》,1988年,(2)。

  17. 刘诗白,《再论社会主义股份制》,《改革》,1988年,(3)。

  18. 吴稼祥、钟朋荣,《寻找承包制走向股份制的桥梁》,《瞭望》,1989年Z1期。

  19.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科技导报》,1989年,(1)。

  20. 曹凤岐,《再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1. 厉以宁,《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资金来源》,《学术研究》,1989年,(2)。

  22. 厉以宁,《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

  23. 曹凤岐:《中国企业股份制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版、修订版),企业管理出版社,1989年、1993年。

  24.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25. 曹风岐,《三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26. 曹凤岐,《国有企业改革难点与对策——四试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27. 曹凤岐,《改进与完善我国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五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28. 曹凤岐:《股份制与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

  29. 曹凤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并购——六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30. 曹凤岐,《中国企业集团的组建与管理——七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31. 曹凤岐:《股份经济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 曹风岐,《论国有股减持与流通——八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33. 曹凤岐,《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研究——九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34. 曹凤岐,《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研究——十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股份制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