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10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 正文
一、候选理论名称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
二、主要贡献人
王建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指出,应该选择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外汇可以代表一切资源的供给,有了外汇就可以取得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为矛盾的解决提供转化条件。
该战略的要点是:(1)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3)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资金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高的重加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
五、推荐理由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为中国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过渡到发挥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国初期,由于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我国实施了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然而,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产业结构演进跃过以轻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阶段,直接形成相对发达的重工业基础,与低度发达阶段的农业生产形成了鲜明的二元化结构特征,“就出现了工业结构高级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争夺资金的矛盾。”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指出,应该选择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国际大循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换取外汇。外汇可以代表一切资源的供给,有了外汇就可以取得重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从而通过国际市场的转换机制,沟通农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循环关系,为矛盾的解决提供转化条件。
王建明确提出,国际大循环战略应该作为从80年代末起到20世纪末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的总体发展战略。他还预估了战略实施中可能出现的若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力量发展轻纺、食品饮料、家用电器、轻工杂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重点首先摆在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这一阶段大约需要5到7年时间。第二阶段,内地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创汇能力增强,可以用大部分外汇支持基础工业及基础设施的发展,过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这一关。亦需要5到7年时间。第三阶段,以换回的外汇重点支持附加价值高的重加工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开始下降,劳动力转移压力逐渐减轻,就业者开始向重加工业产业转移。这些都标志着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高速增长”阶段的到来。这一阶段大约从“九·五”后期才能起步。”此外,王建还在文中对中国2000年进出口做出了预测。事实证明,中国2000年的进出口和王建的十几年前的预测非常接近。而他早在80年代末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也基本描绘了20多年中国对外开放走过的路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前瞻性。
要素禀赋论(H-O定理)指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度即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王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遵循要素禀赋论,反映出对外贸易的静态利益。
同时,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意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竞争力,从而打破既有的国际分工格局,强调贸易的动态利益。产业周期和全球的产业转移表明,当一种新产品刚刚诞生时,其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当这种产品成熟并广为大众接受就变得标准化了,可以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和素质较低的劳动力进行生产。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资源禀赋结构得以提升,由劳动密集型,上升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提高。这是对外贸易动态利益的充分表现。王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准确地揭示出这一趋势,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资金密集型产业→附加价值高的重加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通常会在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中进行抉择,或者形成介于两种战略间的发展模式。一般认为,通过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低效而成本高昂。但也应当看到,进口替代会在发展阶段的早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好处,特别是大国,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出口导向策略则成为必须的手段。这正是中国从早期的重工业赶超战略到发挥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大国而受益的实际状况。确立外向型的经济目标,使得对外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为改革开放的其他领域赢得了更多时间和空间。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重工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显现,很多行业实现了国际接轨,产业结构服务化正在成为新的趋势。回过头看,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制定发挥了理论指导意义。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王建,《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经济日报》,1988年1月5日。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