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铁生:危机对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提供难得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3日 14:15  新浪财经
杨铁生:危机对推动工业节能减排提供难得机遇
  2009年5月23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新华通讯社新闻大厦召开。图为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杨铁生。(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5月23日,由科博会组委会办公室、新华网、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参考消息·北京参考和中国名牌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新华通讯社新闻大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新浪财经全程直播,以下为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杨铁生致辞。

  杨铁生: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借此机会向各位介绍一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工业实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30年时间内,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发展历程,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丰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日益发展的新局面,中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是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而做出的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基础上,总结5年来的实践,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业由大变强。这是需要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肩负的责任。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10%作为十一五发展期主要任务。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为单位GDP能耗由升转降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经济的作用下,今年一季度中国工业出现了积极的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3月份增长8.3%。但是中国工业基础不稳固,增长回升乏力。危机对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工业占GDP比重是43%,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70%以上,在我们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70%以上又是煤炭,这就是中国现在工业和能源消耗的现状。所以说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最大主体,也是消耗能源、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的最大产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好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压力和破坏问题的关键,是走新兴化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法的出台,对推进循环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当然未来还需制定几十部相关的配套法规,而且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去研究。我们自2005年以来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一批用循环经济理念改造了传统产业的先进典型。如何运用新的理论,抓好这项工作,也是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与工业节能减排,以及国家保增长、调结构、促内需结合起来。一是通过规划,大力调整结构,二是通过技术标注和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的专业指导。三是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一批节能减排作为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四是通过创新发展,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先进技术开发推广。五是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加强工业的污染防治。因为节能降耗,主要靠三个方面来实现,一个是结构节能,一个是技术节能,再就是国力节能。结构节能在我们国家,是一个节能的重点方面。但是结构节能,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目前我们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国力节能是有限的,最主要靠技术节能,这也是我们目前的一个现实选择。

  但是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没有重大变化的今天,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走出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从国内建设来看,也存在这样的技术道路,一是工业能耗过大,二是单位能耗相对过高,三是工业投资强劲,这些必然带动技术产业升级。当前正是国家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调整,我们对各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重点任务进行认真研究。力争把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工作,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的推进。认真总结经验,发挥试点的引导作用。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抓好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工业建设。

  最后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