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叶嘉安:其他国家很难仿效中国城市化的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22:00  新浪财经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以下为香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叶嘉安演讲实录。

  叶嘉安: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论坛。彭教授你刚才讲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就是沙发和板凳之间的差别,这也告诉我们,在农村人口的密集度不如城市,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板凳坐。

  现在我稍微讲一下亚洲的城市发展的一些趋势,亚洲人口增长非常快,由于亚洲城市人口的巨额数量也就意味着亚洲总人口基数很大,城市人口就会很多,大概有6.3亿的人口迁移到城市里面,这是到2050年的预测。讲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会上升2.25亿,到2020年为止。在中国和印度的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都是非常快的。而且印度在追赶中国方面做的实在很成功,我这是一个长远的角度来考虑。

  那么,所有这些对我们来说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人口,2005年大概是1.9亿,而日本的人口是1.7亿。中国人口已经有2.5亿的增长,所以说,中国人口的增长其实可以是比美国的总人口还多一些。那怎么样才能够把这些数字转化成大城市以上的速度。我们认为每个月都有1.25个百万人口城市的诞生,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城市化造成了很多的计划,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尽管我们是泛泛而谈亚洲,但是在亚洲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一样,政治结果也不同,所以很难总结出一般的规律。但是,我认为讲到人口增长或者是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中国和印度是不可忽视的。因为在这里和在印度人口基数都很大,城市人口到2020年,我认为印度的人口会和中国一样多。这就意味着这两个国家会出现快速的城市化,这种快速城市化的模式和亚洲其他国家又不同。

  我们如果回顾一下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历程,过去20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今天有人问了很多的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到其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吗?这其实也是中国在问的问题,联合国在问的问题,也是印度在问的问题,能不能像中国学习呢?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指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特点的话,就很难讨论如果把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应用到其他地方。首先中国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这样城镇化政策的,主要是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积极的发展中小型城市。我们这个国家的政策已经从1978年开始实施了很久。

  第二,尽管中央政府的角色在慢慢的缩减,中国还有双重经济,又有计划经济的成份,也有市场经济的成份。

  第三,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在农村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主要是城市人口有一个户口的制度,尽管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也许户口制度不会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但是我认为户口制度还是控制了中国城市人口,这是非常独特的一点。另外,跟刚才讨论有关的一个话题,就是土地,土地是属于国家所有的。78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使得地方政府有了资金进行城市的开发。也就是所谓的以地养地,基本上来说,我如果用简单的说法来说,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发展。如果卖土地就可以建更多的基础设施,就可以卖更多的土地,因为基础设施好了,这个土地的售价就更贵了,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中国的城市很多的情况下都是靠卖地来获得财政收入。比如说在上海,为什么浦东发展这么快,为什么广州这样的城市发展这么快呢?这这些是从1988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如果没有土地改革,完全依靠工业化的话,我们中国的城市不会像现在发展这么快。而且我们看到在房产市场上,有很多的投机行为,也是由于土地和房产市场的改革引起的。还有一个有的人常常忽视的现象,从银行得到预算的相对便利性,地方性的银行愿意借款给政府改善基础设施,因为有这样的一种假设,政府如果可以卖土地,发展基础设施,如果又有银行提供贷款的话,基础设施的发展就会更快。这种做法在亚洲其他国家不一定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刚才讲的中国城市化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使得其他国家很难仿效中国城市化的模式。

  不管怎么说,尽管有过去的模式存在,我对此的解读是,就算在中国,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城市化的模式是不是能够适应未来的需求呢?比如说,有一本书是1971年出版的,叫做第一世界的城市化进程,探索和理论,这本书里面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做假城市化,它说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城市的扩张,但是经济和就业却没有相应的增长。在工业化革命的阶段,城市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疑问,这样又出现了失业的问题,可是到二战的时候,农村的人口看到城市有很多的工作机会就搬到了城市,可是城市却没有相关的经济的增长。

  在过去由于种种的原因,中国通过户口的制度阻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现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实施,户口制度到底能不能有效的实施下去还是一个问题。最近有一个印度的电影叫做《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其实就是提示假都市的现象存在。在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很多贫民窟,经济问题、贫民问题。中国很成功,遏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刚才也有人提到了中国的县级以下的人口都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是,农村已经很难吸收剩余的劳动力,刚才的两位演讲嘉宾让我觉得更安心一点,项董事长还有余教授,大家说农村领域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我想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到底我们能不能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的城市化会不会变成假城市化。这样的问题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不可避免的。如果有2亿到人口迁移到城市来,会怎么样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很难在其他国家复制。但我想至少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的一些经验能够为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一个参考。

  首先,我先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再从微观的角度阐述。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城市化的模式,很显然过去的模式就是聚焦于沿海地区,然后慢慢向中国的内陆市场扩展。全球经济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几个特大城市群,比如说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还有黄海、环渤海地区,就是北京、天津这些地区。这些都是特大型城市群。问题在于,也许待会Scott教授会解答这个问题。这种特大型城市群的存在会不会扩展到内陆的省份,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人口是高度集中的,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在泰国和菲律宾这些地方,也存在人口都是聚集在大城市的情况。

  那么这个问题以后会不会得到解决呢?这么多的人如果都聚集在特大城市里面,谁还养活他们,谁来为他们创造足够的工作呢?还有就是出口导向型的这些行业能不能持续下去,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危机情况下。还有很多的沿海特大城市群都是出口为主的。还有一点,我想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就是,在过去的中国城市系统的发展中,城市之间的竞争比如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广州和深圳竞争和香港竞争。那么,这几个城市之间有很多的冗余,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冗余,那么我们怎么才可以协调好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呢?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我们再回到城市本身,我想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值得亚洲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借鉴。首先,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自从1988年开始城市土地的改革以来,由于地价的概念的引入,老城区的改造使得很多工厂关门,很多人失业。而且能源的消耗和其他资源的消化也上升了。在2007年的新的城市发展规划里面强调了城乡土地规划的协调,以便限制农业用地的减少。但是,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真的需要有更好的城市的规划和地区的规划,以便减少城市都市会的无序蔓延的情况。事实上,亚洲很多其他的城市都有类似的问题了。

  第二个是人均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在中国人均GDP的增长,导致了更多的家庭拥有汽车,有更多的能源消耗的需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现在大家都买得起车了。我给大家展示这些数字。讲到汽车再讲到城市的能源消耗,美国占到了20%能源消耗都在城市交通,东京是37%。

  我再给大家讲一下汽车拥有权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比如说相国在1978年之前人均国民收入也是非常低的,低于1000美金。当时汽车拥有量非常之少,到80年代的时候,我们的人均GDP收入上升到五、六千美金了,所以汽车一下子多了很多。我想在上海,还有在深圳、广州以及其他的一些大城市,也是超过了香港在80年代的人均GDP,比如在上海人均GDP是1万美金,深圳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北京,1980年的时候,1000个人是9辆车,2004年是80辆车,上海1980年1000人里面5个人有车,现在是50到60个人有车。所以,可以看到汽车的数量增长是非常之快的。基本上我们在香港要提高拥有汽车的总成本,这样来降低人们拥有成本的数量,降低污染的问题。

  可以看到,当人均收入上升之后,比如说像香港这些地方,汽车拥有量就会上升,怎么解决污染问题呢?我们就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大家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乘私家车,这样二氧化碳污染也可以得到控制。

  全球气侯变暖是全球人的事情,我们也要作出我们的贡献,总之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会涉及到很多的问题,除了城市化的问题还涉及到环保的问题。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