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宗新:后危机时期中国衍生市场监管模式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2日 21:32  新浪财经
张宗新:后危机时期中国衍生市场监管模式选择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图为中国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张宗新。(来源:新浪财经 康亮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图为中国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副教授张宗新。

  张宗新: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中午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和探讨的话题是“后次贷危机时期中国金融衍生市场监管模式选择”。大家知道这次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是金融衍生市场导致的。中国从05年开始,已经陆续推出利率和汇率的衍生产品。在后次贷危机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模式如何进行选择,对这些问题我做了一些思考,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分为四部分:第一,次贷危机与衍生市场失控的关系;第二,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争议;第三,后次贷危机时期的全球金融监管制度重构。特别是2009年4月2号伦敦的金融高峰会议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发生了一些变化,所有的金融机构以及衍生市场的运行都有比较大的调整框架。

  我们看第一点,这次次贷危机是衍生产品危机。准确一点来说是场外衍生产品危机。最近十年,全球衍生市场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一点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引用了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衍生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场外衍生市场的发展,从98年到2008年可以看到,从68万亿美元的名义本金余额,到08年已经增长到680万亿,市值达到20.3万亿,增长的速度是非常之快的。

  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对监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金融机构和衍生产品不透明。因为衍生市场特别是场外衍生市场,比如说远期和CDS都是缺乏一个固定交易场所以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金融市场交易的方向、交易的数量都不太清楚。所以,整个监管处于一个缺位状态。第二,过度投机和监管滞后,监管部门一度释放监管权。第三,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失效,系统风险生成。

  接下来我们看争议方面,尽管金融衍生市场近几年快速发展,学术界也存在很大的争议,就是是否需要监管。一方面认为是需要监管的,比如说John  Eatwell认为要成立世界金融监管局。为了规避风险,因为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下降,给金融市场的承受能力大大降低。但是,在强调金融监管的时候,在学术界还有一些反对监管的声音,比如说Merton,他认为金融监管是破坏了金融创新,降低了市场效率,不需要监管。另外就是格林斯潘,非常著名的论断认为自律行为可以防止金融系统风险产生。

  传统的金融监管体系造成了非常大的缺陷就是金融监管的分割,监管金融不匹配,无缝隙的资本市场与有缝隙的监管体系不匹配等等。

  对于金融监管的框架,现在的发展趋势一个就是G20伦敦高峰会议,另外是美国财政部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蓝图。金融峰会主要是强调金融监管的规则和框架。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造主要是08年的《金融监管改革蓝图》,还有09年3月27号提出的“系统风险监管机构”。监管的框架从这上面可以看到,美国的监管蓝图是把货币监管局和存款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国家信用监管局合并成一个金融监管机构。把其他的监管合并成为三个监管机构,这是美国改革的趋向,主要是适用经济缓和化的需要。

  金融衍生产品先场内后场外的原则,我国不是不发展CDS、CDO产品,可以考虑在银行市场进行交易。建立银行的协调机制,这一点是美国金融改革蓝图已经提出了全球的方案,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加强金融机构衍生工具创新和运行的透明度监管。强化结算制度以及衍生产品的会计制度,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也做了很大的改革,比如说场内、场外的统一交易平台,我国还要加强交易保证金的制度和资本充足的制度。最后,建议推出中国标准的主协议标准,即《中国银行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主协议(2009年版)》。

  谢谢大家!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