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川英治:东亚货币体系近期的变化因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 14:52  新浪财经
小川英治:东亚货币体系近期的变化因素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图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川英治。(来源:新浪财经 康亮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5月11日-12日,由上海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9”隆重召开。图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川英治。

  小川英治:非常感谢华民教授。首先我介绍一下写这篇论文的动机,最近对东亚货币讨论越来越热烈了,我们首先讨论一个融合的要素。每个人都知道中国政府也做了很大的人民币改革。多数的国家都采取的浮动汇率制,中国的人民币也进行了浮动汇率的改革。这是一个融合的要素。

  另外一个要素也就是一个分离的要素,在东亚国家的资本流动非常的活跃,特别从2005年开始,可以看到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越来越密切。现在我们来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可以看到东亚国家的资本也出现了外流,流到美国。所以,可以看到所有的国际形势都影响到了东亚的货币体系。我想就东亚货币在近期融合或者几个分离因素来进行一下研究。

  这就是我这篇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题。从经济增长的理论我借用了这些概念,我们看一下东亚国家资本流出和流进的趋势。我也提到了亚洲货币单位的概念,下面我我来解释一下这篇论文的要点。在东亚国家有很多像日本、韩国、菲律宾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其他的一些东亚国家是采用管理的浮动汇率。

  我们用一些数据来分析一下汇率体系的效用。我下面来谈一下影响到汇率变化四个最主要的因素。从2005年1月14号开始,人民币就开始改革,当然次贷危机是从2007年8月8号开始。2008年9月15号雷曼兄弟破产,我们把研究根据这几个事件分成五段,首先看一下东亚国家的汇率体制。我研究了东盟国家和日本、中国和韩国,研究区间是2000年到2007年。由于时间所限只是给大家看一个中国的情况。大家看一下红框内的数据,这体现了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动情况。可以看到人民币和美元,它的相关性可能是100%。中国的货币主管当局只是根据美元来维持汇率的稳定性,而不是根据一揽子的货币。新加坡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典型的货币一揽子的政策。可以看到,新加坡货币当局对美元、日元、欧元都关心。我做一个结论,人民币是跟美元有非常强的相关性。人民币和美元的相关系数是1,而其他像新加坡元、韩元和马来西亚元,是和一揽子的货币政策挂钩的。这就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结果。

  第二点来看一下AMU,AMU是亚洲货币的单位,这个数据大家都可以在我列出的网站上下载。Rieti,这是日本经济工业趋势研究所的网站,大家可以从网站上把这些数据下载。它列出了每种货币相对亚洲货币的关系,都画出来了。这个图可以看到是AMU的变化趋势,对于美元、欧元和一揽子货币的变化趋势,粉色代表了亚洲货币单位AMU的变化,可以看出都是比较稳定的。

  再看一下,在图表的这根线就是韩元,从2005年到2007年,韩元相当于AMU高估了20%。在07年之后,韩元贬值了,现在韩元低估了30%。这代表韩元相对AMU是贬值了50%。

  我们再来看一下东亚不同货币的变动趋势。这个图是看一下AMU名义的加权平均值。可以看到2005年之前,值是相对比较稳定的,2005年之后AMU它的DI增加了,这代表东亚货币之间的差异变大了。可以看到,实际汇率变动的趋势是与此相同的。这是我的一些经验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我们用的β融合,也就是说那些货币相当于AMU估值较高的货币高于估值较低的货币。所以,我们也用了一系列数学的公式来分析,用了一系列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当然这个细节我就不详细展开了。

  从这些经验的结果来说,我们来看第一个时期,是在2000年和2005年第一个区间,可以看到东亚货币有一个融合的趋势。我们来看这张图,这是完全支持我们分析的。

  再看第二个区间,也是2009年1月份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东亚货币之间是离散的,即便是中国政府宣布采用一揽子的货币政策,作为一个结论,东亚货币之间是一个离散的趋势,前面几个图表,几个指数都表明这一点。另外,东亚货币在人民币改革之后也并没有采取融合的趋势。尽管人民币是从美国固定汇率变成浮动变化的汇率政策,从2005年1月份之后,以及最近的国际金融危机当中可以看到,也是造成东亚货币之间有一个离散的趋势。由于美元贬值,也造成了东亚国家币值差异越来越大。在未来,东亚国家货币政策也要加以协调这方面。

  谢谢!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