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东生:危中寻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0日 16:55  新浪财经
李东生:危中寻机
  2009年5月10日,北大光华深圳分院成立十周年庆典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活动。图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演讲。(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5月10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深圳分院主办的“北大光华深圳分院成立十周年庆典”在深圳大中华喜来登酒店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活动。图为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演讲。

  李东生: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金融危机之下的中国制造业:机会与挑战,和厉老师、张院长这些大师级的不一样,企业是需要在体制下去运作的,所以我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过多的去批评政府的政策,只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首先我讲一下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目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世界工厂的美称是实至名归的,目前我们中国的出口额已经占到全国贸易总额的42%,另外全球制造输出的总量仅次于美国,有些经济学家估计,在09年我们中国将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制造基地,这个制造基地是广义的制造概念,包括所有的制造输出。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金融危机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已经逐步转移到实体经济,全球制造业开始受到很大的影响。首先制造业外部的需求是在明显的减弱,特别是国外的市场,我们TCL在产业输出当中,国内市场大概占54%,国外的市场是占到46%,去年的第四季度很明显,由于外销需求疲软的影响,我们有明显的下降,去年第四季度出口的下降达到了30%以上,我们整个集团在第四季度是下降的,这个情况在以往是没有发生的,因为我们这个产业在第四季度是销售旺季。

  全球的制造业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以中日韩为代表的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当中不光只是电子信息产业,还有机械、汽车、化工、轻纺都在全球制造业当中占有主导地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受到的打击是很大的,刚刚张院长提到了美国通用汽车,最近通用汽车正在做重组,克莱斯勒已经进入重组程序。

  在我们的电子产业里面,前段时间公布了七家日本主要的电器厂商,在08、09年的亏损达到了20多亿美元,亏损额也是前所未有的。前两天刚刚公布了结算,亏损达到了29亿美元,是14年以来第一次亏损,而且是最大的亏损。所以这一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制造业影响很大,相对于国外的制造业,中国的企业所受的影响相对比较小,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是正在提升,可能在09年中国会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国家。

  在这种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机遇和挑战,我自己的看法是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断上升,工业配套基础稳固,这是我们有优势的领域,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目前在制造业上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优势,这种优势随着我们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技术能力的提高,我们和日本、韩国、欧美这些制造企业的差距正在缩小。虽然这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我们的劳工成本在上升,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国家整个工业的配套能力、基础设施能力的改善更大,所以我们要抵御印度、东南亚国家低成本的竞争,目前在制造业领域里面,我认为中国的竞争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随着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包括东亚、日本、韩国制造业受到的冲击给中国工业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有很大的机遇。当然挑战是很大的,海外市场这一块对于我们国内的制造业依存度很大,这一次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欧洲和美国市场的放缓是非常猛烈的,这两个市场占到出口市场很大的比例,所以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也会在09年以及未来持续一段时间,同时我们人工制造成本的上升,使得一部分产业确实需要转移,这是GDP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发展的,这样对中国经济来讲会比较健康。比如说制衣是需要大量劳工的,没有什么技术和设备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转移到劳动成本相对低的地区是很自然的。

  在去年金融危机到现在,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产业的公司突然关门了,关门之后他们还拖欠了职工的工资,这样的产业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工资很少,但是还会拖欠工资。这类的产业,从长远来看,在中国的经济结构当中越来越少,对中国的经济也是健康的因素。

  当然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未来竞争当中关键的问题,在电子信息产业当中,我感觉到,这几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

  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的调整,会推动新行业的洗牌,在这种行业洗牌当中,很多产业会为中国企业带来机会。另外在这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欧美、日本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向新兴国家,向中国继续转移的趋势,我相信不会停止。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最终影响企业的还是你长远的竞争力,如果你的竞争力不具备,必须要进行相关的产业重组,进行调整,而中国目前具备接收欧美和日韩的高科技企业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能力和条件。

  另外利用这个机会,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推行新兴工业化转型。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双转移”的战略,其实在内部有很多争论。作为我个人来讲,我认为“双转移”是必须要做的,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水平,我们确实要重点发展一些附加价值高的产业,技术能力强的产业,一部分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必须是要转移的,如果是外向型的产业,可能会转移到国外,像印度、印尼、越南这样一些地方,如果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会转移到内部地区,这种转移是健康的,在危机的推动下,会加快这种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另外整个国家的金融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给国内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创造好的条件。像我们企业明显感觉到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整个企业的融资环境有很大的改善。另外中国政府也在采取政策,刚刚两位教授的演讲都提到,对政策的成效也是有很多争议,需要时间来看。但是短时间来讲,这些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一定是很大的,像今年家电下乡的政策,对于我们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具有很大的帮助,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销售的增长远高于国外市场的增长。

  像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规划,对中国工业未来的发展、对很多产业的很多转型和升级也将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次刚刚公布的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集中在六个领域:包括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升级、支持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推广应用和产业链建设、推进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培育等,我相信经济的扶持政策、资源的投放,虽然有一部分可能会产生浪费,不一定完全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从整体来讲,对拉动技术升级,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的投入刺激对中国企业在90年代中后期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在大部分的产业领域里,使中国企业和国外对手的差距在缩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的产业振兴计划,我相信也会达到类似的效果。

  目前的体制当中,我们确实很难做到这些资源投入的有效率是100%,但是总体来讲它是能够拉动整个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电子信息产业的振兴规划里面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加强政策的扶持、完善投融资环境,支持优势企业的并购和重组等等。刚刚张教授讲到,在这一轮结构调整当中,通过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这在中国大部分的竞争里面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同时这一轮竞争如何进一步巩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竞争力,这也是我们要过的一道考题,这一轮金融危机的影响,对海外业务的影响比较大,加工业的影响尤其大,如果有自己的渠道和客户,这样的企业影响就会小一些,强化能力建设也是必须要做到的。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在危中寻机?在一个企业座谈会上,李克强副总理提到很多次,他希望中国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产业调整中能够危中寻机,加快自身的发展。当前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有很多不利的影响、有很大的压力,但是也蕴含着巨大的压力。去年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大部分的制造业,电子产品的销售影响的预期要小,日本、韩国他们的企业受到的影响都比我们大,像西门子、爱立信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企业能够把握住机遇的话,在这轮产业重新洗牌、重组当中,能够给自己争得更好的地位。

  首先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能够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同时要拓宽全球化视野,坚持国际化战略不动摇。

  在这次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企业要巩固好国内市场,继续拓展海外业务,这是加快国际化的机遇。

  另外要做好战略调整,做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要加大自主创新和优化自身的管理。在大的危机下,我们企业希望政府的宏观政策能够更加贴近实际来推进,帮助中国企业在这一轮转型当中争取更好的机遇。

  在这里我也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TCL应对金融危机影响的措施。我们今年提出经营的方针第一个是固本强基,逆境而为,保持稳健发展,主要是为了强劲中国区的业务;第二个是继续推进国际化,发展重点海外市场;第三个是固本强基,加强精益管理;第四个是苦练内功,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国的企业应该把握住今年的机遇,中国的企业要把这一块文章做好,是我们整个业务达到整个经营目标的基础。另外在大的危机情况下,我们坚定国际化经营战略不动摇,我们向欧美等市场拓展我们的业务,同时要保持一种稳健经营,危机不能期待短时间就能够过去,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稳定的财务结构是很重要的,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我相信在各个产业里面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会成为全球产业中的有力竞争力,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和希望,谢谢!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