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世纪60年代“五面红旗”:马德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8日 09:36  新浪财经

  段兴枝,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陕西省洋县人,1930年出生。1949年参加革命,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历任1206钻井队队长、钻井一大队副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等职。1966年5月调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矿区副指挥,油田钻井处副处长、处长、后任江汉石油管理局副局长。

  1960年春,段兴枝带领1247钻井队从四川来到大庆。为早日开钻,在没有运输设备的情况下,组织职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竖起井架,与各钻井队展开劳动竞赛。当竞赛进入高潮时,1203队突然发生了井喷,急需要泥浆压井,而他们泥浆池里的泥浆已经用完,1203队职工非常着急。段兴枝知道后,立即亲自带领工人去支援,并把本队的重晶石粉送给了兄弟队,使井喷很快解除。

  为了保证安全生产,段兴枝经常一天24小时和工人顶在井上。他检查检查这里,看看那里,钻台上下什么活都干。看见泥浆稠了,他就挽起裤腿下到泥浆池里去搅拌泥浆……在钻16号井时,已是10月中旬,夜里刮起了六七级大风,寒流初上,天气寒冷。开完生产会后,段兴枝立刻就从队部一口气跑到井场。正赶上起钻,他就登上二层平台,帮助工人进行高空操作。前空里,冷风刺骨,寒气逼人。段兴会坚持和工人一起操作,忙个不停,出了一头汗。工人们说:“天气虽冷,但是干部在身边,我们心里就觉得格外温暖”。

  段兴枝善于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当时被人们誉为“智勇双全的钻井队长”。他带领职工大搞技术革新,把大钻机小鼠洞接单根的工艺移植到BY—40钻机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首创了冲鼠洞的新工艺,在全油田和全国石油系统推广。会战中,打一口井的时间逐步缩短到3-4天,而钻机搬家一次却要7-8天。为了更多地打好井,必须提高搬家的速度。这时候设备仍然是比较缺乏。段兴枝广泛吸取技术员、老工人的意见,带领全队职工反复研究试验,创出了用自己的柴油机的动力索引自己的钻机前进的“钻机自走”的新方法,缓解了油田拉运设备少的矛盾,曾在钻井队普遍推广。他还和工人们一起,针对夏季雨多,道路泥泞,电测车到不了井场的情况,想出了利用游动滑车拉电测车到井场的办法,保证了电测顺利进行。

  在生产中,他率领的钻井队多次创出优异成绩,被会战指挥部授予“钢铁钻井队”的光荣称号。他多次被评为石油部五好标兵、模范标兵。曾当选为湖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