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第四届中博会国际金融论坛 > 正文
2009年4月26日,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国际金融论坛在安徽合肥天鹅湖大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论坛。图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演讲。
吴晓求:各位来宾下午好,合肥我是经常来的,非常熟悉,这座城市的变化非常快。刚才项兵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做了很重要的演讲,他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赞同。中国现在处在一个崛起的阶段,中国经济的崛起,我想需要中部的崛起,没有中部的崛起,中国全面的现代化难以为继,难以完成,所以中国的发展,中部的崛起,在中国崛起中起着一个承先启后的作用,应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一个金融的崛起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援,而这种崛起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的金融体系要现代化,在中国经济崛起和中国中部崛起中,我们刚好碰到了金融危机,这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是来的恰恰好,如果说这场金融危机晚十年、十五年,那对中国的影响将会非常大。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要从中总结经验,它哪一些是需要学习的,哪一些是需要回避的,哪一些可以供我们国家构建未来金融体系提供借鉴,我主要是讲这个问题。
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其中我概括了一下,有十大问题是需要思考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正在对世界经济和全球的金融体系产生深远影响。这场起始与美国次贷、发端于华尔街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政府也在试图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减缓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作用。
中国金融改革虽然进行了20多年,但中国金融体系的全面开放刚刚起步,市场化、国际化无疑是中国金融改革未来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在中国,金融业正在试图不断开放的时候,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既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更给我们巨大的机遇。从目前情况看,虽然我们还难以对这场金融危机的未来结果和实体经济的最终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我认为有十大问题要考虑。
一、全球金融危机是必然,还是偶然?学者们目前正在深入研究和分析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多见的解释是“制度说”、“政策说”和“市场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政策说”则认为,长期的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全球金融危机形成的政策基础。我想最重要的,这次金融危机产生于经济周期,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越来越失衡的实体经济的一种总爆发,一种必然的反应。也就是说在上世纪30年大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结构、贸易结构、金融结构大调整,在金融体系上的一种必然的反映。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不同经济体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这个调整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说它是实体经济的迟缓,我认为这跟两个原因有关系:
第一个就是长期实行的以美元为核心的单级国际货币体系,我始终认为这是导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最重要的制度原因,我们要分析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它的目的一定是要找到改革的方向,找到未来防范金融危机的突破口,它不是个单纯的学术问题,要系统思考它的原因在哪,源头在哪。我想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是思路约束的单级体系,它带来经济长期迟缓,而且越来越迟缓。
如果有一个流畅的贸易和投资制度,我想还可以克服这种迟缓,后来随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又阻碍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从而更加加重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来袭;第二个是日益严重的贸易和投资保护制度,一个是必然性,一个是它的基础条件,一个是它的外溢,这两个合在一起,这次金融危机一定会发生。
本来我们国家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外汇储备,我们也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贸易顺差,我总在想,我们这么巨大的贸易顺差,这么巨大的外汇储备,完全是,第一是单级国际货币的必然结果,第二是国际贸易投资保护的必然结果,我想买你的东西,你不卖给我。本来国际分工理论都有各自的优势,我们国家有我们的优势,我们希望买你的高科技产品你不卖,本来这就是你的优势,所以显而易见,这个贸易顺差就会出现,巨大的贸易逆差也会出现。如果投资是顺差的话,也可以克服这场金融危机,问题是投资市场越来越保护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国家货币体系和一个投资贸易保护制度,从而导致了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如果说对这两个事情不改革,未来将会爆发更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就是说我们要思考这个原因它的目的所在。
第二个是我们要认真思考一下实体经济和现代金融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现在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金融市场存在过度的扩张,从而把金融危机简单理解成是一个金融市场泡沫化的过程,是理解金融市场扩张过程,是因为金融市场扩张带来的。显而易见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在这里面我只是想强调这一点,在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我们既不能陷入实体经济决定一起的境地,尤其否认现代金融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也不能得出现代金融的市场可以天马行空、无所约束,从而忽视实体经济的最终制约因素,我们要找到一个平衡,对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金融还非常的原始,非常落后,其中发展现代金融体系最核心的,那就是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
第三个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就是国际货币的改革究竟怎么改,是恪守单一,还是走向多元。改革现有的单级国际货币体系是现在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灾难都将带来每一次进步,我想这次金融危机一定会带来新的金融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变化,实际上单级的国际货币是没有制衡力的,这种缺乏制衡力的是风险内生因素。所以以美国为核心的单级货币体系和严重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是全球经济结构,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也是深层原因。在重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作用。
未来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我的理解可能是三元结构:美元、人民币、欧元三足鼎立的体系,也可能是四边结构:美国、人民币、欧元、日元所形成的四边货币体系。这其中有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民币作为未来重要的国家货币,它和美元的关系。在我们国家有一种货币战争的思维,以为人民币成为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元,就一定要是对抗美元,一定要把美元打下去,这是战争的思维,是有问题的。人民币作为国家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元,一定是和美元共生存,和谐共生,和谐发展,维护全球货币的稳定,这是人民币、美元的共同责任,不是取代美元,这个思维一定要改变过来,我想和谐的思想特别重要,可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人民币作为全球重要的国际货币,我想它一定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一定要成为全球、贸易可以接触的货币,我们正在采取有效的步骤,包括鼓励上海、深圳的五个城市双边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也包括允许双边贸易人民币结算,也包括和多国央行的货币互换等等,我想这个都是在区域内来实现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没有人民币的马上结算,就很难有人民币储备性存在,所以我们所走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是合适的。
未来人民币它不可能仅仅是一个贸易结算货币,它一定是个国际性的储备货币之一。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实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蓄性货币,那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国货币的国际化,对货币发行过的宏观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会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货币发行国的资本流动和贸易结构会有明显的变化,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要有足够大的规模,而且结构必须均衡,没有这些条件,说人民币要作为储备性货币也是不可能的,人们可能把它作为贸易结算,只有等到你的金融市场非常大了,他才会拿你的货币作为储备资产,是因为它有投资趋向,为什么中国愿意有这么多的美元储备呢?因为它流动性非常大。
第四个就是我们要重新思考,国际金融秩序如何重建?当然构建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除了这以后,它还有三个问题,我们也要重新思考。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大国,甚至是一个强国,我们应该告别在所有领域,特别是在金融领域准则的接受国地位,以前我们基本上是准则的接受国,很难成为准则的制定,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我们要为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做贡献,其中核心的内容是中国作为国际金融新秩序建设的参与者。在这个前提下,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改革和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的行为准则,覆盖全国市场的财富监管标准,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是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不接受全球的监管。
第二个是要对现行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改革,要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的发言权,现在我们正在加大对IMF的注资,适度扩大它的功能以及提升它的地位,特别是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金融市场监管和货币政策监管,我对此还是表示怀疑,他有没有这个能力,这是个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要促进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变革和格局调整。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这次危机之后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纽约、上海、伦敦将会成为新世纪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各司其则,各尽其能,中国已经完全具备成为新世纪国际金融中心所有的条件,而且恰恰在今年的4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也通过了把上海建成新世纪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
如果说中国没有新世纪的金融中心,中国的金融崛起还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还是难以完成,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也是非常缓慢的。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我们仅仅应该说是个经济大国,没有问题,无论从哪些情况看,很多都是在前三位,所以说中国是个经济大国,但要说中国是个经济强国,那还不是,所以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金融崛起必不可少,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就是从可交易的货币到国际储蓄性货币,现在可交易的货币还没有完成,实际上要加大这个步伐,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太多,所以它的步骤是国际化和全球性金融中心的建设,这就是中国金融崛起最重要的标志,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机遇要大于风险。
现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政府都在救市,以至于认为市场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以至于认为政府可以代替市场上,这种认识是危险的,我们要注意到,我们的救市也好,救经济也好,是临时的,它的目的是在于要恢复信心,坚定预期。如同在有一段时间,我们把市场吹成万能的一样。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两个要各司其则。
第六个是金融创新与市场监管如何匹配,有人把这次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简单地归结于金融创新或者说金融创新过度。这种认识过于肤浅,过于武断。创新,是金融生命力的体现。金融的发展过程本质上也就是金融创新的过程。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来自于科学的技术,经济发展加速度的动力源则来自于不断创新、具有杠杆功能的现代金融。
就趋势而言,金融创新给经济活动带来的效率要大大超过其所给经济体系带来的风险。否则的话,我们就只能回到物物交换的时代。金融创新的基本驱动力来自于实体经济需求和金融体系自身的风险管理,而绝不能来自于践踏道德底线的私欲和自利的恶性膨胀。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不断完善并实施改进风险管理是个永恒的话题,就如同金融创新是个不可停息的过程一样,脱离监管的金融创新就如同没有法制和社会,它是恶性横流,是非颠倒。所以,金融创新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前提是,与创新同步的风险监管。
第七个是投资银行的未来在哪里。曾经歌颂过资本市场,我今天仍然歌颂,但是投资银行它的路在哪里,美国四大国行纷纷破产、倒闭、转行或者被收购。本来说商业银行像恐龙一样慢慢销售,实际上现在发现投资银行反而成为这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投资银行功能在不断延伸,经过多年发展,它内部结构没调整,外部结构和内部功能渐行渐远,任何东西的设计必须考虑功能和结构的匹配,必须考虑激励和约束的均衡,要找到两者之间一个动态平衡。
第八个,金融高杠杆何去何从。金融高杠杆,现在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它为了抵御金融危机,为了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正在去杠杆化,它给美元带来了升值,现在虽然每年投入大量的美元,你会发现美元没贬值,有人说你投这么多美元,一定存在贬值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它没有贬值。我们说金融危机有两大重要的标志,是以实体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另一个是本国的货币出现大部分的贬值,在美国只出现了一样,另外一样没出现,这对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思考。我个人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去杠杆化,去杠杆化带来了美元关系的重大调整,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等到未来如果金融的杠杆再恢复的话,美元的贬值是在必然。
第九个是资产证券化是制造危机还是分散风险。没有资产证券化就没有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所以它是分散风险,所以对中国来说,还要大踏步的推进资产证券化。
最后一个,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货币政策目标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型。货币政策目标究竟是单一目标还是均衡目标,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美联储前主席是现代货币政策的倡导者和最重要的实践者。他率先将货币政策关注的目标从CPI的变化转向资产价格的变化,并以此来调节经济增长。这种转向符合美国经济金融结构的变化,反映了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在分析这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时,有人认为格林斯潘政策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关注资产价格货币政策,从实际结果看,导致了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资产特别是证券化金融资产的快速扩张,金融体系泡沫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殊不知,正是这样的货币政策大大提高了美国经济的金融程度,极大地增强了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影响。
格林斯潘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他天真地认为,贪婪无度的华尔街在法律的威慑和道德的感召下,会变成遵纪守法、内心自律的模范,因而放松了外部的严格监管。看来,内心自律的防线在巨大的利益冲突下终究会崩溃,这也是是他带给我们的教训。
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必须推动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转型。中国货币政策十分关心实体经济某些信号的变化如CPI的变化,这本身并无不当,但这种关注到达了置其他而不顾的极端状态时,就可能走向目标的反面。要知道,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市场化仍是一种基本趋势,基于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不但发展的金融,的确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成为现代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货币政策既不能模式这种变化,更不能成为这种变革的阻碍力量,也就说不能成为金融结构变革的阻碍力量。
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一种具有变革精神,并能够顺应现代金融发展趋势的强国金融战略。没有推动金融结构变革的货币政策,就不可能形成强国的金融战略。所以,在今天,中国的货币政策,既要关注CPI的变化,还要关注金融体系的结构性变革和资本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才会具有更坚实的基础,中国的货币政策才会越来越科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