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世钢;中国的CDM市场潜力巨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 10:44  新浪财经
张世钢;中国的CDM市场潜力巨大
  2009年4月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主办的“2009中国绿色公司年会”在北京索菲特大饭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活动。图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4月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和道农研究院、《绿公司》杂志主办的“2009中国绿色公司年会”在北京索菲特大饭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活动。图为蓝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张世钢在“环境市场、气候变化与新商业机会 ”论坛。

  张世钢:谢谢主持人的问题,首先我想说,昨天4月22日是我们的世界地球日,有很多国家、很多政府,还有公众、社区,有大量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活动,特别是社区公众的参与,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多的活动都集中在怎么样能够使我们今天的世界变得更加绿色,怎么样能够使气候对于我们的威胁降到最低,我们做怎么样的行动能够改变现在环境恶化的趋势。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议论的日子。

  另外,今年的6月5日,大家都知道是联合国倡导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经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地球需要你,我们共同来参与气候变化的转变工作”。很多信息都说,这几年来气候问题是人类所关心和涉及的生计紧密相连的最主要的问题。那么,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谈判,我们知道去年有路线图,今年还要在哥本哈根开下一次的契约方会议。

  我们对它有多大的期望?政治上我们希望全球的进程能够取得怎样的进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随着气候谈判的进行,全球从政府层面到公众,到我们企业界,都更加关注气候这个问题,都在寻找怎么样的答案,以及怎么样能够适应这个新的形势,使企业更好地发展,使公众的生活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变化。

  就拿中国举例来说,中国近年来已经非常强烈地意识到,在不远的将来,它要变为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一大国。这也使中国在很长时间以来,就在研究怎么样的对策能够适应这个形势,并且什么样的新政能够使中国的地位更符合世界对它的要求和期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在气候以及诸多环境问题上,都有了很大的推动和进展。这一点,也给我们带来了很积极的信号。那么,我们看到两个主要的气候方面的大国,在这方面都有进展,而且有所准备承诺更多的责任,这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好的信号了。对于我们联合国系统,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创建一个平台,促进各方的对话,使气候问题能够更加可计算、可检查,而且是可实施的方式,让各国政府能够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同时,我们说气候问题也会给企业界带来很大的机遇。

  刚才我们的议题已经谈到了,我们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三个环境产品的交易平台,说明中国的市场对此有需求。那么,政府对这个情况也是有关注,尽管我们了解到,政府正在积极地研究,关于这个领域怎么能够有更加带有鼓励性的政策,虽然还没有出台,但是政府在给予积极的考虑。给我们的企业能够提供一个新的机会,在之这里能够找到新的机遇、市场,以及合作伙伴。

  在中国来讲,我们知道中国的能效是比较低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在节能的潜力上,在更大程度的减排温室气体这方面潜在的容量上,也会相对来说很大的。那么,中国的CDM市场,应该说潜力巨大,中国的很多企业,现在已经开始认识到资源应当予以充分利用。所以,我们希望国际和中国的企业,能够更密切的合作,把这个市场做好,我们三个交易平台在今后能够发挥更加积极和充分了作用。

  另外,现在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政府还有企业,应该有怎样的对应措施?联合国提出来,要有倡导绿色新政,就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们同时要看到它不仅是挑战,它还有更大的机遇。

  环境署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倡导绿色经济,实际上就是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能够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的研究认为,在绿色这个领域,能够给企业提供很大的增长空间。像绿色的就业、更加可持续的绿色的投资,还有开发绿色的产品,在这方面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在中国领头的企业中,我们能够产生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模式,也希望中国的经验能够向其他国家推广,这也是我们联合国积极推动和倡导的合作,以及公众、私营界伙伴关系的计划,我们希望能够在这种形势下,能够发现更多的范例,能够向其他各国推广。同时,我们也愿意积极支持中国政府在度过经济危机,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特别是在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中,能够使环境的要求不被减弱,能够使整个的投资产生更加长期的效果、更加有可持续性。谢谢!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