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5日 14:57  新浪财经
图文: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
  由富国基金管理公司主办的“第四届富国论坛: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投资机遇”4月15日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图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来源:新浪财经 王元平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由富国基金管理公司主办的“第四届富国论坛: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投资机遇”4月15日在上海香格里拉酒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图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

  谢国忠:很高兴有机会来这里跟大家交流意见,现在世界的局势变化很多,有波动的时候就有不同言论出现,我们要有一个大的框架读懂这个世界,这样不会因为每天波动、每天新的说法而改变自己的看法,更糟糕的是改变自己的行为。

  今天从大的概念来看这个世界,昨天是泡沫,今天是危机,明天是正常,为什么要理解这个很重要呢?很多人要回去,要想昨天的事,昨天是回不来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心态的准备是比较容易犯错误的。

  “危机”会有多长?什么时候我们知道是正常,最重要的是所谓“正常化”的过程,刚才PIMCO的先生讲了一个杠杆,就是正常化的过程,这个正常化的过程是很痛苦的。

  最终我们是知道的,就是房价、股价都回到正常,这个泡沫是过去20年,格林斯潘的宽松货币政策引起的,不断的积累,因为美金是世界经济本币。

  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当中,这个经济泡沫变成全世界的经济泡沫,如果你同意这个观点,你回头看房价,美国的房价要掉一半,英国的房价要掉2/3,身在其中你觉得不可思议,你想到房价两年前、三年前、五年前,二十年前的房价你都记不得,我们要还原这样一个过程。

  另外家庭的债务也要有大幅度的下降,过去是60%的GDP,后来是100%,要下降,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你要还债就要存钱,少花钱还债,对经济来说是一个顶峰,经济长期会处于一个低迷状态。

  另外我们看世界有消费国和生产国这样一个区别,我们危机和泡沫的中心是消费国,但对生产国影响非常大的,因为消费国的泡沫引起了消费需求过旺,生产国生产能力扩大,我们今年看到生产国经济萎缩比消费国还要严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消费国的人不买东西了,经济萎缩有很大一部分转嫁给生产国,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沿海、日本、德国经济压力不比英国、美国少。

  这个调整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生产能力过剩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来消化,联系到我刚刚说的明天是正常,昨天是泡沫,汽车这个行业过去的需求也是泡沫化的,虽然汽车价格没有泡沫化,但是量是泡沫化的,这是给信贷支撑的,信贷爆了以后,汽车消费量会少很多,汽车厂要关门,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什么时候是危机转折点,危机转折点最重要的是从刺激经济走向改革为政府政策的核心,危机出现之后先是掩盖。07年次贷危机出现的时候,第一个反应是“掩盖”,没有事,泡沫危机养成习惯,信心就是一切,只要相信一切会变好的。07年8月份第一次危机爆发的时候,政府认为问题不大,马上解决,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包括消费国跟生产国大家对这件事情当时并不认为有那么重要。

  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态度就变了,这时候出现了恐慌,包括政策制定者也恐慌,他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政府官员态度对市场确实带来很大的冲击,连政府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一下风险巨大,出现股市直线下跌这样一个时段。

  恐慌之后政府刺激经济,现在又变成了唱好的阶段,认为过去的恐慌使经济更负面化,现在要有信心,想通过对市场心理安慰希望带来经济稳定。我看到一篇文章写奥巴马是第一心理学家,要给大家打气,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可以,在恐慌当中人需要有安慰,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是不是世界经济通过人的安慰就能解决问题的?这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国家很多人认为经济回来靠炒房地产、炒股票、银行多发钞票,这样经济就回来了,这是比较天真的想法,要是这种办法经济会好的话,全世界会有穷人吗?这是特容易做的事。

  在这个阶段因为经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有直线下滑的状态,现在进入稳定状态,这是存货的影响,第二个是对银行金融体系需要萎缩,有流通的问题,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后来政府拿出钱来之后不让实体经济资产规模萎缩,中国经济现在有一点稳,主要是银行放出四万亿之后,对实体经济压力减轻,比如说存货、三角债、应收帐款,实体经济企业里面不要相互逼债,票据交给银行,银行资产规模变大来维持实体经济资产规模,因为原来在泡沫爆了之后有一个下降的压力,这是流通带来的稳定,我觉得并不是说不可取,在经济快速萎缩的情况下有恶性循环风险,这时候把流通放下,降低收缩压力并不是不可取,但是把这个看成解决危机的一个核心手段,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明天是很不一样的,今天解决危机,从危机走出去,必须要有政策的调整,使我们走向正常化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走的是通过暂时的释放流通,让泡沫萎缩的时候速度慢一点,只不过仅此而已。

  如果很多人认为泡沫不能让它倒,我们再打气,泡沫又回来了,大家又玩了,不就好了吗,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是全世界大泡沫爆了之后,某个国家要把泡沫重新搞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刚刚PIMCO的先生说到消费国的变化,房地产正常化之后消费正常化,消费正常化之后会对生产国的压力很大的,所以生产国面临一个生产能力萎缩的压力,另外以后要创造自己消费这样一个压力,如果不做到这些,最终会引起新一轮的危机,这是我自己对问题的一个诊断,今天我们怎么来看这个事,今天全世界政府都看好,股市涨起来了,盈利也好了,别信这个,在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人说盈利变好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蛋糕在变小,有一两家公司盈利变好有可能,他告诉你他重新分配,赚了别人的钱,总体来说盈利变好可能性不大的。

  房地产的泡沫引起了公司盈利泡沫,所以盈利在经济当中占的比例会下降的,盈利下降之后也不会完全回去的,明天不是昨天,也不会完全回去的,现在短线就有人说公司盈利变好了,天晴了,大家出来没事了,又可以玩了,这种我叫熊市访谈,是吃人机器,是老虎机,人都好久没事干了,他就忍不住,很想干一点事,熊市反弹就是这种心态引起来的,几个月不做了,大家来玩一玩,短线看起来火起来的,最后有不少人当成真的,最后跳进去又被套牢。

  熊市反弹以后一个月会来好几次,但是别当真的,你要早点做好准备什么时候要逃走,熊市反弹是个杀人机器。

  现在这一轮的流通跟财政刺激会引起经济下半年有所反弹,这里主要力量是重复的经济周期原因,这两个因素也是有的,世界危机会出现第二次衰退的,第二次衰退的原因,你的后劲哪里来的,存货先下滑,然后再上升,正常化之后平了。

  经济刺激给老百姓一点钱,有的人花一点钱,有的人拿了之后还钱了,房地产价格要下降,政府放出那么多钱来,又引起新一轮大众商品泡沫,很多人认为今天应该通缩,为什么?需求不足,另外一方面货币印那么多,总有一天变通胀了,从一个方面亚洲银行行长博南克堆一对火柴,让大家来点火,但是金融危机影响很大,一次点不着,第二次虚惊一场,不用担心,干柴放边上火是不会着的。

  但是想想央行不起来,他总会点的,总有一天被点着,如果这个问题的话,通胀是不可避免的,相信这个你就会采取行动,避险、避冲,本身行为会通货膨胀的,世界经济大萧条,经济萎缩,这次炒石油是散户在炒,用市场交易基金ETF,导火线就是央行这么印钞票,印了那么多的钞票。印钞票以后等到通胀苗头出来,被央行收的时候,这时候第二次危机就来了,第二次通缩就来了,吃止痛要的手断了,没有了,这是最痛苦的时候,中国的财政也是用到头了,美国是百分之十几的经济斥资,钱就那么多,通胀又来了,不能放钱了,这有什么路可走呢,这个时候无路可走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改革了,什么是政府的改革路呢?最重要的是中国跟美国,我认为欧洲跟日本是没救的,日本十年都会很滥的,日本前几年好像有点回升,日本十几年通缩以后会变好了,泡沫来了之后发现没有危机,好是泡沫待遇来的,长期来看还是在衰退,日本这次没有搞泡沫,咱们还是这么惨,听说今年会萎缩7-8%,比美国多一倍,核心的是日本跟欧洲有人口老化现象,现在没有必要刺激经济,没有用的。

  中国的人口还是上升的,有移民,还有农村的人口朝城市转移,对美国来说核心问题怎么解决消费国度的问题,这是鼓励老百姓的话,要存款,PIMCO的先生已经说了,美国的储蓄率转变很快。很重要的是金融机构国有化的问题,现在美国政府不愿意国有化金融机构,还在玩游戏,美国的金融体系是破产的,美国的金融体系整个股本金就是七千多亿,帐上资产是七万多亿,在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搞掉10%很正常的。

  金融机构破产不破产,股本金就是没有,也是照样能开店,这是流通的概念,只要政府担保,有人给他钱,还是活着,日本的银行变成僵尸十几年就是这么一个概念,美国走同样的道路,这是一个悲剧,如果不愿意走这条路是很难的。你听到美国国有化银行,转折点到了,很可能是最坏的时候过了。

  中国不谈投资世界经济,不谈银行放贷款,在谈支持老百姓消费,而不是“说”,而是真的听到有政策了,中国的转折点到了。因为原来就是投资过多了,你再刺激投资,再去投资,这怎么真正改变局势。现在中国要转向为家庭,中国老百姓不是不愿意花钱,中国老百姓没钱,你看银行里20万亿老百姓存款,一半以上在很少的人手里的,老百姓没钱,不从这里开刀,中国经济会有根本的改变可能性不是很大。

  所以我觉得我们还处于一个过度阶段,每次你看到股市的上升是一个熊市的反弹,这种来来回回不是真正的牛市,真正的牛市中国把财富转向家庭,美国把银行国有化,有这两件事新的牛市就要开始了。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