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周春山: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的隔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01日 18:45  新浪财经

  周春山:尊敬的南方报业集团的领导、各位老师、同学,我演讲的题目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的隔离,主要从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进行探讨。

  首先看西方国家的情况,再看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居住隔离出现的变化和趋势,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居住隔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收入、文化、宗教、种族是不同的,就分成了几个阶层,从高级阶层到低级阶层,他们居住的区域是不同的,有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相同阶层的人居住在一起,不同的阶层的人就分开,居住隔离就是社会阶层分化在住房空间上的表现和反映。

  西方国家的居住隔离出现的比较早,在我国在封建社会就有阶层分化,我国建国后,居住隔离并不明显,经济转型时期因为各方面的变化,社会矛盾开始出现,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使居住隔离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西方国家的居住隔离

  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少数种族隔离和贫困人群聚居的问题,在城市的外围往往是收入高者居住,城市内部居住的是收入比较低的,中国的情况刚好是相反的。

  以种族隔离为背景的居住隔离是突出的,尤其是美国表现的特别的明显。美国的少素民族本身是自发的隔离,这是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到国外的时候,都会到中国城,这也是因为共同的文化形成的居住格局,对于文化的传承也是有好处的。

  另外一种隔离是美国白人与黑人的居住隔离,往往就会造成社会矛盾,因为白人和黑人受教育是不同的。

  由收入水平以及住宅政策所产生的居住隔离,在英国、德国、荷兰表现的比较明显,这种隔离没有种族隔离问题突出,也会造成社会矛盾。

  西方国家的居住隔离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市场因素是居住隔离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市场经济追求的是效率,相应地诚实的土地利用追求也是最大化,因为社会阶层的存在,他们的能力是不同的,居民选择住宅的时候就会有所考虑,最终形成社会居住的隔离。

  二、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是居住隔离形成的重要因素

  每个国家都有少数民族,他们的生活形态、文化意识形态相同,居住在一起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三、政府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居住隔离

  政府要进行调控的,出发点是为了减少贫困人群的主要问题,往往在规划上布置住宅区,在客观上形成了低收入的住宅区,出发点点是好的,最终会强化住宅的格局。

  美国早期形成了分区规划,所形成的分区,就形成了高低住宅区的情况,导致了居住隔离的强化。

  居住隔离所引起的问题:

  1、贫困分化加剧,贫困世袭化。

  这种情况比较明显,当你说来自于黑人区,大家对你的印象是不同的,在该区域成长下,心里也会受到影响。

  2、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贫困会导致几个问题,严重的就是种族的冲突,美国历史上几次大的冲突,某种角度就是居住隔离导致的。

  3、对个人生活质量和文化造成不利影响

  上述这些不利的影响,形成了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降低。美国白人办的保险公司拒绝为黑人提供担保,黑人就没有办法,就要成立相应的公司维护自己的利益,加大了社会的不公正,影响了社会效率的运行。

  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居住隔离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是计划经济,住房分配上是按照单位来分,单位分配也是有差别的,单位内部的差别不是很大的,主要是朝向、楼层上的差别。改革开放后,土地有偿使用与住房的商品化,加上工作岗位的差异以及工作职位流动性的加大,住房空间的蝉翼开始显现,住房是按照收入体现。

  政府在解决低收入人口住房的过程中就会规划减困区,因此低收入住宅区就开始出现了。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阶层的分化

  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经济地位的分化,这些变化导致中国的阶层出现,例如按照职业分为十大社会阶层,也有五大社会等级,例如社会上层、社会中上层、社会中中层、社会下层和社会底层,社会上层和底层的差别是很大的。

  阶层出现了,提供房屋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形成,随着土地使用制度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房地产市场的形成也是居住隔离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的改革没有跟得上,还有就是目前的市场体系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居住的隔离所造成的影响:

  个人层面的影响,不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城市层面的影响,不利于城市的管理和社会的公平。

  国家层面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居住隔离的出现导致城中村的出现,低收入住房区域的形成。

  城中村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特定的生活网络,问题是比较多的。

  低收入住房也有出现问题的倾向,例如广州的情况。

  1986年开始了住房解困工程,1992—1995年安置了1.5万户,1998年房改政策推出后,实行实物分房,部分居民居住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中,1998年—2006年之间,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几乎处于同一价格水平,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出现了停止状态,2006年后商品房价格开始上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开始慢慢升温,广州市意识到保障性住房产生一些问题,因此给保障性住房命名“新社区”,强调的是社会公平,避免减困房的误解。

  2006年以前广州市安居解困居住区的建设主要是以同德、大堂、棠下为主。2006年以后新社区的建设在建和已建的有8个。

  保障性住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旧居住区公共设施管理水平不高,新社区水平参差不齐。

  2、教育质量相对比较差,中小学教育大家看的比较重,教育质量需要几十年的积累,小孩为了上好的学校,不惜在东山区购买房屋,新社区这些方面相对薄弱。

  3、人口结构单一,人人享用保障性住房的群体按收入是有限的,人口结构是单一的,需求上也是比较单一的。

  4、在某些方面社会不公平加剧。

  政府的责任

  1、建设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因为居住隔离的出现就意味着阶层的分化,合理的来讲,中产阶级占主流的时候,可以规范上层社会的行为,也可以对下层社会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根本上是解决贫富差距的思路。

  2、制定合理的住房供应政策

  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价格要协调,否则也会产生问题。

  合理住宅区,政府也要予以重视,不要将解困房放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跟商品房进行搭配。

  保障型住房的建设模式,配套相应的金融、税收体制。

  3、发挥城市规划的控制作用

  在建设住房的同时,强调工作的安排,强调交通的配套,强调教育的配套。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平使用,引入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理念。

  西方国家先进的住房理念,例如节约型城市,和谐社区,E社区等等,这些理念都要引入其中。

  4、调控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对市场进行调控,因为有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政府在这些方面要加大力度,否则房价会不断的上涨。

  5、提高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水平

  企业的责任

  1、严格按照政府规划进行建设

  2、赚取合理利润,不炒作房价

  3、积极参与与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4、规划设计促进社区居民交流的空间

  5、建设多样化的住宅满足需求,居住社区本身就是社区内部的隔离,可以通过规划设计改变的。

  我国社会居住阶层开始显现,居住隔离也开始出现,政府可以做的要从现在开始着手,避免西方国家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要关注居住隔离的问题?

  1、我国具备控制居住隔离加剧的客观条件。

  2、9000亿元投入住宅建设。

  希望我的观点可以引起大家的探讨和启发,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