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发言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1日 09:51  新浪财经
图文:国研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发言
  2009年3月21日-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财经讯 2009年3月21日-2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动荡中的中国发展和改革”。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张小济发言。

  张小济:谢谢主席,大家早上好!就这一节我想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我和我的同志们最近的研究成果。

  首先,大家谈到的现在金融危机到底怎么样了?

  我们的看法是这样的,实际上现在的危机出现两个相互关联的恶性循环,一个就是爆发危机的中心国家,他们的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之间产生了由于缺少信贷,实体经济更加糟糕,实体经济糟糕又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是这样一个恶性的循环。另外一个,就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也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经济关系。由于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市场,发展国家进入衰退以后,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出口国影响很大,发展中国家经济情况不好了,又反过来对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和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构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现在还没有走出这两个恶性循环,所以现在谈全球经济是不是已经见底了或者复苏我觉得还为时过早,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就是怎么样才能够走出危机,取决于什么?

  贸易失衡,或者说某个国家的消费模式,或者说某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常常被用来解释这场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我是不赞同这样的看法。实际上,我们面临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是一个金融的危机,它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次贷,就是国际衍生产品出现了体系性的风险。就是人们对风险的防范、认知失去了信心,我想这是根本的问题。因为前面说到的所谓贸易不平衡也好,消费模式也好,实际上我们过去也都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引发全球性的灾难。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回到这场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上来谈,怎么样才能够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就推论出来了,我们希望经济能够复苏的话,首先要把由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坏账解决了,现在最麻烦的问题是由于国际衍生产品整个这个体系实际上是不透明的,也没有监管,一些基本的信息都没有。到现在为止我们也不知道到底金融机构有多少坏账,最初的时候我们听说的是有四万多亿,现在有人说有六十万亿,到底有多少,到现在为止好像还没有人能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这件事。所以,最终还是应该在这个领域里面加强合作,彻底把这个问题解决。

  第三个观点,我们要注意防止这场危机的继续。有关我们错误的政策使得这个危机更加延长,或者说更加加深。第一个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大家都说贸易保护主义不太可能再重复,人们不会再重复这样的错误了。可是现实是,由于有些人还在用贸易不平衡来解释这场危机的原因,特别是有些国家的政府实实在在的确实采取了保护保护措施,所以这就增加了人们的担心。如果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或者演化为贸易战的话,那么几十年以来建立起来全球的供应链就会被打断。我们的多边体系就会破裂,那样的话就是一场更深的灾难。

  第二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美联储开始购买美国国债,现在就有一种担心会不会造成国际间汇率大幅度波动,以及大宗产品价格的飙升,人们就更加担心美元资产的安全性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复苏的不确定性。

  最后,我想讲的是当人们在谈到复苏或者经济回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能够回到这场危机爆发前那样的水平?这需要什么样的力量才使得我们能够重新进入增长的通道?在过去IT产业还有因特网曾经使我们有了30年的繁荣。进入21世纪以后,2001年的IT泡沫破裂以后,实际上金融衍生品市场继续扩大,给我们创造了很多财富。当然其中很多是泡沫了,泡沫的破裂引起了这场灾难。那么,灾难过去以后,我们怎么样才能重新回到增长的通道呢?我想应该有一种新的高新技术产业来引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是有优势的,我们寄希望于无论是新能源也好,生物技术也好,一个新兴的产业能够带动全球经济实现高速的增长。

  当然,另外一个引擎就来自于新兴经济体,因为这里人口巨大,而且需求潜力也非常大。我们相信只要在一个健康的环球化的体制下,在一个健康的国际金融体制下,发展中国家还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我们从长期来看对全球经济还是乐观的,谢谢大家!

    相关专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