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旗辉聊《商界》15年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8日 12:01  新浪财经

  15年前,把商业财经故事融入到期刊乃至更多媒体中,是《商界》杂志一个大胆的尝试。

   15年前,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不久,走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道路成为举国共识。然而普通中国人都面临困惑:什么是市场经济?它会给我们生活与未来、工作与学习带来怎样的改变?该怎样抓住市场经济机遇,突破自己的人生?这个时候,如何看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甚至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以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实现它,都成为当时全社会的时代需求。

  一晃15年,一本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商业财经杂志已经被我们所熟悉……

  3月18日,《商界》杂志总编辑做客新浪,讲述《商界》15年背后的故事。

图为《商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旗辉(右)与主持人乔旎(左)(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图为《商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旗辉(右)与主持人乔旎(左)(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乔旎:亲爱的新浪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财经会客厅》,我是主持人乔旎。说起“福布斯”杂志,可能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说起中国的“福布斯”可能有更多的人也非常的熟悉,它就是创刊15年来累积发行量超过七千多万册,至今读者达到四亿多人的《商界》杂志。今天做客我们新浪《财经会客厅》的就是《商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刘旗辉先生,欢迎您的到来,跟我们的网友打个招呼。

  刘旗辉:网友们好。

  主持人乔旎:今天刘总特别开心,有什么高兴的事呢?

  刘旗辉:今年是《商界》创刊15年。

  主持人乔旎:最初的时候为什么会想着创立这样一本杂志呢?   

  刘旗辉:因为93年的时候党的十四大刚刚召开不久,那时候中国最时髦的词就是下海,也是我们中国第二次经商浪潮,就是国有企业的员工,机关的干部,企事业单位的很多人都去下海,也是改革开放确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十四大决定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以这种情况下也是一种社会的需要,社会的呼唤,也是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进程吧。所以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更多的人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基础知识,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当时中国人,特别是广大的民众不一定很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帮人做了这样一本杂志。

  主持人乔旎:我们也知道在当时这样一个情况下,《商界》能做出这样的一本关于财经方面的杂志,在当时也算是走到了时代的前沿了。

  刘旗辉:应该是这样,出来的时候很火爆,真的很火爆,我们都没想到,每天要收到很多很多的读者来信,读者确实给予我们高度的评价,作为媒体人来讲当时看到那些来信非常的感动,真的非常感动。

  主持人乔旎:那在这15年中,您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故事?

  刘旗辉:有啊,你比如说有的在经商的过程当中遇到了困难,很消极的也有,包括有的还想自杀,看到书过后,看到这个杂志以后鼓起了他的勇气。我记得曾经有个新疆的做生意的人就是这种情况,后来看了我们杂志,跟我们的编辑也有一些交流以后,那年我们这个杂志社联欢,还专门来参加我们的联欢,非常的感动,包括还有一些,反正就是说各个阶层,下海的,在机关,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部队的战士,因为部队的战士涉及到转业以后怎么办,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下确实我们当时收到的这些读者反馈更加的坚定了我们要把这本杂志做好、做下去的信心。

  主持人乔旎:我能想像的到,就是在这本杂志刚刚发行之初,可能编辑部里都是拿麻袋来装信的。

  刘旗辉:确实一点不夸张,而且我记得这封信我没有保存下来,是一个云南铜矿的一个好像是一个报社的主编给我写信,说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才有的杂志。因为中国之前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这种市场经济比较繁荣的这种,所以没有经过这个过程。这本杂志出来以后它对人们自主去创业,介入到市场经济这种大潮里面,确实不仅给予了他们很多的鼓舞,还给他们在经营、经商当中有很多很多的指导。所以从94年来说,当时中国确实没有这种杂志,所以一下子能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亲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乔旎:我们知道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肯定是特别不容易的,因为在当时大家这种下海的浪潮中,但是很多人缺乏这样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杂志,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您当时做这本杂志的时候刚开始面临了哪些困难呢?

  刘旗辉:其实当时作为我们来讲,从主要的困难讲,还是编辑队伍的人才困难。

  主持人乔旎:人才缺乏?

  刘旗辉:对,因为在媒体里边这种人才也很少,很难找,往往文人又不懂经商,经商的人他也不一定是从事这样工作的,所以这样的人才很少,特别是这本杂志它又创办在西部重庆这么一个城市里,不像在北京、在上海可能还能找到这样的人才,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当时大家很团结,而且还是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也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帮助,在理论上、管理上等等这方面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所以我们这个团队当时大家对很多很多的话题、问题都经常讨论、争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当时很多这样的故事、这样的现象,我们怎么来认识它?所以这个要说最大的困难其实当时还是在这方面,就是人才的缺乏,怎么去满足读者的要求和需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是完全靠市场化运作,读者要买你这个杂志,读者不买怎么行?肯定你就没市场了。所以出来以后读者的来信要求也比较多,我们怎么来满足读者的需要?这样一步一步的,所以从当时来讲,我认为最困难的还是人才的缺乏,是我们比较面临的问题要多一些。

  主持人乔旎:现在肯定人才不缺了,而且甚至还培养了很多人才出来。

  刘旗辉:对,这个问题我还想特别强调一下,你像《商界》这本杂志走到今天,其实当时没有一个名记者,没有一个名作家,也没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是我们在基层工作,在实践当中各类各方面的人聚在一块儿,但是大家有这么一个干劲,还有,我们有对市场经济的一些认识。所以作为我们来讲,始终把这些商界的朋友当作我们知心的朋友来对待,就是跟他们走得很近。我们当时就有一个俏皮话,叫“抚摸”商人,就是我们的编辑方针是“抚摸”商人,什么叫“抚摸”商人?就是说作为商人在经商时有很多困惑,也有很多艰辛,其实需要更多的关爱、鼓舞,特别是在94年那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还是处在比较初期的阶段,更需要社会来关心和帮助他们。那么作为媒体,我认为我们也就尽可能来承担我们作为媒体的责任。

  所以我们的编辑方针就是大家基本上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我们的口号是“抚摸”商人,给他关爱,给他指导,跟他交朋友,跟他交流,这样就使他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知识,在这本杂志里边他找到了更多的信心、鼓舞,这是我认为很重要的。

  主持人乔旎:其实在那个年代可能商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商人,很多是从刚刚下岗的职工,包括在职的干部下海成为一个商人的,所以他可能前面面临的是很多的挫折,也不知道前方的道路在哪儿。所以您刚才说到“抚摸”商人这个词特别好。

  刘旗辉:对,你像我在很多地方演讲谈到就业、创业,其实我认为现在我们创业更多的是需要学习知识,但是信心很重要,作为创业者来讲其实我认为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创业的技术性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信心的问题。经商没那么容易,会遭受很多坎坷,很多艰辛,这个时候信心更重要,就像我们现在温总理说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主持人乔旎:那刘总能不能再跟我们详细谈一下当时是怎么“抚摸”商人的?

  刘旗辉:当时我们这本杂志,一个是把经商的故事表现在这本杂志里边,还有我们采访了大量的民营企业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的,就是企业家的这种管理,搞好企业的故事,这是一块;还有一个,我们也刊登了一些做的不好的、让人吸取教训,这个可能在当时的媒体都没有这种,就是把一个人做的不好的故事展现在媒体上面,这个很难得的。

  主持人乔旎:就是不要走别人已经走错的路。

  刘旗辉:对,有的商人也愿意把自己的故事说出来,也让大家吸取一些经验教训,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还有很多栏目,包括对经商当中遇到的实际的问题、管理的问题、人才的问题,甚至我们还有一个后院琐事,商人们怎么搞好后院的事。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