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原国研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6日 14:29  新浪财经
图文:原国研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演讲
  2009年2月26日,由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管理研讨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2月26日,由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中国企业转型与升级管理研讨会”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店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陈清泰演讲。

  陈清泰:各位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的研讨会!

  金融危机到现在还没有见底,如果说这场危机对美国打击最大的是金融,那么中国的实体经济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把危机变为机遇,最重要的是就是利用危机形成的力量,推动解决深层矛盾,也就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而主导这一变革的就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下面我想讲两个问题:

  一、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企业该做什么?

  在市场情况大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是赚钱的多和少,面对如此巨大的金融动荡,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同样在美国生产,在美国销售汽车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就和丰田、本田之比,就是如此,搞不好就会出现冰火两重天,一方发出破产的呼救,一方市场占有率上升,关键时刻就看企业的内功。

  中国的经济形势和欧美等重灾区不同,企业以冬眠的姿态挺过去,或者从战术的角度去应对,都过于消极了,重要的是企业领导层要总揽全局,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要以前瞻性的思维、进取的思维发现机遇、利用机遇、实现超越。企业该做什么?实际上市场红火时企业充满机遇,经济回落时也存在机会,甚至在企业顺利时看不到、想不到、做不到的事,现在看到了,想到了,也可以做到。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是培育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创造先进经营模式的能力。而主导产品是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竞争力的灵魂,合理的财务结构是竞争力的保障。一些企业产品销路不畅,效益下跌,如果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市场疲软,坐等复苏,那就将犯历史性错误,企业家必须能从短期困难发现深层次矛盾,经济萧条犹如水落石出,此时管理层应冷静的审视公司战略,必要时要作出调整。

  例如:公司的组织结构、财务制度、层级结构,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安排是不是合理,产品结构和技术方向是不是妥当,哪些产品是不赚钱的,要不要调整,市场结构是不是合理,市场风险如何评估,公司的弱点在哪里,生产能力的投资和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软实力投资是否妥当,公司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还是走专业化道路,多元化板块中哪些是不赚钱的板块,要不要收缩。再有,就是要重新评估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包括资产负债率,长期债和短期债的比例是否存在短债长用的问题,如果总资产利润率大于银行利率,那么负债率越高,资本利润率就越高,但是这里也有过度负债经营的现象。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那些顿时倒下的庞然大物大多和失衡的财务结构相关。重新审视公司战略就是理清对评估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发现新的机遇,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整体规划和部署,以保证企业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趁势而上,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

  2、要评估企业的规模,要由做大转向做强。

  规模,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不容置疑。但是企业的规模必须是一个均衡的结构。资本实力和企业规模是不是适当,一些企业过速扩张,始终处于高负债,经营环境一旦恶化,周转不灵,资金链就会断裂,即使资产很好的企业,也会被逼到破产边缘。例如金融危机爆发后,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倒掉的雷曼兄弟,都是由于过速扩张导致过度负债,最终成长致死的典型。

  另外就是要防止软实力和生产规模失衡。随着金融危机向中国转倒,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没有营销体系、没有研发能力,完全靠订单吃饭的代工企业,进一步是有庞大生产能力,但是没有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是输在生产能力,而是缺乏软实力。实际上厂区的大小、生产能力的多少只是企业规模的一部分,往往还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他还包括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系统集成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等等这些软实力。

  在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强烈的规模扩张的动机,不惜倾全部资源扩张产能,却对软实力建设缺乏应有的关注。现在很多中国企业的生产规模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普遍的问题是大而不到,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匹配导致大而不强。经验表明,没有技术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撑的庞大生产能力,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华丽宫殿,规模越大,风险越大。在新一轮技术升级时,如果跟不上步伐,甚至面临全军覆没的风险。

  例如:从录像机到DVD,从显象管到平面电视的技术升级中,我们亲眼目睹了一出出的悲剧。危机的形势正迫使中国企业改变一门心思扩大产能的发展方式。目前很多困境的根本出路是以更加强烈的危机感积累软实力,实现产品、技术、营销模式上的突破。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5%以上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取得了很大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了世界的抢手货,它反而成了石油危机中的一个赢家。80年代前期,短短几年日元升值超过50%,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日本是巨大的挑战,结果一批企业倒掉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产业竞争力反而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加强软实力建设是中国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

  3、推进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减速,使产业和企业的结构性矛盾充分暴露,很多产业是重复分散落后,呈现结构性低效率,一些企业主业不突出,副业占用了大量资源,有些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还没有改变,一些企业盲目多元化,背上包袱,企业前长期处于同类、同档次的恶性竞争,提高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客观上需要经过一轮并购重组的过程,淘汰落后,提高产业集中度。

  市场紧缩,企业各个业务的矛盾充分暴露,此时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施瘦身战略,卖掉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把企业资源,其中最有竞争力的业务,不仅是战胜困难的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目前优胜劣汰作用强化,为企业和产业结构重组提供了动力,社会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既为低成本扩张提供了机会,也为收缩战线、优化经营结构提供了宝贵时机。

  结构调整主流是突出主业、发展专业化,大的并购重组是企业最具风险的角色之一,它应当符合公司的长远战略,通过重组,应该产生协同效益,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并购后的财务结构的安全性,软硬实力的匹配,企业文化的融合,管理团队的安排和市场地位的变化等等因素。现在的并购重组,我想主要应该是国内企业的重组,就制造业而言,应该认真总结TCL、上海汽车、联想等等案例,对到国外并购应该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有些情况下到境外去并购外资企业,不如在国内回购外资的股份,比如像刚才那个案例,中国已经有了较强的产业基础,如果把中国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会,把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某些结构性问题得到解决,那么中国产业和企业就将在这次全球危机中成为一个赢家。

  4、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