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麦金农:美国不应再批评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4日 14:31  新浪财经
麦金农:美国不应再批评中国
  2009年2月24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全球经济与中国研讨会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会议。图为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麦金农。(来源:新浪财经 白鹏辉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9年2月24日,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全球经济与中国研讨会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抑制贸易保护主义,提振经济增长信心。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此次会议。图为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麦金农演讲。

  麦金农:我们非常支持自由公开的贸易规则。我们都知道保护主义有不同的形式。比如说关税等等,关税是人们首先想到的一个形式。另外有些人可以利用汇率作为保护政策,中国目前面临一个压力就是人民币升值。人们会说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怎么样摆脱这种压力?这个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我要发言的背景就是美元本位的体制。美元是主要的货币,大多数的中国贸易指定货币都是美元,但是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就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市场,我们要保持市场的统一性,有一个统一的货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所以选择一个中心的货币能够促进贸易,其他的国家可以按照这样的中心货币来制定自己的货币政策。否则的话就会有不同的针对双边贸易的货币,这样会增加贸易的复杂性。所以不管怎么样,美元的统一性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世界的美元本位标志,过去的借贷国,比如说中国的贸易赤字在不断的增长。当美国看到美元的诉求提升,他们就会操纵汇率,因为中国为此要付利息。他希望人民币能够升值,这样的话中国的贸易盈余状况就可以减少,这个就是压力的来源。尤其是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他们说这个货币应该完全浮动,中国的外汇储备非常高,因为他的贸易有盈余。如果汇率完全放开的话,会造成很多的问题。所以很多的经济学家理解中国现在的政策背景。

  那么批评中国这样的背景是什么呢?日本针对美国在70年代和80年代一直是贸易英语。所以美国那个时候对于日元的升值压力也非常高,日元和美元的比价是80:1,在过去这个比例非常高。当时美国的财政部长提出了日元升值的政策,这样对日本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大。现在中国面临同样的情况。有人解释说这个是汇率方面的认为操纵。有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注意到,贸易的英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外汇储备的程度。美国的经常项目很好的代表了美国的储蓄赤字,这个是在去年的7月份作出的结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存款不平衡,造成了贸易的不平衡。但是他并不是一个汇率的问题,如果你只关注会的问题,可能就会使我们的研究偏离了方向。

  这是对于日本的一种谴责,是在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是非常大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关注在重工业。每一次美国在抱怨的时候,谴责日本带来的贸易威胁的时候日本都不接招。另外一点就是自愿的出口限制,日方也作出了一定的承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那么这种自愿的出口限制日本持续了一段时间。

  我写了一本书上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经济不平衡了。因为首先使的日本的实体经济和证券市场的泡沫更为加剧,并最终出现了破灭。另外日元不断的升值,到了95年的时候不断的上升,这样使日本的滞胀情况更为严重。而1992年到2002年这10年成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现在看看对于中国的谴责。有一点不同,中国的贸易和日本相比,中国的出口非常多元化,不仅仅是轻工业,包括很多。除了纺织之外。大多数来自美国的抱怨都是和汇率相关的。

  这里是国会的提出对中国的纺织品口情况。财政部长被认为是中国汇率的操作者。不管怎么说这种压力让中国的监管机构不得不在2005年7月20日进行升值。在规律稳定10年之后,从95年到2004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8.2:1,现在升值的速度是每年上升6%。

  那么中国的私营企业他们对于汇率的影响是冲击非常大的。因为热钱的流入,就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增长。以及外汇平衡的失去。07年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经常向下的盈余非常大。中国央行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外汇储备,这样可以对贸易赤字金融融资。人民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升值。这个就是中国面临的两难问题。高储蓄的国家是一种美德,但是他们不得不造成一种贸易的顺差。因为美国人经常用制裁的方式压你,要消除贸易的顺差,这是一个非常自相矛盾的美德。所以导致了外汇储备的不断上升和累计。

  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中国的高储蓄的美德是自相矛盾的。我们没有一个资本的流出给贸易的顺差进行融资。美国人把这个问题解读错误了,他们认为这个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贸易顺差的问题。中国在汇率政策方面经历了三个阶段。我们不应该把汇率作为控制外贸失衡的工具,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货币政策的工具。中国的汇率政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80年代的,货币不能互兑。因为当时的出口商他们的外汇必须去银行结算。当时的汇率有黑市的,有官价的。因为这些出口公司都是国营的,他们出口的价格也不太一样。所以在第一个阶段汇率无关紧要。

  第二个阶段就是朱熔基,他起动了外汇的改革。94年的时候他统一了汇率,双轨制被取消了,人民币贬值了不少,这个情况持续了十年,是一种固定的汇率,央行获得了货币控制权。93年到95年的时候高通胀,官方的汇率是贬值了,但是它的浮动和通货膨胀率不一样。这个是规定汇率阶段,中国的通胀下降了,基本上和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差不多了。后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出现了过山车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固定汇率的期限,中国商品的通货膨胀率和美国相当,但是实际的GDP比美国更高。中国的工资增长也是非常高的,在固定汇率阶段,如果这个国家要经济增长快,是要提高工资水平,而不是改变汇率。在05年7月21日之前就可以以此作为结论,一直维持8.2,防范外国的热钱,我们不断的提高工资水平,和生活力水平相当。这个制度就可以维持下去。但是从美国这方面,他们对中国的批评越来越尖锐。因为在汇率固定的10年中国储蓄率下降了,而美国的储蓄率下降了,所以这种贸易的不平衡被误解为贸易的不平衡。从05年到08年人民币不断的升值,不是因为热钱的流入。央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扩大了货币的供应来控制通货膨胀。维持了固定的汇率没有导致通货膨胀,但是在日本恰恰相反,导致了通货紧缩。美国的汇率比中国高一点,人民币每年的升值是6%,尽管如此美国的利率比较高,所以超过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这就导致了热钱的流入。中国应该控制通货膨胀,因为中国加大了外汇储备的增长,丧失了所谓的等价购买力的优势。

  大家可以看到国际私人资本流量的变动,因为人民币的汇率增加,就要消除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最近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而不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影响力。

  广义货币不断扩大,没有人知道广义货币扩大到什么程度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我想在这个期限的后期发生一些通货膨胀。大家可以看到93、94年的通货膨胀率,后来就下降了。后来人民币汇率上升之后,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强势了,所以就导致了通货紧缩的效应。从去年7月份以来很多人非常吃惊,美元和欧元比例从02年一直处于弱势,但是突然就坚挺起来了。在去年的7月到10月,美元到欧元的坚挺增长了25%。因为人民币和美元是挂钩的,美元升值了,人民银行利用这次机会升值了人民币,这个不是计划的,而是出人意料的。去年7月份到现在,美元和人民币是非常稳定挂钩的,在6.82左右。

  大家可以看到欧元和美元的汇率,美元比欧元一开始贬值,突然就坚挺起来。到7月份一直维持到现在。

  通过这样就失去了货币政策的控制,导致了通货膨胀。人民银行通过稳定汇率又获得了货币的控制权力。我现在人民币的汇率水平是不是合适呢?我们用一个模型来分析一下,通过购买力评价就可以知道中国的汇率是适当的。

  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这个例子,用一个汉堡的价格来说明每一个国家汇率的价值。从这个图上大家可以看到,一些新的贷款进入到非金融的机构。比如说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国出现了减少储备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商业银行,他们在贷款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措施。令我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的贷款额在不断的扩大,银行在不断的扩大信用。这对通货膨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另外的角度也有一些影响。中国需要刺激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增长,因为出口减少了。中国现在需要一些财政方面的刺激,像去年11月份制定了一定的刺激政策。但是只要汇率是稳定的,那么这个财政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蒙代尔模型就告诉我们这点。中国需要推动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要减少贸易顺差。在美国储蓄的问题,还有一美国地产的泡沫破灭等等,在中国有一定的激励政策来应对出现的问题。还有一点就是收入更多的偏向家庭,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在GDP当中的比例,来刺激内需。97年、98年的财政扩张我们看到,由于这些措施是非常积极的,产生了有效的影响。中国开发银行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财政引擎,中国促进了亚洲经济的复兴,当然从财政的角度给予了支持。中国在目前这个状况应该在全球做同样的事情。中国在97年和07年的经济状况是这样的,财政状况和税收越来越高,而且是盈利的。另外就是财务报表当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坏帐值在不断的下降,已经由过去的40%下降到了6%,也就是说银行的状况越来越好。所以对中国的扩张处于一个非常好的条件。所以财政的激励政策对中美贸易是一个非常好的效益。

  我们希望中国政府应该进行第二次的财政扩张,来应对全球周期性的经济放缓情况。美国不应再去批评中国,中国要同意进一步的进行财政的扩张。我们知道在几天之前,希拉里国务卿来了中国,但是它没有提到这点,我就说到这里。

    相关专题:

    全球经济与中国研讨会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