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蔡昉:金融危机给中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1日 19:06  新浪财经
蔡昉:金融危机给中西部带来的新机遇
  2009年1月11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经济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50人论坛(湖北)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会议主题是:“东部产业转移与湖北产业承接”。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此次会议。图为蔡昉发言。(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主持人:下面,我们请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研究所所长蔡昉发言。蔡昉作了认真准备。大家欢迎!

  蔡昉:谢谢,今天会议的主题,非常吻合我自己最近的研究,今天我主要想从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以及给予中西部地区新的机遇的角度来谈。在这个地方,现在用上狄更斯说的这是最好的时光,也是最坏的时光,就是通常我们大家所说的,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如果理解这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对周期的一些认识,可能对我们很有启发。也就是说,由于他把经济危机看作是一种创造性毁灭的过程,那么,这样的话,实际上他告诉我们,危机有机遇,而且甚至可以说,更主要的本质上是新的机会,也就是说,在危机的过程中,他讲创造性毁灭,其实我们理解成是在毁灭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东西。那么,不管这个危机是怎么形成的,不管它怎么形成,因为有特殊的原因触发,但是归根结蒂,你遭遇危机,你在危机中陷入困难,就说明你有自身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持续地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恰好在危机中充分暴露出来。暴露出来以后,当然在毁灭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有很多的机遇,我们也看到生产要素恰恰是重组的过程,这个时候你要清理、整理,重新组合生产要素,是最好的机会。也就是说,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这是基本的想法。我们从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中央提出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从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到一个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这可能在三个转变中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那么,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一些具体的表现形式。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形式是产业的升级,比如说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以及中西部地区的产业承接,这是形式,也就是说,如果你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那么你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你仅仅是复制了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即使承接了产业转移,我们说是完成了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没有可持续性。因此,我们讲产业升级,讲产业转移,实际上我们背后讲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也知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光是中国提出这个现象,在早期发达的经济中,历史上也经历过多次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重要的一次就是最初强调资本积累。对于我们来说,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其实我们不是没有转变,也不是没有产业升级,而是我们走了一条比较特殊的道路,本来一条平滑的,全国经济可以逐渐转变的过程,我们变成了蛙跳式的间断性的转变。我们最早是大量承接亚洲四小龙等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比如像服装、鞋、玩具,这是主要落脚在珠三角地区。接下来,由于一系列原因,使得升级比较慢,也不是没有,相对来讲比较慢,因此这种模式就固定化,固定化以后,全国作为产业升级的过程,因为生产过程的禀赋是在变化的,因此有一些新的产业,就形成在其他地区,比如说在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更多的是在信息技术等方面。随后,可能还有其他地方,比如像随着东北的振兴,装备制造业又形成了第三级地区,并不一定是真升级了,或者在整个升级过程中体现了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要义,但是的确我们的产业升级是蛙跳,按照地区跳跃发展的。这具有特殊性,也启发了我们,一个国家内部是可以形成产业转移了,并不一定说产业转移是在国际上,国家之间的。我们旧的发展方式不能够得到及时、平稳的调整,我想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很多学者,包括很多国外学者都说改革后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而且创造了奇迹,但是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政府介入其中。地方政府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人家说我们叫促发展的政府。同时,也衍生出来了一些弊端,包括政府干预,对生产要素的扭曲,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补贴垄断,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它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自然也没有动力,没有动机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有一些原因,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都处在劳动力无限供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的情况,自然就使得很多低端产业得以维持。除此之外,我们也知道,中国的制造业之所以有竞争力,是因为我们以地区为集群,发展特定的产业群,有极强的配套能力,那么这种配套能力产生的集聚效应规模经济,也使得我们很难打破原来的既有格局。在不能打破的情况下,地区也妨碍了产业结构升级,妨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虽然我们不希望,由于经济危机逼得你必须升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危机也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也就是说,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强制的把一些已经落后了的,过时了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在特定地区毁灭了,这时候,能不能恰如其分选择新的产业,转变到新的发展方式上,甚至进行一定的产业转移,就取决于自己利用经济危机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很好的机会,就是说所有的生产要素的价格都下降了,那么资本形成的门槛也大幅度降低了,那么,这时候应该说是很好的一个机遇。那么,中西部的发展机遇,我想我们其实也可以看到,因为这次我们遭遇危机以后,我们在各种调研中发现,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在面对同样的经济危机中,受的影响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像我们到长三角地区看,他们概括内资企业比外资企业好,内需企业比外需企业好,高科技企业比一般性的制造型企业好一些,而且即使在10月份以后,全国经济大幅度下滑后,中西部地区的表现仍然是较好的。这也说明,在那些我们率先发展的地区,传统的过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也率先走到了尽头,遭遇了经济危机,很自然地被作为毁灭的对象,这样,对中西部地区和后继地区来说,也是有机会赶超的。

  应对冲击,当然我们有很多具体的办法,我们也注意到,真正危机来了之后,真正经济理论上的争论都归于统一,想当年尼克松说的,我们都是凯恩斯主义了,我们现在除了要应对解决短期的问题,更重要的要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长期的生产要素的重组,实现经济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人力资源的重组和储备,包括技术创新, 过去有一些研究,说2/3的技术创新,都发生在经济低潮时候,包括土地的准备,在区域间,上午介绍的报告里也讲到了,最早的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介绍日本的情况,如何从进口到进口替代再到出口,这说明了一个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过程。以往的确人们没有看到一个国家内部是可以形成验证模式的,但是给定中国的庞大规模,低于上面巨大的差异性,应该说这个理论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有一些借鉴价值的。

  从中国的区域情况看,我们的制造业,其实我做了一张地图,大家可以看到,是有梯度性的,也就是说,如果把它分成四块,制造业的出口规模,我们可以看到,从沿海最外圈,逐渐向内地减弱的趋势。但是,这个趋势。假如说我们把原来的强度看作是推进的方向,其实在这次的危机中已经表现出来了,因为在以往的经验中,我们看到出口的波动,东、中、西地区是同步的,以往都是同步的,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一轮,当东部掉下来的时候,中西部是在往上走的,也就意味着说,我们已经开始体现出地区的差异性,产业的结构也已经开始发生了重组的过程。我们说中国的制造业是不是走到尽头了,必须把中西部考虑进来,如果仅仅讲沿海地区,那么也许会得到什么结论。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说,劳动力的价格是唯一的标准,劳动力价格涨了,剩余劳动力逐渐减少,人均收入水平上涨了,必然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国际竞争力了。其实,这个观点还忽略了一点,很多同志也谈到了,有各种政策因素。其实还忽略了一个要素,是劳动生产率。具体一个指标,就是说工资水平去除以劳动生产率,也就是说,竞争优势是和工资水平成反比,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我们算出一个指标来,就可以看到,我们仍然还有更强的竞争力。但是从04年开始,我们出现了民工荒的那一年,沿海地区的指标就平缓了,就意味着说,这个指标不下降,在劳动力上的竞争优势是在稳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还在继续下降,继续下降的含义,这个指标在继续下降,他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在提高。到目前看,我们综合了劳动力成本的因素,综合了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我们看到,中西部地区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优势,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也就是说,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并不一定要转向孟加拉国、转向印度,我们中国实际上有很大的投资场所,进行产业的承接。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产业转变的过程,但是,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并不意味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吴敬琏老师实际上反复讲,这次我们遇到的困难,不能仅仅看作是外部冲击的东西,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问题,我想,同样的言论,也可以应用到我们承接产业转移,或者对沿海地区来说,产业升级的过程是同样重要的。并不是说,从劳动密集型升级到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者说过去是没有工业的地区,现在承接了有一些工业的投资,形成了一批工业企业,有了更高的工业产值,就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了。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比较担心的是,现在中央投多少钱,地方配套了多少钱,这些都加起来,没有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的含义,我们就是在复制原来在危机中毁灭掉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即使今天刺激起来了,我们可能想到,可能09年的GDP增长率中,可能绝大部分来自于投资,但是是可以保持今年的经济增长的。但是,这种经济增长发展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危机中遭遇的东西,损失掉的东西,这个学费也等于是白费了。因此,我们虽然目前有了很大的机遇,比如说目前的中央政府发出的投资总规模中,现在的分配已经和以前的格局有很大的不同。去年的比较接近常规的分布,是中部和西部在总投资中占59%,那么,这一轮新投资,可以导致中部和西部高达70%,这是很好的机遇,那么这个机遇,就像汤敏教授讲到的,这也是一笔钱,但是这笔钱,更重要的是说这是引导性的东西,那么这种引导性的东西,能不能带动民间投资,朝着更加符合比较优势,更加符合新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结构的形成。我想,这是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我除了想论证产业转移是一个机遇,是可行的,它也恰恰是经济危机应对的思路,也是经济危机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千万不要忘了经济发展方式,也就是说,危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佳的时机,千万不要复制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要复制传统的经济结构,而是要真正地利用这个机会,转变到中央要求的三个具体的指标所体现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上。谢谢。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