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本市场证券供给政策:扩大规模与优化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 17:09  新浪财经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应展宇

伴随着中国政府渐进的金融改革政策以及日益明确的推进和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决心,1990年代初以改革试验品身份出现的中国资本市场获得极为迅猛的发展——截止2007年底,中国已成为一个拥有32.71万亿人民币总市值、9.31万亿流通市值的股票市场的国家。客观地看,当前中国经济金融理论界与实务界众多人士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资产价格泡沫,进而重蹈1985-1989年间日本资本市场的覆辙、再现一幕“资产价格泡沫形成与崩溃”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争论和担忧。从现有的争论来看,尽管关于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的存在性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中国理论界与实务界却有着颇为相似的认识,即通过加快海外大盘蓝筹股或绩优股的回归A股与新发上市,在增加市场供给、夯实市场基础的背景下,实现市场的平稳运行。这意味着证券供给政策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一、1990-2007年间的中国资本市场证券供给:一个简要回顾

(一)1991-2000年:“规模控制+实质审批”下的证券供给

1、股票市场

1991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伊始,由于当时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以及与“试验”相伴随的种种疑虑,中国政府对股票发行上市资格(也可以理解为上市资源)采取了一种带有浓重计划经济色彩的“规模控制+实质审批”模式,即为了确保股票上市进程的平稳和有序进行以及弱化供给冲击,中央政府事先确定一个年度总规模(通常称为“额度”),然后按照行政分配原则对规模在不同部门、省市进行分配。

1   中国内地上市公司(ABH股)数量及融资规模:1991-2006

 

上市公司数(家)

筹资额(亿人民币)

H

新增数1(家)

A+H

当年新增数(家)

融资规模(亿人民币)

AB股合计

A

B

年度AIPO

累计

年度

1991

14

13

1

13

5

5

--

--

--

1992

53

53

9

38

99.09

94.09

--

--

--

1993

183

177

19

113

413.63

314.54

6

0

60.93

1994

291

287

24

106

551.68

138.05

9

6

188.73

1995

323

311

34

23

670.54

118.86

2

5

31.46

1996

530

514

43

185

1012.1

341.52

5

3

83.56

1997

745

720

51

200

1945.9

933.82

16

3

360.0

1998

851

825

54

101

2749.5

803.57

2

1

37.95

1999

949

922

108

97

3646.8

897.39

3

1

47.17

2000

1088

1060

114

154

5187.9

1541.0

6

0

562.21

2001

1160

1140

112

79

6369.97

1182.13

8

4

70.21

2002

1224

1213

111

71

7149.12

779.75

16

5

181.99

2003

1287

1277

111

67

7972.82

823.10

18

2

534.65

2004

1377

1363

110

100

8835.49

862.67

17

1

648.08

2005

1381

1367

109

15

9173.62

338.13

12

0

1544.38

2006

1434

1411

109

65

11637.32

2463.7

21

6

3130.59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香港证券交易所http://www.hkex.com.hk

在这样一种政策导向下,借助表1,我们发现由于相关配套实施政策的变化,这一时期的中国股票市场供给又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一是1992-1996年间,地方政府、中央企业主管部门出于将有限的发行额度尽可能多地分配给多家企业的目的,IPO公司数在快速增加的同时公司规模却明显偏小——1993年确定的50亿额度(实际执行45.25亿)分配中,取得上市资格的公司达到127家,每家平均规模仅0.356亿;二是1997-2000年期间,在“总量控制、集中掌握、限报家数”约束下,IPO公司平均规模较之前有了非常明显的倍数扩大——从实践来看,1996年的150亿额度(原定100亿,后追加50亿)分配的公司数为207家,而1997年确认的300亿额度(使用时期顺延到2000年)分配的公司数量为279家。

2、债券市场

借助于表2,我们可以看到从分主体债券发行规模看,国债是1991-2000年间中国债券市场最主要的产品,10年间其累计发行规模达到20512.14亿(占全部债券发行额的65.59%),其次则是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规模达到7883亿(占全部债券的25.2%),第三则是企业债券,规模为2545亿(仅占全部债券的8.13%)。

中国国内债券(按发行主体分类)发行状况:1991-2006 单位:亿人民币

 

国债

政策性金融债

其他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国家投资债券

国家投资公司债券

1991

281.25

 

66.91

250.0

95.0

2.29

1992

460.78

 

55.0

683.7

60.0

8.01

1993

381.31

 

 

235.8

 

 

1994

1137.5

 

 

161.7

 

 

1995

1510.9

 

 

300.8

 

 

1996

1847.8

1055.6

14.6

268.9

 

 

1997

2411.8

1431.5

32.0

255.2

 

 

1998

3808.8

1950.2

 

147.9

 

 

1999

4015.0

1800.9

 

158.0

 

 

2000

4657.0

1645.0

 

83.0

 

 

2001

4884.0

2590.0

 

147.0

 

 

2002

5934.3

3075.0

 

325.0

 

 

2003

6280.1

4561.4

 

358.0

 

 

2004

6923.9

4148.0

945.30

327.0

 

 

2005

7042.0

5851.7

1265.30

2046.5

 

 

2006

8883.3

8980.0

540.0

3938.3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7

由于国债发行主要取决于财政预算,所以其规模的变化与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密切相关——1998年后国债规模的迅速扩大,与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着直接联系;但企业债发行的滞后,则是由于中国内地企业债发行的高门槛(如担保要求等)和严格监管(额度管理与审批,利率管制等等)所致——尽管1993年修改出台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中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扩大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但实践中的企业债发行主体依旧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只有到了上世纪末,才有少数集体(乡镇)企业、民营企业获得企业债发行资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