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讲话(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4日 19:25  新浪财经
图文: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讲话(2)
  2008年12月6日,由《理财周报》主办的“第二届银行理财产品评选”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第一点,我们在98年的银行改革,只是在财政上去进行重组,我们并没有对银行的制止性的深层机制进行触动,并没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银行贷款机制。

  第二点,的确在98年以后,我们当时经济出现下滑和出现很多的问题。那么,银行在扩大内需中存在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大量的贷款投入到了一些无效或者是不产生效益的贷款中。有些国有企业,经营困难,过春节银行发放这种饺子贷款,在98年99年的时候,企业经营非常困难。那么其实就是银行大概是逼迫,那么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又非常强,所以银行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就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贷款。那么,在这一轮的扩大内需的过程中,那么我上周可能讲了一个观点,可能有些人觉得不太恰当,中央出现了支持扩大内需的九条政策,我说了一句话,说政府搭台,银行唱戏,未来可能扩大内需有这样的想法,虽然政府拿出这些贷款,但是还是有巨大的亏空,从现在的资源来看,未来的大量资金还需要银行业的投入,以需要银行包括出来各种的政策,要试图要让更多的银行贷款投放扩大内需的各项工作中去,现在已经面临这种情况。

  但是总结98年的教训,首先我们有信心的一点是我们的银行业在2003年以后,我们经历了股份制改革,这个改革应该讲让各家银行尽力了比较完善的公司制度和规章制度,风险的约束大大增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想银行业的贷款情况,他对宏观的层面,包括行业的层面,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来决定自己的贷款投放,这样的话,可能就会避免掉98年一窝蜂的或者是不讲经济效益的,受到政府干预的把大量的贷款投入到一些无效中去是不允许的,这一点我想我们肯定在未来至少以我们现有的公司制度来看,我们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这个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比较好的一个“一窝蜂”。但是如果说,有一些不确定性的情况发生,那么就是说,的确我们现在的拉动内需的很多重大的一些项目,那么未来银行资金肯定要大幅度的进入,那么进入量肯定要大,当然这个项目本身它是商业项目,但是就是说,银行资金在大量进入以后,从长远来看,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国内的消费,如果起步不来的话,群众的消费能力上升不了的话,那么我们有一些基础的设施为未来的银行资金能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里面我们还是稍有担心,在这个问题上。所以这个也就提示,如果从未来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们怎么样来刺激国内消费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是从企业,从生产型的企业来看,大家知道国外的经济学者对中国悲观就是悲观在什么地方?他们认为西方的很强的这种消费能力,比如说美国的举债消费和过渡消费的这种模式,经过这次危机之后有可能一去不复返,所以中国的多余的产能可能就没办法消化掉,那么对于多余的产能,我们一方面要拉动国内的需求来消耗这些产能。第二个就是推动地方的一些企业的产业升级,让他们放弃掉一块多余的,而且相对比较落后的产能,然后转型,然后来提供出更高层次,更有品牌的,能释放出一块新的产能,这个就是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我想我们要做好这个事情。

  那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银行业,未来的进行项目究竟是否实惠,我想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当然银行业本身的改革以后,约束力也增强。那么我怎么样能够把握好,那么我既能够找到非常好的项目,我又能找到支持的内需和控制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今天的主题是中国最受尊敬的银行,包括中国的最佳银行,其实我想如果这个奖项,在两年或者是三年以后,我们的理财周报再颁发中国的最佳商业银行,那么有可能颁发的或者是给出的结果更公平,因为我们希望,我们有更多的银行在未来的两三年在经济调整和下滑的考验中,真正的能够屹立不倒。现在我想我们颁发这个奖项,更多的是对未来银行业的经营,或者是它做好这个经营管理工作,我们对它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但是希望在两年或者是三年以后我们再颁发这个奖项,我们的银行业仍然能够稳健,并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如果是这样,就说明我们的银行业成功的克服了经济调整和需求下滑的考验,我希望,我也相信可能会有这一天!好!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