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成思危: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探讨的四个问题(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06日 11:24  新浪财经


成思危: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探讨的四个问题(2)
  2008年12月6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举办“第六届中国改革论坛”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新浪财经独家直播本次盛会。图为全国九届、十届副委员长成思危同志讲话。(来源:新浪财经 韩明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现在还有一种论调,法治应该和人治相结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从定义来看,法治和人治是完全对立的。法是要人去执行,这是对的,但是执行的人不能违反法律。人治的特点就是执行的人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去违反法律。所以说,法治和人治相结合是对人治开了一个口子,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第三个问题,关于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现在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开放促改革,通过改革促开放,这二者配合使我们国家的面貌有了很大改变。我们历年来引进的外资将近8000亿美元,对外投资1000亿美元。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们引进技术都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确实也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开放往往受到不能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质疑。在这个问题上,首先要按照邓小平说的,要敢于开放,这点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当年邓小平的这种魄力,我们也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经济建设的成就。

    当然,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是要注意的。人大在制定反垄断法的时候也特别规定要进行反垄断审查,要经过一些审查。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现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们不解决好开放的问题就不可能进一步提高开放的水平。现在一旦遇到一个并购的例子,都会有不同的意见,会提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等等。如果回顾历史,彩电,最初的名牌是北京的牡丹牌,当时引进国外技术的时候就有人质疑,会不会我们的牡丹牌就没有了?很可能,因为国外的技术比我们先进。但当时中央还是决定要合资。确实弄得一段时间中国的名牌没有了,市场被外资品牌占据。但是曾几何时,我们消化了国外的技术,我们国内自己的新的品牌又起来了,像海信、TCL,我们又把市场夺回来了。如果没有当时的开放,我们可能会永远停留在牡丹牌的水平。因为有了开放,有了我们的创造性吸收,我们才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名牌。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怕开放,怕引进名牌影响自己的品牌而不去开放,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做不到高水平。像手机技术的引进,当时也是下了决心要引进,但是引进的时候给国外的厂商作了几条规定,第一条是国产化率在三年之内要达到60%以上,这样就促使外商把它的合作伙伴也带进来,同时在国内寻找合作伙伴。第二条是研发中心要在中国建立,外商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招聘了中国的技术人员,中国的技术人员通过在研发中心工作,也就学习了技术。到了一定的时候,这些人可能就离开外商的研发中心,有了一些基本的训练,在加上他自己的创新,就可能在别人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更先进的技术。第三是必须要70%外销,通过外商手机的外销,同时增加了我们的出口,给我们打开了市场。像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是关着门,不引进,可能永远也发展不了。所以我认为,开放对我们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我讲过,国家经济安全是要注意,而经济安全的核心是金融安全,这个我们是注意的。我们引进外资从来在银行中就规定不能超过25%,单个外资不能超过19.99%。这是明确规定。关键的行业我们也要保护。还有一点,并购是相互的,如果我们不让别人并购的我们企业,我们要出去并购人家的企业,人家也会拒绝。如果联想并购IBM的例子反过来,IBM到中国并购联想,我想可能会引起轩然大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头脑清醒,既不能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经济安全。

    但另一方面,也不要过于夸大,草木皆兵,这样如果就无法进一步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在这个方面上,度的把握很重要。但现在在开放的问题上,往往遇到的是任何一个并购案子都有反对意见,这点我们要认真分析。反对的同志倒不一定都是“左”的思想,而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种是怕丢掉我们的名牌,一种可能是觉得外国人并购占便宜了,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考虑,并购肯定是双赢的,因为外国企业来不是为了做慈善事业,他是为了赚钱,只要结果是双赢的就行。比如银行,我们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到香港上市,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有的说它赚了,对,它占25%,它假如赚了1亿,我们占75%,我们占了3亿,到底谁赚了?所以我认为,这必须是互利双赢的,你想单赢那很难。三是也不要把外资看成铁板一块,外资之间也是有竞争的,因为它首先是代表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像广发行,和法国争得相当厉害,甚至希拉克亲自写信。外商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要利益,我们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头脑,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上我们绝对寸土不让,但在其他方面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开放,因为现在并购的发展占了世界发展FDI的80%以上,本来生产能力就过剩,还搞密集工厂不可能,密集工厂不是不搞,创新的产品还是要搞,但多数是通过并购提高企业的价值。我们主张首先要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就是在市场、在管理、在技术方面对我国有帮助的投资者,要优先引进。

  第四个问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成绩和问题。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很大成绩,我们国家的实力位居世界第二位,按照购买力评价算确实是这样,四元人民币相当于一元美元。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样的成绩,所以改革开放的成绩不容否定,倒退和否定没有出路。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有13亿人口,人均GDP排名世界100名以下,我们的GDP只占世界的6%。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一再强调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注意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注意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西柏坡。但现在确实有些人头脑比较发热,忘了我们的基本国情,我们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需要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赶上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多地看到我们的问题,并且认真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最近的金融危机,我看到一种论调,好象中国的金融体系是最好的,我觉得这种论调本身值得探讨,我认为这次金融危机,中国之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受的影响比较小,原因是三条:第一,中国的老百姓对我们的金融机构、对我们的金融系统、对我们的政府有着充分的信心,没有出现信心和信任危机,不像美国。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由于我们的金融系统不够发达,因为造成金融危机、造成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单是次贷,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风波,而是由于美国的金融体系是银行把贷款提供给借款人以后,银行把应收回的抵押贷款打包卖给房贷机构、投资公司,把它证券化,就变成了抵押贷款,然后再进一步通过金融创新,变成CDO,保险公司把保险提供给投资银行、投资者,主要目的是增信,使它发行债券的时候增加信用,有了一个担保,另外是提供产品的CDS(信用违约互换)来提供保险,美国的金融体系形成了这样的链条,通过这样的链条,风险不断放大。而我们国家没有资产证券化,基本上没有投资银行,没有评级机构,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风险都是安在银行,但是银行有国家的强大支持,所以从金融角度,我们受的影响不大,但是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我们受的影响比较大。第三,我们的监管机构相对来讲是比较谨慎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要因为金融危机到来我们就自满,觉得我们的金融改革还不错,我们还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要提高我们国家的金融国际竞争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我想,越是在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看看我们有哪些问题,并且认真去处理、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点非常重要。

  最近中央针对金融危机,确定了4万亿刺激经济的方案,今年1000亿的方案基本是考虑民生、考虑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但是4万亿的方案一宣布,各地出来了一个18万亿的方案,这恐怕就是头脑发热了。因为大家知道,现在银行的储蓄是40万亿多一点,贷出去的是27、28万,银行剩下十四五万亿。现在我们的准备金率下调了,就算是15%,冻结6万亿准备金,银行贷款拿出7、8万亿。我们的财政收入去年是5万多亿,好多钱得花,不是都能拿来投资,能拿来投资的也就是几千亿。都加起来,政府能带动的没有这么多,18万亿的方案,钱从哪里来?不可能。所以,要防止草率决策,好象都要钱了,提方案,可行性研究也不做了,赶快提方案,跑步前进,谁跑得快谁拿的钱就多,这是不可取的。当然中央也派出了检查组,督促这笔钱的落实,防止腐败。但是最重要的是,这笔钱能不能带动社会投资?因为除了银行资本以外,社会上还有很多钱,也都是老百姓的钱,社会的投资能不能带动?这需要思考。但不管怎么说,18万亿的方案过于庞大,大概不大可能去实现。

  今天我主要是强调以上四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马克思,不要把凯恩斯的理论误认为是马克思的理论;我们还是要坚持法治,要反对人治;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看到问题和分析问题,要认真研究问题、很好地解决问题。

  30年在人类的历史上只不过是一瞬间,今后我们的路还更长,100年后国家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展望,到本世纪中叶,按照小平同志的规划,2049年,我们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我们认为我们可能还会更高一些。今后的路还更长,我们需要的是总结过去的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往前看,要看今后我们怎么办。就像开车的时候我们不能光看后视镜,更重要的是往前面看,要看前面的路。前面的路尽管很漫长,但是我相信,有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有一代一代愚公移山的精神,总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我们的国家能够立于世界之林,成为世界的重要支柱。

  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写进博客
复制标题和链接发给好友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