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涂猛:公益的三重境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26日 17:03  新浪财经

  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 邓 地

  南方周末:明年是青基会成立20周年,也是希望工程20年。您感觉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在对待慈善事业的观念上有些什么变化?

  涂猛:我的体会,企业对于公益事业的态度大致有三层境界或者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关心我捐了钱、行了善有没有人知道,对我有没有意义;第二个阶段是关心我捐的钱有没有真正去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有没有被慈善组织滥用;第三个阶段是关心我所做的事情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而我接下来还有哪些可以做的。

  我个人认为,目前咱们本土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还停留在第二或第一个阶段——他们关心做慈善的宣传效果,关心钱给没给到第三者的手上。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尤其考虑到中国公益事业的一些现实情况,但是我想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进入到第三层境界,对整个社会的积极意义会更大。

  南方周末:那么事实上公益组织有些什么样的措施可以让企业放心?

  涂猛:这个主要跟项目的制度设计有关系。比如希望工程,我们从1992年开始实行一对一。出资企业知道孩子是谁,知道学校是哪一间。任何一个项目你都会知道落地的经过,具体的受益者。这样的话,从第一天开始,出资者就会感觉这是一个参与的过程、监督的过程。事实上深入进去之后企业也会有更多的收获。比如像中海油服这样的公司,长期跟进它的希望小学,后续投入的钱比建希望小学的钱还多。彼此之间像走亲戚一样,最后达到一种公民之间精神层面的互动。

  南方周末:如果企业的观念暂时还没有到太高的境界,甚至他们的善款带着潜在的商业目的,而事实上你们也了解这种目的,你们当如何看待和处理?

  涂猛:我们最需要负责的是受益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国家公益事业开展的时间不长,社会也正在转型,有些行为的动机你也很难简单界定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也许一个企业确实希望通过公益一定程度地促进品牌形象,包括产生一些积极的市场效果,但是只要他并不违反我们非宗教性、非盈利性的原则,那么为了受益人的利益,这样的捐赠我们可能要接受它。当然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每一个项目的开展,我们和捐赠人之间理念的沟通、制度的沟通都要做很多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企业相互促进,走向成熟。

  南方周末:您对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的公益实践又有怎样的横向比较?

  涂猛:大型跨国公司最大的特点是他们的公益传统比较深厚。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也有比较成型的机制去推进这些事情。这是我们许多本土企业不具备的。他们有些很有价值的项目可能原本在美国、欧洲或者某些发展中国家就已经开展了很长时间,拿到中国来只需要做一些适应国情的些微调整就可以马上付诸实施。

  南方周末:地震之后对于希望工程学校的建设有怎样的总结和反思?

  涂猛:这次灾难对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们在四川有四百多所希望小学,在震区有一百七十多所,包括媒体广泛报道的“史上最牛的希望小学”。事后的统计,无论校舍的垮塌率还是希望小学孩子的伤亡率都是非常低的。我们非常感谢当年捐赠和建设这些学校的企业。

  回过头来总结,一个是我们一些原有的制度要更好地坚持和改进,包括报账制、监理制、审计制度等等,从流程上保证学校建设的质量。过去主要是依靠地方,地方的青基会、希望工程负责人去盯现场。现在是中国青基会要保证每个学校要到人。这次震后的板房都是我们自己跑到四川去盖的。另一个是我们除了建校舍之外,要更多地重视精神和知识上的服务。比如青少年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