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东”监视下的企业公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9日 12:06  新浪财经

  文/吴伯凡

  英国作家奥威尔在写于1948年的《1984》中展现了这样一幅图景:所有人家里和工作场所都装有不只一个“电幕”,“电幕”上每天播放着各种精心制作的消息,再加上重复过千万遍的标语和口号。“电幕”还是一种监视设备,每个人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会本能地想起一句警告:“小心!老大哥在监听!”。在这个“电幕”无所不在的国度里,私人空间已经完全消失,伴随着每个人的都是“老大哥”那一双“无所不在的眼睛”。

  奥威尔所描绘的与透明化时代的情形似乎有几分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恰恰是在1984年,世界上发生了一件看似不起眼但十分重大的事。这一年,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了Macintosh个人电脑。苹果公司特意为这个产品制作了一条电视广告:一个愤怒的年轻人奋力将一把铁锤扔向一个“电幕”,“电幕”被砸碎,随之出现了这样的字幕,“1984不是1984”。苹果公司想传达的是这样一种信息:作为可以供个人来表达思想和发布信息的工具,Macintosh将砸碎那些造就信息垄断和信息独裁的技术,让广大遭受信息奴役之苦的个人都拥有信息主权。

  的确,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信息的去中心化、个人化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电脑的显示屏看上去也是一个“电幕”,但二者的功能大相径庭。电脑屏幕前的人不是单纯的信息的接收者,而是集信息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于一身的“产销合一者”(Prosumer)。前者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一点对多点的,后者的传播方式是双向互动的、多点对多点的。在“电幕”面前,所有的人都在听“老大哥”说而且在受“老大哥”的监听监视,在电脑屏幕面前,所有的人都在彼此交谈,听自己想听的说自己想说的。最重要的是,借助于这种工具,所有的人都可以反过来监视“老大哥”。

  我们不妨以“皇帝的新衣”为例,看看“一点对多点”与“多点对多点”两种传播模式的实质差异。故事中的那两个骗子深谙“一点对多点”传播的“真谛”。作为典型的广播模式,“一点对多点”的真正“优势”不在于其传播效率和广度,而在于它能有效地屏蔽对信息的反馈,有效地阻隔接受信息的人彼此交流。骗子的谎言并不高明,甚至一听上去就令人生疑,但他们在自己的谎言里暗藏着阻止人们表达意见、彼此交流的逻辑陷阱:一旦你说出真相(皇帝其实是一丝不挂的),你无异于告诉别人你是愚蠢、不称职的。在这样的语境下,每个人虽然心里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疑惑,但都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与大多数人的意见相左的。在这种信息完全被阻隔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是被骗子分而治之、孤立无援的个体,并且客观上成为帮助骗子掩盖真相、制造骗局的合谋,在被欺骗的同时欺骗着别人。当有人大胆说出真相时,身陷骗局的人们为了证明“在真理一边”而同声指责这个人在撒谎。这就是在“一点对多点”传播中常常出现的“群体的愚妄”。由于众多的信息者(“多点”)之间信息的阻隔,本来出于信息弱势的个体不会因为数量的巨大而变得强势,无数的受众在被暗中阻隔的前提下相聚,反而因为“羊群效应”而形成比个体的愚妄更难消除、让骗子如鱼得水的“群体的愚妄”。

  可能消除这种“群体的愚妄”的方式,就是用“一点对多点”替代“多点对多点”。在《皇帝的新衣》中,让骗子最后落荒而逃的,正是这种“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当那个不怕别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的小男孩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这个很不“主流”的意见时,小男孩的父亲为儿子据理力争的时候,原有的“多点对多点”的传播就开始了,人们开始交头接耳,小男孩的意见开始在人群中进行“病毒式传播”,突然之间,这种非主流的看法(其实是被人们普遍压抑在内心的看法)一齐“发作”,窃窃私语变成了“皇帝身上什么也没穿”的大声齐呼。这就是多点对多点、双向互动式传播的基本模型。关注点逐渐聚焦,进而被放大并且越来越清晰,每个人细微到微不足道的独到见解以“维基”的方式逐渐聚集,随后蔚成大观。这个过程,就是詹姆斯·索诺维尔基所说的“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即“百万大决定”。骗子能大行其道,是因为在众人处于信息阻隔的情况下,他能以骗一个人的方法骗众多的人,并让众人陷入“群体的愚妄”,使他与众人之间呈现出严重的“智能不对称”。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