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3日 15:17  新浪财经

图文: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讲话
  2008年11月13日,由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08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京召开。图为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讲话。(来源:新浪财经 陈鑫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8年11月13日,由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组委会主办的“2008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在京召开。图为瑞士银行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讲话。

  各位下午好,我的题目是“金融海啸与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源自于美国次贷危机,从2007年初开始,发展至今已有全球性效应,我们称之为金融海啸。特别是今年9月份以来,短短两个月里次贷危机的效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更多的地区、国家、市场、资产以及行业、领域扩散,蔓延得非常迅速。无论这场动荡是否见底,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很多人会从社会体制因素,还有很多人会从文化因素,还有金融体制的因素。甚至有学者从伦理道德的因素探讨这个问题。今天我想讲的是对中国金融开放的影响。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今年是很有意义的一年,中国学界、政府、金融界也在反思。的确这是一个总结成绩展望未来的实际。

  这30年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比较大。第一这30年我亲身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文化大革命之后进入改革开放,那种剧变让我印象很深。第二个十年,1988年我到美国读书,后来在华尔街工作。1999年回来后加入了国企又回到了金融业,又到了UBS。这十年我可以感觉到速度加快,深度加深,同时也能感受到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人们思想的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多维性在中国体现得非常充分。中国这30年经济腾飞与中国的金融业的成长是不可分的。

  几个月前我们国内似乎没人认为这个有意义。虽然会讲一些技术问题、进场时机,投资对象、投资方面、投资手段,但对开放、融合没有任何意义。但随着这次国际金融动荡的不断演变及加深,很多人又开始问中国行业未来的发展究竟何去何从。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倒退,只是问题的深远程度而已。对于这个课题的思考和讨论,我觉得不妨回归本质,避开表象的困惑。很多时期我们往往迷盲于表象,实际上应从金融行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来考虑问题。

  今天我讲三个问题,第一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现在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品与服务已达到了极大的丰富,至少在美国这些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这样的。但是这次次贷危机正源于此,债券抵押曾经是资产债券化的产品,现在已有人听之色变。很多公司说很久之前我们就知道这个产品危险,不做这个产品。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很多公司是非常幸运的,在金融危机发生前正在组建队伍,在金融危机之前很多人并没有看清这个问题。现在事件发生后,大家谈感受,有人觉得是教训,有人觉得是智慧。

  我们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正在起步,产品数量非常有限。国际金融动荡中,有些企业在外部延伸品方面有亏损,有人提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是否该推出,金融创新是福是祸都成了今天讨论的热点。由于金融衍生品有放大作用,因为金融衍生品造成亏损,就被定位为高风险的投机产品。其实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是源自对风险的规避和管理,而不是对高风险、高收益的追求,只是这点往往被忽视了。90年代初我在华尔街工作时恰恰就在这个领域,当时我们的对象之间更多是对金融组合、债务组合、财务风险当中进行一些对冲、消减和重新的安排。次贷危机发生后,我有时候打电话给过去的同事,他们依然还在做这类工作。如果单一拿一个产品细化,我发现很多人也不能说出全部的东西。当时我们的产品只是重新组合两、三个层。我一个同事说现在已经到了七、八层,他都不知道一些东西中间是如何演变来了,但他根据评级,计算风险的几个值决定卖给谁。最后变成一个很投机的市场和产品。这次给我们的教训是金融衍生品衍生得层次太多,后台的支撑和服务都跟不上产品的服务速度。因此次贷产品已脱离经济实体面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是迟早要发生的。对金融机构和企业来说,无论对金融产品进行投资还是风险管理的原因持有金融产品,以及复杂的衍生品,都要其与实体经济及其相互间构成的关系有了解。

  目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相对有限,甚至还还缺乏一些基本的组合类产品的构建。这与我国金融市场当前的发展水平大致是相适应的。因此在美国发生问题的时候,还不会立即在我国立即出现大规模的同类反应。过去一段时间对资产证券化,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产品的准备应该予以积极的肯定,因为基本的金融衍生品产品是我国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展必须的。比如我们现在在国内开展业务,除投资银行外,我们有股权、债券、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实际上在财富管理中我们发现不同的个体对对金融的需求、爱好、家庭结构和展望不同。不一样当中我们应该对其有一定的特殊安排。现在基于这种安排,有些要件都还很不够。这些产品有序的出台是必须的,当然推出的时机和方式是值得推敲。对未来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无论对监管机构还是金融从业者来说都应该深深地记住这次整个金融次贷危机的教训,对金融产品的不断衍生要体现出活力。现在市场上奇离古怪的产品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发展这类产品要保留审慎的态度,产品推出配套制度应该跟上。凡事以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角度判断是十分必要的。

  金融机构企业经营的本质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很多人从社会制度、经济学原理,哲学判断、社会学、文化、人性伦理等判断,除了刚刚的讲产品、服务,现在我们讲讲企业。企业的本质是负责任的企业公民。随着金融海啸愈演愈烈,华尔街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都在思考这些投资银行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等等从多大程度上导致、推动了这次危机。投资银行的辉煌时代是否已经结束了等等。每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金融行业也是如此,次贷危机对金融行业究竟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要对这个问题得出结论似乎稍早一些。然而通过这些事件应该让我们每个金融从业者都认识到金融企业必须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金融企业有其存在的使命,既为资金融通提供产品服务,同时也与其他行业许许多多的企业一样,金融行业也是社会企业的一部分,对和谐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社会伦理和企业责任的问题不仅存在于金融行业中,在其他各行业、各企业都有。一些企业或是全无社会责任的概念,凡事都是效益当头,也有一些企业虽然倡导社会责任但是在实践中得不到贯彻与落实,无效有效平衡受益与风险,这种行为对股东、员工和社会大众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这次次贷危机,就可以看出短视和效益为先的安排,很多金融从业者短期内个人得到了很多回报给其他同事或者行业乃至社会,甚至给未来创造出非常大的风险。这里从技术和伦理道德角度讲,一定要有深思熟虑的推敲。

  金融企业管理层应比以往更清楚地意识到树立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不仅仅事关整个金融体系与社会的问题,即便从金融体系自身出发,也需要尽力一种强调社会的企业文化,避免单一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考核特系。可以说未来百年老店基业常青的根基在于社会责任。最后讲一下金融行业开放的本质是完善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这就讲到从产品到服务的本质,我们又讲到企业的本质,再讲讲一个开放的本质。

  此次金融海啸对我国金融业正面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我国金融业开放领域不高,但在有限的开放领域我们已深刻感受到暗潮汹涌。受到影响的证券遭受了一定的投资损失,一些金融机构正在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受到影响,不得不中断。一些跨国机构在母国或其他国家受到冲击,已经影响到在中国国内的经营状况。因此不会存在不开放就不会受到冲击。

  这种不开放想法是比较片面的,因为没有想到开放带来的正面目的,而且不是为了开放而开放,而是为促进金融体系完善,使金融体系更好为经济服务。这里指对国外金融机构开放以及国内机构走出国门的扩充。外资进入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机构竞争的形成,同时也可以更好培育市场体系走向成熟。这些好处过去已经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复述。目前对金融机构的开放仍是有限度的开放。瑞银前两天在很好的时机很好的状况下,成功地进入了,拿到了全部本土的金融牌照,这过程中,不完全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我们的员工包括我们团队的负责人也感受到我们本身也是在学习过程中。

  尽管如此外资机构有限准入确实为国内市场带来更多的竞争,可以预见扩大对外资的扩充可以进一步促进良性竞争。QFII制度实施以来对市场健康、理性投资风格的形成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监控机制的前提是,扩大对外来资金的开放,对外来企业国内上市这些依然是未来努力的方向,不应因此次金融海啸而停止发展,关起门来。另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走向海外也是中国金融行业开放的重要环节。然而金融海啸过后对于华尔街的底该不该抄也有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对这个问题我们同样应该回归本质,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扩张是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国经济腾飞需要有一批世界级的中国企业,这其中也影响包括金融企业,我们需要这样的金融机构,既能够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产品,同时也能够服务于进入中国市场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企业和居民,并最终成为全球化经济中资金配置与融通通道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从这一长远发展趋势来讲,这只是一个时机问题。原则一定要开放,只是在技术环节上,我们讲时机问题、手段问题、方法问题、对象的选择问题、出入程度问题。如果原则坚持,技术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如果单纯从外部看,现在是相当不错的时机,受到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相对较低,海外机构普遍流动性紧张,许多机构甚至国外政府也希望中国能够予以援手。虽然市场何时见底尚未预知,但比起前些年来资本价格高,国内市场海外扩张行动受到国际资本市场阻挠。现在的情况好得多。更何妨只要是战略投资,只要企业考量的收益不是眼前的一分一厘,又为何不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事?但外部环境好,不一定就意味着可以行动,金融机构一定要练好内功,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动荡,现在出海有可能引起帐面浮亏,企业经营者要对此有准备,同时说服股东、投资者甚至监管机构。说服的条件是企业进行的海外交易长期来的确对企业发展带来强大的受益。其次就是最重要的企业机构一定要为走向海外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必须要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明确适合自身的出海方式。对潜在的国家、市场及潜在对象进行详细、周详的研究和调查。

  我和一些走出去或正在走出去的企业聊过,他们很多方面是没准备好的,包括出去的战略思想和思维都没理顺。这里确实还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在过去几个月的风暴我们已看到华尔街出现了一个机会,一个机会的出现时,窗口有时候只有24小时。正确的决定就更取决于直线准备工作是否充裕。此外国内金融机构应该在人员、知识、技能、资金、管理理念、实践进行充分准备。海外金融市场的波动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在海外开展金融活动有不同于国内市场的风险,要获得成功不仅要对当前金融市场产品有深入了解,同时对金融市场所依托的经济基本面,社会、人文、习俗都需要熟知。

  综上所述本次金融海啸并不应该改变目前我国金融未来的发展与方向,但与此同时这的确是一次机会,让我们能够深入反思金融行业的根本所在,在未来的发展中始终铭记金融行业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金融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济的稳定与繁荣。谢谢大家!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