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夏斌:不同的汇率体系下的储备与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9日 16:13 新浪财经

  2008年5月9日,首届陆家嘴金融论坛在上海召开。新浪财经全程直播本次盛会。以下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的演讲实录。

  夏斌:我从自己的角度谈一些个人的想法,我首先想讲一下从近三十几年全球储备这么快的增长意味着什么?第二个想讲一下两个历史时期,两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如果把二战以后到现在为止60多年时间划为两段,第一段由1946年大1970年。第二段1971年到现在37年,前面是22年。在不同的汇率体系下我们观察两个现象,一个是储备,一个是危机。战后的1948年当时全球的国防储备是478亿,到1970年才增长到932亿。22年间平均的增长速度是3%。从1971年到2007年37年间全球储备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由1970年的932亿增长到了2007年底的64892亿,37年间增长了约70倍,而全球的GDP增长才16倍。刚才朱行长也讲的外贸国际储备的比较,如果把全球储备的曲线看一下,从1945年到1970年几乎是平的,从70年后快速发展。

  我们的数据用世界银行的报告,本世纪年初有一个报告指出从70年代末期到上世纪末,共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的银行危机,还有46个国家发生了51次准危机,这是一种现象,世行统计的数据。我想说的第二个方面,过去大量的金融危机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到本世纪开始,金融危机的现象像非典一样到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经济最发达的美国,目前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这是两个历史时期的两种现象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根源在哪里?就是为什么从1971年全球国际储备远远快于全球GDP的增速,为什么金融危机的现象从穷国到富国,从小国传到大国,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国家。我认为三点:第一,首先是特里芬难题和制度提供了可能性,1971年黄金美元本位制解体,全世界还要用美元,加上货币浮动制度,美国政府可以利用美元的升值和贬值的手段在解决本国国内经济矛盾,这就向全世界提供了多余的美元。第二,进入浮动制度以后经济後起之秀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货币充沛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原因从自身、从他国的金融危机中间吸取了教训要保持一定的储备,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都知道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因此迫不得已在不断的增加国际储备,特别是亚洲危机爆发以后一些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包括中国,还有一些借助全球化的条件更有条件比较快的速度大量增加外汇储备。这是这轮经济周期的。第三,从中国看全球化的红利开始于1972年,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的首脑会见开始,中美之间冰破了,到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开始逐步的进入全球经济。从世界范围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原来东欧、苏联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拉美也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正好IT技术发展很快,因此停止100年左右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浪潮又一次掀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全球化也是相当的发达,那个时候全球化的比例程度并不比现在弱,一战以后结束,中间耽误了30年。到1945年开始才稳定发展全球经济。

  东欧、中国、印度、拉美等一些国家都进入了全球化红利的时代,正好全球化生产分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全球经济的发展都能够充分享受全球化的红利和人口的红利。因此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增长周期。美国政府因为这些难题以及货币浮动政策以及新一轮经济下的浮动机会,通过手中的经济工具通过不断发展的金融延伸工具,像现在有一些美国专家说的,美国的监管层、美国财长也根本看不懂的复杂金融经营工具有500多亿。正是利用这样的工具在刺激美国经济的高增长,同时也部分推动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又一次借机会发行了大量的美元。由此以美元为主题的国际储备有2002年的2.57万亿增加去年底的6万5,增长了一倍半。但是我们要知道IT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延伸技术的爆发性发展,某种意义上往往又会起到负面的作用。我认为正是因为充分运用了美国金融市场的弹性,巧妙的运用汇率、利率和金融新技术手段大量发行美元。在迎合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我们机构调整不到位、消费太低,迎合你的模式过分放大了美国经济不能够长期支撑的区域经济的规模。尽管短时期内支持了新一轮全球经济周期的上升,但是最终不得不埋下了影响今天全球经济的次贷危机的种子,这是我对为什么会产生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