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戚发轫:航天天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8日 13:42 新浪财经

  1950年代的戚发轫没有想到,他在50多年以后,会成为中国航天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那个只因觉得抗美援朝中,有飞机的美国人"太欺负人"而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东北青年,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白发苍苍。

  从东方红一号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到中国载人航天的直接"实践者",戚发轫用超过50年的时间,在"天路"上勤奋行走,而他个人的航天之路,尽管经历坎坷,但却恰是中国航天乃至中国那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在这其间,坚持无比重要与宝贵。

  《中国经营报》:戚发轫这个名字为中国航天界熟知,实际是从70年代的卫星研制开始的,但那时,中国正处在最为困难得年代,同时还经历着文革的动乱,为什么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您和航天事业却取得了突破?

  戚发轫:坚持是很宝贵的。在文革期间,虽然自己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但还是死心塌地,中国知识分子太可贵了,中国技术人员都"物美价廉,经久耐用",一边敲打还一边工作。"臭老九"的时候也在这么干,"卖茶叶蛋好过搞导弹"的时候也在坚持,中国知识分子太可贵了。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有荣誉,待遇也不差,最困难时期过来了。

  另外一点,不能否认,尽管文革期间局面一度很混乱,但中国航天事业的决策没有受到影响,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70年代的时候,有很多的专家都说美国、苏联都搞载人航天,我们也该做,压力很大,但周总理明确告诉我们,先把地球的事搞好,所以通讯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这些实际的项目都上马了,现在看来,这些对日后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中国经营报》:航天界一直都很清楚,70年代中国曾提出过载人航天计划,但后来未能执行下去,按照上面的这个说法,我们的航天发展是不是遵循了一个"实惠"的原则?

  戚发轫:不是没有搞,而是没有这么大的能力又搞卫星,又搞载人飞船,这就像你买车买房要搭配好,不能又买房又买车。等卫星有了,资金也充裕了,经验也具备了,这时候搞载人航天就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才能上马,后来我们都看到,虽然我们上得晚,但发展得最快,所以循序渐进打基础很重要,不能头脑发热,航天事业不是只靠情绪就能成功的。

  《中国经营报》:即便我们卫星的基础打得很牢靠,为日后的载人航天提供了技术积累,但第一次上马载人航天项目,肯定压力很大,当时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戚发轫:死人。搞载人航天(前)苏联死过人,美国到现在航天员牺牲了22个,是科学实验就会有失败。但是当时中央明确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死人。这两条要求对我们载人航天的人责任很大,所以我们的载人航天是人命胜天。

  《中国经营报》:这样的压力应该一直延续到第一次载人飞行的"神舟"落地之后吧?其实发射成功之后,很多负责运载的工作人员就已经送了一口气了。

  戚发轫:神舟落地的时候,我有两个感觉,第一是一块石头落地了,第二想睡觉。但我们的感受可能还有跟外面的同志不一样的地方,从宏观上说,领导说很圆满,无可挑剔。但要打100分,作为我们搞技术的人,应该把我们从起飞到落回来,所有的参数,都要汇总、分析,因为不可能不存在问题,我们当时都要集中于这些工作,所以压力也没有一下子全部消失掉,做这个行业,压力是个恒久的命题。

  《中国经营报》:在航天界,总师是一个既有压力又有荣誉的职位,也是很多从业人员的人生目标之一,但最终能成为总设计师的只有少数几个人,您是其中之一,这之中,什么最重要?

  戚发轫:仍然是坚持。在做载人航天的时候,当时条件也是很苦,很累,收入也不高,但坚持下来的人,都成为了技术骨干,甚至更高,比如神舟6号德总指挥,也在40岁左右,说起来很容易的事情,做到并不容易。你要耐的住寂寞,可能十年默默无闻,航天工作的周期比较长,波折比较大,也容易失败。但关键是在最困难的时刻坚持。

  文/李乐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