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郭田勇:2008银行业战略转型的一年(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 12:00 新浪财经

  强调从紧也要注意预期作用的发挥。以前我们叫“适度从紧”,适度从紧微观主体是商业银行,而企业还是紧中有松的。从紧是不再留有余地,强调一个出发点,就是“紧”一个字,这样有可能使微观主体行为在预期下发生一些自觉性的调整和改变。这几年的情形都是这样。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确实在博弈,贷款增长速度很快,银行说前面贷款快是由于季节性需要,或者项目憋得多。我们注意到,这次是从源头抓起,从新年开始就要抓。央行经济工作会议之后,马上把存款准备金上调1%,商业银行手中的资金量就非常紧了,加上2008年也有可能会用控制信贷规模等方式来辅助或加大从紧力度。在这种政策背景下,商业银行和微观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就有可能会发生改变,我们到2008年的时候看,贷款再冲高的概率可能就会小些。

  在紧缩的情况下,2008年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非常大的,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贷款,银行业绩增速可能会有明显回落。

  从贷款客户看,银行面对紧缩政策肯定也要采取有保有压的方式。要保的首先是一些核心客户,即效益很好的大客户,这是银行的长期盈利点,不能丢。还有就是可能使银行爆发不良贷款的客户,这些客户常年占用银行贷款,一旦停止,将彻底丧失还款能力,银行产生不良贷款。这些客户银行应该也是要保的,否则对自己不利。

  要压的可能会是一些中小企业。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贷款可能是一个只出政绩,不出业绩的事,说出来很好听,但效益不是很明显,内生动力不是很强。我担心2008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所以刚才提到希望通过创业板尽快解决。

  同时,从紧货币政策中还要注意结构性问题。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信号,是原动力,银行还是要支持。所以我一直想提个建议,如果央行对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规模管理时,能不能把中小企业贷款单独列一个规模,比如总规模控制增长率是多少,但其中给中小企业定个下限,中小企业不能低于多大的量,这样效果可能要好些。

  从以往的经验看,在银行资金总体收得比较紧的情况下,在经济的多次大起大落中,最后背黑锅的还是商业银行,如1994年的经济调控,泡沫一破灭,银行贷款消失,银行成为受害者。这次采取从紧政策,希望经济适度的回落,但也不能出现急刹车,如果经济落得太厉害,银行的不良贷款可能又会有一个集中暴露。因为企业一断粮,后续可能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在控制经济过热,进行从紧政策调控中,需要注意这些问题。

  当然,不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不同,经济大起大落中,风险暴露情况也会有所差异。美国投资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才知道谁没有穿泳裤”,经济可能大起大落,但并不是所有银行都会倒霉。风险控制比较强的银行,虽然经济有起伏,仍然能保持增长活力。经济风险控制差的就成了没有穿泳裤的。

  如果要给2008年银行业写一个“寄语”的话,我认为应该是“银行业战略转型的一年”。在贷款控制非常严的情况下,依靠传统利差收入维持增长和业绩的模式,虽然在总量上还要占有银行盈利中较大部分,但在2008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利润被挤压了,银行必须要推动业务转型,同时也可以向海外扩张,2008年应该是银行业战略转型很重要的开端。

  另外,紧缩对资本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契机,资本市场可能容量会扩大,银行的理财和投资业务也面临重大机遇。我们前几年就开始说战略转型,但不到赶鸭子上架的时候,谁都不着急。所以我们要扩大中间业务等都没用,因为放贷款可以轻易地赚很多钱,银行没有动力变革。2008年贷款增长受到抑制,要么是银行业出现全行业业绩下滑,银行管理层面临来自董事会和股东非常大的压力,要保持前两年的业绩增长,就需要挖掘新的盈利点。只有在这样“不得不”的情况下,银行的战略转型才能够真正地很有效地推动。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