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工商联并购公会副会长费国平点评十大并购事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1:58  新浪财经

  纵观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2007年度中国十大并购事件榜单,我们发现,上榜者无一例外是跨国并购动作。3起来自外国企业对本土企业的收购,另外7起,则皆是中国企业海外亮剑的典型代表作。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强烈愿望。其中,以中国工商银行斥资409.5亿人民币的现金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为代表,中国企业正在不断加大海外发展的步伐。

  一、金融企业纷纷海外亮剑

  2007年是中国并购极为活跃和迅速发展的一年,中国企业对外收购成为本年并购大潮的焦点。银行金融行业的并购举措更是一浪高于一浪,令人目不暇接。2007年十大并购案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达7起,金融业并购案独占5起,不得不说是本年最大的特色景观。

  从2006年底,工商银行香港内地两地同时上市融资额高达219亿美元,开创全球IPO记录,到2007年下半年工行股价一路上涨,市值飙升,超越花旗,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商业银行。国内银行的突出表现一直吸引着全球的眼光,在今年的榜单上,国内金融企业海外并购创下的几“最”助其成为榜单上最大的赢家。中国工商银行以高达409.5亿人民币的对价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摘取07年榜上最高交易额之冠;中国平安保险以195.5亿人民币收购欧洲富通集团股权,成就了中国境内保险业对外投资的最大一单;中信证券以75亿人民币从贝尔斯登手中获得40年期可转换优先证券,相当于贝尔斯登公司总股本的6%,成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实现对海外投行进行并购的券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金融业海外迈进的步伐在不断的全面加速。

  从最初的美国新桥资本入主深发展,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等四家外资银行持股中行到现在的工行收购澳门诚兴银行、南非银行等,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正从最初的“引进来”过渡到今天的“走出去”,羽翼渐丰的中国金融企业正在国际舞台上试图与国际资本对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我们在为中国金融业海外大踏步喝彩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并购不过是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工具,并购交易的成功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期的整合将任重而道远。金融企业在并购之后,需致力于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开发、挖掘新产品,不断提高公司业绩,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我国银行境外资本的良性发展。

  二、海外并购,积极且谨慎前行

  外面的世界业很险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全球化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行之道。因此,中国企业积极借船出海的同时,也知道大海暗礁四存,因此采取更加积极且谨慎的态度,摸索着前进,扬帆全球化发展之旅。

  能源行业,相较2006年依然十分活跃。中国国家电网以约为296亿人民币(39.5亿美元)的价格,赢得了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经营权而光荣上榜。此次并购是在国家电网公司态度几经摇摆中才最终得以尘埃落定,相关报道称其原因在于国家电网对菲律宾电网未来盈利的预计和政治上确定性的信心不足。TMT行业,依旧是资本运作频繁的热门行业。中国移动顺利收购巴基斯坦巴科泰尔(Paktel)公司,完成了首宗跨国并购案,迈出了中国运营商国际化的第一步。中国移动现在的国际战略目标定位在亚洲的新型国家市场,而作为全球增快最快的电信市场之一的巴基斯坦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至于进军欧美或西欧市场等发达国际电信运营市场,也许也在中国电信的时间表上,但这之前选择巴科泰尔正好与其国际战略相吻合,并且中国移动也能从巴基斯坦获得宝贵的运营经验,对于将来移动公司的海外发展来说,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

  主权财富基金,是2007年的热门词汇。2007年9月挂牌成立的中国投资公司以约225亿人民币(30亿美元)入股美国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就是其中醒目的一笔。虽然中投的此次出手,多少有些出师不利,时来不济。目前,黑石的股价一路下跌,截止至美国时间12月21日,浮亏已高达65亿,有评论称,中投就好象踩着石头过河,却被淹在水里了。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得不看到,中投正在积极寻求和境外著名基金合作和学习,这也许是其必交的一笔学费,同时也应该相信,凭借黑石过去5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1.1%,员工人均利润已9倍于华尔街知名投行高盛的良好投资业绩,加上私募基金未来的发展前景,中投的此笔投资,我们依旧可以持乐观的态度。海外并购就像品尝河豚肉,既考验人的胆量,也需要高超的技术,否则美味也会变成毒药。我们的企业需要像一位高超的厨师,将河豚有毒的骨髓与血液剔除,留下健康美味的部分,这就需要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的时候准确评估一切风险与收益,结合当地的政府政策和该企业发展的环境综合进行评价,盲目乐观和过分谨慎都有可能阻碍并购的顺利进行。

  三、外资身影活跃依旧

  今年的钢铁、制造业继续2006年的势头,依旧是外资争夺的焦点。作为国际钢铁巨头的印度米塔尔,2005年度曾经一度荣登十大并购案榜,今日再登榜主,再次成为2007年并购案的亮点。米塔尔欲斥资127.5亿人民币收购东方集团约73%的股权并控股东方集团。若交易成功,则将是外资控股国内钢铁企业第一案。早在年初,凯雷以近8亿人民币收购了中国钢铁龙头企业诚德钢管49%股份。中国钢铁企业在刚刚复苏的全球钢铁业竞争中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机械制造业本年度仍然有重要的并购的举措,虽无一上榜,但受关注程度不亚于榜单所列事件。

  而2007年中国航空业并购小荷才露尖尖角,初现端倪。以东航为例,9月初,新加坡航空和淡马锡正式收购东航24%股权;但随后中国航空集团联手国泰航空增持东航H股并触发对东航竞购战。虽然国航 “竞购”东航最终被作为三大航空公司大股东的国资委叫停,“竞购”行动也未获得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但终于完成了“中国民航历史上第一次市场化行为”。因此,可以预言,2008年的中国航空业即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

  翻开回顾2007并购史,排在本年度十大并购排行榜榜首的是达能并购娃哈哈案。尽管交易额不大,仍然挺进榜单。达能以4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由此引发了国内保卫民族品牌的“自卫反击战争”以及民族产业安全之争。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关于品牌、关于民族产业安全的并购,但背后却折射出了我国并购市场对资本认识不尽客观的现实。从成立之初名不见经传的杭州年娃哈哈,经历达能的入股,到今天我们所说的娃哈哈中国民族品牌,我们兴奋自豪地目睹了在引进外国投资者后一个民族品牌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却也因此带来了诸多争论。由此我想起了最近的国人热点讨论的关于国有企业贱卖论。国有企业,转让一定的股份,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之后,重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后来,企业增值了,并且是很大的增值,外资投资者适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很好的价格,可能是当初买进股份价格的十倍甚至更高,做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大转身,转个盆满钵满。于是有人发出了国有资产贱卖论的观点。可是,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当初没有达能的入驻,会有今天我们引以为豪的娃哈哈民族品牌吗?既然是因为当初是外资的引进,才有我们企业今日的增值,那我们是否可以抛开他的贡献不计,简单认为就是当初转让时价格定位过低,才给了外国战略投资者今日的巨大盈利空间?也许,更大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和潜力,只不过外国投资者顺风搭船,然后海战经验丰富,所以可以走的更快更稳而已。因此,我们对国有资产贱卖论应有进一步清醒客观的认识。

  四、转型时期,中国并购路在何方

  回首07,我们有幸看到中国经济保持近11 %的高速增长势头的同时,中国股市的总体持续牛市。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并购市场依旧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我们看到了跨国并购交易的大手笔,大出手,大制作。交易额之高,一浪盖过一浪。惊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中国境内,发生的更多的是中国内资本土企业间的并购行为,他们低调,不张扬,但确实实在在发生着,且占据着并购的主流。根据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12月18日发布《企业并购岁末回顾与前瞻》报告,今年内资本土内资本土战略并购贡献最大,交易金额和数量占比均超过50%。跨国并购,我们看到了或者主动或者被动,中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同台竞技,也许会胜出,但也许也会摔得很惨,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发展的境内本土的整合并购,在中国现在特殊的市场环境下,会顺利和成功的居多,这无疑是有利于行业整合和企业在国内先做大做强的。但是,一个企业的最终发展,必须要具备国家视野,具有全球竞争力。因此,中国本土企业,需要早日学习和适应市场化的并购模式,才能在将来与外国企业pk时,分享到一杯资本大羹。

  作者: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副会长 费国平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