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中国报业服务新农村研讨会 > 正文
新浪财经讯 2007年12月28日,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责任与机遇。以下为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28日实录:
主持人:余昌祥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们的会议经过昨天下午、今天上午三个分会场的讨论,发言很踊跃,我所在的会场讨论要结束了,还有人要争着发言。感谢大家这一天半的时间里对会议的积极参与。
经过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主题发言和深入研讨以后,包括在会间和很多同志交谈,大家都有很多的感触。很多同志讲,新农村建设不能没有新的资讯和新的文化产品支撑。同时大家都讲,包括我们也都觉得,这个建设也离不开在座的各位和整个报业的努力和奉献。包括我们相关产业的积极参与和奉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论对于党报、三农类的报纸,还是晚报、都市报、行业报,都既是责任,也是机遇。从大家在会议中的发言当中、交谈当中,我认为在这一点上可以形成共识。我们的报业如何服务新农村,往哪些方向努力,有什么好的作宇,今天我们也请了几位在报业服务新农村一线的资深人士,请他们发言,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介绍出来,供大家分享。
今天下午发言的嘉宾有:南方农村报社的陈永总编辑;河南科技报社的李志民副社长;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还有中国化工报社的崔学军副社长。下面,我们就首先请南方农业报社的陈永总编,他发言的题目是“办农民想看的报纸,必须摸清农民的需要”,请大家鼓掌欢迎!
陈永:尊敬的余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办农村报的兄弟姐妹们,大家下午好!
原来我想讲刚才余司长讲的题目“办农民想看的报纸,摸清农民的需要”,我看给我的发言时间是30分钟,那我就围绕“让农民的声音更加响亮”来讲,我先简单介绍一下论坛。
我们从2005年开始创办了一个叫做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报发展论坛。这个论坛为什么在这里讲一下呢?作为一个农村报,要办一个论坛不容易。我这个论坛大家有兴趣可以到网上查一下,我是从05年开始第一届,第一年的论坛在9月份举办的,叫“后农业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果中央在11月就部署了建设新农村。这个论坛现在成为一个尝试性的(每年一届),今年是第三届,第一届在广州开。明年准备在北京开,因为明年是中国改革30周年,以这个为题材开一个论坛。三年来,参加这个论坛的农民已经有100多个人。我们办的公益论坛,不给专家出场费。
我们的专家由秦飞、石勇、丁学良、赵树凯、张敏、吴诗、任建涛、潘伟等等,大家可以从名单里看到我的论坛份量。其中有中央的三位专家,一个是赵树改,一个是石勇,这三位专家都是我们论坛的专家,也属于我们的专家顾问,他们对我们论坛还是非常的支持。这个论坛以南方农村报命名,实际主办的单位有四个,一个是我们,这个是乡村论坛。另两个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会中心,还有一个是中国社科院农村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依托他们在行业里的影响来召开论坛。温铁心老师因为各种原因还没有来我这个论坛,这是我们论坛的一个遗憾。我们的论坛是希望左、中、右方面的主流专家都应该在论坛上发表他们的意见。
我们的农民代表真正代表农民的声音,一些农民代表是所谓的农民领袖。我们要做一个更大的农民领袖,所以我们认为农会也是必须的。我们每年的论坛都设一个题目,第一年的主题是“后农业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它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不是免掉农业税我们就没有工作要做,但实际上这里面还有很多很尖锐的问题。我们第二届的论坛题目就是“农民的组织”,农民现在家庭应用都分散了,农民在市场经济里面应该以什么状态出现,这就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第三届论坛就是今年在武汉开的,全国人大要推一部“农民保护法”,这样一部法律有没有意义需要出台,对这个法律的基本看法,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历史原因,各方面的原因,他受的文化、教育、经济待遇等等,他处于弱势的地步。另外,要不要针对妇女、儿童、老人设一部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利益,所以,我们每一届都定一个题目,就在南方报业里面,包括全国性的报纸里,像在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里面登这些新闻,使农民到这些渠道里投稿。第一年我们收到的农民来信投稿有500多篇,第二年是600多篇,第三年是700多篇,就是新闻主要是以实际工作者的第一线为主的。教授、专家写的我们一般不评奖,评奖的都是农民写的,他们都是比较有文化的,对当前文化比较有认识,能够说出所以然的农民,跟专家一起探讨。
目前论坛已经开完了,它的影响表现在哪里呢?作为媒体出钱办理论坛,我们还要检讨这个效果。我们感觉对农村报纸品牌的打造,我们现在提出一个口号,南方农村报要做在中国三农界有影响力的报纸。现在在三农界这方面的从业者,都参加过我们的论坛。我们每届论坛开完后,也请一些专家、农民来参会,除了除交通费、住宿费以外,专家出场费就不出了。记者也可以来报名参加,飞机票可以拿出去自己报,在这种情况下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比如说南方周末要来报道,他们都可以作为专版去报道,但是我们农村报不会给你报销费用。另外,另外新浪、农博网等都来报道,说明我们的论坛还是有些亮点,我们感觉还是很好的。
另外,我们每年的费用都接近二三十万,这对我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大的负担,第一年的时候真的不敢这样决策,后来请示了及领导,分管我们的老总就是前南方周末的老总。南方农村报在前几年办报的口号叫“为农民说话”,如果真的为农民说话,就带有很浓重的批判气质。在前五年、前十年来说,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因为当时农民负担大,比如有论收费、电老虎、水老虎等都想吃农民,在当时这样报道是很好的。现在农业税已经免了,教育费等方面问题都差不多解决了。在05年以后,所以我觉得建设农村这个旗帜要树立起来,这是我们要创办论坛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要想办一个有影响力的三农报纸,不跟这些专家联系,我们办报的指导思想,对全国的走势就很难判断,自己乱写,就很难跟当前的主流形势发展相适应。比如我们的记者天天往外跑,一个月出差二十来天,那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们团队里有些比较影响的,对三农问题比较关心的从业人员,但是理想跟实际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要想他们成为转型型的记者,就是要让我们的记者经常跟三农的专家交流。我们的记者现在会出现各种三农的论坛上作为专家的身份出席、做报告。当时论坛办成第一届的时候真的很开心,当时请了很多名家来,给论坛很大鼓励。
下面我讲一讲余司长让我讲的“办给农民看的报纸,必须摸清农民的需要”。我们结合党委发的文件,这些措施如果能做到就更好了。但我们同时也要清醒,比如本身企业都很困难,他不会主动去做,上面有文件企业也很难执行、兑现,所以要适当的提量,比如说35%到40%之间。我的意见是还是要办让农民既愿掏钱的报纸,这是我的一个思路。这十几年前,广州的文件里没有提要抓南方农村报,在90年代开始初期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当时没有优惠政策,就逼着我们走向市场,办给农民看的报纸,办出农民喜欢看的报纸,所以我们就从2000年开始兼并了“办出农民自愿掏钱订的报纸”。我们的发行量年初比较少,4月份就达到34万份左右,特别是12月份是最高的。广告收入现在是1100多万。我在今天会议上也呼吁作为新闻出版总署的,平常对农村报的工作也很支持,但具体到每年考核、算奖金的时候,就不多了。现在国家免掉了农村报的税收,比如给50万、100万返还给我们做品牌,这样给服务提供服务还是很好的。
我们农民有三种需要,一个是维权需要。第二个是发展需要。第三个是文化精神的需要。那我们报纸的设计是三大版块,一个是新闻版块,一个是农产板块,一个是副刊版块。我们的报纸是彩色的,一年定价120块钱,农民拿了120块钱之后,就很难再订其它的报纸了。因为考虑到他有三方面的需要,我们只能做一份有特色的、综合性的特色,而不能做一个专业报纸。当然专业报纸也可以做,但要有了很大的发行量、很大的影响之后,还是要做成综合性的、适合农民需要的这三大版块的报纸。另外是舆论监督作用。保证党的惠农政策的落实,这一点上还是有新的空间。
目前要替农民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活、升级、谋生问题,也就是发展生产,农业要产业化,我们怎么为产业化提供服务?所以,我们就设立了一些专栏,比如说农村财富果树、农村财富之路、农村财富文化,设立这些专栏满足农民的需要,发行量跟专版设计上升的程度是很吻合的,我们把10万份定位生死线,如果不到10万份,后来改革之后,我们的报纸在慢慢一步一步的往上升。
我着重讲一下产业的需要,如果分成水产、花卉、蔬菜、水果,这些还是挺挣钱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比较高,里面有很多机会,这也是市场化程度过程中更需要技术和市场的信息。现在纵观一下三农类的报纸,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像待会发言的崔老师,他是专门是为农业服务的,他们的广告一版一版的。前几天,我说不能再登商业广告,因为现在广告很多了。另外,淡水养育我们也调研过,“北方蔬菜”我们也参观过。专业为农业服务的报刊,站在现代农民角度提供服务的市场就比较大,比较容易成功。我在2003年也试水了一个《养殖宝典》,但是这样做是违规的,后来我们在广东省的新闻出版及商业报刊处指导下,不能装订,这样才不违规,后来我们就不装订了。后来农业部打电话骂我们,说搞的好好的,为什么不装订。其实第一年,我们《养殖宝典》亏的多一点,第二年就基本上打平了。现在面临着这种违规的问题,看能不能给我们一个刊号。我们做了一个“南方肥料市场透视”,我们做了一期试一下,大概订了两三万份,我们是免费送给农民的,但是广告非常多,广告有300多万。这是“柑橘养殖宝殿”,我们印三万份的成本大概是十万多块钱,看有多少人需要,就送给他们。还有一个“猪业革命”,比如我们关注今年猪价为什么升。这本材料出来,农业部对我们的观点还是很赞同的,当然在猪业方面还不敢放开做,也印了三万多份送出去。以专业增刊的形式,我们将来可能以南方农村报为主,生根农村市场,以这个思路去打入农村市场。
当然,做这个事业的确很辛苦。现在按国有企业的体制,薪水还可以,我们要对不起这份薪水,虽然很苦,但是也很开心。一份农村报要立足,我思考的几点意见跟大家分享一下,南方农村报坚持走农村市场化的道路,在服务农村需要中生存和发展是可行的。但是我们也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目前全国涉农媒体自身生存很难,很难谈对三农的关怀和责任。
下面我谈三点建议:第一个,中国应该扶持发展农村类报纸行业,使它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这对推进农村建设将会起到很大的发展。报纸等媒体送入是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产物,但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农民的数量很大,这个阶层与其它阶层差异很大。指望城市其它媒体,包括机关报刊能大幅度的满足他们的具体需要是不大现实的。包括我们主报(南方报)也要面对市场,他们要与其他报纸做竞争,如果他把大量的版面做成专业的农村信息服务不太现,这个市场是有定位的,分层次的,所以,要把农村报纸作为一个产业去扶持,否则就很难发展。
第二个,扶持农村类报纸的政策涉及,鼓励农村类报纸走上市场,让报社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要具体满足农民的需要,让农民愿意拿钱订你的报纸才有效,如果你送给他的,他不看,他当废纸卖掉。
关于怎么扶持农村报走上市场,政策应该鼓励农村报纸走上市场,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科研所调研的时候,他们也认同我的观点。第一个就是成立扶持农村类报纸的发展基金,按农村类报纸有效发行量定市场发行量进行补贴,让农民承担得起。这个补贴不是全部补贴,农民必须愿意付一部分款,这也是检验农民是不是需要这个报纸的办法,根据需求增加发行,让更多农民受益。第二个,减免农村类报纸的广告税、文化建设费等,以减轻报社的负担,鼓励报社发展农村报,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农民订报、读报,也办农民喜欢的报纸,这个难度可能大一些。第三个,建议给农民订报纸补贴,比如说买粮食可以补,还有的说买家电都可以补贴,那看报为什么不可以补呢。第四个,在行政村,让若干个报纸投递员(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这为农村类报纸进入千家万户提供可能的条件,报纸投递覆盖率作为乡村的公共卫生体系,来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做到投递到家庭。
第三个,以产业细分市场,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和各类农产业需要的好办法,为农村类报纸找出经营的好出路。报纸出版应向农村类报纸的专业增刊倾斜,应向有条件的报刊社发放新的刊号。在农业细分师长中,经营成功的报刊真的不少,像禽、蔬导报等等,我们都有跟踪研究。媒体专业化针对性服务的办刊方针给予鼓励。目前国家实行报刊号总量统计政策,可能导致报刊号有偿转让市场的出现。目前要获得一个刊号,在市场上互相转让可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对办农村报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管理部门不介入,让他们主动让出刊号来有点困难,目前我们谈了几家,有些根本不可能卖给我们,就说租给你,这还是一个问题。我们试了一下,2003年《养殖宝殿》从开办以来,一直到现在不敢按正式的刊物来做。我今天发言的地方有不对的地方请余司长原谅。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陈总的发言。
接下来要发言的是河南科技报社的李志民副社长。这份报纸坚持长期扎根基层,面向广大农村基层群众,传播科技思想、普及科学文化,传授科学技术,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参与者。李社长发言的题目是:邮报联手,创新工作思路,全心全意服务三农。我们欢迎李社长发言!
李志民:尊敬的余司长、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邮报联手、创新工作思路,全心全意服务三农。
在这里我首先说明一下,由于我长期扎根田间地图,在这里还没有学会普通话,在这里请我现场直播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
我的汇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背景。河南科技报是一家已有50年办报历程的农村科普类报纸。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河南科技部始终坚持扎根农村基层、面向广大基层群众传播科技思想,普及科学文化,传授科学技术。特别是2000年以来,河南科技报联手河南邮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断拓宽服务三农的途径和模式。包含对农民兄弟的满腔热情,通过科技110热线、心连心艺术团、科技大风车、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110协助网等,免费提供读者的电话咨询、免费向农村群众赠送报纸和科技技术,免费扩展文艺演出,免费举办科技培育讲座,免费举行车头配方,为农民兄弟送去了及时的科技信息、文化知识和质优价廉的农资和优质的技术。整合了社会服务资源,搭建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化、综合服务品牌,对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实际操作部分。河南科技报作为一份咱农民自己的报纸,我们一直在苦苦思索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农民想的是什么,盼望的是什么,农民最需要的科技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农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第三个问题,作为农民的报纸,我们应该实实在在为农民做些什么。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农民想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农民想的是发家,盼的是致富。农民最需要的科技是好信息、好品种、好肥料、好农药、好管理、好服务、好市场、好价格、好收益。九九归一,农民要增收,农民要致富。
回答第二个问题,农民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目前农民最大的困惑是到达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信息(棚架)、项目(棚架)、服务(棚架)、技术的(棚架)问题。今年9月份,我到平顶山基层去搞调研,有一个农民拉着我的手高兴地说,今年我看了科技报,一下子解决了今年秋收的化肥和种子问题,怎么说呢,今年9月初,我家急着用钱,我种了油菜,当时油菜籽的价格非常低,但当时急需用钱必须卖掉,在这个时间河南科技报专门刊登一篇消息,说的是“我国的油菜价格近期将会大幅上扬”,结果这位农民兄弟就怀着这份科技报在家等了不到5天时间,结果不出专家所预料,油菜籽一路上扬,结果多卖了1762块钱。当时他拉着我的手,那种感激之情。他家里种的花生,背了一大袋子,非要给我送去。我说农民通过订阅科技类报纸,能够真正得到实惠,这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另外,我们全国最大的艾滋病所在地(上蔡县),这个地方是党中央国务院共同关注的地方,也是世界媒体共同关注的地方,如果让他成功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各级政府也就放心了。这里的农民非常好,当时看了河南科技报以后,有一个项目,有些专家共同研发了冬虫夏草种植项目,根据省委的要求,这个项目还要配套的设施,拨款将近4000块钱,农民看了科技报之后,在第一时间争得了这个项目,当年收益达到一万三千元,当年为了感谢河南科技报,不仅送去了感谢信,更重要的是他把这期的河南科技报(放在项框)当中,恭恭敬敬的放到家里的大庭里,我从这一点上看出农民兄弟对科普知识的极端盼望。
第三个问题,作为农民自己的报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首先我们自己要包含对农民的感情,扎扎实实做一些具体的事情。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充分尊重社会分工,积极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共同搭建让社会各界都能共同参与的、更为广阔的三农服务综合平台。河南科技报在实践中是怎样具体操作的呢?河南科技报自创办之日起就一直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办报宗旨,长期致力于在广大农村开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支持的宣传普及工作。肩负着科技在线的喉舌、科普宣传的阵地这样的双重任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日益发展,河南科技报在宣传党的政策、路线、方针政策,进行科普宣传和反对违科学的斗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随着全国农村家庭年产承包联制的推行,特别是种粮的补贴兑现,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广大农民朋友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河南科技报针对读者的实际需求,大量宣传新技术、新知识、新品种、新方法、新项目,收效显著。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河南科技报已经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与广大读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农村读者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在这里我要举一个例子,今天早上我接到确山县一个镇的名字叫(许明)的读者打来的电话,他说我是一个中药材经纪人,连续订了河南科技报8年了,和河南科技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产生了浓厚的感情,现在我每天必须做的两件事,一是要看新闻联播,第二必须要看河南科技报。一天看不到河南科技报,心里就不踏实,生怕漏掉了当前的市场信息。现在我有一期河南科技报被落下了,找不到了,请报社赶快给我补寄过来。可见农民读报,尤其是三农类报纸农民兄弟是多么的迫切。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科技报适应时代的新要求,不断根据农民兄弟的新要求不断调整思路,在服务手段上力求多样,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搭建三农服务综合平台,强化对三农工作的智力支持和技能支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具体操作大致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个,免费赠送报纸和科普图书,服务三农。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报社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同时向农村免费赠送了大量的报纸和专业性的图书。有力的支持了农村的文化建设。96年3月,河南遭遇罕见旱情,河南科技报精心策划出版了“天大旱,咱咋办,科学技术找答案”,当期有30多万份免费送给群众。河南省政府快报对此进行了转载,99年的11月,河南科技报又策划了“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等知识大赛”,当期报纸加印100多万份,免费送给了公众,主要是农村公众。03年5月,非典肆虐期间,河南科技报出版了科学预防非典专版,加印40万份,免费向农村群众赠送。在2004年,禽流感猖獗期间,河南科技报出版了防空结合、科学防治禽流感专栏,加印40多万份免费送给养殖专业户。06年5月,河南科技报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号召,加印30万份赠送给农村群众,这些都有纪录。05、06年,河南科技报根据科技110一年来接听到的读者电话,精心出版了科技110“信息汇编”、科技110信心精髓两本书。在科技110和河南邮政、河南科技报组建的心连心艺术团联合组织下活动,免费向农民赠送。我们还免费提供科普图书,供农村群众阅读。
第二个,开通科技110热线,增强服务。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农民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少,各种市场信息较为匮乏。服务新农村最后一公里的信息棚架、技术棚架、服务棚架、项目棚架等问题也成为卖农产品难的主要原因。2006年,河南科技报联合河南邮政,开通了6部科技110热线电话,本报人员24小时接听农民群众的电话,并设立了专栏。邮报双方同时准备了160辆科技110专用车,对群众反映较为紧急的事情,连夜组织专家去解决,比如华县的500多头猪遭遇疫病等,科技110专家都在第一时间赶上现场,并组织专家讲座,现场散发科普图书和报纸,帮农民挽回了大量的损失。科技110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叫响中原地区的服务三农品牌。今年又组建了科技110语音呼叫中心,建设了庞大、齐全、权威的农业科技处理库,大大加强了信息服务的便捷性。河南科技报与河南邮政双方联手建设了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发布各类农资产品的价格和市场行情,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互通商品信息的工具,受到群众的欢迎。
第三个,创办河南省科技进修学校。本报为积极拓展服务“三农”的新领域,于06年底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河南省科协技术进修学校。我们学校的专家1160个,我们常规随时可以调动的达到400人。我们依托媒体资源优势,科技进修学校成功开办了养猪班、养牛班、花卉班、电动车维修保养班、家政服务班、保研班、沼气使用技术班等专项技术技能培训班100多期,其中特困户、残疾人、退役军人、贫困户、帮扶对象一律免费。其他农民学员只收一半的成本费,培训农村专业人员6000多人。
第四个,创办了心连心艺术团。为更好的满足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需求,2000年,经河南文化厅批准,河南科技社在河南邮政的大力支持下,共同成立了心连心艺术团,每年组织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达50多场次,邮报心连心艺术团采取专家白天送科技、演员夜晚唱大戏的形式,把健康的文艺作品送到田间地头,深受群众的喜爱。这是我们在骡河组织的一次演出,因为河南是一个戏剧大乡,我们用这种方式为农民实实在在的送文化科普大餐,而且每次演出的时候,都是专家和演员同时抵达。在演出期间,我们还要给群众放出一个短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形式。
第六个,邮报联手服务“三农。河南科技报与河南邮政建立起了合作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河南科技报和河南邮政早在96年10月就召集河南省的农业科技专家积极召开开展粮农邮寄服务,在全国首开粮农搭邮车等两种邮购业务的先河。河南有近万辆的物流邮政服务队伍,河南科技报充分发挥河南邮政这一优势,把农产品推荐给河南邮政,并提供服务项目资料和市场信息,通过河南邮政的三农服务站配送给农户,实现了报社、邮政、农民三赢的目的。解决了过去农村群众购买种子时不放心、不方便、不实惠的三个问题和市场信息不灵通的实际信息。
最后一项,邮报深建服务网。99年以来,河南邮政与河南科技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邮寄快送粮种的先河,积极开展农药等业务,架起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2006年邮报双方共同建设中国科技110年协作网,通过协作网帮助农民配送产品,积极寻找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中国农业科技110协作网河南区已建成县级服务中心68个,乡级服务站1000多个,村级服务网点近3万个。累计为农民科技配送粮种46万吨,在实现优质农产品向农村配送的同时,协作网按标准化收购农产品,推进了农产品进程,帮助农民解决了销售难的大问题。几年来,河南邮政与河南科技报通过合作发展,构筑起了一个省、市、县、乡、村五级农资与农产品销售流通综合服务体系。通过农业服务平台有效吸取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三农服务,也为政府执政部门服务三农搭建了平台。例如洛阳服务中心的三农网络资源优势,为县级服务中心配备了设备,这对防止假冒产品、坑农、害农,解决农民中存在的三个问题起 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体现了围绕服务搞经营,实现了多方互利共盈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邮报双方联手服务三农,符合市场规律,一定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我的汇报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李社长的发言。大家听了河南科技报这么多年在服务“三农”的路走的不容易,但是走的还用心,很认真,也很有成效。
接下来,我们请中国化工报社的崔学军副社长发言。崔社长发言的题目是:“我们在服务三农中的探索与尝试”。大家欢迎!
崔学军:尊敬的余司长、各位同行:大家好!
首先感谢新闻出版署、报纸司召开这次会议,更要感谢余司长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向各位同仁、领导汇报工作、相互交流。刚才陈总和李社长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我们三个特点有点想像,都是梳着小平头,满脸沧桑,因为我们都是做三农服务的。
中国化工报社目前有两报一刊,一个是中国化工报,一个是农资导报,还有一个中国化工石油杂志。根据会议的要求,我们今天重点介绍一下农资导报的情况。
跟兄弟单位相比,农资导报还是小弟弟,这不是谦虚,而这是事实。因为农资导报起步比较晚,尽管中国化工报社始终置身于涉农领域,但起步还是比较晚的,那是在95年5月份,当时中国化工报创办了一份“中国化工报农用化学品周刊”,当时受出版体制的限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也仅仅是初步的。但是这一段时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直到2004年,在余司长和报刊司其他领导的支持下,农资导报以独立刊号的方式面向市场发行,开始了服务三农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之旅。目前我们的规模还不大,应该说在报业集团里仅仅是起步,是个小弟弟,而且跟庞大的农资市场相比较,我们做的太微不足道,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面我把我们近三年来的实践、探索跟大家汇报、交流一下。我的汇报分三个方面:第一个,农资导报从开始就确立了真心服务三农的理念。农资导报2004年创刊,创刊之初我们充分借用了农用化工报的经验。首先在报社内部给农资导报进行全方位的定位,以便从理念上了解它的思想。当时就是为了解决“我是谁、为了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明确,那我们行动就没有方向,就没有动力。我们认为农资市场是我们重要的生命源泉,农资市场的公信力是我们的生命根基,由此我们把它定位为真情服务的行业,重点报告肥料、农药和种子等领域。由于我们定位为产业经济类的报纸,因此我们在定位与读者,特别是客户之间的关系时,突出强调了服务二字。我们强调与我们读者之间、与客户之间是平等、合作、双赢多赢的关系,我们不再是无冕之王。于是导报清晰的展现在行业面前,也迅速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以往在农资领域,因为部门行业部门造成的生产、流通和使用环境背靠背的局面,然后逐渐转向面对面。过去人员很少交流,现在大家通过农资导报,不敢成了真心的朋友、合作伙伴,而且也成了铁哥们。根据这样的定位,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三个局面,一是从出发点上我们倡导合作、共赢。二是从工作内容上说,致力于客户的核心业务,重点在农资产业链和农资产品供应链上为客户和读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三是从具体措施上贴近行业的重大活动,贴近企业的中心工作。同时要更多的举办具有导报自主品牌的特色活动,切实拉动产业神经,从本质上起到了媒体应该起到的作用。
刚才陈总不止一次说我们的报纸广告很多,确实让大家看了之后,我们总编经常讲你的广告量要有所控制,确实广告量很满,中间也是非常多。虽然广告越多越好,但是我们在广告的定位上有所选择,我们的选择是:刊发读者需要的广告,刊发与自己定位相匹配的广告,虽然我们是大众传媒,但我们不是公共汽车,给钱就上,各种广告都来,我们是有所取舍的。凡是跟我们定位、读者不相关的广告,我们一律不登。比如机械类、医药类的广告,我们是严格限制的。所以,我们在广告选择上,正因为我们把关比较严,所以读者比较认可,我们的客户也非常认可。应该说一期报纸360万,这对我们办报人来说是很大的欣慰,就是因为我们的服务意识确立得比较好,实实在在为读者服务,实实在在为客户服务。
第二点,在真心服务三农方面,农资导报努力探索一个好方法。农资导报2004年创刊时,虽然说不上一穷二白,但也实在少的可怜,报社只给了250的创刊费,农资导报有那么一点客户,这样的局面,当时我的感觉痛不欲生,千万别创刊。等创刊之后,我的感觉有所变化,不是好了,而是我们时刻面临着生存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加上农业连年增产,给涉农报纸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农资导报创刊第一年便实现了略有盈余,可谓绝处逢生。
创刊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觉得服务三农只靠真心是不行的,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知道肥料关系粮食安全,而农资领域坑害害农的问题屡见不鲜。2003年3月15日,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扶优打假为主题,举办了大型的采访活动,这个活动也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保等媒体的广泛支持。在这次活动里,农资导报出镜率很高,足迹编辑21个省市自主区,记者深入农资管理部门、经销商和农民种粮大户中。在农资导报兄弟媒体的共同推动下,得到了十分明显的净化。比如江苏某假冒化肥根据地,经过媒体多次报道之后,终于彻底的取消了生产根据地。在9月的时间里,农资导报先后宣传了优秀企业的产品100多种,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改变服务方式,重点以农资导报为桥梁,对农资产销用环节进行资源整合,以中国农资万里行为龙头,每年主打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下又有多个特色活动。中国农资质量万里行活动,2005年的主题是扶优打假、维权。2007年是乡村科普行,2008年主题是“品牌农资进农家”。主题和特色活动的开展使报纸服务三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农资导报通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经从单纯的服务方式专程办实事的方式。我们每年的普及农药、科普知识大奖赛等在行业内外都有较强的影响力。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也曾圈阅这方面的汇报材料。中国农资万里行两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介绍万里行的活动。前天,中华新闻报在头版头条也专门对农资导报以“万里行”为抓手开展服务三的工作做了介绍,我想这就是社会对我们的支持。
第三,让农民和营销上读上报、用好报,农资导报多管齐下,重点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农资导报之所以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报纸始终追求报纸的导向性、贴近性和实用性。但是我们更加清楚的知道,读者说好才是真的好,只是报纸自己认为好,如果没有读者说好,那一切都是谎谈。当然作为报社,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作为一个涉农报纸,又不能不考虑自己的难处。我们的读者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生产企业,一类是经销商,这里也包括很大一部分农民。还有一类是农民。前两类好说,但是农民就很难说了,虽然农民这些年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让农民自己掏钱订报很难说。但是从我们报纸读者对象的定位来说,我们又必须让农民看报,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难题,似乎不能破解。为了让农民看上报,我们采取了几个办法,首先我们自己出钱送10万份。今年下半年报社拿出专款向6万多目标客户赠送报纸,这是第二个办法。第二个办法,让市场知道、认可,让用户主动订报。这几年我们也十分注重宣传自己。中国质量万里行,用顾秀莲会长的话说,我们有很强的影响力。三年的“质量万里行”,足迹遍布长江内外,宣传到田间地头,走街串户,对报纸的发行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个办法,考虑到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农资导报除了自己投资,还广泛发动农资领域里有实力的企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和经销商赠报,这样使产业政策和信息能及时传达到田间地头,也保证了优秀农资品牌能够进入经销商和农民的视野,并得以推广。我们的目标是让全国农业生产区、主要农资产品消费区村村都有农资导报。如果新闻出版署长能够让我们搭上“农村书屋”这快船,我相信我们的目标能够尽早实现,也会比原来大大的提前。比如我们从05年开始,就想搞一个针对经销商的培训,因为经销商一方面连着市场、农民,另一方面也肩负着普及文化知识的重任,他们的水平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安全,但是我们经费也十分有限,拿不出这么多钱,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后三年时间里,我们准备花费400万元进行主要农资生产区和使用区经销商的培训,我们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同时也我们呼吁国家政策的支持。
另一个方面,农民读报难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报纸订阅之后,邮局在送报方面存在很多难题,经常是半个月、一个月送一次,送不到订户手中,这一点让我们十分苦恼。还有一点就是现在的服务面很广,如果我们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在,如果能多给我们一两刊号,我相信市场上会增加更多的为三农服务的报纸,我们一定会把为三农服务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崔社长的精彩发言。
下面的发言比较有特色,我相信在座的很多同志至少不陌生,他是我们国家寿光市日光大棚的创始人——王乐义。1987年他带村内17名党员,率先在寿光县试验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但是今天由于他有事,不能来了,特意发来了他的视频发言。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观看视频。
下面请刚才三位发言的同志,请他们代表这次大会的全体代表来宣读“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列行动宣言。这份宣言不是这三家报社写出来的,我们通过这两天会议上的交流、讨论、发言,我想对于开发报业的农村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会增强信心,会有更加积极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住历史赋予给我们的使命与机会。因此,这个行动宣言代表我们与会的全体代表。下面,就请刚才发言的三位代表上台宣读宣言。
陈永:尽管我的广东普通话不是很好,但是我很荣幸代表大家宣读宣言。
中国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言,简称报业服务新农村宣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促进我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报纸出版行业围绕中心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报业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农村地区报纸普及率明显偏低,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相对滞后,农民读报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改变报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失衡问题,乃至全国的各报业集团、地市导报、农业类报纸、科技类报纸、晚报、都市类报纸,以及企业界和相关机构的代表共聚北京,共同探讨报业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使命和行动方向。并就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成以下共识:
一、全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改变当前城乡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改变城乡发展的二元格局,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开拓农业消费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中国报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报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
二、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旨在丰富农村报纸种类,优化农村报纸布局,提升农村报纸的整体质量,全面提高各类报纸在农村的普及率,解决农民读报难问题,以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实用的内容、切实有效的传播途径,全面提高报业服务三农的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精神动力。
三、报业服务涉农建设必须全面推进报纸内容的三贴近,要树立以农民为本、以服务为本的办报理念,积极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调研,充分了解不同地区农民的实际阅读需求,不断探索内容、版面的创新途径,使报道内容、报道方式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办出一批广大农民买得起、读得懂、新得过、用得上、喜欢读的优质报纸。
四、报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丰富传播手段,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移动技术,改造传统外的内容生产和传统方式,创新报纸出版形式,加快报纸出版单位向新闻信息数字内容转型,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利用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向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各类增值服务信息。
五、报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拓宽报纸发行渠道,要及时抓住各行业积极推跟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将发展模式和下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建立报纸发行、科技下乡、文化下乡等一套新型体系。
六、集中政府、报业和农村组织的各类资源,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共同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在农牧业传播、农村消费市场开发、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合作共赢。各方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报业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各方愿意制止并积极参与,新闻出版总署发起的新农村报纸促进计划、整合资源、会聚合力、集成创新、共谋发展。在报业的积极参与和全社会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取得新的辉煌!
(宣言具体见材料)
主持人:感谢三位代表代表我们全体同志宣读了这份宣言,我想在座的代表有没有不同意见的?如果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没有。那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宣言”。(掌声)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观看王乐义同志的视频讲话。
王乐义:尊敬的各位领导,我今天非常荣幸,前几天听说要组织这么一次会议,可以说我是非常高兴的。这几年我们在中央正确的领导下,为我们农民传递信息、传递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80年代末,我们研发出了日光温室技术,领导要求把我们的技术向全县推广,后来向全省推广。后来我们国家领导人说,要把这一项技术向全国推广,因为国家有8亿多农民,农民达到小康之后,我们国家就进入小康社会了,所以,首先要从技术做起,帮农民奔小康。我们想了这么几个办法,一个是在西北地区设立农业培训中心。中央把农村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说明中央对我们的工作非常支持。你把种植做好了,通过种植可以把我们的技术传递给农民,不管是蔬菜的品种,还是蔬菜技术,我们生产蔬菜的质量,我们要按照标准化生产绿色蔬菜。特别是作为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顾问,对新闻出版总署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特别的感谢。如果报纸内容跟农民实际的需求结合好了,他就愿意花钱订阅。我们要抱着为农民服务的目的,我恳请各位领导,要办好农民的报纸,要加大投资,办好、办强、办大,要使农民增收、增效。当前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到2020年达到小康社会,这些方针政策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耽误各位领导和专家时间了。另外,希望各位领导、专家有机会的时候来到我们山东寿光指导工作。
主持人:王乐义同志的视频讲得很真诚,也很真切。王乐义同志讲他的报纸是小报,但小报是大效。他在给农民普及科普知识、普及科技知识方面所发挥得作用是非常非常大的。当时大家严格批判这份报纸,当时寿光日报的同志到署里汇报的时候,寿光日报的《蔬菜周刊》,小小的版,农民装到兜里都可以在田地地头读。我们也能感受到农民对于贴近他报纸的渴望和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三农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今天承办“北方蔬菜”报的周社长站起来跟大家认识一下。
下面,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同志为本次会议做总结讲话,大家欢迎!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