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 > 正文
2007年12月27日14:00—16:00,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到日本大学商学院李克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隆国强副部长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一起就“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战略”的话题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新浪财经进行现场图文直播,以下为卢锋精彩发言:
主持人(余淼杰):非常感谢李教授!刚才也提到了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实施走出去的策略,同时跟走出去策略相关的有一个名词,就是中国制造。我们知道在讨论中国制造过程当中,我们国家的企业面临着很多的竞争,这种竞争主要是来自于印度。
我们知道印度的制造业和IT行业的发展都非常快,印度的要素禀赋都跟中国非常的相似,都是属于劳力密集型国家。那么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和印度在国际贸易方面,竞争和合作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子的?请卢教授讲讲您的看法。
卢锋:中国跟印度的比较,自从2003年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很热点的问题。其实中国的研究人员也从不同的角度关注、比较印度的情况。那么我想讲几点观察:第一个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都曾经经历过一个计划经济的时期,尽管它政治的结构是不一样的,它信奉、民族体制都不一样,我们过去是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是对经济控制问题层面上,或者是进口替代战略层面上,我们跟印度二战以后的二三十年,都曾经经历过高度管制的情况。
那么后来他新的企业都经历过类似的,但是表现形式不一样的改革开放的形式。印度在上世纪80年代想从开放的角度、自由化的角度寻求一种新的体制的一种选择,特别是到上世纪90年代,我个人的观察是跟在软件、服务外包方面找到了自信,可能有一个显著的关系,那么推动了印度体制转型的一个快速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另外一个因素,我觉得跟中国多少也有关系,因为印度作为一个大国,跟中国一直是互相在那里较着劲,开始中国改革,他不看好中国改革,但是慢慢他看到中国改革的成绩,所以也是他内部战略选择的问题。
所以多种原因,使得印度通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的道路,造就了现在印度相当不错的局面,比如说经济达到7%,甚至达到9%这样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每年的3%。
但是印度跟中国来看,有明显性的特征性的差异,我们讲的比较多的,就是中国似乎在制造业方面率先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刚才讲世界工厂的概念,那么这个是一个大概念,那么要看贸易结构什么的,这个是不断的变化的。但是由于我们发展的路径,有可能由于我们周边环境的影响,由于我们承接了东亚工业制造链的转移,所以我们在工业化方面有一些上乘的表现。那么印度在软件外包,然后到BPO这样的行业有了快速的发展,这个对印度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它类似的意义,就像我们经济开发区对中国改革进程开放一样,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心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说用相对封闭的环境发展?是因为我们自己能不能在开放的环境下,能不能往下走、能不能跟发达国家竞争,这个信心不足。
这个信心不足在二战以前都是有道理,我们就认为工业部门,你要发展就要工业化,但是工业搞不过发达国家,首先得要把门关起来,做大以后,你才可以跟它竞争。但是没有想到门关起来以后,你老出不去,这个后来是逼出来的,实际上就是文化大革命,人民是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策略。
为什么亚洲四小变化的比较快呢?是因为它比较小,太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就是进口替代一眼看到头,这个是走不通的。新加坡要发展民族航空业,那就别搞,飞机上到天,还没飞一圈就要下来了。那么中国在文化大革命找到了一个思路,就是建造开发区。印度通过服务外包找到了一条捷径,他也找到了发展的机会,这个跟我们加工贸易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我先做最低端的,然后我进去以后再慢慢的往上走。所以你看印度在服务外包方面、在服务业方面有了一个方面。
但是相对的来讲,在制造业、基础设施方面非常的薄弱,所以结构的变化跟中国正好形成一个对比,所以相对而言,我们制造业发展比较好,现在有共识的看法,我们服务业尽管成就很大,但是相对的滞后。我之前去过印度,给他20美元,出租车可以跟你一天,非常的便宜,他的基础设施、制造业,绝对不可以说他可以搞服务业,不搞制造业,我们也不能说我们搞制造业、不搞服务业。其实对于印度来说,是各个部门都要发展的,这个对他就是极大的挑战,印度有他很好的优势,但是也有重要的局限。
其实印度开放的比较晚,但是他在制高点的行业,他放开管制的力度我认为比中国还要大。比如说在银行业、比如说航空业、移动通讯业,他竞争的程度、他对民营企业开放的程度比中国要强的多。我要印度去非常惊讶,他有好几个民营航空公司,而且比我们东航的服务还要好。他手机移动通讯有好几家民营企业。还有印度在计划经济时期,跟中国不一样。他对资本家没有斩尽杀绝,好歹保留了一部分少量的企业家,这个也非常的重要。比如说踏踏,我做服务外包专门访问过踏踏,曾经一个企业占到印度GDP的5%,但是在尼赫鲁阶段,她专门钦定踏踏给他做这个服务。所以踏踏是非常有意思的,一般认为,像这样的企业过了很多年以后就死掉了,但是踏踏是一个反例,到他们那里的时候,他不要问他经营什么,你要问他不经营什么。他有钢铁、手机通讯等等什么的他都在做。所以尽管他们开放时间比较短,但是他出现了一批国际上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所以这个都是值得中国去借鉴的,但是我相信中印合作的机会都是相当重要的。
中国的制造业快速的增长,不断的更新,但是总有一段时候以后,慢慢的过剩的产能,需要向国外扩展,我觉得如果印度正常发展的话,一定会跟中国在制造业的发展上有很多的机会,就像现在印度有一些很好的服务业,已经到中国来拓展,跟中国的服务业合作。所以未来在政府的合作、企业的合作、个人的合作,我觉得都是很有意思的,值得持续观察的问题。
我四五年前去智利,然后我们去商场买运动鞋,一看也是中国产的。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找不到可口可乐的地方,但是你可以找到中国制造的地方。这个是好事情,回顾过去30年,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不满足与此,我们有非常大的挑战,就是说我们在全球的分工格局里面,我们处在低端,我们大量的出口,我们从中获得的利益十分有限,我们想让中国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的目标是变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怎么办?我们需要提升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在全球的价值链上我们需要去做高端的东西,但是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东亚四个经济体,他做加工贸易,劳动力非常少。可是中国13亿人口,我们强调出口产品升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还需要解决如此多人的就业,到今天中国幼一个估计,大概在涉外经济部门工作的是1.3亿人,也就是说我们总人口的1/10,是在直接的享受参与国际分工带来的就业机会。
那我们的开放里面,我们不能够忽视基本的国情,因为中国就是劳动力非常丰富,但是其他的资源都短缺的国家。水资源不到世界的40%,石油资源是世界的1/15,那么这样的国度要想实现现代化,靠什么?靠的就是把我们最丰富的劳动力卖出去,换回我们短缺的资源,这就是中国坚定不移的实现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逻辑所在。但是我们怎么能够做的更好,这确实是我们现在面临未来,在这个历史新的起点上去考虑,那么在全球中的地位,一方面继续把我们的劳动卖出去,我们还可能会有相当多的年份里面,我们还要继续搞加工贸易,我们未来还会搞服务的外包,我们要把我们的劳动卖出去,但是我们还希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分享创新的超额利润,我们希望有中国的品牌带来相对垄断的超额利润,我们还想做金融、证券、高端的专业服务,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恰恰价廉物美反映的是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希望中国以后一方面继续价廉物美。还有一部分产品是中国价高物美,卖的很贵,但是你必须要买它的。就像我们今天买摩根士丹利的投资银行服务,它确实很贵,贵的离谱,但是你必须要买,所以我们也希望在高端价值领域里面有中国企业的影子,所以这个要在开放领域里面做巨大的调整。
那么在质量问题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说他没有质量问题。确实我们跟发达国家是有差距的,但是我们在现有的水平下,我们也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可是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西方媒体爆炒的中国产品的质量问题,这些东西这个有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中国的产品质量,比如说玩具的问题,以前就没有问题吗?有问题。食品安全以前也有问题,西方国家照样也有问题,但是为什么恰恰在这个点上,所有的媒体都开始不断的报中国的负面新闻,这个有一个基本的背景,刚才已经讨论过了,就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经贸领域的磨擦、矛盾越来越多。西方国家迫使中国开放越来越多的领域,那么他们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他们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施加压力。比如说某一个国家或者是中国的产品因为质量问题,在欧洲市场、美国市场被曝光的时候,大家也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华出口的产品照样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没有吗?也有。只不过媒体没有报,所以我们不能够说,看到媒体炒的东西,好像说今天我们的质量问题突然变得严峻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是我们的质量不断的改善,而且是在快速的改善。但是我想是说,既然是有问题,只要有问题,不管是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就要尽200%的力把这些问题解决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