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克:国际化并购最快捷但并非好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7日 17:24 新浪财经

  

李克:国际化并购最快捷但并非好模式

日本大学商学院李克教授。新浪财经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7年12月27日14:00—16:00,第五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邀请到日本大学商学院李克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隆国强副部长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教授,一起就“对外开放和国际经济战略”的话题进行一场精彩的对话。新浪财经进行现场图文直播,以下为李克精彩发言:

  主持人(余淼杰):非常感谢隆部长!刚才的意思是说中国出口量非常重要,但是质量更加重要。中国出口企业是不是应该在出口的过程当中,边出口边学习这么一种思想。李教授也谈到了国家非常重视企业实施走出去的策略,而且也在经济上、政治上做了很多方面的支持。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如果说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投资组建跨国企业公司,那么一个国家的FDA和出口是有替代的关系,那么对中国的企业到国外投资是什么情况呢?

  李克: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就是5到10年,中国在对外开放的领域到底往哪里走?那么一定要转化开放模式,从单边到双边,很多老师也提到多、国内的文献当中也提到过,这个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就是整个经济,作为比较优势也好,或者是整个产业也好,必须是动态化的过程,到一定的特定历史时期有一个升级的需求特别是我们很多学者还有政府也意识到,作为世界工厂,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代价也是有的。那么我们中国有庞大就业人口的压力实实在在的存在,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知道世界工厂对于资源、对于环境、对于收益方面,其实给我们带来的代价也是不小的,而且从整个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成果来看,那么我曾经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左右吧,有20年快速经济增长期,跟中国改革开放20年差不多。但是他们人均真实收入水平增长了20倍,但是我们是4倍到5倍的情况。东南亚这20年的增长时期,人均增长真实收入水平是增长了十几倍,我们付出的劳动跟我们真正得到的结果是不成比例的。如果作为反思的话,跟世界工厂的模式和做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最简单的例子来讲,如果你在一个公司打工的职员的话,你是只能拿工资,真正赚钱的就是老板。我们老说和美国有贸易顺差,但是如果作为对冲的话,贸易逆差是很小的,更大的利润是被美国赚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了,但是怎么走是需要我们探讨的。

  而且我们要引导它升级,更多的是市场驱动他升级,那么下一个过程当中,政府在当中主导的因素或者是力量,希望能够进一步减弱,或者是市场化程度应该最强。我讲这个话的原因,就是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整个国际学术界对东亚经济模式的有很大的反思,就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一定时期可以带来快速的发展,但是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慢慢推动的,否则会引起很大的问题。现在大家知道韩国也有很多的财团,他们也在经济黄金时期80年代快速膨胀,有一种说法说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为什么受到那么大的冲击,跟他们财团超乎寻常的快速扩张有很大的因素。那么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到底怎么走?

  那么中国企业出去有两个目的:一个就是卖出去;还有一个就是取资源。华为海尔模式给他们做了很多的总结,还有一般就是作为企业国际化的步骤,从零散的贸易到有代理商、到有海外销售分支机构的分析,当然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也是从跨国公司的经历当中总结出来的,我们更深一步来看的话,实际上包括欧美国家、包括日本,他们跨国企业在往海外走的刚才当中,他们往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方面是传统贸易、零散贸易、不规则贸易。第二个就是逐步的参与到国际网络包括生产网络、技术网络、要素网络,这个有点像中国世界工厂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我们不能长期依赖它,那么我们企业升级往哪里走,我们目的追求的是什么东西?第三个阶段就是逐步要参与,或者是甚至于能够独立制定国际工业标准。这个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过程,换句话说为什么过国外的政府可以轻易打压你的产品,因为你在你的行业当中,没有决策权,没有说明的能力。第四个阶段就是参与国际市场规则的制定,就不仅仅是工业标准的制定了。如果说你们回顾一下,看看成功大企业的案例,走的道路无非就是遵循这个发展趋势。

  那么对于咱们来讲,咱们是处在第二阶段,在往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当然是比较长的过程,这个也并不是没有成绩,海尔已经正在申请他的两项技术成为国际工业标准。那么实际上很多企业有很多错误的认识,把建立品牌、开拓国际市场就认为是营销手段或者是策略,那么真正的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很大的核心就是得到产品的品质。那么在走向国际化过程当中,目前来看,有两个比较成功的做法,一个就是欧美的模式,这个是以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作为先导,引导企业国际化的过程,这个细节时间关系我不说了。还有一个像日韩这个模式,就是以商社模式来引导发展的。中国企业在发展国际化过程当中,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还有好多问题,咱们需要探讨。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并购,我这边特别想提一句,其实并购的效果往往会超过人们的想象,不是好的想象,是坏的想象。从过去20年大概做过一个统计,从并购整个全球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1990年的时候是4000多亿美元,但是1998年前后已经超过2.5万美元,2004年以后就超过了10万美元,但是能存续20年以上的成功率大概只有20%。像当年时代华纳的并购案子非常的好,这个概念非常好,他们是非常好的合作模式,但是很快就结束了。索尼也是,当时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1994年亏损了27亿美元,最后也是非常尴尬的局面。所以在国际化过程当中,有非常好的考虑的模式,并购可能是最快捷的,但是并不是非常好的选择模式。除此之外,合作联盟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