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安全战略论坛实录(下)(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2日 19:46 新浪财经

  消费者。消费者感受到的价格和国家物价统计部门统计的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完全相同,CPI是国家统计部门选择吃穿用住各个方面,大概八九类有代表性的产品,选若干,然后计算它们价格波动幅度。这里选择有上升的,有下降的,有基本不变的,按照一定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老百姓到商场买的时候,实际发生购买和老百姓关系更直接的可能更多是涨价,老百姓感受到的物价和CPI统计的物价不同。中国现在4个东西对老百姓通货膨胀刺激非常强烈,吃,食品涨价现在拉动整个CPI作用非常大,而且估计食品还要涨。我们也知道从能源开始,能源在涨,刚才我听曹和平博士讲了石油问题,很严重,石油再涨就有一个问题了,就要寻找替代能源,生物能源,玉米、乙醇,大量的消耗玉米,消耗玉米以后就要减少大豆的耕种面积。大豆的耕种面积一减少的话,油就要涨价,然后加上今年几个主要产麦国家大旱,小麦减产,粮价就要涨,所以油到粮食的涨是全球性的。那么中国涨也不奇怪。再加上中国人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吃的要求,食品安全也在提高,绿色食品等等,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只要提高质量,就一定要增大投入,增大投入提高成本,提高成本就要涨价。所以猪肉涨价是很正常的。

  猪肉涨价怕出问题,所以教育部部长讲了高等院校的猪肉不能涨。北大刚刚中午吃饭,我问校长,我说北大猪肉涨价,一个月大概补贴多少?他告诉我是60万。猪肉涨价,北大现在猪肉这一个月贴60万。我们同学有意见,猪肉涨了我理解,白菜干嘛涨。猪肉涨白菜肯定涨,因为吃白菜的人知道种白菜、切白菜、洗白菜、运白菜的人吃猪肉。因此吃涨的压力很大,而且是国际性。

  住。我就不用多说,中国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居民购买住房的支出价格是当今世界的一道风景线。全世界十个住房价格上涨的城市恐怕有五个在中国,上升速度确实引人注目。原因很多,我在这儿不做更多的分析了。统计上,居民买房的支出是不计入消费需求的,是计入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是居民租房的支出计入需求。但是老百姓实际感受当中,不管统计学上把这笔钱放到哪儿,只要房价在涨,就刺激起他更高的通货膨胀的担心。

  除了吃和住还有两个服务,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教育带有刚性,中国有重教传统,教育费用现在涨的应当说是比较猛的,而且不仅高等院校费用涨起来,引人关注,实际上中国的教育费用是从托儿所开始,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一路涨。有人算从托儿所到大学毕业需要48万,压力很大。而且这48万还得这个孩子争气,该考到哪儿考到哪儿,如果考到这儿差两分,考到那儿差三分,就不是48万。

  还有医疗,这个领域一旦市场化,医院要盈利最大化目标,信息又不对称就麻烦了,明明没有病,他说你有病。这样的话,消费者的担心是很正常的。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无论是政府、企业、居民都有很高的通货膨胀的预期,实际上未来潜在的压力非常大。在现实当中又有非常深刻的通货紧缩的威胁,那么我们现在失衡到底是治理通缩为主,还是治理通胀为主?这就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最大的复杂性。

  二、针对这种复杂性,我们宏观经济政策会有哪些变化?

  三点变化,我在这儿提出一个讨论:

  1、中国是不是要调整前些年的淡化总量政策、强化结构政策的政策走势?

  我们前些年实际上在总量政策上没有明确。总量政策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到底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如果主要问题是通货膨胀就要全面紧缩需求,总量上就要采取从紧的宏观调控。如果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就是市场箫条,通货紧缩是主要问题,要治理通缩,总量上就要刺激需求,就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这种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物价上涨,84年一次通货膨胀,88年一次通货膨胀,94年一次通货膨胀。98年5月份以前,在此之前中国宏观总量政策,总的来说是紧缩。1997年召开中共十五大的时候,提出“九五”期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适度紧缩,保持不变。98年5月以后,中国开始出现过剩,到了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报告里讲,“十五”期间,我们宏观政策基本走向叫做在整个“十五”期间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不变。扩大需求是扩张性的,就是在此之前中国十五大时候讲的“九五”期间是紧缩,十六大的时候讲的是“十五”期间是扩张。现在十七大召开过了,总供给和总需求到底采取扩大需求还是抑制需求?总量政策有没有表述呢?没有表述。为什么没有表述?扩张不根扩、紧缩不敢紧。如果扩张的话,刺激需求,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非常大,一旦敢去刺激需求,全面扩张,很可能潜在的通货膨胀一夜之间就变为现实,不敢扩张。不扩张紧缩行不行?通缩压力又很大,失业矛盾又很深刻,如果敢紧缩需求的话,通缩会进一步恶化,失业会进一步恶化,能不能承受住?到现在我们是既不敢扩张,也不敢紧缩。

  去年年底我接待一个财经记者,一个小姑娘,我跟她谈当前的经济形势的时候讲了特点,她写了一篇专访,题目叫做刘伟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终于到了政府可以无所作为的时候了。我的意思不是政府无所作为。08年中国是不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总量失衡会明确下来?如果明确下来,就意味着08年潜在的通货膨胀会不会成为现实的通货膨胀。就意味着宏观调控目标是不是以反通胀为第一目标?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总量失衡是明确了,反通胀是第一目标的话,我们的经济就要全面紧缩,总量就要进一步控制和紧缩。我们在此之前淡化总量、强化结构,我们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产业和产业有区别,地区和地区有区别,同一产业不同行业有区别,同一行业不同产业有区别。我们采取结构性调控。这就意味着如果08年总量失衡明确,假如08年确实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总体态势显现出来的话,就意味着总量是不是也要紧缩?而不是结构性的调控。

  我们今年经济工作会议讲的非常艺术:控制总量。没有讲扩张总量,但是也没有讲紧缩总量,讲的是控制总量。非常耐人寻味。中国的经济失衡是不是到了对于总量的方向要进一步明确的时候了。

  2、货币和财政政策是不是到了双紧的时候?

  因为在此之前我们财政政策实际上是在扩张的,大家想一想,财政支出这些年,财政赤字没有取消,国债没有取消,国债不仅没有取消,国债的规模比前些年还增大了,甚至成倍的增大,表明财政支出还是在赤字预算和举国债的办法在刺激需求,这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从04年以来,中国税收是在减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上调了,1600,现在各地酝酿能不能提到5000甚至更高。企业所得税两税并一,内资外资,过去内资是33%,高于外资一倍以上,我们说国民待遇公平竞争,要拉平。增值税,我们酝酿增值税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过去固定资产技术设备不抵扣增值税,如果转到消费型增值税,同样和原材料一样抵扣增值税。05年8月我们在东北地区优惠措施已经开始试行。农业税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土特产税现在只剩了一个烟草。这些措施总体上是减税。减税是扩张性的财政还是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

  财政在扩张,我们的货币政策在一路紧缩,货币政策分两块,一块信贷,一块利率。03年9月,信贷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货币供给开始收紧,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到现在提到了14.5%,提高了一倍多,这是紧缩信贷。利率从04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加息,特别是贷款的基准利率一直在加息,加息是缩紧。我们的货币政策无论是信贷政策还是利率政策,等于都是在紧缩银根,实际上是抑制需求。这几年我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方向是采取松紧搭配,财政在扩张,刺激在放松,货币在紧缩。困境是08年可能要发生的变化和第一个问题有关,如果08年认为总量失衡开始明朗化,总量政策开始经济化了,那恐怕财政政策就要从放松转为收紧,也就是货币和财政要同时双紧,是不是到了这个变化。如果到这个变化,就意味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变化非常剧烈的。

  3、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是不是要加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中国现在2003年以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很多。其中非常重要一个原因,为什么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不显著,其中非常重要的货币本身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人民币本身的这种价值的低估。所谓低估,就是说我们这些年出口大幅度增加,顺差比较大,外汇储备就比较多。再加上资本项目,中国现在大概是世界第一大资本流入国,资本流出不多。外资进入到这儿之后,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先要换成人民币,这样就等于在一个国家的外汇流入量和外汇储备量越大,汇率不变的话,就要外汇储备投放人民币的量越来越大。这些年我们一方面采取收紧银根和货币政策,一方面由于出口和资本流入,为支付外汇所投放的人民币的量越来越大,完全抵消掉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益,这样就形成我们现在经常大家看到的所谓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这个问题很奇怪,一直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怎么还能出现这个局面呢?很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国际收支利率失衡导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从贸易来说,就是缩小进出口的顺差,一个是增大进口。但是增大进口主要不取决于我们,我们不是不想买,不是不想多买,问题是我们想买人家不卖,人家想卖给我们的我们不想买。每次谈判谈到最后,我们的总理部长跟着一大堆,拿着大把支票去,最后成大单的,老是那几架破飞机,真正值钱的东西老谈不拢。要减少出口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要把人民币升值,升值就意味着我们出口品的价格涨价,竞争力下降,从而减少出口。如果这样做带来的问题是,国内内需不足,再把海外订单砍掉,失业更严重。由于这种因素,我们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就受到很大的制约。宏观经济调控是四个方面的目标,一个是经济增长目标,一个是失业目标,一个是通胀目标,还有一个是国际收支目标。所以宏观经济目标这四个目标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关键在一定时期,一定时候哪个目标最紧要。中国目前失业目标最重要,还是通胀目标最重要?国际收支这个目标要服从这些最重要的经济目标。我们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不当,我们既不敢让它大幅度增值,更不可能让它大幅度贬值。如果现在我们对总量失衡的方向更加明朗,因此,对通胀的认识更加清楚,确实认为通胀是首要目标的话,那其他一系列的政策和贯彻它的目的都要首先控制通胀的需要,如果这样就意味着08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要进一步坚定,进一步加快、加大。有可能使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在新的年度里发生重大变化的是这三个方面。

  一个是总量政策是不是要进一步的明确,一个是松紧搭配的宏观政策格局是不是要根本改变,另外一个就是国际收支领域的失衡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不是要加快克服这种影响,要加快克服的话,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幅度恐怕都要进一步的明确和提高。

  这是我今天在这讲的两个大的方面的问题,一个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失衡复杂性,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第二针对这种复杂性,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以及可能发生的变化三个方面在哪里,我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批评!

  提问:

  请教一下,刚才说住房的问题,能不能请你花比较短的时间,说一下为什么住房现在涨的这么快,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从国家的角度或者从政府、企业的角度怎么去处理,然后对我们房价变化的今后趋势给一个预测。谢谢!

  刘伟:

  我不是做这方面研究的,房价上涨,中国最近几年房价上涨是一个事实,不要说应该不应该,是不是有这个上涨的事实,先把这个问题做个明确。刚才讲的中国中心城市房价的迅速上升是事实,构成这个事实的原因分析起来,经济上也很简单,一个需求,一个供给。从需求来说,中国现在是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化加速很直接拉动对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的要求。从现代化的进程来说,中国现在是工业化加速,工业化加速很简单,人们收入在提高,收入提高对于购买住房的能力和需求就在提高。一般一个地方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住房就活跃。中国都超过了3000美元。按照汇率法,去年人均GDP计算是2010美元。一个城市化,一个现代化的提升。这是从需求。需求方面有没有炒作?确实有炒作,有泡沫,不法商人,房地产开发商,投机、投资等等,过度投机、过度炒作泡沫,有这种情况。但是我是这么想,任何炒作和泡沫,你说是不是要趁势而入,如果没有上涨的机会,没有上涨的趋势,它怎么可能炒的起来?所以这两方面,不要单独一方面说有需求拉动了房价,马上会批评你,网上批评我这个观点,中国的房价根本不是需求的问题,有不法商人的问题。有炒作,有泡沫,也有客观的因素,不能说都是炒作炒起来的房价。

  另外还有成本,成本方面,我们可以做一个判断,中国房价这么高,不是因为成本决定,中国城市的房价现在主要是需求决定,没有哪个开发商卖房子的时候,是根本他的成本加一个利润率还订价,都是根据市场需求,我这个房子成本就300元,加个百分之百的利润率,每平方米600元,喊一口价6000,有人要就拿走。中国房地产商开发成本确实在提高,无论是土地还是财务费用,还是建材确实在提高,提高本身就使得不可能来自成本的力量让它降价,成本不会让它涨那么高,但是成本方面也绝对不会给它提供降价的支持。而需求又在充分的拉动,从需求和供给成本方面来看,中国中心城市房地产涨价,或者涨的比较快是一个客观事实,是有它的客观性,就前景来说,总体上我们更多控制它上涨的速度,而不是长期把它上涨趋势根本逆转,那也不是很客观。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点看法。

  主持人:

  下面由长城伟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弘先生为大家做精彩的发言,题目是《精心构建中国的战略金融防御体系》。

  彭弘: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精心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这个题目本不该我来讲,但是作为一个金融的从业人员,我们抛砖引玉。今天听到了很多演讲嘉宾发表了很精彩的言论,也使我联想到很多思想家、战略家他们的很多论述很值得我们思考。有一位思想家曾经说过:在这个世界,对思考人而言,是喜剧,对感觉的人而言是悲剧。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的观点:如果战略错了,那么将军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士兵的勇敢,辉煌胜利,都将失去他们的作用,尽管在战略正确的情况下,他们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还有一位设计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设想一个系统由十个单位组成,每个单元的可靠性均为99.99%,采取串联的结构形式,十个高可靠性单元组成的系统,其可靠性下降为90.4%。若系统由上述标准的一百个单元组成,系统可靠性下降为36.6%。结构不合理,导致整体功能的极大损失。最后一个: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从人类活动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我们讲这个题目的时候,先引述一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和相互影响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下面我们想给大家看一个短片。

  (播放短片)

  战略导弹防御体系这个电视片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军事安全和战略优势,在拥有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国家的战略防御体系建设,做到攻防兼备,在金融领域也是同样道理,在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事业的同时,必须认真研究和精心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并确保国家经济建设的安全。

  今天主要谈三个问题,第一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第二建立国家战略金融风雨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三如何精心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

  一、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主要威胁。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世界经济可能衰退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经济全球化使金融问题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果世界经济衰退可能引发金融风暴,将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美国的次级贷风波,具备了形成危机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由此引发全球金融风波;受经济不景气、房贷次级带、财政预贸易赤字居高不下等幅面因素影响,使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及黄金、石油等准金融类,资源类商品暴涨,尤其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国内经济过热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我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趋势明显。贸易顺差过大引起不少国家的反倾销等制裁措施,贸易摩擦加剧货币供应量长期持续快速增长,信贷投放过多等等,可能会经济运行造成急刹车、硬着陆的隐患日益增加。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具体数字就不说了。

  (三)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有一系列事实大家都比较了解,也不具体讲了。

  二、建立中国战略金融防御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遵循五项原则:集中管控原则,提前预警原则,快速反应原则,积极防御原则,威慑示强原则。

  一是集中管控原则。统一金融管控是世界各国在金融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急迫解决的难题。美国为统一金融监管政策和标准,在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三家多头治理的条件下,建立了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负责统一监管金融工作。韩国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后,四家金融监管机构统合为金融监管委员会FSC及其执行机构,金融监督院FSS,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目前,我国采取财政部加一行三会的金融管理架构,实行分业监管、多头执行,易产生“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

  二是提前预警原则。构建高中低、远中近、全球覆盖、高度灵敏的战略导弹防御侦查监视体系,是战略导弹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据此,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也应建立完善的战略金融预警机制,统一收集全球、各地区、各行业、各渠道的战略金融信息;统一对各类金融信息进行筛选、分析、评估;依据综合评估,作出准确判断,及早发现金融风险,为防范金融危机提前预警。

  三是快速反应原则。平时要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理金融危机预案。

  四是积极防御原则。不断完善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为金融产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加快以金融衍生品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争取金融领域话语权、定价权、主导权;积极推动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接轨,扩大我国金融产业在世界的影响力。

  五是威慑示强原则。主要涉及三个层面:1、要建立和拥有强大的国家战略金融力量。2、要善于运用国家战略金融力量实现国家战略金融目标。3、要通过及时披露信息、发布政策、展示决心等多种方式传达战略意图,展示战略实力,实施战略威慑,化解金融危机。

  战略威慑在战略学里面应该由三个要素构成,什么叫战略威慑呢?有战略威慑的实力,要有力量;要有使用这种力量的意图;要能够准确传达你的战略意图和战略实力的渠道,能准确让对方明白你的意图。这时候你的战略威慑的效果就能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手上不是没有力量,但是怎么运用是很重要的原则。

  三、精心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

  这个体系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不能简单抽象说建一个,这个体系应该由几个系统组成。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就总体结构上分析,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应该由六个系统组成:监控系统、决策系统、强力系统、法规系统、支援系统、研发系统。

  一是监控系统。国家战略金融防御监控系统,是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的耳目和触角,是实施战略金融防御的前提条件。应统一整合国家经济、外交、国防、新闻、金融等领域的信息部门和机构,形成全纵深、全方位、跨行业的整合力量,全面搜集、掌握、监控国家可能发生,或可能面临的金融微机信息。特别是及时掌握影响国家战略金融安全的信息,包括准确掌握国际金融恐怖机构的金融恐怖破坏信息,为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及时准确的战略金融信息。

  二是决策系统。对国家战略金融产业实施统一的决策与监控,是构建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的关键。国家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常设金融决策机构,能对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在决策中建立快速信息通道,及时了解、掌握信息,作出决策。国家决策机构应充分发挥各类智囊机构的战略作用,对重大问题采取听证会、论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三是强力系统。建立国家的金融强力系统,主要是指要建立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国家战略金融力量,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等金融产业力量。其中,抓好金融衍生品力量建设是建设金融强力系统的核心。

  最近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了这么一句话:什么叫金融衍生品和期货?金融衍生品和期货就是金融的高科技,不懂得金融衍生品和期货,就不能说他懂得金融。我们听了以后感觉到这话说的非常准确。

  只有建立这个系统,从而形成国际一流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等金融主力军团,航母舰队,变单兵作战为集团作战,变单方向作战为全方位作战,变前沿浅近作战为纵深梯次作战,增强战略金融防御弹性和打击能力。

  四是法规系统。规范金融秩序,形成良好、稳定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构建金融法规系统的根本目标,也是构建战略金融防御体系的法律保障。要制定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使金融产业有法可依,提高全国人大机关的金融立法能力,以强大的金融法律武器保证金融安全。

  五是支援系统。针对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与期货市场在制度管理上主要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使其在进行国际金融高端战略博弈时力量单薄,没有形成整体威力的情况,要特别注重给予金融衍生品与期货产业政策支持。在仓单质押、股票质押、信用额度、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期货保险六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形成风险递延化解系统,在金融衍生品与期货市场出现风险时,迅速整合各方力量给予支持,形成合力,整体作战,增强抗风险能力。

  这里面专门讲一下,既然金融衍生品和期货是金融的高科技,是高端领域,但是现在我们在管理上是采取限制的办法,也就是说当这个战略博弈进行中的时候,所谓高端领域这支力量是不允许其他金融力量对它进行支援的,也就是孤军奋战。那么我们在进行这场战略博弈的时候,它的时效性很重要,一个金融危机很可能发生在一天一个周之内就产生,但是我们机制设置上是采取隔绝的态度。比如金融衍生品和期货行业不允许融资、不允许担保,因为它不是一个整体合成作战,不能随时根据情况进行战略支援,而是把它孤立的独立的尖端领域里面,当发生危机的时候它是孤立无援的,当一个战士,一个军人上战场的时候,当他要坚守这个高地的时候,告诉后面的部队不能支援你,你只能自己战死为止,结果可想而知,这就涉及到战略设计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金融衍生品、期货全方位进行战略支援,比如战略资本管理案例,美联储全面出马,最后化解危机,而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个重要的战略意义,反而把它孤立开,谁都不能增援,谁都不许给它融资,包括这次次级贷,有些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时候,美联储迅速组织金融机构给它钱,你稳定住。资源系统是反映能不能快速反应,能不能真正的在战略博弈的关键时刻稳住阵脚,取得胜利一个很关键的政策。

  所以刚才讲,其实任何事情关键是战略思维,如果看明白了,按照这个角度思考,就会组织你的战略力量,什么条件下可以支援,符合什么条件下按照规范的是方法来支援。那么中国的金融防御体系才能稳固,这些高端领域才不会变得是势单力薄。任何一个军队都希望有战略预备队,国家需要有战略预备队,战区也需要有战术预备队,就是来解决危机的。当胜利的时候扩大战果。金融战略防御体系重要的系统就是建立一个资源系统,建立非常牢固的,随时遇到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的处理问题。

  我们现在对风险的防范,制度管理是有了,但是我们比喻它是一个海岸边,是一个岩石,这个海浪不断撞击这个岩石,日积月累这个岩石就没了。怎么样建立这个海岸机制?我们把它当做一个沙滩,沙滩有很多起伏高地,第一个含量海浪是很大,挡了一下,第一个海浪小了一点,一个海浪冲向海岸的时候,慢慢就没了,最后就化解了,这叫风险的递延化解系统,我们建立这个系统应该建立一个风险的递延化解系统。当风暴袭来的时候,我们有纵深防御的体系,不断的化解,最后就没了,成功的化解风险。所以在体制设计上非常关键。

  六是研发系统。要紧密围绕中国经济和中国金融面临的要害问题,组织和培养中国金融战略人才,深入中国金融的优势领域、关键领域,注重金融工程、金融技术、金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战略优势和先发优势。精心构建完善的国家战略金融防御体系,是金融强国的战略举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我国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演进,确保国家经济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接下来有请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石小敏先生,题目是《改革走势与金融安全》。

  石小敏:

  很高兴有机会到这儿跟大家一块交流一些看法。增长和安全的题目,确实抓住当前大家思考的重心,而且增长与安全是跟中国与世界结合在一块来讨论。确实这个题选的不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开完,大家想到的问题都有一种论述。好像总是没有抓住“经”,“经”到底在哪儿,循环的规律性的东西,要点的东西到底在哪儿?好像老是想不透。从金融领域来讲我们作为一个外行,外行看热闹,谈点感觉,但是长期在经济改革领域里面,还比较偏爱从改革这个角度,从制度校对做分析。所以我想有三点很不专业的心得跟大家进行交流,希望能够有益于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一、现状到底是什么?我讲一点,就是希望能够使我们对现状的认识更深刻。大家都知道中国国民收入分配现在是严重处于失衡状态中间,贫富差距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呢?比如说80年代我们是0.2的经济系数,现在一般是0.45、0.45的经济系数。国家统计局2005年的数据,如果单算城镇几亿人口里最穷的10%人口和最富10%人口的最大差距是9.1倍。那么如果把乡村加上,是21倍,这是05年的数据。

  最近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武博士做了调查,用很特殊的方式冲破这个统计的困难,通过大量的论证,认为差距太小,实际上城镇这一块差距不是9.1倍,是31倍。城乡不是21倍,应该是55倍。一个是9.1倍,通常的论述都是按照权威的,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来论述的,可是王小武博士得出是31倍。城乡之间,加上乡村是55倍,不是21倍。这个调查报告发表在今年7月份的《经济社会比较杂志》上,引起了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些讨论和关注。现在几乎所有看这份报告的人都认为王小武先生谈论的数据跟自己实际经验的感受是更趋近的,但是对这个方法希望有一个更好的调整和说明。

  我说的意思,就是我们的真实收入状况,反映我们真实政策和制度的架构,反映我们真实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的结构。这个结构是什么?我们现在叫结构性通胀,周齐先生讽刺,我是结构性牙疼。这个结构究竟看清楚没有?我想讲这么一个事情,比如刚才讲的住房需求的时候,一般性的住宅需求,就不能在经济学理论上讲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就看需求里面有收入决定需求。现在以北京为例,特大城市,30%左右是农民工,已经一年半、两年左右的农民工,要求定居在城市的农民工,加上受救济的市民30%左右,然后50%左右所谓中等收入的中等阶层,还有20%的所谓富裕层。低收入阶层要求的是廉租屋,人均5-10平方米,价格很低廉,甚至只付租金的廉租房。而中等收入层实际上是人均10-20平方米左右,现在经济适用房北京市规定人均15平方米,里面有政府的某种程度的支持。剩下10-20%高收入层是商品房。现在是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严重不足,没人提供,比如按照30%左右城市低收入阶层,廉租房面积很小,也得在每年销售面积里能占到5-10%,现在0.5%都不到。所以在房地产上有购买需求的人,统统都在高档住宅商品房发议论。这就不对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