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中国品牌大会暨中国品牌金奖颁奖会举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 14:31 新浪财经
2007年12月8日第三届中国品牌大会暨中国品牌金奖颁奖大会和第三卷中国品牌年鉴出版发行仪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韩国、澳门、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顶尖品牌学专家和获奖代表共300多人参加了大会。 中国品牌大会《中国品牌年鉴》于2002年首次问世,中国第一次有自己的“品牌学”案例库。之后每两年一卷,此次为第三卷《中国品牌年鉴》发行。每年都有千余件作品参选,从中选出部分精品编入国家精品课程“品牌学”案例库《中国品牌年鉴》中。《中国品牌年鉴》作为国家“品牌学”课程的案例库,已成为中国品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文献,被业界称之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研究成果。 中国品牌论坛是品牌学科的最高论坛,它为中国品牌建设理论实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提升了中国品牌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前瞻性地引领中国品牌学的健康发展。中国品牌大会(论坛)每两年一次,首届大会(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第二届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本次颁奖大会共有国内外18个作品荣获中国品牌金奖,有77件作品获得中国品牌优秀奖。 中国品牌教育的里程碑 适逢《中国品牌年鉴》第三卷付梓之际,“品牌学”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实在令人欣慰,历经十余年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品牌学”课程及其案例库《中国品牌年鉴》,已成为中国品牌教育的里程碑。 世界品牌竞争,时不我待,对于国家而言品牌是主权、是疆域、是精神。国家发展、民族富强,品牌是关键之一。中国品牌教育历史相对短暂,能够真正了解“品牌学”的人也是寥寥。目前,中国品牌在国际上相对滞后,其实质是品牌教育的落后。改革开放20余年中,各大专院校及企事业单位都在研究与品牌相关的问题,从各院校开设的课程名称,设立的系名,不难看出中国品牌教育正处于不断摸索、探讨和研究的过程。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名称也各不相同,从前叫做“工艺系”,后改为“装潢系”,又改为“视觉传达”、“平面设计”等等;课程的科目也曾称之为“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机构形象设计”、“CI”、“VI”等等。国家设立科研课题,组织专家学者做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品牌学教育体系的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品牌学在中国品牌教育探索者近15年的精心浇灌下,已取得喜人成绩,自1993年开始进行研究以来,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完善,教学研究成果显著。1995年开始发表论文提出了中国名牌危机报告;1998年提出品牌学六大知识模块结构,提出国家品牌、城市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个概念为《品牌学》的研究方向;1999年《品牌学》被设置为主干课;2000年面向全国征集品牌学教学案例库;2002年出版《中国CIS年鉴》首卷;2003年《品牌学》教材出版,确立品牌学六大知识模块体系;2004年改《中国CIS年鉴》为《中国品牌年鉴》;2005年完善了教学方法八种,改革了考试及评分法;2006年实现教材、案例库、网络教学三位一体建设;同年8月1日,《品牌学》教材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10月16日,东北大学品牌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这是教育部对本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功的肯定,把课程的名称最终定为“品牌学”是教育部对本课程名称的科学认定。 品牌学融诸多学科知识于一体,是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应用型课程,课程建设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品牌学教育在原有主要课程的基础上,力求立足中国品牌,重点解决如何应用品牌理论保持其设计后的生命力的问题,继而探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品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全局出发,统筹部署,通过团队协作、实地调研、真实求证来发现问题,进行科学诊断分析并准确定位,学会从民族文化中提取元素,从语言、文字、形象上完美展现。在课程安排上,一方面,为学生讲解中国品牌发展史,使其古为今用;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深入县市,走访企业,运用品牌学的知识提升城市、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品牌设计教育重在应用。现在,我国设计师的一些作品设计已能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品牌与产品唇齿相依,产品被淘汰,品牌也随之消失。目前我国的诸多产品尚未能和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品牌学教学案例库和案例实践教学环节,是快速提高我国品牌设计水平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品牌学》与《中国品牌年鉴》,前者作为源于实践的理论总结,后者作为丰富的案例资源宝库,为品牌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平台,是品牌教育发展最有力的基石。《中国品牌年鉴》2000年面向全国征集品牌作品千余件,根据该专业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课程内容体系,出版首卷,并每两年一届在全国高校举行中国品牌论坛巡讲:《中国品牌年鉴》2004年卷,共征集1000余件作品;2006年,品牌学案例库建设项目已列入“985工程”科技与艺术研究方向课题,令人振奋的业绩更是品牌教育者不断探索与进步的动力。 品牌学是《中国品牌年鉴》征集、评审作品的指导思想。品牌学课程由品牌概论、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管理、品牌保护、品牌传播六大基本知识结构有机组成。 经过六年的作品征集,目前来稿还是以标志设计为主,但却缺乏对设计思想的阐明,即使说出思想也是牵强附会,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品牌设计不是为了迎合和取悦人,还有主导和引领的作用,表现产品物质层面的标志往往寿命短,表现精神层面的寿命才会长。就因为这一点,很多设计作品的生命力短暂。品牌理念的注入及品牌的定位在此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思想内涵的作品更能让品牌传播得久远。任何设计都有其生命周期,我国几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具传统哲学思想的符号——太极、八卦的符号,佛教的“”字符号,中国精神思想的符号——龙、凤符号等万世一系、千年不衰,这才是我们在品牌理念的塑造中所追求的目标。 再就是品牌管理,如何有效地进行管理?需要认真的研究,管理的范围是对包装及印刷的管理,对商标注册的法律管理,是对传播媒体的管理,对培训制度的管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让设计变得更经济,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大的效益。 另外,来稿中很多不错的作品因未注册商标而落选金奖,很遗憾,但这也是评审要过的第一关。有些作者对品牌的保护问题知之甚少,认为商标注册无关紧要。品牌保护涉及一个合法性及法律保护的问题,保护是为了让标志具有生命力和不被侵犯。 在品牌传播方面,应以品牌的相对不变来应对传播手段的万变,以达到传播的目的。如果标志没有现代媒体的传播,就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只会是个经验含义的设计,现在要求的是具有科学性的设计。 从上述几点来说,我们有很多设计者的作品,只是停留在标志设计加解释说明阶段,尚未深入管理、保护和传播的层面,因而也就不能称其为一个完善的品牌设计。 只有良好的教学体系才能完成这个历史性的使命。我国的设计教育多是作为美术院校的附属专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在教学育人的同时也在实现自己的设计理想,却无法获得学术地位,将直接影响他们教学和设计的积极性。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改变我国的设计教育,进而才能改变全民族对设计的认识,我国的品牌教育及设计的整体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发达国家已经把设计和绘画明确的划分成了两个专业,两个明确的研究方向,而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将其划分得很清楚,并且在校执教的人本身也没有真正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中国品牌年鉴》作为品牌学精品课程的案例库,对于品牌学研究和教学至关重要。品牌学的不断完善与《中国品牌年鉴2006年卷》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品牌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品牌教育体系完善离不开实践案例教学,中国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实践经验更重要。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允许企业给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企业更没有时间和勇气,拿自己的前途让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去学习和冒险。社会需要成熟的有 丰富实践经验的品牌建设人才,而这个过程必须也一定要在高校实践教育这个过程中完成,在这个实践教育过程中,实践案例教学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 同在亚洲,日本和韩国对品牌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我国。韩国的设计振兴院,由政府出资支持,曾于2006年11月在上海举办“韩国设计展、中韩设计论坛”,并邀请多位中韩的设计专家进行演讲和学术交流。品牌也是日本民族早已形成的观念,虽然没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品牌教育学科,但历史久远的“家纹”(家族标志),后多转为政治、经济等品牌,其品牌观念根深蒂固。我国在此方面与日韩两国有很大差距。中日韩三国之间,从古至今,在文化和经济上一直进行着广泛交流与合作,因为日本和韩国的文化大多来源于中国,所以,中国品牌应该是最具东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我们如何能代表亚洲,面向世界,生产出代表东方特色的品牌产品?我国曾长期习惯于自给自足经济,产品一直内销,缺乏出口创汇概念。很多优秀的产品,因为没有系统的品牌学引导,商标在国际推广和品牌传播中波折不断。当然这也预示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学教育来得正是时候,作为品牌学精品课的案例库,《中国品牌年鉴2006年卷》的出版,在品牌强国的时代树立了中国品牌的评测标准,集粹了中国优秀的品牌作品,是中国品牌文化走向世界的象征之一;它记录了品牌态势和发展结构,是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专业品牌机构进行品牌建设、策略创新的范例及有力的指导教材,它的面世,作为中国品牌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将为中国的品牌创新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中国品牌论坛—引领品牌教育的方向 千余年来,品牌的历史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延伸着。近十年,品牌在中国更是¬经历着从苍白到缤纷的飞跃。政府在推进品牌、城市在打造品牌、行业在培育品牌、地方在发展品牌、学者在研究品牌、企业在争创品牌、媒体在传播品牌、消费者在购买品牌,汇集各方力量的品牌热潮以不可逆转之势席卷大江¬南北。 由中国广告协会、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艺术研究方向课题“第三届中国品牌论坛”于2006年9月17日在东北大学召开。此论坛每两年一届,宗旨在于传播中国型品牌理论,提升民族品牌价值,推进品牌事业蓬勃发展。论坛以其名师汇聚、百家争鸣、见地独到、平等沟通、知识交融等特点,已逐渐发展成品牌学科的权威品牌活动。 中国品牌论坛是品牌学科的最高论坛,它传播广泛、影响深远,并博得一致赞誉。 (1)论坛是品牌学科的最高论坛,它为中国品牌建设理论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观,提升了品牌的深度广度,前瞻性地带动中国品牌建设发展。 历届中国品牌论坛均在全国“211”重点建设高校举行,它是优秀的品牌学者、实践者和国际知名的品牌研究者进行品牌建设的传播与交流的盛会,是通过确立前瞻、科学的品牌建设方向,传播最先进的品牌学理念,对未来社会各项事业的品牌建设者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与品牌事业接班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为各级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品牌建设提供成功经验和借鉴模式的公益性学术论坛。 回顾第一届中国品牌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时,探讨内容主要体现在品牌设计及视觉识别系统方面;第二届中国品牌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时,论坛主题则主要集中于中国品牌理论快速发展的进程。第三届中国品牌论坛,来自品牌发展的前沿,出自品牌建设的新锐,凝聚着品牌文化,从新的高度和角度出发进行探讨。专家们畅谈着对品牌建设的新思路,探究着品牌发展的国际化,中国品牌论坛有力推动与促进品牌与相关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同时更是中国品牌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此次论坛由“985工程”科技与社会创新基地首席教授陈凡主持,出席的专家有:科技与艺术研究方向负责人邓美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长城旅游学院广告系主任刘林清教授,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张春新教授,中国广告杂志社张惠辛主编,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赵琛教授,澳门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崔德明先生,台湾设计师协会理事长、台湾艺术大学樊哲贤教授,大韩产业美术家协会理事长、韩国成均馆大学校白金男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品牌传播研究所所长李克教授,西北大学广告系系主任王春泉教授,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系主任范汉成教授,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陈希教授,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赵羽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与品牌形象研究所副所长吴春晖教授。 第三届中国品牌论坛在前两届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品牌建设角度看,此届论坛已将发展重心放在调研、定位、管理、传播、保护的角度,极大超越了探讨品牌设计方略和基础理论研讨阶段,更将品牌的分类超越了商品和企业范畴,上升至国家、城市、区域品牌建设的层面。短短四年间,为期已三届的中国品牌论坛不仅见证了中国品牌建设事业在国家大力扶持与领导亲切关怀下的飞跃发展,更彰显出中国品牌研究者、实践者们努力探索、大胆推进的品牌强国热忱。 (2)论坛积极探究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系统学科,明确创新思路与研究方向,引导中国品牌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在论坛中,中国品牌金奖评委、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张惠辛先生,从传播学角度将品牌传播策略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一个品牌传播的时代到来了”,将我们所处时代定义为“传播主义的时代”,提出“决定品牌价值的是传播形象而非实际形象”、“品牌与广告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建造认知”等众多开创性的论点。同时,从心理学、策划学、传播学、品牌学、广告学的多重角度深刻分析并提出品牌策略性传播的先进理论观点,并阐释了在超越广告的背景下,品牌传播所呈现出的全新趋势。演讲在受到广大师生热烈欢迎的同时,也让听者进入更加深入的思考。 中国品牌年鉴主编、中国品牌金奖评委、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赵琛教授的演讲主题是“城市品牌—城市精魂”,将品牌研究的领域极大地超越出商品和企业品牌范畴,前瞻性地上升到了品牌对于各级行政机构、城市乃至国家形象的研究层面,并以自己的成功实践案例“李白故里—四川江¬油”为例,展开具有高度和实战意义的讲解。 赵琛教授通过大量的历史调研,进行大胆推测、小心取证,从众多的历史线索中剥离出了能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启发人们美好想象的“诗仙李白”,将“四川江油”定位成“李白故里、蜀道咽喉、九寨门户、华夏诗城”。用一项复杂精细的系统工程,成功地构建城市竞争战略的品牌核心力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支撑力量,以城市无形资产的积累与释放实施城市品牌工程,使城市品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通过实践检验,品牌建设能凝聚城市精神,带动城市经济,凸显城市文化,提高城市地位,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品牌调研、定位、设计、传播、管理、保护等科学严密的手段,使得今天的青莲乡从地方小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禁使听者感叹品牌学所产生的能量! 正是专家们如此有高度和深度的研究,吸引着如此众多的听者倾听、鼓掌、微笑。论坛在东北大学这所全国重点建设高校举行论坛,不仅秩序井然、互动良好,并且产生强烈的轰动效应,行至深夜,人潮久未散去。 此次论坛将中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相结合,无论在创新还是内涵,无论在重视、强化、继承和发扬品牌资产,还是在注重品牌管理和品牌保护;无论是对城市品牌生命力进行长线维护,还是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具体化地实施品牌管理,都较早前理论有明显突破与创新。看得出专家们正在积极探究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学科,同时对引导中国品牌建设事业健康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 (3)中国品牌论坛对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品牌学科教育,唤醒民族责任感与紧迫感所起到的影响与作用 品牌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首先应当认清中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中国品牌金奖评委、中国台湾设计师协会理事长、台湾艺术大学樊哲贤教授更是站在大中华品牌发展的立场对海峡两岸品牌发展方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提出“品牌内涵¬是企业营运活动的整体展现,而在创造品牌价值这件事上,有形的厂房、土地和设备不见得会比看不见的创新、研发和服务更有价值。”在演讲中以台湾康师傅与大陆品牌竞争时抢占上风为例,剖析了台湾品牌的品质印象是如何有助其在亚洲区域特别是中国大陆市场销售产品的。日本在台湾不被关注的企业品牌,在大陆轻易成为知名品牌,打回台湾时的康师傅以品牌价值成为华人食品市场中的第一台湾品牌,并位居台湾十大国际品牌的第四名。论述中足见得中国品牌市场的诱惑与隐含的危机。 中国品牌金奖评委、大韩产业美术家协会理事长、韩国成均馆大学的白金男教授进行了以“韩国品牌设计与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深入分析了韩国如何成功借助2003年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的契机,促使国家经济再次腾飞,国家政府管理机构也抓住这一有效时机进行品牌宣传,吸引旅游、创造增产和就业机会,改善旅游收支,促进出口,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进而提升国家品牌形象,振奋民族精神。 白教授认为,韩国地域狭小、资源缺乏,却能靠品牌引领创造韩国经济崛起,更进一步证明韩国的经¬济发展完全是依靠强大的品牌竞争力来抢占国际市场。这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影像资料中所反映出的韩国人民刚健有为、不屈不挠的品牌精神让与会者肃然起敬并倍受启发。韩国这种资源条件能拥有两个国际品牌,而地大物博、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也同样只拥有两个国际品牌,不得不引人思考。白金男教授说:“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企业品牌意识强,企业发展壮大,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强大起来,这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同时他也期待中国借助2008年奥运会之机,将自主品牌与国家经¬济发展强大。 同时,在张惠辛主编被问起东北工业老厂和世界强势工业品牌差距的时候,他忧心忡忡地说:“沈阳是全国的一个缩影,现在不仅沈阳,上海、北京及其他很多城市的状况均如此。很多行业人士仅仅把制造看作成为单纯的制造加工业,而没有注意开发产品的品牌附加价值,这一现象几乎是中国多个城市的现状,也正是如此,中国才沦为世界品牌加工厂,而无法成为世界品牌基地。但是在国际价值链中,加工制造是最低端的环节,正是基于这点,中华民族品牌意识的觉醒与提高还任重而道远。” 的确如此,中国企业还在甘当 “品牌长工”,且“为五斗米而折腰”,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长期处在利润链条的最低端,进行着恶性循环。必须承认,中国虽然正逐步成为产品大国,但还不是品牌强国。国际竞争力也不够强,处于替人做嫁衣、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感受了论坛,不禁感叹这些学者们、实践者们的忧患与前瞻意识,更意识到大力发展民族自主性品牌,普及和强化品牌知识,培养未来设计者、产业接班者的品牌意识,对于未来将具有怎样的重大影响力。 值得庆幸的是,商务部会同教育部承诺,将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品牌战略的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设立国际品牌人才交流平台,为中国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品牌人力资源配置提供便利。以品牌论坛为辐射的核心学科—品牌学也拥有着改变这种现状的能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品牌学科,走品牌强国战略,大力发展品牌学,多培养高素质品牌建设人才。 论坛专家们作为品牌建设的领军者,正通过获取多个关键的开创性成就,推动着品牌在中国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中国民族自主性品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一个辐射性、延展性极强的事业,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更为中国品牌屹立于世界之林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契机。 从教育部“985工程”科技与艺术方向的《中国品牌年鉴》到《品牌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再到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 “品牌学”,直至第三届中国品牌论坛,中国的品牌研究正经¬历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里程碑,实现着跨越式的发展。正是这一系列开创性成就构成了影响与推进中国品牌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共同推动着中国民族品牌在世界舞台上的整体升级,更实现着品牌学者们百年强国的梦想。正如商务部薄熙来部长所说:“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品牌大获收获的十年,未来中国品牌必将在世界扬眉吐气!” 中国品牌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更面临着未知的风浪,但我们坚信,承载着华夏民族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品牌学”和 “品牌论坛”必将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中国品牌年鉴—检阅品牌建设的成果 温家宝总理指出:“名牌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竞争力,就是生命力。名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拥有品牌的多少,还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体现。要从实现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鼓励优秀企业争创世界顶级品牌。”这是对品牌建设者和教育者的要求与鼓励,是每一位心怀品牌强国之心的爱国赤子为之奋进的目标。《中国品牌年鉴》正是心怀品牌强国之情的品牌建设者凝聚各方力量而著成的纪录性的历史之作。 《中国品牌年鉴》宗旨是站在中国品牌发展的前沿,记录和总结中国优秀品牌建设经¬验,集萃优秀品牌设计案例,树立品牌评测标准;传播品牌文化,提升特色品牌理论,推进中国品牌建设事业和教育的发展。2006卷评审展现了业界的新动向和品牌发展的先进理念。 集萃优秀中华品牌,检阅华人品牌建设成果。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拥有国际品牌数量最多的国家,品牌也是综合国力的代表,中国是世界生产大国,拥有最大的品牌产品生产能力,却是品牌塑造的侏儒,中国制造转变中国创造是中国品牌建设者的不断追求,探索品牌建设经验,总结优秀品牌策略是品牌强国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很多品牌发展较早的国家,中国品牌建设起步较晚。科技强国,品牌强国是中国快速崛起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品牌学是提升科学技术价值,推广科学技术成果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科学与品牌都是生产力,只有这两种生产力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才能迅速提升中国品牌建设水平。优秀品牌经验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宝贵思想财富。 三卷年鉴,六年品牌发展历程,《中国品牌年鉴》六年来面向世界华人征集华人优秀品牌,对于符合评选条件的品牌作品,邀请品牌建设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严谨的评审,专家来自品牌建设的各个领域,即有经济管理领域的学者、广告界精英也包括高校知名教授,品牌建设前沿的实践者,通过评审,选出具有代表性、研究性、榜样性的优秀品牌,对于优秀品牌的品牌设计、保护、管理、传播、价值评估等方面进行经验分析,立志于品牌建设经验的总结与展示,为品牌建设界提供经验与策略支持,为品牌教育提供案例教材素材库,是中国品牌建设成果的历史纪录,是品牌建设成果的大检阅。 三卷年鉴收录了华人优秀品牌近九百件,这些品牌同世界最顶级品牌相比,虽然差距稍远,但是,这些优秀品牌是华人品牌先驱者的伟大开拓与探索,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国情的品牌建设成果,其经验具有极强的可借鉴性、可复制性,这是我们华人的品牌思想精华,我们要有品牌强国的民族情,更要有品牌走向世界的国际观,品牌发达国家对于品牌的案例教程,畅销书籍数量繁多,我们国家的大型品牌发展历史纪录性文献《中国品牌年鉴》基本上填补了中华品牌历史纪录性文献空缺的空白。 中国的品牌建设战略同任何品牌发达国家的品牌发展轨迹都是不同的,我们用国际观的视角学习发达经验,更要用民族的视野来分析,即对中国品牌建设成果进行审视,又同品牌发达经验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品牌建设速度,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中国品牌年鉴》对于中国品牌建设成果的检阅,是对中国品牌建设速度提升的推进与加速。 见证中华品牌发展历史进程,显现中华品牌发展态势,坚定品牌建设信心。 2006卷在前两卷的基础上,在投稿作品、品牌分类、地区结构、品牌内容等多方面均呈现出了新态势。 各界踊跃参与,投稿作品数量稳定增加,地域范围广泛。短短两个月征集到近两年的品牌作品1 000余件,地区涵盖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还包括海外华人报送的优秀品牌。经过¬过对报送文件的初步筛选,850件品牌案例符合参评标准,其中学生作品200余件。 各类别品牌分布相对均衡,中国品牌建设的技术结构、区域结构不断优化。按国际惯例和国家工商局商标现行的分类方法,含学生作品类共19项类别,品牌数量相对前两卷在类别上分布均衡,商业类数量稳步增加,城市旅游类、文娱体育类、文化教育类等分布相对合理,展现了中国品牌建设受到各行业重视,建设结构日渐优化的态势。各地区品牌数量相对均衡,品牌建设区域性结构不断优化,很多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品牌建设水平快速提升。 历史的车轮飞转,看今日中华品牌风采,感往昔品牌岁月,《中国品牌年鉴》纪录了六年来中国品牌发展的历史进程,2002卷受到各界关心中国品牌发展的爱国华人广泛关注,特别是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品牌建设者的关注,当时这些地区品牌建设相对于大陆地区较为发达,他们的品牌作品以其完整性与先进性为当时中国品牌设计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短短两年,在品牌建设者不断努力下,2004卷中大陆地区的品牌数量和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品牌建设的规范性、系统性、国际性特征突显,同港澳台地区品牌建设没有明显差距,中国品牌建设正在飞跃式的进步。 2006卷在品牌建设总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对于品牌的创新性和发展性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三卷《中国品牌年鉴》显现了中国品牌的阶梯式发展进程,为未来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观国际品牌风云,中华品牌建设的发展道路虽然任重道远,但是目前这种发展的层级式态势,跨越性的速度,给予我们品牌建设者无限的信心与希望,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励志之音。 见证品牌教育硕果,完善品牌学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科学品牌实践观,为品牌强国飞跃式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通过《中国品牌年鉴》六年的案例实践教育及其对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2006卷对于学生掌握中国品牌建设现状,分析品牌科学发展策略,学习品牌建设环节等方面都是最珍贵的资料。作为类别最广,地域最大,建设水平高,案例最丰富的品牌学实践教学资源库,是中国品牌建设发展的一块基石。此次评审学生作品对于从事品牌教育的老师来说是一个亮点。报送学校的数量,学生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对前两卷有了大幅度进步。 作为品牌教育者,各位评委在评审过程中看见学生品牌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喜悦溢于言表。前两卷学生作品不能成为主流,但这次有200件左右,当中很多都不比专业人员和艺术家们做得差,这代表了未来中国品牌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年鉴评委教师们最欣慰的事情。此卷学生作品的进步是对目前品牌学教育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们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探索的鼓舞。 西北大学王春泉教授在强调品牌建设对于西北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之后,对于高校品牌教育提出独到见解,即以品牌建设人才的结构均衡带动中国品牌建设的区域平衡,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越要培养品牌人才。这个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这些品牌实践者、品牌教育者就是品牌建设最前沿的冲锋战士,树立中华优秀品牌,传播中国品牌文化、民族文化,品牌强国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品牌强国,匹夫有责。 品牌强国是一个长期战略实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活动都是进程当中的一部分,都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正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对于伟大祖国的品牌发展战略来讲,所有的努力都是必要的,《中国品牌年鉴》亦然,但正是要吸引这些无数的渺小,才能汇成伟大的力量。正是最前沿的不断战斗与冲锋,才会不断推进中国品牌强国的历史进程。 《中国品牌年鉴》距离下次评审又是两年。这两年是我们品牌教育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品牌学教学体系特别是实践体系的两年,更是品牌实践者继续探索,不断发展的两年。《中国品牌年鉴》的影响将会进一步扩大,就如同祖国期待品牌教育者、实践者的成长一般,作为品牌教育者、实践者的我们同样期待祖国的品牌建设水平在下届评审中更加精彩。见证、实现这种期待,我们责无旁贷! 中国品牌金奖—评定品牌设计的标准 中国品牌金奖评审其宗旨是记录和总结中国优秀品牌建设经验,评选最优秀的品牌,树立品牌建设榜样,提出品牌综合评测标准;提升特色品牌理论,推进中国品牌建设事业和教育的发展。此次评审站在中国品牌发展的前沿,展现了业界的新动向和先进的品牌发展理念。 第三届中国品牌金奖评委会由来自国际、国内的教育界、传播学界、社会学界、广告界的权威专家组成。评审过程中,他们各抒己见,激情点评,毫无保留。作为品牌建设、品牌教育最前沿的实践者、开拓人,他们独立评分,公正投票,保证了历时两天的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同时,中国品牌金奖对优秀品牌建设评审标准与发展方向更进行了深入探索。 作品异彩纷呈,评委慧眼独具,金奖品牌脱颖而出,树立品牌建设榜样。 在符合标准的19大类、800多件品牌作品中,有的品牌设计独特,构思精巧;有的品牌传播科学,影响显著;有的品牌管理高效,规范统一。多数作品都具有科学性和可借鉴性,可谓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评委们宏观上全面把握,微观上重点讨论,独具慧眼从多重角度进行权衡,优秀作品陆续浮出水面。 以城市旅游类热点作品为例,评委们不约而同在“帆船之都•青岛城市品牌”作品上集中意见,认为以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为契机,在打造世界知名城市“帆船之都青岛”的品牌定位指导下,进行的全方位品牌视觉设计,简洁明快,充满张力与动感,富有现代气息,反映了“相约奥运,扬帆青岛”的时代音符与主题。评委认为此品牌不仅设计成熟,在品牌保护、管理、传播上也非常规范,借助多种活动推广品牌,如大帆船“青岛号”进行环球航行,推出“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城市品牌推介活动,做到传播科学化、国际化、系统化的发展,塑造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影响深远。此品牌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我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发展方向,对于其他城市和地区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 文教类作品中的“CCTV大型文化考察活动‘玄奘之路’”,烘托“中国精神的追寻之旅”,以其浓郁的中国传统气息和东方艺术的神韵引得很多评委的目光。东北大学赵琛教授对此品牌给予较高评价:“盛唐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之顶点,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为辉煌的时期。玄奘是此时最有成就的交流使者,开创出了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文化之路。该品牌设计将中国的玄奘文化走出中国、推向世界,并对纪念中印建交具有历史意义。”同时,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对此品牌给予较高评价:“中国品牌发展应该更加注重中国文化底蕴内含的元素,该品牌的设计就非常具有中国元素,具有中国气派。”评委一致认为,此作品是中华古代文化全盛与两大文明的碰撞与回响,值得业界推荐。 中国广告协会时学志秘书长对文娱体育类作品中的“王健扇艺”较为认可,认为此品牌围绕产品精致、高雅的艺术风格展开设计,将中国传统艺术同现代商业文化相结合,提升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品牌设计具有中国风格,弘扬中国文化。“王健扇艺”品牌依法注册,品牌管理科学、系统、全面,传播渠道多样,传播范围广泛。评委也纷纷表示此品牌为中国其他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在讨论评审标准与提名品牌的过程中,评委们时而“英雄所见略同”,时而各有侧重、争执不下。尤其是学生作品类,设计成熟的学生作品不仅反映出当下品牌教育可喜的大跨越式的发展,更彰显出学生鲜活的创意理念和扎实、深厚的设计功力,更表达了他们重视实践、积极参与和良好的市场服务意识。澳门设计师协会崔德明副主席认为“泰逸家园”作为房地产品牌,其设计构思独特,色彩变化现代感强,易识别应用。教育部高校艺术类专业教指委委员、重庆大学张春新教授,大韩产业美术家协¬会理事长、韩国成均馆大学校白金男教授更一致看好学生作品“好食在面馆”,认为其在定位上,将“好食在”、“好实在”一语双关,突出实惠、好吃的大众快餐特点,设计上用版»¬手法表现,颜色鲜活,引人注目,品牌独创性强,使得评委顿觉眼前一亮。“阅红酒业”以其造型典雅、中西合璧的“查阅古今、品饮佳红”设计理念和表现形式,接近专业的设计水平,受到了台湾设计师Ь会理事长、台湾艺术大学樊哲贤教授的认可。同时,纪念天津美术学院成立100周年的“百年天美”品牌设计,突出了“崇德尚艺、力学力行”的校训,设计以特色建筑物与汉字“百”的结合,表达了沉静进取、包容开放的天美姿态,将天美立足民族文化根基,融会文化精华的态度表露无遗,得到了东北大学赵琛教授的推荐。 评委各抒己见,严格评审规范,提出品牌评定标准,为年鉴献发展良策。 对于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品牌设计、管理、保护、传播、价值体系标准,作品均已基本符合要求。这标志着中国品牌已经进入一个相对的成熟阶段。第三届品牌年鉴编委会上,评委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对此届评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作为优秀品牌应该风格独具,又要易识别易记忆,这在实践中却是不易把握的。中国广告杂志社社长张惠辛提出了品牌独特性要求,同时提出还要利用媒介形成新的互动,与消费者形成有效的沟通,进行有效的品牌传播。中国的品牌要走向世界必须¾¬过这样的过程。这些因素都是重要的评审点,同时更是品牌建设的指导方向。 品牌发展的国际化问题,是我国品牌树立国际形象、成为世界名牌的必要条件。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的白金男教授认为,中国品牌建设应符合国际标准,这样才有更广阔的国际空间,同时也应具有中国特色,不失去中国的民族特点,这是评审中一个侧重,也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必须遵Ѭ的一个准则。 前沿的探索以审慎的评审为基础。金奖的评审要执行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要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刘林清教授,作为中国广告法律、广告监管领域的权威专家,以严苛的标准,对于金奖评审各项标准、程序、评审规则,提出了制度化的建议和修正,形成更适合第三届金奖评审情况的评审标准与程序文件。此文件是对评审公正性的见证,更是指导以后评审各项工作的依据。 在确立品牌标准的同时,评委们为金奖评审踊跃献策,澳门设计师Ь会副主席崔德明先生对于如何加强同其他国家品牌人士的交流相互学习,提出很多可尝试的方法,为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发展竭尽全力。台湾设计师协会理事长樊哲贤先生,站在两岸统一的立场之上,介绍台湾优秀品牌发展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看到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专家的点评与良策不仅提出了品牌建设的标准和发展方向,更树立了中国特色的品牌榜样,是来自中国品牌发展最前沿的探索,中国的品牌建设成绩是喜人的,但还要艰苦的大跨步的发展,这一过程正是品牌强国的过程,品牌探索者、建设者、开拓者、接班人都在不断努力着。中国品牌金奖也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有力见证。 集大师之言,凝专家心得,评审会探寻科学的品牌发展体系。 中国品牌金奖为品牌建设者提供了交流心得、互通经验、不断思考与探索的平台,将品牌发展理念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品牌发展历程是品牌发展、前沿探索的基础依据,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性作用。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赵琛教授对历届金奖的历史回顾和品牌理论发展历程的简介,清晰地呈现中国品牌发展的道路,更让我们坚信中国品牌发展的未来,坚定品牌强国、富民的信心。 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提出作为与经济、管理、法律、传播等学科密切联系的品牌学教育,应融入相关知识,完善学科体系,学生应学习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专才更博学”,这是对教育方向和学生素质的拓展。中国广告协¬会秘书长时学志以品牌受众的角度提出品牌的视觉冲击力等识别性要求,中国广告杂志社张惠辛主编立足当今品牌时代背景,对品牌定位的科学性与重要性提出了要求,这是对品牌建设理论的补充与提升,对品牌实践提出了新的建议与标准。 专家评委们从不同的角度、高度在完善着中国品牌建设理论,这些大师之言来自品牌建设、教育的前沿,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高度理论总结,中国品牌金奖树立了品牌的榜样,对于中国品牌建设具有极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对于品牌建设标准的评定,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品牌发展理念,对品牌建设实践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