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先宏:中国国际收支三特点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4:52 《财经》杂志网络版
外管局副局长邓先宏总结为:经济外向型程度大幅提高;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较快增长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实习记者 刘芳芳】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邓先宏在12月10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08:预测与战略”上指出,近年来国际收支总体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经济外向型程度大幅提高。二是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三是外汇储备较快增长。 经济外向型方面,国际收支交易总额占GDP比重由2001年的59%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141%。外贸依存度从2001年的38%提高到2006年的127%,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70%。我国从2003年起由对外净负债转为净资产,在2006年底比上年增长57%,成为继日本、俄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对外净资产国。 国际收支双顺差方面,从2001到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额顺差由522亿美元上升到259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3%上升到10%。外汇储备增长方面,2007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14336亿美元,而2001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仅1656亿美元,不到六年时间增长了7.7倍。 邓先宏指出,今年以来中国涉外经济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更为突出,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5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提高42%。资本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了132%,其中直接投资顺差509亿美元,增长了64%。他认为,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有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国际因素主要是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亚洲一些国家对美国和欧洲的顺差转变成我国对欧美的顺差,另一方面国际需求旺盛,导致我国出口大规模增长。国内因素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劳动力要素价格偏低,历史上的体制和政策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贸易顺差主要依赖于低价格的大量出口,长期来看会影响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对企业品牌创造、市场营销等不利。另一方面,国际收支顺差迫使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扩大了货币供应,推动了物价和资产价格上涨,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邓先宏介绍说,今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实行“推改革,促流通、重监管”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严格外汇资金流入和结汇管理。主要措施包括允许境外机构自行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整合不同保税区外汇管理政策,完善贸易外汇结汇政策。下一个阶段,外汇管理部门将严格控制外债增长,外汇增长分阶段调节金融机构短期外汇指标,加强对跨境异常资金流动的监管协调。加大对非法资金流入的查处力度,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坚持市场导向,允许创新,实现贸易便利化,建立促进贸易健康发展的环境。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