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茅于轼:能源供应安全之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16:14 新浪财经
北京交通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于11月2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以“关注金融产业安全 共促经济和谐发展”作为本届论坛主题。以下为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做“能源供应安全之道”演讲全文。 我国石油进口数量越来越大,国家经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高.现在已经有超过总消费量40%的石油从进口得到.万一石油进口中断,对国民经济的打击后果不堪设想.举国上下都对石油进口的安全性非常忧虑.怎样能够保证石油进口的安全,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一个问题.石油的出口国会不会拿石油作武器,对我国要挟?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国都需要石油,在资源日益短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会不会发生争夺石油的战争?这些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当代政治家,学者不得不关心的事情. 自古以来争夺资源往往是爆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汉朝匈奴经常在粮食收获的季节入侵中原.为的就是抢粮食,抢牲口.争夺土地(也是一种资源)更是导致战争的原因.把人看做资源,则有奴隶战争.这种战争一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还很普遍.日本是一个资源穷国,它的发展迫切需要各种资源,煤,铁,粮食等.这些资源它都很缺,因此发动了侵占东三省的战争,占领了东三省,那儿煤,铁,粮食都非常丰富.但是这一情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慢慢地起了变化,这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在全世界的市场上分配.需要资源的国家和企业可以到世界市场上购买,不需要打仗死人.日本依然是资源穷国,但是又是经济强国它所要用的各种资源都可以在世界市场上买到.我们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同样需要大量资源,也是通过市场上的购买得到.有了全球性的市场,没有谁会花战争的代价去获取资源.由于经济一体化,争夺资源的战争一去不复返了.一切石油进口国,包括中国,都在市场上凭价格竞争得到资源.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通过价格竞争分配资源.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最主要的好处正是避免了争夺资源的战争,其次才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避免了浪费. 有人不同意我的这点看法.认为当今资源越来越缺,争夺资源的矛盾最后会发展成为战争,并举美国占领伊拉克为例.美国占领伊拉克是想把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据为己有,把伊拉克出口石油的收入变成美国财政部的国家收入.这种看法完全脱离实际.美伊之战完全是意识形态之争,美国讨厌萨达姆这个独裁者.布什总统曾经说过,要消灭世界上一切暴政.这才是美国和许多国家有潜在战争危险的真正原因.意识形态的战争已经完全取代了争夺资源的战争.现在世界上正在进行的战争和可能发生的战争都属于意识形态之战,不是资源问题. 的确,在资源的拥有上是有矛盾的.但是这种矛盾基本上可以通过市场规则解决.美国和日本,德国,一切石油进口国(也包括中国)都在争夺石油资源的使用.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竟然会有战争的危险.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有了规则就不会有战争.有些资源还没有进入市场,会不会因争夺所有权而爆发战争.比如中国和日本争夺东海油气资源的冲突.我认为也不会.要说战争并非完全不可能.但是它的背后是别的因素在起作用,比如领土,主权,国家尊严等因素.如果说纯粹为了资源,可以把问题交给双方企业家去谈判,必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道理很简单.资源开发是有利可图的事,净利润在双方分配,是一个双赢的事情.谈不成双方都受损,打仗就更是得不偿失.企业家都很讲实际,决不会把本来是双赢的事搞成双输的结局.双方让点步,事情总能够搞定.而领土,主权,国家尊严是无法让步的.政治家吃的就是这口饭.老百姓也未见得会答应.这就是政治谈判和商业谈判的本质区别.许多事情本来并不涉及主权,尊严,但是政治家一进来,问题就复杂化,就可能谈不成.比如海峡两岸直飞问题,就是这样.双方的政治家都力申自己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但是两岸百姓最盼望的直飞就是谈不拢.两岸的政治家和老百姓做了一件全世界最愚蠢的事,直线不走走三角,而且如此二十多年纠正不过来.如果交给企业家去谈,把”你代表谁,飞机外面涂什么标志”等问题放在一边,恐怕早就谈成了. 市场有其天然的合理性。买卖双方都对对方有需要,谁也离不开谁。这种关系是很牢固的。拿石油这种商品来说,石油进口国嗜油如命,一旦停止供应,过不了多久经济马上陷入混乱。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石油出口国,他们同样离不开石油的出口。石油出口给他们的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美元,靠这美元来买粮食,买医疗设备,汽车和配件,甚至于给政府官员发工资。石油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倒不是他们想这么干,而是经济规律使然。因为石油的钱太好赚,别的钱相对太难赚,大家都奔向石油行业。于是百业潦倒,独兴石油。如果石油出口中断,马上经济瘫痪。我曾经问过沙特法赫德大学的一位教财政的教授,如果石油贸易中断,用沙特的外汇储备维持进口,这种情况能够维持多久.他回答说顶多三个月.他们害怕石油出不了口甚于我们害怕石油进不了口。这种两相情愿的买卖,没有外界的强烈干预是不可能出问题的。不存在石油出口国拿石油作武器,要挟石油进口国的可能性.石油供应是安全的。 这一分析也为过去的事实所证明。世界政治风云动荡不安,敌我对持分分合合,但无论冷战也罢,合作也罢,能源市场从来没有中断过。1989年以前苏联输出天然气给欧洲,苏联垮台以后,俄国继续给欧洲供气.俄国的政权变了,领导人换了好几茬,但是有利于双方的商业合同从来没有发生过问题。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石油供应安全的问题呢?可以拿最近俄罗斯企图停止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来分析。首先,原苏联以低价给乌克兰供气,并不是一种商业交换,而是一种政治交易。2005年俄罗斯向乌克兰供气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50美元,而同时向西欧供气的价格是每千立方米240美元(约合每立方米2元人民币),二者相差近5倍。乌克兰是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苏联还是计划经济,价格不起作用,只是会计符号。每千立方米50美元的价格完全脱离市场价格。直到现在俄罗斯对原加盟共和国供应天然气的价格还是区别对待的。原则上,政治上靠近俄罗斯的气价就低;政治上靠近美国的气价就高。现在乌克兰独立的倾向十分明显,俄罗斯决定给他一点警告。白俄罗斯因为他的刚愎不驯,两年前供气就被切断了。波兰这个右倾的政府,正在打算修一条沟通挪威的气管,以摆脱对俄罗斯的倚赖。这一切纠纷的根源,就是政治进入了市场。就俄罗斯和西欧的天然气合同来讲,这更接近纯粹的商业合同,各方对对方都有强烈的需要,谁也离不开谁,没有政治的介入,合约就比较稳固。 在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上,对不同的买主或卖主,价格会趋于一致.检查一个商品是否有竞争形成的价格,只要看是不是有统一的价格.像外汇,黄金,石油,粮食等每天都有国际市场形成的价格.卖者想卖一个高点的价格,或者买者想得到一个低一点的价格基本都是不可能的.同时,价格的一致又是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拿这一点来看,现在各国的油气价格差别就很大.俄国出口油气的价格对不同的国家就相差四倍.更不用说俄国国内的油价就更低了.这部分交换肯定不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因此这种买卖也是很不牢靠的.一般而言,石油出口国的国内油价都大大偏低.这种现象大大地损害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当今石油稀缺严重的时候,存在这种巨大的浪费,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拿中国的石油市场看,过去石油出口的时代,国内油价大大低于国际,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完全分割的.改革以后原油的市场慢慢地合并,但是成品油的市场还是分割的.尽管成品油也在进口,但是国内成品油的价格跟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不同.最近石油涨价,但是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低价.所以国内的炼油厂纷纷亏损.并且造成成品油走私出口,和内地市场上供不应求.这种价格政策显然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浪费. 中国为了能源供应的安全,正在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许多国家出产石油的国家修好,同时展开与日本,印度,等能源需求大国的竞争。比如从俄罗斯修输油管道到大庆一事,就掺杂了许多非经济的活动,因为跟日本有着竞争.中国为了得到非洲的石油供应,常常附带着经济援助的背景.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非洲,部分的目的也是跟石油有关.以我之见,用政治力量争夺石油的供应是一条充满危险的道路。因为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常常反手为云复手为雨,用政治联盟来求石油的可靠供应是非常不明智的。反之,保持政治中立,通过商业谈判,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才是可靠的。全球的石油供应安全同样应该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而不是政治结盟。 美国人批评俄罗斯利用石油资源做政治工具,是有道理的.因为俄罗斯出售石油的价格偏离市场很大.这就是拿石油做政治斗争的证明.反过来看OPEC国家,绝大部分的石油都按照国际市场价格交易.OPEC的主席最近访问中国,明确宣称,OPEC是一个经济组织其目标就是利润极大化.着是十分明智的政策,也是十分明智的宣称. 石油供应的商业基础首先要石油资源的非国有化。即石油资源可以在市场上买卖。中国为了寻求石油的可靠供应,到世界各地购买石油资源。可是碰到国有化的石油资源,不论你出多高的价格,买卖也做不成。如果资源可以买卖,按照市场规则转变所有权,资源就可以转手到最需要的人的手中。资源的私有化也避免了政治家拿石油资源作政治斗争的工具,导致石油供应的不确定。私人企业也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风险,会面临倒闭。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一般都是通过资源的重组,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来寻求出路。其结果是改善了资源配置,使资源的利用更为合理,这有利于增加资源的供应。国有化的石油资源往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而且非常难以纠正.所以资源私有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不过百姓由于受了几百年的国家至上的教育,很难马上转过弯来.连美国本来资源就是私人所有的国家,碰到国际之间的资源性企业的并构时,也表现出犹疑.一国政府之所以要资源的国有化,表面上的理由是国家安全.人民的利益.好像资源掌握在私人手里就不安全,利益就被私人占有.但是要知道,资源的唯一用途就是经济利用.而市场恰恰是能够最佳利用一切资源的方式.政治力量反而会扭曲资源的配置.至于私人利用资源得到暴利,完全可以通过税收来纠正.政府想占有资源往往跟政治家的私利有关,或者为了满足他们的权力欲望. 那么政治家在保证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可以做些什么事呢?有一份极其重要的事,那就是保卫市场,保卫全球经济一体化,保护WTO自由贸易规则的无例外的实施,让一切交易遵循市场交换的原则进行。保卫市场,不像保卫一个城市,并不是坚守某一个看得见的地盘,而是保卫一系列的市场规则.这些规则简单地讲:供不应求时涨价,供过于求时落价;买者寻求索价最低的卖方;卖者寻求出价最高的买方。不可以因为看你不顺眼就不卖(或不买)。这时候因为价格调整了供需,市场总是均衡的.不可能买不到石油,只怕你出价不够高;也不怕你卖不出去石油,只怕你索价不够低。这时候,中国和日本不必争夺俄罗斯的天然气。从安全的角度看,谁买都一样。如果日本买了,他就不再到别的地方去买,空出来的市场可以提供给中国;同样地,如果中国买了也不会对日本构成威胁。商品供应的市场化能够保证供应的安全,但不会保证价格的稳定。价格随供需形势而变,这是极其需要的。如果价格不变,资源的稀缺性不能够在价格上得到反映,世界将陷入巨大的混乱。懂经济学的人都明白这一最基本的经济学道理。 前面说过,由于有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争夺资源的战争不会再有了.但是确实有极其个别的例外.这种例外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面对一个弱小的资源所有者,有可能不惜发动战争来夺取资源,即使没有任何其他诸如领土,霸权等政治方面的想法,单纯从成本收益出发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第一次海湾战争,萨达姆的伊拉克侵略科威特,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石油,战争的成本很低,因为科威特不堪一击.如果这次侵略战争没有任何人加以制止,这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因为市场被破坏,以后靠战争能够获得资源,资源配置的规则就完全改变了.萨达姆明目张胆的侵略行为被联合国制止,由美国出兵把伊拉克的军队赶回了伊拉克.萨达姆的这次错误,从此使伊拉克人民和萨达姆自己陷入灾难,至今还没有走出困境.但是市场规则进一步得到维护,今后类似的事件不大可能再次发生. 过去中国是一个经济上弱小的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的份额很小。我们更多地像一个旁观者。现在有些不同了。我们在世界市场中占的份额越来越大。2004年世界原油交易总量为18.5亿吨,中国占了1.2亿吨,合6.5%;美国占了27%,日本占了11.2%。像铁矿石,木材等产品我们占的份额更大。我们正在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真正的参与者。这种变化自然而然地赋予我们在保护世界市场中更多的权利和责任,这种权利和责任过去都是由市场份额最大的几个国家,特别是美国所承担。这一变化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我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过去我们常常挑战世界市场秩序,现在我们要转换立场,变为保护世界市场。 世界的石油市场非常需要保护.特别是中东盛产石油的地方,问题很多.现在美国用了几条航空母舰保护石油的运输通道,日本,台湾地区,新西兰,中国印度都靠这条通道,都借了光.但是中东地区的最大问题是各国国内的政治不稳定.沙特,阿联酋,伊朗,更不用说伊拉克国内都有复杂的斗争.帮助稳定这些国家的经济,改善百姓的生活,这方面中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尤其是伊拉克,美国在那儿已经搞得焦头烂额.如果中国以合作的态度帮助建设电场,公路,港口,输油管,不但中国的商人能够赚钱,而且能够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有利于社会安定,并且增加石油的生产和出口.美国人也不会反对,恐怕会感谢.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其他如伊朗,国内问题一样很多.中国比较能够被当地政权接受.中国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这些都是和石油安全间接有关的大事,中国完全可以进入参与其事. 应该说全球政治家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保护世界市场。如果一旦这个市场被破坏。全球资源的配置除了靠打仗,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