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秦朔和崔保国聊国际背景下财经媒体发展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3:55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07年11月22日下午13时,新浪财经特邀《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清华大学日经传媒研究所所长崔保国聊国际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财经媒体发展话题。以下为聊天实录:

    视频:秦朔崔保国聊国际背景下财经媒体发展(1) (2) (3)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嘉宾聊天室。今天我们邀请到了两位贵宾,一起来和我们聊一聊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立刻来介绍一下两位嘉宾,他们第一位是《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秦总您好;第二位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的崔保国老师,崔老师您好。我们知道在11月15日的时候,《第一财经日报》创刊3周年了,我们还是想请秦总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年以来《第一财经日报》的发展。

  秦朔:我想简单的来回顾这个三周年,我们自己说三年辛苦不寻常,但是三年沉寂也不寻常。2004年11月15号刚刚创办这个报纸的时候,当时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想像,因为那一天我记得上证指数大概是1200多点,到了我们创刊一年,也就是到了2005年的时候上证指数1100多点,更低了,所以大家觉得在资本市场熊市办这样一家财经报纸有没有前景。所以一开始阶段还是一个起步期,也有很多人对它有所怀疑。但是到了2006年的时候,今年2007年,我觉得应该说从一个想像和起步的阶段,已经逐步走向一个成长期,或者说开始向成熟期过渡。

  现在我们看到整个报纸,无论从它的发行、经营还是从社会的影响力都有非常非常长足的进步,另外中国的资本市场这两、三年也有一个非常长足的进步。所以到了2006年的时候已经是1800多点,接近1900点,上证指数,今年5000多点了。所以我想这个报纸之所以能够跨越这种想像,把这种想像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事实,就是中国也有可能出现一个主流的权威的每日必读的财经报纸,我想还是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吧,相信中国的力量。

  主持人:我们知道《第一财经日报》从熊市走到牛市,三年来中国经济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崔老师,从您的研究来看您觉得现在目前全球的这种财经新闻报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动向?

  崔保国:我觉得全球的财经媒体,咱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经济强大,政治强大的国家,它都有一个主流的影响整个社会和经济的这样的主流财经媒体。像英国的金融时报,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像美国的话它几乎没有,除了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以外,它并没有打遍全国的报纸。惟一一个能够打遍全国每一个地方都需要,每天都在读的报纸实际上就是华尔街日报,也是发行量特别大的报纸。

  咱们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关键,也比较高速发展的一个高水平发展的阶段了,咱们中国一直没有一个能够影响全国的主流财经媒体,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缺憾,也是一个很大的缺位。作为整个媒体对社会的贡献和作用来讲,我们中国是必须打造这么一个财经媒体的。而且在我们中国的这种传媒制度和环境下,我们可能作为一个综合的影响全社会的市场化的报纸比较难,但是作为一个财经媒体在我们今天的政策环境下,和市场环境下,我们是完全有条件这样做的。

  所以三年前《第一财经日报》诞生的时候我就觉得对它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希望,而且我觉得《第一财经日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媒体的,当然三年来的发展,三年的经历不寻常,但是离这样一个位置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这三年来咱们中国经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像从熊市的1000多点到现在的6000多点,经济在蓬勃的发展,而且财经媒体这几年发展的势头也不错,不光《第一财经日报》发展得有声有色,而且其他的财经媒体也在成长,有的沉下去了,但是有几个也在起来,我觉得有竞争才能够使它更好的发展。《第一财经日报》这几年的发展我觉得还是比较令人欣慰,而且比较有影响的。

  主持人:那么《第一财经日报》原来是《南风窗》,从政经报道转变成为财经报道,我发现《第一财经日报》的内容也是发生了一些变化,包括现在有宏观的、微观的、专业的、生活的,对于秦总来说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秦朔:我原来以前确实是做杂志的,转向一个做财经的报纸,应该说它的视野,包括管理,包括跨文化的沟通跟以前都有很大很大不同。以前我们最多的时候管过五、六十人,现在这么大一个系统不可能单靠一个人管理,要建立一个系统去进行管理。刚才崔老师已经讲到现在这个财经媒体都在蓬勃发展,我觉得从全球来看还是有几个特点。

  一个特点就是全球化。我们看到主要的财经媒体都不仅仅是在本国市场发展,它也进入到全球市场。

  第二个特点是多媒体化,尤其是跟网络结合的特征很明显。我们看到像英国金融时报,它的报网合一,以前是两个系统,两套软件,现在整合成为一套软件,在一个平台里操作。华尔街日报也同样是如此,非常注重网站的建设,其实中国财经类媒体的网站化特征也在呈现。像我们《第一财经日报》有跨媒体的特征,也很明显,有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研究院,我觉得跨媒体特征很明显。

  第三个特点,它的价值现在开始出现一些细分了。比如说这一轮的资本市场很好以后,也可能将来出现一些就是专门以提供实用性的投资价值为方向的财经类媒体,就是细分程度我觉得也在扩大。

  最后一个特点,它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就是说有些媒体主要比如靠卖广告,但是也有一些媒体或者是准媒体,它是侧重于卖一些终端,像日本的经济新闻,崔教授非常了解,它很大的一个盈利是跟它的数据库,它积累了几十年的数据库,营销,然后你要查这些信息,要交这个年费,注册的用户越来越多,这个收入也很多。所以我想这种全球化、多媒体化、多元化和细分化,这个情况也是我们目前财经媒体要面对的一个态势和一个挑战。

  主持人:那么面对这样的态势和挑战,我不知道《第一财经日报》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从你们的营销策略来说有没有一些什么样的转变?

  秦朔:从我们来讲,我们也是积极地去顺应这样一个潮流,所以我们因为非常幸运,因为它一开始就实现了这样一个双跨,我们当时叫双跨,第一个是跨媒体,第二个是跨地域,跨区域,现在根据我刚才说的盈利模式的多元化,所以我们非常注重资讯产品,不仅仅是提供信息产品,在信息产品的基础上去销售广告,注重资讯产品的研究。所以我们现在这个研究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将来它是卖一些报告,而且是卖很多这样的一种研究型的产品。

  还有就是如何进一步地全国化乃至于全球化,现在我们的电视在不久的将来会落地在香港,另外它每天通过跟美国的合作,现在每天有很多档节目在美国播出,我们报纸过往三年主要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发展得比较好,明年我们就会进入西南的市场等等,所以我想都要与时俱进。

  主持人:其实我想很多关注《第一财经日报》的朋友们都知道,不论是在电视上、网站上和报纸都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内容,但是我想这个不仅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这样一个转变,对于很多中国的传媒,中国的财经媒体来说,我不知道崔老师的研究认为我们和西方相比,我们应该做哪些改变?

  崔保国:刚才秦总已经说得很好,咱们《第一财经日报》在起步的时候他就做到了在跨地域、跨媒体,这样建构的时候,现在来看我们大家这个意识已经比较深刻了,但是三、四年前这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理念,也是一个比较新的路子,而这个路子是顺应媒体发展的潮流的。在中国做一个跨地域的媒体是不容易的,除了中央级大报,在地方媒体办起来就能够跨地域,而且是跨最好的三个地域,就是上海、北京、广东,这三个地域把它先做起来,这是最容易做起来,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三个地方。所以这个是做得非常好的。

  和国际的来看,我觉得咱们这儿一种架构也还算是先进的,就是西方国家的财经媒体最早都是报业发展起来的,在报业的基础上咱们和电视、和广播互动,这个我觉得《第一财经日报》做得很好,应该是处于世界都属于前沿的。更重要的是纸媒体和网络互动,在网络里边又有数据库的问题,这样一个海量数据库又把它整理成各种终端,这是财经媒体发展的方向,可能这个方面《第一财经日报》做得还不够。

  要说全世界的媒体来讲,我觉得《第一财经日报》也很幸运,就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报纸媒体是已经在走一个衰落的道路了,就是纸媒体,有人说纸媒体会消亡,报纸会消亡,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我个人认为消亡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种媒体它总要有很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说有点儿太为时过早。但是衰退的这种迹象已经从各个国家的纸媒体里边都能看到了,咱们国家报纸媒体的衰落迹象比较晚,从2005年才看到,西方国家在1997年、98年的时候,无论是广告还是发行都在开始走下坡路,比较缓慢的在走。

  我们国家的纸媒体我觉得也会逐渐逐渐地往下衰微,但是这个社会它永远是需要信息服务的,就是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作为媒体工作者实际上我们做的是一个信息服务工作,纸媒体会衰微的话,报纸可能会衰落,但报社是可以基业常青的,你要用多媒体、多种渠道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我觉得在这方面可能还要做很多的文章。

  主持人:我觉得刚才秦总说到营销方式,我也非常感兴趣,对于目前的一些纸业的传媒来说可能还是靠广告收入,像您刚才说的数据库终端的服务来说,您认为为什么现在没有在我们中国纸业的传媒上发展起来?

  秦朔:其实大家已经在探索在做,只是因为它占的比例还比较少,所以目前给大家的印象还不突出。但是我觉得客观点来看这个问题,我觉得中国的财经媒体包括我们,其实都在探索整合营销的道路,因为刚才崔教授讲到从一个报纸,从一个长远的观点,现在很多人是有一定的悲观,但我觉得具体到中国的财经媒体有一些不同,它的不同在哪里呢?第一个,整个中国经济,整个中国市场,整个中国公司现在处于一个朝阳时期,而且这个时间还很长。

  同时第二个,中国的经济在转型,以前中国的经济基本上是追求成本领先的战略,所以就是打价格战,价格敏感度很高,以价格敏感度很高的这种经济竞争以之相匹配的媒体形式就需要发行量很大的都市类报纸,所以我们来看目前都市类报纸的广告构成,比如说像卖场的广告,比如像卖药的广告,比如医院的广告,比如零售的广告,比如房地产的广告,比如家电的广告,它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什么呢?主要的特征表现为价格敏感度都很高,那些广告的形式都是打价格战。这个情况媒体经营的很辛苦,因为你接触的这些广告客户都价格很敏感,想方设法跟你价格谈判。但对财经媒体不一样,因为财经媒体主要客户的范畴,他们为什么在财经媒体上投放广告呢?是取决于它的品牌形象的诉求非常重要。所以这个时候它导致那一类价格战的东西不感兴趣,这个时候他感兴趣的是你的整个报纸广告形象,整个报纸的广告形式,广告环境,以及你这个媒体能够为我提供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这方面你看财经媒体都特别喜欢做一些论坛,做一些榜单,做一些评选,甚至为一些客户做一些全国巡回的演讲,还有帮助他做一些活动,像我们《第一财经日报》因为它整个有一个平台,有广播、电视、报纸等等平台,所以也要为很多客户做很多这种服务。那这种服务财经媒体它有它一定的优势,因为它的读者人群特征,它主要覆盖比较发达的区域,所以密集度比较高。具体到中国的财经媒体,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跟它的财经媒体的成长方向是一样的,都是将来往价值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的方向,所以它的成长空间很大。所以财经媒体就我了解,大家的日子现在应该说都是越过越好,当然具体到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如何未来进一步开发数据库的产品,成为一个资讯的,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平台,而成为一些服务产品的提供商,这个的确我觉得也是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主持人:刚才秦总也提到了都市媒体,我想我们天天都接触都市媒体,而且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需要资讯,但是对于财经媒体来说可能在中国它的人群还是相对要少一些,对于《第一财经日报》不知道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你们是怎么样解决的?

  秦朔: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在办报之初做过很多调研,我们认为在我们覆盖的比较发达的经济区里,决策者、管理阶层、机构投资者和一些对经济商业比较感兴趣的人士,这个面还是很广的。我觉得这里面最近根据我们的观察,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开始去阅读财经的报纸,什么叫个人投资者呢?就是说你在美国来讲,曾经叫十万美元家庭,就是家庭总的财产性收入达到十万美元以后,他就有很强的理财需求,而我们知道现在理财的需求不是说简单的买一个什么产品,他还需要了解整个的市场,了解整个的宏观经济,了解那个市场的一些变化,还要了解很多公司的基本面,所以他事实上为了满足自己的投资需要,他是需要一个广义的能够为他的投资决策做出一些借鉴,为他的判断提供一些支持的这样一种高品质的财经媒体。所以华尔街日报事实上它的发展从最早几千万份最后成长为一个大报,也是跟美国资本市场的成长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觉得倒是有可能,就是说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比如说在中国10万家庭,20万家庭,甚至百万家庭,现在是越来越多了,这些人开始一年你说花两、三百块钱去每天阅读一份这样的报纸,或者他上班第一件事情来翻阅一下,这个价值很大,以前这个价值是很小的,因为以前谁会想到在中国资本市场,五年熊市,大家完全丧失了这个信心,大家不会觉得这个会跟我未来的规划有所区别,而且还有一个,就是中国30年改革开放以后一个很重要的成就,中国大量的中产阶层的兴起,而中产阶层是对财产性收入比较关注,也比较敏感,比较容易去探索的阶层,这个阶层越来越多,而且市场又开始形成,这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很好的匹配关系,所以财经类媒体像我们这种报纸,比如再过一、两年发行量就会有很长足的进步。

  主持人:崔教授,从您的研究来看,国外财经媒体的市场和我们相同吗?他们在内容上和我们财经媒体在内容上是否也是差不多的?

  崔保国: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来看,大体上看和中国是相似的,但是我觉得我看我们现在中国的财经媒体和国外这种大品牌的财经媒体,在内容质量上还是有点差距的。你比如说咱们国内原来的财经媒体宏观报道多,产业报道多,而国外的财经媒体一个是微观报道很多,市场报道多,还有企业报道多。看似区别不是太大,但你要想做到它那步的话,你得有大批的水平很高的专业记者,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他看就看这个信息很有价值,而且细分化的满足度高,这个市场阅读的人就更多。

  从国外的财经媒体来看也都是发行的在白领阶层以上,财经媒体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人士喜欢看,政治的、文化的、社会高层的都关注,像华尔街日报不仅仅是财经报道的好,重大新闻、政治从它的解读也非常好,所以它属于高层人士的报纸,中高层以上的报纸,发行量来讲像华尔街日报也应该是两百多万份,也就和纽约日报和今日美国,发行量都是差不多的,都是最一流的发行量。金融时报发行量少一些,但是它是全世界都有,比较专业,金融界的和财经界的高层都在看。像日经的话就办得比较朴实化一些,它发行量达到四百万份,四百万份意味着什么呢?像日本就有四千多万个家庭,一份报纸办四百多万份的话,也就是占了十分之一,十个家庭里面就有一个家庭订这个报纸,而且单位里面有很多人都在阅读日经,它做到了使一般的白领阶层以上的,很多很丰富的信息需求都能在这上面满足。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秦总,对于《第一财经日报》来说,您认为你们的目标人群是哪些?从内容上来说你们是怎么迎合他们的?

  秦朔:我们创刊之初做过调查,而且每年都做这个调查,现在来看我们的目标人群大概是这么几块,第一块是经济管理和一些决策人士,比如说像宏观经济各种各样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比如像上海市金融办我们就有几十份报纸,市场监管机构都有很多,属于这类管理决策的部门有很多。第二类应该是我们,从人数上来讲是最大的一个阶层,就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主要是我们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社保、黄金,各种各样跟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各种各样的投资市场相关联的这部分专业人士,再加上我刚才讲的越来越多的个人投资者他有这个需求。第三类也是从总量上来讲非常大的,就是公司里边的管理人员,因为主要的公司管理干部,管理人员,中高层的管理人士很多也在阅读这样一个报纸,这些部分构成了一个我们主体的部分。另外还有一个辅助性的,或者叫支持型的读者,这包括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的商学院,包括我们有一些大学生,还有一些专业人士,比如律师、会计师,很多人他也阅读这样的报纸。

  那如何去应对他们呢?这样的报纸我们认为必须要建立四种价值,就是新闻性价值、工具性价值或者叫实用性价值,第三个叫思想性价值。因为现在一般的信息互联网很快,但是有一些思想家需要分析,深度,话语,这个报纸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最后一个应该是审美性的价值。因为财经媒体的读者层次都比较高,如果你弄的整个报纸版面设计或者规划,搞得像某一些地摊小报一样,他们肯定是不接受的。所以我们来看财经类媒体在整体视觉设计上都花了比较大的心思,像我们的报纸我们希望它的报向是比较大气的,比较国际化的,也有一定理性色彩的。所以我觉得这几种价值都需要具备,像我们有的报纸,包括报纸的颜色用橙色,都是为了突出审美性的价值。

  主持人:随着我们市场越来越开放,一些国外的主流财经媒体逐步走入中国,对于中国本土的一些财经媒体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

  崔保国:我觉得确实是,咱们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外财经媒体现在也一点点向中国渗透,有的网站已经在中国开通了,有的在一些高级宾馆或者一些高级的地方也有订阅国外财经媒体的,我觉得对中国是好事,但是对财经媒体来讲是挑战。我觉得刚才秦总说的那个非常重要,首先我们财经媒体要办得好看,既要有内容还要好看,刚才我挺有感触,比如日经有一个连载小说,它是各大报里面它的连载小说是第一,它是连载最好的,凡是能够在日经上连载的小说是日本最第一流的最畅销的小说,所以它那上边在文艺版,它的副刊版和文艺版是做的一流的,这点我觉得《第一财经日报》现在的版面变得越来越好看了,也很大气,有时候处理得很精彩,这点我觉得不可忽视。

  要说从挑战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中国市场还是给咱们中国国内财经媒体有一个空间的,一个就像刚才秦总讲到国际上报业已经开始衰微了,但咱们中国报业还很多年都是一直发展劲头比较强劲的,这个在报业衰微期来到之前我们媒体能够发展起来,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个,外国的财经媒体大量进入中国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边它总归会进来的,我相信,我们要把我们自己的财经媒体做强。从这儿来说我觉得还有一些政策的壁垒,比如说咱们现在有三大证券报,有几个比较好的财经媒体,这方面的整合实际上咱们中国需要一个在证券方面、金融方面和整个财经企业市场报道,一个综合的财经媒体打造出来的话,我们很需要这样一个东西,不是需要有很多个媒体,那很麻烦,需要一个好的媒体,这样呢它需要整合,还有一个就需要媒体之间的整合,立体化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财经媒体也得走向世界,也得走向国际。

  秦朔:我们其实我觉得要应对国外的媒体挑战,因为事实上虽然它现在总体来讲没有进来,但是第一个,它的英文报纸实际上通过国际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在,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里,中国的机场都已经在销售,英文的版本已经在销售,包括日经,日文的版本在中国也有销售。第二个,他们现在都非常注重网站建设,无论是FT,华尔街,还是日经,都在做网络上的发展。第三个,他们也通过各种各样的合作的方法悄悄在渗透,你现在看到有一些杂志事实上都有他们授权内容的刊登,包括一些报纸,一些版面,也在跟他们合作。所以我觉得它是整体虽然没有进来,但是它的身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来了,这的确对于中国的财经媒体来讲我想的确是很大一个挑战。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把它当成一种机遇,很多中国产业的竞争也是通过开放学习别人,最终发挥自己在这个本土上的比较优势而获得胜利,因为国外媒体进来,毕竟在中国本土,他没有什么记者,而且很多分析完全用西方的观点,跟本身又有一些出入。但我觉得他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点,就是财经媒体在它的严肃、专业、精准、高品质,这方面我觉得这些国外的优秀财经媒体做得的确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经常接触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等等,他们就发现一些国外的财经媒体打电话给他们求证一个事的时候,会求证很长时间,如果这个数字得不到的话他们就不写,一定要求证得很准确,因为这个在国外,你的这一个报道如果信息不准确,你数据不准确,或者你夸大,或者你缩小等等等等,你可能会影响市场的波动,很多中小投资者他要起诉的。所以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也是《第一财经日报》给自己的一个要求,就是我们的编辑方针,叫做权威主流,专业负责,理性大气,贴近读者。专业负责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东西创造价值,所以我们对这方面对大家也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我觉得跟他们的标准相比较,那的确像崔老师刚才说的还是有相当的一个差距。所以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你眼前有这样一个标杆,也能够推动我们自己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发展的机遇。

  主持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报人,可能我更了解的是本身这个媒体它的内容方面,两位如果让你们选择四个词去定位一篇成功的财经新闻的话,不知道二位选择哪四个词?秦总?

  秦朔:我觉得财经媒体第一个应该还是专业,专业包括对于财经本身的专业,也包括新闻的专业,因为是财经新闻,专业的含义是非常广义的,就是我们对这个事情是有一种最合理的、均衡的、精确的观察角度和分析的框架和方法,你说这件事跟这个事实的本源,跟这个实际情况应该是吻合的,所以我觉得专业非常非常重要。有的时候你看同一个事情,比如说有的人股市会涨到六千点,因为谁谁谁说了会涨到六千点,股市真涨到六千点,他说你看我对了吧?这种正确事实上是不专业的,但是另外一种分析方法可能就是说股市为什么会涨到六千点,因为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可能有三个,第一个是基本面,第二个是资金状况,无论是流动性还是储蓄的分流,跟资金有关系,第三个跟心理有关,他分析这几个因素的相互作用,都可以支持的话就有可能会相当于比较高的。比如那预测六千点,没有到六千点,到五千八百点,我觉得这个后者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专业的方法。

  第二个应该是理性,因为现在中国社会,我们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很多矛盾,比如贫富分化等等,这时候大家很多情绪都比较浮躁,也比较激昂,但是财经媒体应该是冷静的,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去进行报道,我觉得这个也很重要。

  第三个我想应该是理想,就是财经媒体它的确承担着见证整个中国大国崛起,见证中国很多公司成为市场全球性公司的使命,我们不能简单把自己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工具,我们还是要有一个责任的担当。

  最后一个我想应该是负责,对于报道对象负责,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对读者负责。

  主持人:专业,理性,理想,负责。不知道崔教授有没有不同的简介?

  崔保国:我大体上同意秦总的判断,专业性是肯定需要的,负责性,对社会负责,对媒体负责,对大众负责,我也同意,第三个我觉得应该是准确,当然也包含和专业性有关,但是再次强调要特别准确。比如说包括日经指数和道琼斯指数,指数全世界有很多,为什么他们能够上百年大家都沿用这个指数,就是因为它们准确,有的时候特别像日本后来搞指数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人家评价日经指数比道琼斯指数还高,这个准确性,这个是财经媒体的生命线。还有一个就是咱们说理性也好,我觉得是中立和品德非常重要,因为财经媒体的报道,比如说国外的财经媒体不允许所有媒体里边的人,无论是高层还是记者不允许买股票,因为你可能在这个当中有内幕消息,会有这个问题,另外一个,你比如说咱们大陆新闻界经常流行一种拿红包的现象,你这个财经媒体披露信息是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所以说你要拿了红包的话,吃了人家的饭,拿了人家的礼,你报道的客观性就值得怀疑。所以这个东西一定要杜绝,这也是困扰和影响我们中国财经媒体发展不好的一个行业风气。

  国外讲一个普通的新闻记者需要两年就可以培养出来,一个成熟的,但是一个成熟的财经媒体记者需要八年,当然咱们现在一个成熟的财经媒体记者在中国也收入颇丰,年薪得几十万,但是这样人的打造还有他具有这样一个社会品德,社会良心和专业素质,这是我们培养人的一个课题。

  主持人:从秦总作为《第一财经日报》的总编,应该说对财经也是非常敏感了,我们知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越来越关心财经,包括一些专业的数据,CPI,股指期货,基金,股票,大家也是非常的关注,那么对于大家投资者来说非常想知道明年我们中国整个经济的未来又如何?我想还是请两位给大家预测一下。

  秦朔:我想简单谈一下个人的看法,第一个,我觉得中国经济GDP的高增长,中国作为一个外贸大国它的出口的强劲和顺差的强劲,第三个就是中国的财政税收的高增长,第四个就是中国就业情况的进一步改善和良好,这几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我认为在明年都还是会有相当不错的表现。我个人认为GDP保持在10.5%以上是没有问题的,然后我们的出口顺差、财税这些指标我认为我都会继续有强劲的增长。所以我觉得从宏观面应该是不错的。

  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呢?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中国经济越来越变成全球经济的一个部分以后,我们自己很多事情是可以确定的,或者看明白的,但是在我们以外的有很多我们未必能驾驭得了的很多东西,不确定性在增大,比如说像现有的美国次案危机会不会进一步深化,美国的需求从房地产需求看已经在下降,会不会因为美国的需求对全球经济造成一些影响,第三个比如说石油价格持续在高位,对于我们这样的经济体在成本上有多大的压力,还有全球的货币体系,特别是美联储非常松散的一些货币体系,它弥补自己的高赤字,就不断印钞票,全球流动性过剩。所以你可以看到中国外储两千亿美金的时候,当时石油是16、17美金一桶,当时黄金是100多美元一盎司,所以说中国当年说两千亿美金外汇储备所代表的实际购买能力,跟今天我们虽然有了一万四千亿外储所代表的实际购买能力并没有等比例的上升,因为现在油价接近一百了,而我们的货币又主要以美国的债券作为主要的储备方式。所以你就看到我们自己的事情我们往往会搞得很好,看得很明确,但是有很多东西因为它进入了一个全球的定价,全球的系统里面,它的很多变化超乎我们想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我们从过长江,过黄河,甚至在我们自己的内海都能够驾驭得很自如,但是未来它变成一个不确定的海洋,它的边境在哪里都不知道,所以我觉得外部的不确定性可能对我们的影响,就是说可能你是很好的积累下来财富很成果,但是由于它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很多东西可能会让你有很大的损失,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CPI和资产价格的上涨也是很大的压力,所以我觉得CPI恐怕明年个人的看法低于5%很难做到,资产价格从房地产到楼市来看,现在想把它抑制住,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收效甚微,我觉得资产价格上涨也是很大的压力。

  第三个,你刚才提到了股市,股市有一点我觉得现在从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不太可能再重演06、07年的井喷式的盛况,所以这时候我们投资者要转变心态,你不要现在还想着以前的那个局面,心态就会越来越失衡。所以在这种局面下的确我觉得宏观上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在具体的里面不确定的和挑战也越来越多,包括我们上市公司的盈利情况也会下降,就是增速是在下降的。所以我觉得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保持一个比较谨慎的乐观,很谨慎,在过去是比较乐观,现在要更加谨慎,可能是我的一个基本看。

  主持人:非常感谢秦总专业的点评,在节目最后请两位有一句话来寄语《第一财经日报》,寄语中国财经媒体。

  秦朔:我想还是用我们创办报纸的时候所想的,就是说因为我们相信中国,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所以我们觉得只要找对了路就不怕路远。

  主持人:崔教授?

  崔保国:我希望《第一财经日报》能够做到真正的第一时间、第一质量、第一准确报道中国的财经报道,也希望中国的财经媒体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今天感谢两位做客我们的新浪嘉宾聊天室,也感谢各位网友,感谢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下次再见,谢谢大家,谢谢两位。

  (本次访谈结束)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