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丁俊发: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7:23 新浪财经

  2007年11月9-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在深圳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丁俊发研究员演讲。

  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

  丁俊发 研究员

  一、世界物流业发展的新趋势

  物流业是全球快速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是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制造业进入精益化、流通业进入连锁化以及居民消费进入个性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次新的社会大分工,是国际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新的推动力。纵观世界物流业的发展,有以下五个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全球物流发展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2005年美国物流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是一个明显的标志。供应链可以划分为企业供应链与国家供应链。供应链实际上是物流在广度与深度的扩展。一些国家已研究出供应链流程模型与供应链绩效考量模型。《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作者美国的弗里德曼先生把供应链管理列为把世界夷为平地的第七种力量。他认为进入世界市场的企业都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供应链的全球最优化,让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物流商、金融商高度和谐地一起运转;二是协调容易中断的供给和难于预测的需求。“9.11”事件以后,不少国家已把供应链安全列为国家战略。

  第二,全球物流市场的形成。全球物流市场可分为三块,一是欧美成熟的物流市场,二是亚洲新兴的物流市场,三是非洲未开发的物流市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都是世界重量级国家,特别是中国与印度,是跨国物流公司必争之地。

  第三,全球跨国物流公司通过并购加速重组,控制全球产业的物流服务供应链。跨国物流公司主要在欧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也在快速发展。

  第四,RFID技术的研发、推广与应用,是物流与大象共舞,将使全球物流产业在速度与效率上更上一层楼,是物流业一次新的革命。

  第五,制造业与流通业的物流外包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体化服务成为全球性的两大趋势。进出口产品物流将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领域,物流业将成为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骨干产业。

  二、2006年中国物流业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持续下降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增幅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运输费用继续增长,占总费用的比重有所下降;保管费用增长最快,占总费用的比重有所上升;管理费用增幅回落,占总费用的比重略有下降。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社会物流总费用

38414

13.5

100.0

运输费用

21018

12.8

54.7

保管费用

12331

16.0

32.1

管理费用

5066

10.4

13.2

  从1992年以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长趋势看,1994年——1998年下降较快,1999年以来缓慢上升,2003年以后进入相对平稳增长阶段;1991年以来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呈逐步降低态势,2006年比2000降低1.1个百分点,比1991年降低5.7个百分点,从中可以发现我国物流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的轨迹。

  1991年以来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

年份

运输费用

保管费用

管理费用

社会物流总费用

1991

13.3

7.5

3.2

24.0

1992

12.7

7.2

3.1

23.0

1993

12.8

6.6

3.0

22.4

1994

11.6

6.8

3.1

21.4

1995

10.6

7.3

3.2

21.2

1996

10.7

7.2

3.2

21.1

1997

10.4

7.4

3.3

21.1

1998

10.3

6.7

3.2

20.2

1999

10.6

6.0

3.3

19.9

2000

10.1

6.0

3.2

19.4

2001

9.9

5.9

3.1

18.8

2002

10.0

6.1

2.9

18.9

2003

10.4

5.9

2.6

18.9

2004

10.6

5.6

2.6

18.8

2005

10.2

5.8

2.5

18.5

2006

10.0

5.9

2.4

18.3

  (二)物流业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逐步提升

  2006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4万亿元,占第三产业全部增加值的17.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5%,比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幅高2.2个百分点。物流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持续提升,物流业在服务业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加强。

  2006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物流业增加值

14120

12.5

100.0

交通运输业中的物流部分

10665

11.3

75.5

仓储业

648

20.1

4.6

贸易业

1749

21.9

12.4

配送、加工、包装业

948

30.2

6.7

邮政

109

17.2

0.8

  (三)物流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进一步增强

  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当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即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表1 2006年物流总额及需求系数


2006

2005

增减±%

物流总额(亿元)

595976

480583

24.0

物流需求系数

2.8

2.6

0.2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贸易增长23.8%。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2006年,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进口货物物流总额6.3万亿元,两者合计占社会物流总额的97.3%,增幅分别达到25.1%和17%。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社会物流总额

595976

24.0

100.0

工业品物流总额

516864

25.1

86.7

进口物流总额

63267

17.0

10.6

农产品物流总额

13546

6.3

2.3

再生资源物流总额

2059

15.9

0.3

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

240

16.9

0.04

  (四)交通运输和仓储服务保障能力提高

  2006年,全国完成货运总量202.5亿吨,货物周转量8.69万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8.9%和8.4%。2006年,煤、电、油、矿运输紧张状况明显改善,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运输得到较好保障。

  2006年我国货运总量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吨)

比上年增长(%

比重(%

货运总量

202.5

8.9

100.0

铁路货运总量

28.8

7.1

14.2

公路货运总量

146.1

8.9

72.2

水运货运总量

24.4

11.0

12.0

民航货运总量

349.4

13.9

0.0

管道货运量

3.2

6.7

1.6

  2006年我国货运周转量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吨公里)

比上年增长(%

比重(%

货运周转量

86921.2

8.4

100.0

铁路周转量

21954.0

5.9

25.3

公路周转量

9647.0

11.0

11.1

水运周转量

53907.8

8.5

62.0

民航周转量

94.3

19.5

0.1

管道货运周转量

1318.2

29.5

1.5

  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2006年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率由2005年的5%回落至4.7,降低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比2005年提高0.15次,周转速度加快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提高了0.9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

  (五)物流增值服务发展速度加快

  2006年,我国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物流费用继续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物流增值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配送费用为408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包装费用为383亿元,同比增长29.5%,增幅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流通加工费用为2022亿元,同比增长31.1%,增幅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

  据对分布于全国的56家大型仓储企业提供的数据统计,增值业务成为企业盈利的关键。56家样本企业200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质押业务收入增长183%,成为仓储企业最大的利润增长点;仓储业务增长17%,运输配送收入增长17.2%,商品销售收入增长25%,现货市场业务增长14.2%。

  (六)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

  2006年,物流固定资产投资1.22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交通运输业仍然保持了较大比重的增幅,运输供给能力持续增强;仓储业受集中开建和旧仓改造的影响,增幅最大,同比增长29%;配送、加工、包装业等现代物流业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我国物流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2006年我国物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项 目

2006年(亿元)

比上年增长(%

比重(%

物流固定资产投资

12169

23.4

100

交通运输业

9775

23.3

80.3

仓储业

470

29

3.9

贸易业

1827

22.9

15.0

配送、加工、包装业

58

27

0.5

邮政业

40

5.3

0.3

  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

  1.铁路:2006年,中国铁路建设完成投资1553亿元,同比增长76%,完成新线铺轨1040公里、复线铺轨997公里,投产新线1605公里、复线705公里、电气化铁路3960公里。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达7.66万公里。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2.公路:2006年,全国全年新改建公路里程3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460公里。到2006年底,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48万公里(包括从本年纳入统计的155万公里村道),高速公路达4.54万公里。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建成了4.3万公里全国“绿色通道”网络。

  3.水运:2006年,沿海港口新扩建泊位252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144个,新增吞吐能力4.95亿吨。内河港口新增吞吐能力6720万吨,改善内河航道里程521公里。

  4.民航:2006年,民航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260亿元,其中北京首都机场扩建工程以及保障2008年奥运会相关项目是建设的重点。

  三、跨国物流公司的中国战略及对中国传统物流业的冲击力

  跨国物流公司进入中国物流市场,采取了以下战略:

  第一,先由国际著名咨询公司投石问路。比如麦肯锡、埃森哲、科尔尼、摩根士丹利等,撰写了“中国物流市场白皮书”、“中国供应链现状”等等,提供给跨国物流公司。他们的结论是:①中国物流市场很大,发展前景很好,将成为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②中国现代物流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现代物流理念。③进入中国物流市场要实行抢滩战略,着眼于长远,不要着重眼前利益。

  第二,采用多种方式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主要有:

  ①购买航线

  ②投资物流设施,特别是港口设施

  ③追随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跟进

  ④成立中外合资物流公司或独资物流公司

  ⑤把亚太地区物流枢纽转移到中国

  第三,分段实施,快速跟进,形成全球供应链中国物流网。外资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可分三个阶段:起始阶段(1984—1996年)、初步发展阶段(1997-2002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2以后)。进入中国的著名物流企业有美国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总统轮船,日本通运、日通、邮船、佐川急便,德国邮政,丹麦马士基,英国英运,荷兰天地,韩国韩进,新加坡海皇、港务集团等等,据初步统计,全球前50名著名跨国物流企业大部分已进入中国市场,物流网络已覆盖全中国200多个城市,在中国的分支机构已超过500个。

  第四,突破重点,全面进入。运输业是外资投入最多的领域;港口与集装箱是外资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高端物流市场与国际航空货邮、快递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优先进入的领域;制造业是重点争夺的领域。在中国物流业的以下几个方面外资已全部进入,它们是:第三方物流、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设备制造、货代、国际货邮及快递、海上运输、物流地产、物流培训、物流咨询、物流展览。

  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有利有弊,但总体讲,利大于弊。

  利:

  第一,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是对中国传统物流产业最大的冲击,外国的物流理念、运作模式、先进管理、优秀人才、雄厚资金,推动中国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并加速与国际接轨。

  第二,有利于中国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成长。

  第三,推进中国物流资源市场化进程。

  第四,引进资金,弥补物流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

  弊:

  第一,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是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转移中国而进入的,是国际产业服务链的延伸,外资物流企业80%是为外资制造业、流通业服务的。中国可以制造产品,但外资牢牢控制了为制造业服务的供应链。高端的物流服务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使中国物流企业很难进入,在某些领域可能会逐步形成垄断,损害中国物流业的利益。

  第二,加剧物流人才竞争。

  第三,按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开放了物流业,但有些地方给予了一些超国民待遇,加上民营资本不能平等进入,形成不平等竞争。

  第四,由于跨国物流公司与中国物流公司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不是同一等级。前十年,外资、国有、民营物流企业形成比较稳定的三足鼎立态势,在各自的领域开展服务,但外资凭借资金实力,开始通过并购的方法加速扩张,必将对国有、民营物流企业造成更大压力。

  四、中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存在较大差距

  (一)中国物流业“三高一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初级阶段,差距达20—30年

  第一,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过高。2006年为18.3%,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

  第二,商品周转慢,物流库存费用过高。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年周转2-3次,而发达国家为10-20次。

  第三,刚性的体制性约束,使物流管理费用过高。管理费用与GDP比率为2.5%,而美国与日本只有0.4%。

  第四,物流总体水平明显偏低。

  1.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双不足

  2.物流集中度低,2006年经营额超过100亿的只有4家。

  3.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4.物流基础设施综合效率较低

  (二)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商业运作模式基本上没有改变,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

  第一,长期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旧势力、旧模式,一下子难于改变。

  第二,制造业还没有走完实物配送阶段。

  第三,流通业只在部分领域有所突破。

  第四,农业物流刚处于起步阶段。

  (三)物流市场不发达,不成熟、不规范

  第一,物流的缺陷性外包,引发了运输与仓储大战,缺少物流高端与增殖性服务,物流供需市场过于单一。

  第二,物流服务商参差不齐,“散、乱、差、小”非常普遍。国内物流企业明显落后于外资物流企业。

  第三,物流资源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物流垄断性行业如铁路、航空、邮政等的改革刚刚起步。

  第四,物流金融、物流保险、物流仲裁、物流咨询、物流设计、物流规划等相对滞后。

  第五,由于物流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政府管理缺少经验,物流业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不配套、不透明。

  (四)物流人才短缺,明显存在一个3—5年的断层

  第一,理论准备不足

  第二,人才准备不足

  第三,设施准备不足

  第四,技术准备不足

  以上四大挑战实际上就是中国物流业存在的四大难题,我们要敢于面对,敢于迎接挑战,历史上只有勇敢者胜、智者胜,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沉重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我们再来具体分析一下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的对比情况。

  国有、民营、外资物流企业各有优势,竞争加剧。

  从物流供给方的情况看,国内物流公司可分为三类:一是DHL、UPS、FedEx、APC、TNT、马士基、美集、英运、伯灵顿、普洛斯、日本通运、新加坡港务集团等外资物流公司;二是中远、中海、中外运、中邮物流、中储、招商局物流、中铁快运、中铁现代、大庆油田物资、广东省航运、民航快递等国有物流公司;三是远成、宅急送、宝供、嘉里大通、安吉天地、大田、南方物流、传化、盖家沟、亦禾、宝鼎威、欧浦钢铁、九洲通等民营物流公司。

  各类物流公司各有优劣势,国内物流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一般说来,外资物流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拥有国际物流网络、财务状况好、运营能力强、管理水平高、信息系统先进,劣势主要在于缺少国内物流网络、不熟悉当地情况、运营成本较高;国有物流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与政府关系好、拥有国内物流网络、熟悉当地情况,劣势主要在于体制僵化、机构冗余、服务意识较差、运营效率偏低、缺少国际物流网络;民营物流公司的优势主要在于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价格低、反应快、运作灵活,劣势主要在于资产量过少、资金短缺、物流功能不全、网络还未形成。

  2006年7、8月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抽样调查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家企业,调查对象为这些企业中负责物流管理的部门主管,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8份,样本分布情况见以下表格(少数问卷部分问题未答,进行相关统计时,计入“未填”)。

  基于本次调查,我们对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进行了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1.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的主要客户群

  (1)客户企业性质

  上表表明,从客户企业性质看,外资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外企客户,国有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国企和民企客户,民营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为民企客户。

  (2)客户企业规模

  上表表明,从客户企业规模看,外资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客户,而国有和民营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客户。

  (3)客户所处行业

  单位:%

  上表表明,从客户所处行业看,外资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分布在IT、汽车、医药、日用品、化工等行业,国有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分布在医药、IT、日用品、家电、汽车、烟草等行业,民营物流公司的客户主要分布在医药、IT、日用品、汽车、化工等行业。

  与其他两类竞争对手相比,外资物流公司在IT、汽车、日用品、化工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国有物流公司在烟草、家电、医药、IT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民营物流公司在医药、烟草、日用品、化工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2.客户对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服务的评价

  上表表明,客户对外资物流服务的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得分的均值较大),看法比较一致(满意度得分的方差较小),多为褒赞,对其它两类物流服务尤其是国有物流服务的满意度则相对更低,看法也更不一致,显得褒贬不一,这主要因为:一方面国有(民营)物流公司数量很多,物流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同一国有(民营)物流公司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不同客户提供了不同水平的物流服务。

  3.小结

  国有、民营和外资物流公司的对比分析结果见下表:

  五、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发达国家为什么不怕产业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牢牢控制了产业供应链,所以,把中国物流市场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是他们的目标。未来世界不存在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存在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我们必须从产业供应链角度来认识外资进入中国物流市场。一旦一些重要产业的供应链控制在外资手里,其后果不堪设想,必然造成巨大的威胁力。

  第二,有必要制定或修订一些物流法则,解决外资进入物流业“通行无阻”与“超国民待遇”问题。防止外资垄断某些领域,凡外资能进入的物流领域,全部向国营特别是民营资本开放。

  第三,大力扶持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像

商务部抓几十个重点流通企业那样,由发改委抓几十个重点物流企业。打破外资物流公司垄断高端物流服务领域的局面,进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体系。目前,中远、中外运、中海运已是国际航运大企业,一些国有与民营已进入外资制造业,但目前讲,总体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可以预计,5—10年后,中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极大增强。

  第四,尽快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全国物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强化政府推动力度,形成横向纵向的合力。

  第五,鼓励多元化投入,设立物流发展基金,加大对物流业融资力度。加快物流装备网络系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物流节点网络系统、物流企业网络系统与物流人才网络系统的建设。

  第六,充分发挥全国与地方物流行业协会作用,强化自律管理,整顿物流市场,规范交易行为。

  2007年11月10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