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谭仲明: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培育国际竞争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9日 17:09 新浪财经
2007年11月9-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坛在深圳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谭仲明演讲。 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培育国际竞争力情况报告 中国建材联合会副会长 谭仲明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受中国建材联合会张人为会长的委托,我就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在创新发展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历程作一专题发言。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的水泥技术装备产业发展突飞猛进。水泥装备技术在经历了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阶段后,进入了自主创新、并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时代。进入21世纪后,有实力的中国水泥设计、研究和工程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异军突起,在国际市场上与最强的公司同台竞争,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中国的成套水泥技术装备也伴随国际水泥工程项目总承包开始大量出口,水泥装备率先实现国产化并出口成套装备。此间,中国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公司以国际水泥工程项目总承包进军国际高端市场,以先进的技术水平、成本优势、可靠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和工期控制能力形成了很强的全球竞争优势,在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具有稳定的、日益增长的市场份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材国际工程公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30%,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二位的中国公司,发展成为国际水泥技术装备最具竞争力的国际公司之一。 一、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市场总体情况及特点 20世纪末期,除中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水泥产业快速发展外,世界水泥工业经历了近20年的相对平缓增长。21世纪初开始,以中国为首,加上美国、中东诸国、独联体国家、印度、东南亚等国家,水泥工业骤然升温,而且立即形成了迅猛发展之势。世界水泥消费量由2001年的16.4亿吨猛增到2006年的25.7亿吨,增长了56.7%。期间,我国的水泥产量相应地由6.6亿吨猛升到12.4亿吨,几乎增长了一倍。世界范围内的水泥消费增长,带动新建产能的增长,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形势。 国际水泥技术装备的供应商有十几家,而若干年以来前三位供应商一直是丹麦的“史密斯”(FLS:FLSmidth & Co. A/S)、德国的“伯利休斯” (Polysius:Polysius AG)、德国的“洪堡” (KHD:KHD Humboldt WEDAG International Ltd.)。他们曾一度垄断了超过8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的技术及创新积蓄后,中国公司强势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水泥技术装备开始在国际市场由小到大,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水泥装备在国际市场上无论按水泥产能计或是按合同金额计,2006年已超过三分之一,预计2007年我国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将上升到40%左右。 2003-2006年海外市场①各主要水泥技术装备厂商的订单份额(按合同金额计)
注:①海外市场指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市场之总和; ②中国的主要水泥成套技术装备供应商主要是中国中材集团,此外也有其他几家规模能力各异的公司; ③其他的供应商包括FCB、PSP、KHI、IHI、Cemag、Walchand、Ceprocim、Inekon等。 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市场呈现以下特点: 1)国际水泥技术装备企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体现在系统集成能力。 单机设备供应商通常扮演分包商的角色,直接用户并不是水泥业主。而国际上较为通行和受欢迎的模式是由业主将成套技术装备工程总承包给工艺技术、装备、工程三者都有较强集成能力的供应商,借此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缩短工期。因此,是否拥有整条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成套装备和工程施工各领域系统集成能力,是体现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2)以往若干年内,国际水泥技术装备业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几家大公司,近几年由于中国企业异军突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一百多年以来,国际水泥技术装备业市场一直为国际上几家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较强的欧洲专业公司瓜分,虽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几家公司曾以原创性新型干法先进技术进入该领域并持续发展一、二十年,但最终不敌欧洲公司的强劲实力,最终基本退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几家设计院也曾到国际上承揽过一些小型项目,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尚未成熟,基本都不成功。2001年起中国中材国际公司终于以多年锲而不舍创新研发的技术积累,越过技术拐点,以较强优势进入国际市场,至今已树立起国际品牌。 3)国际水泥技术装备业多年来是一个以技术研发创新引领发展的行业。 由于国际几大水泥技术装备公司各有优劣,总体竞争实力没有本质的差别,导致竞争形势激烈,各公司无一不十分重视技术研发与创新。过去大半个世纪中,先后出现过工艺技术方法上的大的革命性突破,即使同一工艺方法中的各个工艺环节,其技术与装备也始终保持日新月异的技术改善与进步的态势。因此该行业成为一个技术密集型、成果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以中国中材国际为例,其科技人员比重为公司总员工数的65%。 4)国际水泥技术装备业服务对象有一定的集中程度。 经过若干年的重组整合,国际水泥投资和生产商不断趋向集中,其中前十位就拥有全球总产量近40%,而近年来呈现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的态势。这些投资商不仅拥有西方发达国家的现有水泥厂,而且在全球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表现出十分活跃的投资活动。比如根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球九大水泥商已签订的新增水泥产量合计达1.44亿吨,占全球新增产能约1/4。 二、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业创新发展的主要过程 建国初期的1950年,中国全国水泥总产量只有55万吨,相当于目前一个乡镇小厂的产量。其工厂成套生产技术和装备基本都是国外供应,我国没有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能力。 为贯彻国家“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的战略方针,建国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国家级三大水泥设计研究院、三大水泥工程公司、三大水泥矿山建设公司(目前这些公司已经全部归属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此外还有一家水泥研究院。这些单位承担了我国水泥工业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创新、研发、设计、施工的主要任务,承担了几乎全部现代化水泥企业的建设,经历了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的全过程。此外,一度许多省也相继成立了设计研究院,这些众多的地方院所承担了曾经在中国大地蓬勃发展的地方小水泥厂的技术设计和技术支持工作。这些小厂满足了各地建设对水泥产品的需要,但也遗留了污染严重、浪费资源、质量低劣的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悬浮预热预分解成套生产装备,并同时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工作,先后花外汇成套引进了冀东、宁国、珠江、顺昌等水泥厂的全部生产线装备。此外国家用多种形式安排了19项单机、单项设备的引进项目。以此为基础,各个设计院全面开始了引进、消化、研发、创新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是中国水泥工业技术与装备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10年。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的创新研发工作逐步产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从小型、中型到大型生产线的成套技术与装备,但此一期间的前五年,所投运的技术装备存在着技术不成熟、设备不可靠、运转不稳定、投资成本过大的问题。有的企业投产后即陷入困境。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水泥工业悬浮预热预分解工艺这一国际先进技术生产能力占全国总产量只有10%左右,其余约90%全部为国际上已经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 九十年代后五年的“九五”期间,中国建材工业提出了“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跨世纪发展战略,以这一战略为纲领,先后提出了“上大改小”对落后小水泥“限制、淘汰、改造、提高”、对先进的大水泥采取了“优化设计、成熟技术”,“低投资、国产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此方针指引下,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入,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以天津水泥院、南京水泥院、成都水泥院三大设计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掌握了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善、运转可靠、低投资、国产化的完全成熟的技术,投运了一批技术先进的生产线。 2001年后,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业快速向国际最高端技术水平迈进,已经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产化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产生了掌握系列核心技术和较高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已经建立了科学合理、产业链完整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有活力的创新研发体系,适合国际市场通行规则的能够在造价、工期、质量等方面为主业提供优质项目服务的业务模式,从而已经展现出强劲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较好业绩。 三、中国水泥技术装备业国际竞争力现况及主要经验 (一)成功培育了我国水泥技术与装备产业的核心企业。 2001年起,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先后将我国唯一的三大国家级水泥设计研究院、三大国家级水泥工程公司以及另外一家研究院重组成为在国内A股上市的中材国际股份公司,该公司拥有了我国水泥工业几乎全部水泥工业技术装备研发创新的精英队伍;大部分工艺技术及水、电、机、自动化、工民建设计力量;绝大部分工程管理及工程总承包力量。特别是该公司通过重组,将过去功能分散、产业链分割、相互恶性竞争的各个公司整合成为一个在国际同行业中产业链最为完整、控制力强、能够进行大兵团作战的,在国内占据绝对本产业控制地位的公司。公司重组后占据了国内本领域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上从重组时几乎没有业绩开始做起,到2006年底不包括中国的海外市场占有率已居全球第二位,达到30%以上,如果将中国国内市场业绩计算在内,已经稳居全球第一,成为我国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从组织结构与功能规模上保证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二)成功培育了国际本领域最强的系统集成能力。 迄今国际大的水泥技术与装备公司一般都只有某些主要关键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或制造管理能力,个别能力更强的还拥有工艺、机、电、设计能力,其他环节和功能则只能外包或外购解决。而国际上业主通行的习惯是将整个工厂生产线项目建设以EPC(工程总承包)方式承包给乙方,由于在系统集成能力的许多环节上的缺失,造成乙方需要多头管理协调、督促,经常拖延工期,费用超额,难以保证合同约定的质量、工期和造价水平,因而在该领域违约情况常常发生,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例如德国KHD公司作为国际上同行业三大公司之一,就因为履约能力不足,造成巨大亏损,依靠国家银行挽救才免于破产。中国中材公司在重组时经全面分析国际同行业企业优劣势状况,分析自身资源条件,分析赶超国际大公司所需的战略措施,将中国中材集团内的所有需要的资源重组到一起,从而形成了工艺技术研发,装备研发制造,工艺、机械、电器、自动化设计,工程管理,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等各功能齐全的公司,形成了国际上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一家公司。如果再加上集团其他企业所拥有的产业功能,其产业链甚至还能延伸到原料资源勘查、工程及水文勘探、矿山建设施工、道桥建设等,从而拥有了在国际上控制造价成本、项目工期、项目质量等能力最强的同类公司。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转化为强劲的竞争实力,实现了业主满意度最大化和公司自身业绩最大化的双重目标,从而从功能、能力上促进了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三)成功培育和拥有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继上世纪90年代先后研发成功700t/d级、1000t/d级、2000t/d级和4000t/d的小型、中型、大型水泥生产线成熟成套技术装备后,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中材国际公司又成功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5000 --8000t/d级的特大型生产线成套技术装备。2003年起,中国中材国际公司三个设计研究院又成功研发出三种形式的国际最大型的10000t/d生产线成套技术装备。目前国际上已经建成10000t/d级生产线8条,其中有5条是中国中材公司研发、设计、制造和施工建设的,另外全球还有3条即将完工的该级别规模的生产线,全部由中国中材公司承担。根据对已经建成的该类生产线考核显示,中国中材公司建设的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00t/d生产线,其质量、性能、运行可靠性远优于其他国外公司水平。在这一研发创新过程中,中国公司拥有了全部的自有核心技术,从而在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上形成了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 (四)成功培育了优异的市场业绩、高端客户群和良好国际品牌。 截至2000年,中国企业在国际水泥技术、装备市场上的业绩还微乎其微,只能承担边边角角的一些小项目,从2001年12月底中国中材国际公司重组设立到2006年底,该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30%,居全球第二位,预计2007年该公司全球市场占有率可望位居全球第一。目前其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已经遍及北美、南美、欧洲、亚洲、非洲的40多个国家。国际上最大的前10大公司几乎全部成为中材国际公司的用户。正在执行的合同达60多亿美元,2007年底可望超过70亿美元。中材国际公司的市场业绩是通过与国际上最强的各大公司同台竞争取得的。该公司截至目前所承担的所有项目在工期、造价、质量上都优于其他任一国际上的公司。例如该公司所建成的阿联酋联合水泥公司10000t/d水泥熟料线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8条水泥熟料生产线之一,也是中国出口的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0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该项目合同工期25个月,比其他公司相近项目短约1/3; 投资1.57亿美元比其他公司节省投资成本1/3多,同时公司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设备国产化率高达60%,是目前国内出口在5000t/d及以上规模的熟料生产线的最高水平。目前,该生产线已全面通过业主和咨询公司所组织的性能考核,小时产量、电耗、热耗及粉尘排放浓度等指标全部优于合同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短短6年间,中国中材国际公司的sinoma品牌已经成为与已有100多年历史国际最大同行业公司齐名的著名国际品牌。 UCC熟料线项目性能指标考核值与合同规定值对比表
四、问题和建议 (一)目前在国际市场较好的形势下,许多能力较差的公司纷纷到国外承揽项目,结果导致在国际上低价恶性竞争,在国内又到处挖人才、偷技术,不正当竞争严重损害我国行业整体利益,恳请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规范。 (二)我国核心企业已拥有完整的研发体系与成果,有了一定的装备加工制造能力,但制造加工能力仍然不足。特别是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机械加工制造能力愈显紧缺,而目前国内有的重型设备制造企业虽有加工制造能力而缺少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资源,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协助对有条件的企业进行重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产业水平。 (三)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上升,同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大,原材料价格、运输及人力成本不断上扬,在今后几年内我国的经济运行将可能面临高增长率和高通胀率并行的局面。上述经济运行特点决定了我国的装备制造及出口成本将持续增加,装备出口的利润空间不断受挤压。我国的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应该通过持续创新、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强成本控制,以应对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扶持政策,如提高成套设备出口退税率、提高出口信贷贴息率、专项资金等等,支持我国装备研发制造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