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评选:刘积仁、李书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8日 16:57 新浪财经
编者按   本报将陆续推出“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9位候选人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并欢迎前往“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官方网站(WWW.CBLA.COM.CN)投票,为您心目中的商业领袖投上一票。 中国最佳商业领袖的基因(三)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刘积仁:做IT服务外包的领导者 孙琎   3个人发展到现在有1.2万人,东软已经走过了16年。如今,东软已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16年前,东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还是一个大学教授,在几间教室里开始了东软的创业生涯。如今,在公司内部,人们还是习惯称他为“刘老师”。   刘积仁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他曾在钢铁公司工作过4年,也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电影放映员。1986年,刘积仁成了国家培养的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毕业后,刘积仁留在东北大学任教,33岁的他当上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领导东软   当年,东软是创业于东北大学校园中的企业。诞生在一个不被认为可以发展软件的城市——沈阳,16年前的沈阳是一个高科技人才不愿意去的地方,在当地没有支持东软成长的市场,当时中国的资本市场也不发达,根本没有人愿意投资东软做软件。   在没有钱、没有市场、不容易获得人才的情况下,东软开始了创业的历程。刘积仁表示:“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创业的激情,学习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努力使我们克服了对失败的恐惧,勇敢地走向了市场。”   如今,东软拥有员工1万余名,拥有分布在各行各业的8000多家客户。在中国建立了4个东软软件园、3所大学和人才培训基地、8个大区“虚拟总部”、11个研发中心,在40多个城市设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设有分公司。2006年,东软集团又获得快速发展,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   16年来,东软的规模扩大了几千倍,但刘积仁强调,东软的战略核心始终没有变,那就是要通过发展员工和领导力,来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回报投资者。   在刘积仁看来,面向未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大量的“世界办公室”业务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将不仅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也会成为软件开发的大国,同时,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又给中国软件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作为一家为中国社会基础设施和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软件企业,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提供商和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企业,东软正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重要决策   在刘积仁看来,在运营东软的历史中,有几大重要决策。   第一个最重要的决策,是走出校园。当时中国大学拥有的企业大概有几千家,那时候很多的企业都愿意一方面成为大学的一部分,一方面又有企业的特性。   在1991年的时候,刘积仁就果断地让企业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是东软最重要的选择,也就是东软作为一个真正的企业的一种体系,所以也在比较早的时候,东软就引进了外部的董事和外部的投资,在1993年的时候,东软做了系统的股份制的改造。   到1996年的时候,东软就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了,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已经变成一个真正的公众公司,所以就使得影响产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大学文化和产业文化冲突这个问题在比较早的时候得到了解决。   第二就是东软特别注重在资本结构上的调整,在1992年的时候,让员工也成为这个企业的拥有者,当时员工持有了25%东软的股票,一直到今天东软集团还有25%的股权是员工持有的,使员工的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利益很好地结合起来。   刘积仁认为,第三个很重要的决策就是东软集团在面对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作选择的时候,都是并行选择,在国际市场发展的策略和国内市场发展策略的平衡。   比如1991年创业的时候,中国的软件市场并不好,那个时候软件价值很低,那时东软主要选择的市场是海外的市场,1992、1993年之后,中国IT基础设施开始大规模投入,包括通讯,包括电力,包括政府方面,在大规模投入的时候,东软就开始面向中国未来市场进行了很大规模的投入,这样导致东软在1996年之后又从资本市场融了一笔钱,使得今天很多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像保险、电讯、烟草、电力等企业那样有一个很好的份额。   刘积仁透露,事实上很多的策略都是那个时候开始实施的。所以,在整个公司总体的公众化与社会结合的过程中,在国际和国内市场这样一个平衡策略下,东软一直有比较好的现金流支持发展,也以一个特别稳定的态势使这个企业从小一步步变大。   应对挑战   目前,东软70%的业务来自中国本土,30%的业务来自国际。   刘积仁认为,过去几年,全球IT市场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IT服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快速转移,这也导致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特色越来越接近——IT服务正进入工业化时代。   过去谈IT服务时,经常把IT和服务视作一种管理的艺术而强调其特点;而今天谈IT服务时,看重的是服务的质量、服务的成本、服务的满意度。因此,很多从事IT服务的企业,正在使用制造业企业所采取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也意味着东软在IT服务业看到的更多创新、更多有个性的服务、更强的竞争能力,都产生于特别简单的要素。外包的产生,就是因为这样的服务可以通过一种全球化的流程——在任何地方都能从事这些工作,并通过因特网使得这些工作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在这个过程中,东软所要控制的最重要因素,除了成本,还有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细节、安全、人力资源等,这都和制造业相类似。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背后所表现出的制造业特征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国软件和IT外包企业同时面临着诱人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   而东软如何面对软件工业化的挑战?刘积仁认为,最重要的是发展员工。东软事实上要把企业变成一所学校,一个培训中心,使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作出什么选择,而如果作了这个选择,一定要参加什么样的活动。   东软的扩张最核心的是领导力的发展。一个公司可能不太困难找到一二十个最优秀的人员,但是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东软需要几千名这样的中层人员,这是对东软最大的挑战。没有最基层的领导力的发展,就没有整体的发展、没有文化的渗透、没有把技术变成客户价值的过程。刘积仁透露,三年后东软从事软件外包的员工将扩展至3万到5万人。 相关   刘积仁:   1955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毕业于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1988年6月至1989年12月任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教授,1990年至今任东北大学软件中心(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4月至今任东北大学副校长。1993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东软集团董事、总经理,1999年8月至今任董事长,现兼任集团董事长、总裁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书福:“汽车狂人”缔造财富梦想 蒋婷婷   李书福,44岁,出身农家。十年前,当他决定进入汽车行业时,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因此获得了“汽车狂人”的“美名”。十年后,吉利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以及中国第七大汽车厂商。   他的梦想还在持续。他的目标是,到2015年,年销售汽车200万辆,其中2/3出口海外——这将比去年全国汽车出口总量还多出近100万辆。除此之外,他还成立了民营性质的吉利大学,他营造的商业帝国已经雏形初显。   “汽车狂人”李书福   在李书福的博客上,他曾这样写道: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发现与实现有关“新组合”;企业家只有当其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或者说实现了某种“创新”时,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企业家。   追溯至20年前,李书福自做冰箱配件生意起,“创新”的思路就一直贯穿始终,他有时也称之为“闯红灯”。他曾经四次“闯红灯”,有成功也有失败,而造汽车,不过是他第四次“闯红灯”的结果。   李书福第一次“闯红灯”是开办冰箱厂,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不允许,被迫下马了;第二次造摩托车,当时政策不许私营企业经营,结果他成功了;第三次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后来取得了合法化。   造汽车是第四次“闯红灯”,吉利首批轿车自1998年已经生产出来,却直到2001年底部分车型才首次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至此吉利汽车才正式获得轿车生产资格。    英特尔公司的拯救者格鲁夫曾经有句著名格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诸多方面,李书福就有点像这所谓的“偏执狂”。在中国汽车业内,他总是口出狂言,人称“汽车疯子”或“汽车狂人”。   因早年在冰箱零配件、冰柜、铝镁板、摩托车、房地产、生物技术等行业略有斩获,1997年,李书福不顾亲友反对,决意投资5亿元资金进军汽车行业,并抛出一句“汽车不过就是四个轮子加沙发”,震惊四座。   从造摩托车转向制造汽车,李书福面临重重困难:作为汽车制造最核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关键部件,其技术对吉利汽车而言难度太大,因此只能从小型车入手。于是,吉利开始从夏利等汽车公司买来几批样车进行改进,沿用关键部件,工程师们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前脸、内饰等设计,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零部件供应体系。整车制造起步并形成一定基础后,李书福就开始四处挖掘人才,通过各路技术专家加盟吉利,陆续启动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自制项目。   此后,吉利汽车的发展奇迹般地形成了中国“3+6”的汽车格局;其中,面对当时上海大众、一汽丰田、长安福特、东风丰田、华晨宝马这类颇有背景的国内汽车巨头,吉利汽车是唯一一家民营企业。2006年,在李书福这位草根出身的商人领导下,吉利汽车这家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及市场资源的民营后进者,在中国乘用车市场销量排行榜中名列第七,位居东风日产和神龙汽车之上。   “形狂神不狂”   商业领袖是需要一点“狂劲”的,不过,李书福的创业之路证明,他其实是一个“形狂神不狂”的人。   比起国有体制内的企业家,李书福在过去20年间的创业历程中面临的凶险和动荡要大很多。不可否认,在崛起与冲锋之时,李书福这个“汽车狂人”借靠一股“狂劲”,的确为他争获了一片天空;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吉利汽车稳步发展离不开李书福的冷峻思考。   “我们要打造一家百年汽车公司。”李书福不止一次地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要让吉利的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外国车走遍全中国。”——以前他把造车自嘲为“自杀”,而今他已经有底气对世人宣告他的“光荣与梦想”。   目前,吉利旗下已经建成台州临海、台州路桥、宁波北仑、慈溪和上海等多处生产基地,总计年产能超过40万辆整车。海外市场方面,截至2006年底,吉利汽车在海外已建有26家代理商和128个销售服务网点,累计出口近3万辆,出口国家达到40多个。   根据吉利汽车最近出台的2007年至2015年海外出口规划,吉利汽车计划从今年起实施出口“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全球销售80万辆,出口占1/3,即27万辆;到2013年,全球销量150万辆,出口占1/2,即75万辆;到2015年,全球销售200万辆,出口占2/3,即130多万辆。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出口车型将有相当部分是中高端车型,从而一改过去廉价车的形象。按计划,吉利汽车与英国锰铜集团合资的上海英伦帝华汽车,将由吉利控股,并在华投产向海外销售伦敦出租车、一款豪华轿车及两款小型轿车;不仅如此,吉利汽车也通过资本运作,反客为主,拥有英国锰铜集团23%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