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首届中日区域科学研讨会10月20日下午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13:23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日本应用区域科学理事会联合主办、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承办、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协办的“首届中日区域科学研讨会”2007年10月20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以下为下午论坛实录:

  小林洁司:

  很荣幸能够向大家讲这个话题,此外我首先发言的题目是PPP项目的制度设计,那么大家可能会了解到,所谓的PPP项目在全世界的各个角落,最近一些年都有所增长,那么在这个领域,比如说我们在城市的排污的工程处理方面,就是这样BOT的项目,这是在日本就有很多这样的项目。那么我相信在这个方面日本应该有很多的经验,那么我们对于BOT如何的开展,在中国特别是,我想应该会有一定的帮助。那么到04年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到04年的时候一直以来BOT项目甚至出现了很大的增长,这是我们在一个BOT项目排污上面的一个排序状况,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在合作当中我们公司的两个部门能够达到一种协同增效的功能。比如说在中国来讲,我们就有很多BOT的项目,特别是在排污工程方面有很多这样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东亚地区,在东部,在各个地区都有这样的情况。

  那么我们所谓的制度来讲的话,对于整个项目的实施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利用我的报告给大家介绍一下制度的问题,因为制度对于项目实施成功与否非常重要,那么现在来讲,我们的工程项目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比如说像BOT等等各方面所有权的问题,那么我想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就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克服这些障碍。所以我也提出作为我的一个重点来讨论,所以我在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什么样的制度是合适的,我们怎么样来制定我们的制度呢?那么我们如何推动整个鼓励措施,来鼓励更多的相关各方面参与到这个工程项目当中呢?这是我们对于问题一个简单的介绍,一个总结吧。

  首先我的问题就是说为什么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想给大家利用一些事实来解释一下,首先解释我们制度的定义,以及我们制度设计的目标。那么之后我再会给大家介绍一些相关的例子。我的报告里面会有更详细的信息。

  那么首先来讲,我们现在遇到所谓叫不完全的信息竞赛,或者是信息游戏模式。也就是这是一种非常新的一种理念。我可以说是21世纪初才逐渐产生的这样一种新的观念。那么现在来讲,比如说这其中我们有一些不完全的接触理论动态的关系理论,还有模型。也就是说,如果大家能够在近期关注相关的讨论的话,大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新的理念的提出。所以我就不知道我们这个东西大家是不是非常了解了。

  那么为什么我们提出呢?因为我相信很多的数字来讲是非常令人头痛的,所以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难免遇到很多的数字,在这个方面由于数字的不完全会给我们工程造成一定的障碍,这是我们对于制度的一个定义,我在图上给大家列出了。另外我们这里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我们可以从一些障碍来解释,或者是限制因素来解释它。

  比如说有法律、有规则、有监管、有合同方面的,那么这是我们遇到一些基本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相关的一些东西。目前来讲,我们制度的理解,以及越来越广泛了,同时讨论过程当中也有人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说现在的话,我们也希望能够提出这样一种框架,比如说其中可能甚至会包括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差异,一些理解做事的方式不同等等,这些都是在讨论当中应该被涉及到的。希望能够进一步的使我们制度的定义的解释更加的完善。那么对于我们制度设计的一个作用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我们引用了威廉姆森说的一句话,那么他说制度的设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非常有成本效益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克服或者说避免所有潜在的这些危险,所以我们这里提到了合同的重要作用。

  那么给大家简单说一下,大家可以看到制度的重要性,特别是我给大家举一个合同的重要作用来阐述我们制度的重要性。为了我们能够实施我们的项目,为了能够很顺利的实施项目,可能两个人,可能甲乙两个人正在讨论如何实施这个项目,如果做他们这个项目,工作A、工作B、工作C、工作D,他们讨论可能要做这么多事情。可能比如说里面会签合同,可能还会有其他相关的购买这些的东西,这些内容在里面。那么当然他们可能朋友,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的话,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其中会出现这种机会主义的行为。甲和乙谁都想在里面获得更多的好处,即使是朋友也会如此的,所以这样可能就会产生问题。 所以我们这种双边的承诺,这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亲兄弟还明算帐呢,所以你没有一个很好的合同,那么就没有办法保证你的事情能够进一步的做好。那么最后他们能够达成合同,现在就出现了图上的,他们比如说达成了最后的协议,那么最后就可以实施了。可以根据合同来实施,这是我们项目顺利完成一个重要的保障。那么这是我们合同的最典型的结构。我们合同的结构可以分成完全和非完全两种类型。那么从图上可以看到左边的是一种完整性的合同,右边是非完整性的,什么是完整性的合同呢?比如说你有一些提出的条件,需要做出的承诺义务,还有如何来执行,来完成合同。比如说我们对于你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明确的写出来,特别是对于大的项目工程来说,这样的做法尤其显得重要。因为没有合同在里边约束,没有这些约束的措施,那么没有人会老老实实来做事情。

  比如说就好像建大坝一样,我们需要很多的建设的工作,需要很多的材料在里面,那么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办法做成。那么另外的话非完整性合同,是说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约束的条件,唯一不同的就是里面提到所有权的问题和进行重新的调整,我们知道所有权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保证了我们这种合同,这种类型合同的一个顺利的实施,那么我今天想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我想把我的重点讨论放在所有权这个结构上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这张照片大家也会很好理解了,这是决策过程,一体化的决策过程,我们从规划,从汇报开始,设计,建设,最后到运营维护,会经过很长的时间,几年的时间,所以会有不同的,甚至很多数,很大数量的相关方在整个合同当中,所以你可能刚才用那种完整性的,或者是封闭型的合同就不太容易了,需要比较灵活一点的模式。

  也就是说这就是非完整性合同的一个精神,一个需要所在。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做了一些研究,我相信由于是在大的工程当中,人们还是对这种合同非常的感兴趣,因为它的效果还是非常的好。它的架构来讲,主要有四个重要的部分列在这里,首先是我们最初合同的结构,然后变化,风险评分,还有正在解决的机制,这是最重要的四个环节,就是这四点都做到了才能保证这种合同能够很好的实施。首先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可能牵扯到风险和风险分担的原则,首先我们签合同的双方,或者是相关方应该评估并且很好的控制我们大家都能够承担的风险在哪里,第二个原则就是说如果任何的一方,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接受,或者是能够控制这个风险,就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控制风险,那么整个相关的这些各方就能够很好的承担相应的义务,同时也保证整个合同能够得以很好的实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一些风险,我们知道所有事情都是由人来做的,那么只要有人风险就是存在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些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缺陷,可能由于人的行为道德方面的一些缺陷,可能会在里面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也是我们出现风险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选择上出现了错误等等都可能会出现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样的话都是我们需要在做这种非完整性合同当中需要重点注意的东西。当然大家都理解这些所谓人的因素是什么样的,我就不再做过多的解释。那么所有这些应该是这种合同的一个基石,基本的状况。

  所以我们下面来看一看中心的一个中心点,我们在谈到这种PPP的项目里面,我们应该决定在一个项目里边,也就是说,在公有和私有合作的过程当中,应该给私有部门多大的这样一种权利,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应该考虑双方应该各出多少钱,所以钱的这个问题也一定要谈的非常清楚。所以我们下面就来谈一个问题,就是说分权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双方权利分配的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利益分配的一个问题。当然了,这也是一个不断平衡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另外的一个教授也是来自日本的,他今天也出席了,他其实在这方面也写了一系列的论文来谈这方面,就是分权的一种问题,也就是说,把你公有部门的一部分的一种职能转给私有部门来做,那么我们很多教授在这方面写到类似的一种文章。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你如何来处理呢?如何在合作过程中增加你的这种竞争力,使双方的合作能够有一个非常好的声望,还有一个第三方的参与等等。在我的论文里边,我就是谈到私有部门金融,有是整个财政和它的动力的一种原因。这也是和BOT的这种做法,那么在中国这种BOT的做法也是非常普遍的。在日本也是非常普遍的,比如说我们可以举一个合资企业的例子,那么合资企业的例子,就是说可能有几个参与方,比如说双方的企业来创造一个合资企业,另外还有金融机构对这个项目的支持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边在一个合同里边,可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一个项目其实是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那么在我的论文里边,我还谈到了,就是说双方的一个责任和义务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涉及到权利和义务,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双方在合同里边责任的一个问题,所以责任一定要明确,否则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比如说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这个公司就有可能会破产,或者是有可能会资不抵债,有可能会负债。所以我们叫做有一种有限公司,或者是一种有限的一种责任。蔽日说我们一个国家它可能会发行,比如说国家债券,那么有另外的一个公司,它可能买了很多的这种债券,可能它到最后,就是资不抵债。银行贷款也是如此,如果你的钱贷出去以后,很多出现了不良的贷款,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讲还是非常有风险的。这就是说在项目过程当中也涉及到买方和卖方的一个问题。

  那么我们再谈潜在的风险之二,也是涉及到双方的这种责任,我们把它分成两个责任,第一个责任就是准备阶段的一种责任,还有维修阶段的一种责任,第二个阶段就是降低成本的一个过程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的人可能就从市场里边退出了,比如说公司的员工他经常出现跳槽的问题,他在跳槽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带走了一些公司的精英,可能这个员工在以前公司里面接受过一些培训,然后他又跳到了另外的公司,这样会对原来的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损害,所以我们分成两个阶段,所以这是一种长期的合同,比如说和员工签合同的时候也一定要签的非常的长远。这样也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内部化的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有一种长期的一种合同。这也是涉及到这两个阶段,我们刚才讲了是分成两个阶段。

  比如说一个项目里边有的人可能是负责运营的,另外一部分可能是负责维修的。而另外一个部分可能是负责质量的,他们都做了分工。这是第一阶段。那么到了第二个阶段,可能出现整个的运行不良,公司甚至到了破产的边缘,1997年时候有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很多公司破产,很多的设备就被遗弃了,这是在东南亚是这样的例子,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出现了这样的,菲律宾,都出现了这样一些例子,很多设备人们都遗弃了,很多的建筑项目就不建了,很多就停工了,工人就遗弃了这些设备,当时金融风暴早车了非常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对金融风暴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心灵的一种记忆。所以签合同的时候合同一定要签的非常的长远。我们下面涉及到目前一种银行的存储体系,还有项目一种现金流动的一种问题。整个现金流动对于一个工程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整个的这种存储体系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所以这也是我们谈到了一个对信息不完全之下的一种合同,我在这方面也是开发了一种模式。

  首先我下面接着讲另外一个议题,讲整个存储体系的一个介绍,下面就是讲如何来有一种激励机制,那么接下来我对模式做一个总结,我们看最后一张幻灯片,在这个上面我们讲到,在未来我们其实还面临各种各样没有解决的一种问题,我们在这个方面对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做了一些调查,我觉得这些问题对中国目前来说,比如说BOT的项目,金融项目,合同的这些项目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未来中国的这些,比如说合同的数目,还有这些争端也会越来越多。随着它经济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我们还是要设计,而且对一个项目设计非常好的一种运营和设计的一种模式,这是从实际的角度来讲,我们从理论的角度来讲,我有一个同事他现在也一直和我谈,就是说要进行一个新的,就是语言经济方面的一种研究。包括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还有机构的互补性的研究,而且他还会对这种不同国家之间机构进行一种对比的研究,所以他将会开辟一个新的一种研究的领域。

  那么昨天我也是和他在一起就进行了这一方面的讨论,比如说伊斯兰的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的问题,在我们探讨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个人说到,探讨了伊斯兰的这种文化,伊斯兰国家的法律,还说它这个合同的制定和它对文化的一种关系。然后还说了伊斯兰的做法,还有日本的做法。所以我们有一种对比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进行研究。但是人们说,日本和伊斯兰的文化其实是非常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那么他们在签合同过程当中,因为伊斯兰有自己的一种规划,有自己的一种文化和信仰,日本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和企业模式,所以他们从根本上来讲都是不同的,那么这对我们的研究也注入了一些新的观点,注入了一个新的角度。所以刚才我们在合同签署的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种对比的研究。我们讲双方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甚至有人讲了伊斯兰和西方的文化是有冲突的,所以我们进行这方面的一种概念的一种研究,所以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的深化。所以让我们了解,我们这种行为的方式。 我的发言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主持人:

  非常感谢您精彩的发言。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

  我有一个问题,您刚才谈到了签合同的时候要涉及到一些文化背景的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把这个文化的因素融入到这种PPP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就是在您的理论里边是如何架构这一方面的事情的?请您详细来谈一谈。

  小林洁司: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重要,非常好。我刚才在进行发言的时候,最后一两点谈到公有部门和私有部门PPP的项目,我想文化冲突的问题,其实任何一个国家它在签署合同的时候,都是和它文化是相关的,而且它也不是隔离的,是和世界其他的一些项目都是有关联的。而且我们在签合同的时候,签合同的这种双方他们也都在扮演一种类似的一种角色。而中国可能也是这样的,中国和日本都在担当同样的一种角色,当然每个国家它的结构可能略有不同。你比如说我刚才给大家举过这种合资企业的一种例子,那么合资企业就涉及到在一个企业内部的一种和谐相处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结构的问题,所以合资企业是一个例子。就是说能够把文化因素和合同的因素融合起来,合作关系也融入起来。

  所以我们讲这种企业的结构也是融入了文化的因素。所以我刚才讲了语言的过程中,人们认知的过程当中,概念的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结构的重要性,文化结构的重要性,这涉及到很多的事情,方方面面的事情。当然很多事情也是悬而未决的,并没有明确的一种答案,但是很多问题都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的研究,谢谢。

  主持人:

  谢谢我们小林教授的演讲,因为时间有限,我们这边的问题就提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那么下面一位发言人是我们的李京文教授,李京文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中央财大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他讲的题目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好,李京文教授您请!

  李京文:

  谢谢。尊敬的杨开忠教授,藤田昌久教授,各位教授,各位专家学者,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参加我们这次首届中日合作召开的区域经济科学研讨会。前面几位专家教授的讲话都非常好,给我得到很多启发,同时我也做一个简短的发言,发言的题目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讲四个问题,个问题是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这个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特征,与此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迅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开放型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是人们在追求成本下降收益增加过程中的一种制度选择,经济全球化通过产品和资源要素的资源的流动和整合,得到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全人类的福利水平,各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差异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础。目前六万多家跨国公司和遍布全球的40万个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服务的技术创新也明显的开始全球化了,社会、生活方式等等方面也显示出日益全球化的色彩,全球化过程当中的主要特点,第一,贸易扩张,第二是资本流动,第三是新技术不断的出现,在这三个潮流上面,全球化的越来越扩展,越来越深化。而后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辰、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一个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参与市场激烈的全过程,发展区域经济整合,以区域的竞争力面对国际市场竞争里的挑战已经是一种趋势,目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南美共同体等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范围越来越大,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体化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利于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扩大了市场,促成了国家以及经济联盟各个成员国和世界经济增长。

  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最终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的阶段,另一方面区域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表现,新经济和传统经济之间深层矛盾的一种显著,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手段,产生两种效果,一个是贸易转移,另外一个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本的相互渗透,再加上产业国之间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进一步的深化,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的生产和贸易的发展。 简单说一下几个世界的趋势,当然几个问题还很复杂,要研究还得专门进行研究。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回顾。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大国,自古以来,各个地区的发展就很不平衡,有些地区早就比较发达,有的地区长期比较落后。到20世纪中,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区域经济表现为沿海地区,主要集中中国经济的主要部分,内地,内陆,东莞,西北和西南,还是比较相对落后。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因此,如何处理各地区的发展差距,就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家十分看中的重大战略问题,1956年当时我们的国家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在他所做的《论十大关系》著名讲话当中,提出了十分重要的一些见解,指出要处理好工农业之间的关系,新种族之间的关系,以及要处理好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当时在实行计划经济,苏联援建了156项重点工程,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在全国各地把156项重大项目在全国做了合理的配置,这些配置成为以后各个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基础,60年代初,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三线建设任务,沿海的部分企业也开始内迁,促进了内地各省市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大发展,大大改变原来工业生产里过分集中于沿海的经济布局。

  但在随后的十多年里面,由于把沿海和东北看作前线,因此投资很少,使得区域的经济,特别是有的老工业经济地区的经济有所萎缩。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和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扭转这种趋势,1978年末,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在区域发展下,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将发展重点放在东部沿海地区。也就是说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首先在东南沿海建设五个经济区,后来到80年代末,又决定把其南开放,把它建为一个省,成为最大的一个特区,在此基础上又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在特区和城市实行特殊的政策,促进了这个地区的大发展。

  90年代初又开发浦东新区,并且推进演讲开放和沿边开放,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的快速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各地区的经济都有显著的提高,到了06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惯犯汇率折算是2.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但是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的GDP总产值已经超过了两千万亿美元,总量是占了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是1750美元,进出口成为世界第三位,在这个过程中间,中国的各个经济,各个省市区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部沿海地区,比如说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1978年上海的GDP是272亿人民币,到90年就成为756亿元人民币,01年成为4950亿元人民币,04年变成7450亿元人民币,产业结构有很大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比重大大提高,又比如浙江作为全国率先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地区,改革开放20年以后,社会经济各项事业令人取得初步成就,04年浙江省GDP突破了亿元大关,比如说广东省它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发展也特别快。

  1985年,广东省GDP突破五千亿大关,01年是全国第一个GDP土地万亿元的省份,05年又提升为两万多亿元,目前东部沿海经济区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起飞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人均GDP已经达到两千到五千美元,在这个地区已经形成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几年来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完善,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经济增长加快,利用外资水平明显加快。纵观国内各个地区的情况,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各具特点的几大边界区,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海峡两岸经济圈,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等等,还形成很多小经济区,或者是城市群,比如说辽中南的城市群,鲁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等。

  第三部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展望。第一点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区域经济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其中表现在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分工格局的演化,外部力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的情况,外国直接投资对投资地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广泛性,第二,层次性,第三,区域性,第四,多免刑,第五,差异性,外国资源投资大量进来的情况下,各个地区区域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国家,在海外公司加大在中国投资,产业转移速度的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影响到中国现有经济区域分工格局,目前在航天工业,数字电视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这一部分和部分生物技术工业,比如生物制药整理,有可能从发达国家处于分工状态,都是工业制成品,由于物价价值低,在中国国内由于区域经济和科技实力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接受国外转移产业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也很不一样,使得中国区域间原有的资源分工格局逐渐淡化,而以技术着重运行的水平分工格局逐渐占据优势。第二点,影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种商业要素逐步向优势地区集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经济权利的增加,为了增加本地财政收入,巩固他的加工业不受外地产业的憧憬,采用种种的行政手段,构筑贸易繁多的贸易壁垒,建立各种关卡,禁止限制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有的甚至采用财政信贷价格,奖惩等经济杠杆来保护本地的产品。对地区资源技术人才和商品的出口进行垄断和封锁,由此就诱发了各种资源大大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和贸易摩擦,形成所谓的诸侯经济,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统一市场的形成,导致全国区域经济市区的混乱,后来不得不实行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这个也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到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人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实现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强化中央的宏观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产业结城市和空间结构一体化上,而且体现在生活形态和消费形态一体化,乃至于对政府调控和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下,这个意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地区等等一体化将会进一步的加快,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地区之间的种种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人口流动也开始加剧。一些农产品产品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失去工作,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特别是沿海大中型城市地区,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追逐利润的趋势不断的强化,在原来的地区和大中型城市地区。由于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比较好,企业竞争能力也比较强。它的投资汇报率一般也比较高,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资金,本来他们缺少资金,但是他们这些资金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比如原来是像贵州、云南这些地方,本来资金紧缺,他们还到海南去投资,到深圳去投资。

  这种中西部地区,以及农村地区资金向大中型城市流动的趋势,会进一步得到强化,虽然这种资金流动可以加快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提高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也会加剧区域的二元化结构,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像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大中型城市转移集中,而有些地区就越来越落后,这样进口产品,关税逐步的降低,进入中国的中国商品和外国投资都会所增加,这样国内市场的竞争会进一步的家居,会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适当竞争的国际化和产业组织的改革,将促使中国产业布局逐步由分散走向集中,各种生产要素被优势企业集中,在家电、汽车、机械、计算机也遇到这种,加工行业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可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世界各国间依存度加强与经济全球化相半生的区域集团化趋势也在加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及其格局不断变化,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新趋势、问题。 第二点是改革开放中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经济加速发展,中国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地区,进一步扩大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和他们的差距,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比如说经济发展速度,西部地区的速度适宜,99年是1:1.43,2000年是1:1.57,GDP2002年西部大体是六百美元,东部相当于1700美元,东部为西部的3倍,面对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来科学发展观来发展中国经济,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调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在这些调整下面首先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然后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后来又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综合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其实工业基地以外,还有山西、重庆,同时地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形成了东中西经济三个大块,它们互联互动,优势发展的新格局。

  经过最近几年努力,第一是西部地区投资大,1998到2002年,在国债投资和带动投资上面,四年一共就投入西部7000亿元,建设五大标志性工程,就是生态管理建设工程,西气东输的工程,西电东送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这些工程进展顺利,开始改变了西部落后的面貌,此外铁路高速公路,水利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成都,西部的城市建设也进展比较迅速,产业结构加速调整,西部和省市区经济发展速度,最近几年超过全国增长速度。在中部崛起方面,中部五省都是农业大省,占重要的地位,矿产资源很丰富,是我国原材料水能重要的生产和输出的基地,中部地区的教育发达,人才众多,加上区位优势,中部五省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几年人均GDP都已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创新和改造传统产业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新中国经济发展是从创建老工业基地开始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不但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源、原材料和机器设备,还输送了大批的人才技术和经验,但由于设备老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历史包袱沉重等原因,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落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的形势,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正确决策,这两年已经开始见效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的工业已经正在复苏。

  现在已经形成这几个主要经济区今后将继续加快发展,形成割据特色的互联互动互联互通的局面,形成中国经济空间结构中的支柱,三个经济区是东北经济区,是成为最主要的一个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现在这几个经济总量已经是中国全国经济的主要部分。珠三角也在发展,珠江三角洲,或者是大珠江三角洲,这样的情况下南方的经济将会进一步发展,形成一个东中西互动之外的另外一个三角洲,就是南中北部的互动关系,环渤海经济圈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和河北曹碑店的开发,华北经济区也将有一个大发展,成为中国的能源重化工和重要基地,金融和物流中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今后中国经济区域发展,第一个是这三个重要的大经济区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支柱。

  第二个特点,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将与世界主要经济区,像欧洲经济区,美国和北美的经济区,南美经济区,和非洲、澳洲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同时中国还将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逐步构建亚洲自由贸易经济区,包括东北亚经济区,强化与东盟的经济联系,加强10+1的体系。同时要加强上海会议成员国的经济联系,与俄罗斯、东欧、中亚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将进一步发展构建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也是跟广西、云南和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在一起,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北部湾经济区,同时要发展福建,以福建为一侧和以台湾为一侧的海峡两岸经济区,和互动互助,合作共赢新的经济格局。

  再一点是中国区域经济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各省内部和跨省市的经济合作,形成小而特的经济区和城市群,这方面主要是在一些东北,在辽宁,在山东,在河南,在武汉,在四川,都在逐步的构成一些城市带,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也就是资源进一步集中,在这些经济城市群之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取得很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第一是区域分工和合作问题,促进我国区域分工与合作,以下两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第一,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地区竞争优势,使各种区域都能在区域分工合作格局中增加利益,第二,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地区产业结构,也就是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的过程,各地区优势产业培育和发展,不仅取决于地区的资源禀赋,而且取决于竞争力和形成竞争优势的加强。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决定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充分条件。

  因此,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比较优势,就决定了所有地区之间,一方面有分工,另一方面有合作,但是另一方面又有竞争,所以这个里面竞争中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我们国家地区间产业分工格局,随着不断的变化,今后沿海地区进一步继续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和高级先进加工制造业基地,而中国西部地区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将进一步的强化,从城市规模看,一般性的制造业产品逐步向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新技术产业,大企业,或者大公司总部,以及研究和开发机构将逐步向大城市,尤其是地区周围城市转移集聚,建立产业分工格局将由传统的部门向部门间的分工,逐步向新型的部门的产品分工转变,因此跨区企业兼并重组的不断推进,大公司,大企业出于成本和市场销售方面的考虑,将在不同的地区建立不同甚至相同的分支机构,成为多分支机构的企业,在为了发展过程当中,这种跨行业混合型的连锁经营的多分支机构企业,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主体,从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面对资源的约束下,竞争成本的集聚上升,纷纷开始寻求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大市场理论的推动下,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以国家为整体,为了增加本国成本经济实体和国际竞争力,都在吸引更多的资源,建立更大规模的市场,并且和其他的国家经济体实行优势互补,而且和其他相同的国家进行更紧密的多边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补充,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进行经济资源整合,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中国正在往这个方向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区域分工和合作,需要采取这两方面加强努力。第一,加快技术进步,培育地区竞争优势,使各种区域都能在区域分工合作格局中增加利益,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方面是区域合作,要不断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无论是欧盟共同体,还是以及我国的半珠三角地区合作和发展都突出表明,区域合作经济是区域之间能否顺利进行合作的关键,由于区域合作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束缚,因此区域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正在摸索,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没有完成规范化的合作机制。所以区域合作要讲求一定的原则和条件,双方,或者是多方都要遵循和坚持一定的原则,共同遵守约定条件下面进行互为的合作,区域之间必须有良好的运行机制,各地政府必须优化这个行政区域化的观念和弱化行政政策的限制,而要强化经济全球概念,引导区域合作创新的机制,从而能够统筹规划,加强区域资源的协调发展的能力,解决各自为政,低层次重新的建设,恶性竞争的问题,在这方面正在摸索经验,正在逐步的促进。

  第二是城市化问题,要促进都市圈或者是城市群的发展,我们21世纪正在成为城市的世纪,当前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等等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旋律下,城市圈和都市圈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长三角城市群崛起,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城市群的发展不仅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亮点,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所以随着我们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既面临着改变由粗放型的经济发展,走向集约型道路的需要,由于城市群都又是我国有限资源最大范围内实现配置为优化,所以城市群和经济圈,及其内部及周围的内部发展具有辐射和带动能力,因此现在中国在处于大力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圈的阶段,在许多省市正在加速发展。

  第三方面,加强产业群发展的问题。过去比较强调大中小型企业的集群,现在还要促进中小型企业的集群分布,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使可以区域充满生机,有效企业的权利作用更加明显,所以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合作竞争,共享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周边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而且还能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增强竞争力,所以我国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比如说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电子产业集群等等,虽然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但是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选择一些具有该强经济的区域,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还要发展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要加强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产业集群所需的市场环境。要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为产业集群化,吸引更多的企业自发的聚集起来。建立集群内企业,一些企业科研机构在长期基础上合作的稳定关系,包括集群制度管理创新,还要发展区域创新网络,就是在长期正式和非正式交流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系统,这些工作的推进将会区域经济进一步的稳定发展。

  所以为了实现经济区的建设,这些工作都需要加强。

  再一点是要发挥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政府要建设的区域优质交通运输系统,要培养良好的物质基础,要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给创新型企业提供优惠的条件,要奖励重大技术创新,鼓励产学研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加政府和机构对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要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将不同形式,不同体制的资源纳入创新网络过程当中,通过网络组织的运行,实行对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通过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对话和合作,培植企业地方根植性。

  最后一点,要按照政府最近提出的,按照地区特点划分各地区发展的种类,这个方面上午杨秘书长做了很多详细的介绍,这个方面我是参加一点研究,就是在05年的时候,就是上午杨秘书长,他当时是司长,是详细规划司的司长,当时是他提出来的,确实是他首创的,他提出来以后,他当时给中国工程院下了一个课题,就是怎么样构建按照各地区特色,构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这个题目。当时交给了中国工程院,委托中国工程院来做重大咨询课题,中国工程院看这个课题也比较复杂,不太好做,不完全是工程的问题,当时就确定了由工程院的院长徐院士,就是现在的政协副主席,由他来和我负责干这个课题,当时因为徐院长工作特别忙,他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就把这个事情交给我,让我组织社科院的一部分同志来承担了这个项目。

  我们开头思想不太通,就跟今天杨秘书长讲完话以后,有一位学者提出问题的一样,当时我们说哪个地区也不愿意被划为限制地区,禁止发展地区,我说都要愿意作为优先发展地区,怎么办呢?将来我们得研究怎么能够交得了差,后来经过杨司长,把这个思路给我们讲完以后,我们后来逐步的研究,觉得确实是一个好主意。就是根据现在开发的情况看,把区域分成了这几个,我们要按照各地区的人口,人力资源,知识创新等等,基础设施,交通通信等情况,市场消费状况等等,我们把全国分成了个地区,做一些定量的分析,按功能来区域划分。我们事实上划了一些,不过这个事情正在发改委进一步的在做,这个事情应该说非常好,但是困难很多,在下一步跟各个省市见面时候就很困难,各省市都要在争自己谁优先发展,或者是要给予继续发展,继续开发的策略,而不太愿意被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区域,不愿意做工业发展,也不愿意做农业发展区域,这方面的矛盾挺多,所以这个工作今后需要各方面共同来做,恐怕也需要我们学者们共同参与,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我的补充这么一点情况。更重要的是将来看国家发改委发布最后的研究的结果。我想中国区域经济在今后肯定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会成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力量。所以我预祝我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取得成绩,也预祝我们区域经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预祝我们中国的区域以北大为首的区域经济的研究协会会得到新的发展,新的生机,也感谢日本朋友们今后把更多的有关方面的经验传播给我们,我简单说这些,讲的不好的,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正。

  谢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李教授您的发言,您讲了很多中国的情况,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请问的问题尽量简短。非常感谢李教授您的发言。

  接下来我们有20分钟的茶歇,谢谢大家!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继续我们的会议,今天下午的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北九州市立大学的井原健雄教授,他今天谈论的主题是东亚产业结构和物流的最新变化,亚洲国际投入产业表的应用。有请井原健雄:

  非常感谢主席您的介绍,我今天谈论的是东亚产业结构物流的最新变化,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应用。我的这个论文是我和我的同事(日文)先生一起来写的一个论文,我们都是来自北九州市立大学的教授,所以我就代表我们位来讲我们的论文。

  我们东亚地区是受到关注的一个领域,刚才田教授也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今天上午有一位教授谈到了一个(英文)和(英文),就是经济联系和知识联系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在知识和物流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实体的交流,一方面是知识的交流,所以我们看这个论文主要是看讲东亚产业结构和物流的最新的变化,尤其是在东亚地区,我们在日本的北九州市立大学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东亚这些国家在过去一些年,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也出台了很多的措施,尤其是在物流方面也有一些最新的进展,在物流航空的行业有更大的变化。

  首先我是简单的来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些观点,然后第二部分我会讲一下输入和输出的分析模型研究,第三点,我讲一下东亚区域研究的一些问题,第四点,我会讲一点结论。

  首先我来讲介绍,那么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关注东亚的区域经济呢?因为东亚这个地区在过去的一些年经历了非常大的空间结构的一种变化,空间经济的一种变化。这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这里边应用了很多投入产出表的应用,来分析它的物流和产业结构的最新变化。因为我们研究亚洲的国际投资和产业比较的这种应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方。

  那么在东亚这个地区,它的生产基地和生产的网络也在不断的扩散和不断的完善。所以我们就不可能在依赖这种传统的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了,所以我们要采用一种最新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在亚洲,东亚它的这种经济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就希望我们在投入产出表的应用分析方面,有一些新的调整。在东亚地区的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互相的依赖性也是在越来越增强了,包括在东亚国家跨国境之间的这种物流等等这方面加强。

  比如说日本和它周边国家的这种经济来源也越来越密切,比如说这些港口的建设,还有空港的建设,整个物流的变化,也都出现了一些最新的进展。因此,在我这个论文里边,我需要来重新考虑一下传统的这种投入和产出的分析方法它的局限性,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传统的投入和产出的方法它的适用范围,然后在政策制定方面的一种适用性。

  我下面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模型,就是IO分析它的这种历史背景,那么这是一种对比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首先它是从1941年在美国来兴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二战以后开始演变的一种方法。我是1940年出生的一个人,所以我基本上现在就70岁的样子。所以这种方法它的历史是将近60年的历史。那么这种投入和产出的这种模式方法,我刚才讲了是从1949年开始兴起的,从这种投入产出方法之后的60年经历了非常多的这种变化。这里边包括很多系数矩阵的一种分析的方法,还有经济相关性的一种研究,在这方面很多学者推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式来研究区域经济。

  这个模式在全世界是得到广泛的一种应用的,那么为什么这个模型得到了这么广泛的一种应用呢?是因为它不光进行定量的研究,而且也进行一种定性的一个研究。所以这种定量的研究和定性的研究的结合可以建立成一个非常好的一种结构。而且它也可以给这个政策制定者提供一种非常好的借鉴。

  所以这种IO的模型,同样也可以贯彻在技术领域,另外也可以给决策制定者提供非常好的一种借鉴措施。所以我们讲,一共这里边有三个矩阵,有IO的这种模型图,这是一个交易的一种矩阵图。这是第一个矩阵。第二个矩阵,就是说是投入,投入系数矩阵,第三点,是产出的这样的一种矩阵。所以从一个非常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我们IO的这种模式,可以应用于定量分析,也可以进行一些分析性的一种研究,能够把以前这样的一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更新。

  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一些理论假设作为基础的。那么这里面有一个定义,第一个就是说不断的对于规模的一种返回这样一种模式,第二个模式就是一种两面的一种复杂性的模式,第三个模式是一种固定的生态技术模式。所以我们对这种观点可以来进行一下评判。那么当然很多人对这种观点它是提出一些质疑的,他质疑的观点就是说他可能有一些统计数据方面其实并不是特别精确。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它其实就是说可疑的。这是第一个批评的观点。第二点,就是有很多研究者认为,它的这种普及数据不够精确,所以在实践中这种模式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第三步,很多研究者就认为,它整个这个前提不是特别的兼顾,也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我们下面来讲一讲这个理论的局限还有适用范围,这种投入和产出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基本的,一个非常有用的一种理论框架,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当然了这个理论也经过了很多的这种演变,它最开始是从平衡理论来发展的,后来它也取决于一种非常强的一种技术的一种假设。所以我们讲这个技术模式它本身是有自己的局限的,所以这种投入产出模式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用性,比如说现在我们在搞研究的时候都用电脑搞很多的这种模型研究,那么电脑的这种模型研究也是从这种投入和产出模式发展而来的。

  在这种应用模式的过程当中,我刚才讲了,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计算机的平衡模式设计的过程中,很多的科学家他都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模式,包括(英文),还有(英文)教授,还有来自德国的(英文)教授,那么有东欧很多的科学家,他都对这个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比如说有一个(英文) 教授他就提出了一个模型,而且他发表了一个论文,也就是说认识到了东亚国家要应用这种CCE的这种模式来研究东亚国家的发展。我们讲从传统的这种方法它的应用,它可以有两个方面,第一,就是说深入性的研究,要加强这种传统的这种投入产出和模式,第二个就是要对它的内容进行深化。这样能够对这种传统投入和产出模式来进行一下最新的一种更新,因为我们知道这种投入产出模式,它产生于工业时代,但是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所以我们要对它进行不断的一种改进。

  所以在这种跨国境的一种问题,比如说物资的流动、人员的流动、贸易的流动和交易的过程中,我们在这种模式开发的过程中,尤其是这种多边的模式,我们遇到了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除了投入产出的模式,我们还需要应用一些最新的模式,比如说空间结构的模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比如说中国它以前是粗放型经营的一种模式,现在它在区域开发里边更加强调这种集约型的一种经济模式。所以日本的学者(英文)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所以我们现在更加关注这种空间的经济模型。所以我们应该把这种空间应用的一种投入产出的方法应用到中国的研究当中,这是第一点。

  那么另外一个方面,在目前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强,那么跨国境之间的这种贸易也在加强,很多的这种跨国公司的数目也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在东亚更是如此。所以正是由于这些跨国公司的出现,导致了跨国之间的贸易量的一个不断的增长,而且这也是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驱动性的一种因素。所以我们在研究国际贸易的过程当中,应该从一个网络的角度来研究东亚国家的一种国际贸易,包括这里边还有很多的中间的环节。所以从这种宽泛的意义上来讲,这种投入产出的模式,这种IO的模式可以应用于研究国际贸易,事实上很多的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类似的一种研究。

  那么最近我有一个亚洲国际的投入产出表格,2000年的一个会议,而在2006年它也是在最新的一期杂志上刊登了这个文章。下面我来讲一个能够把区域之内的一个IO表和国际的一个IO表来进行一下对比的研究。那么现在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一个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升,而且它的网络也在不断的扩散。所以这种传统的方法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的一种发展趋势。所以很多国家他们在国内都面临自己的一些问题。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开发一些新的一种模式,在传统交易的过程中,能够研究东亚国家的一种发展。

  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觉得最有用的一个研究工具,还是这种IO的表格。随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随着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型经营,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现代模式的一种融合,我们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一种模式,能够把区域内的发展和区域间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为我们的这种学术研究,我们把它整个的模型对它进行简化,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然后我们开发出了一个集约型的发展和集约型的一种模式,而作为我们一种空间经济学的一种研究,我们进行了如下的一种工作,那么第一点我们调整了我们工业方面的一种理论,包括这种投入和产出的这种模式图,而且我们还把这个区域进行了一下细化,比如说在东亚分成了很多的国家来进行研究,这是第二点。第三点,我们进行了区域性的或者是国家的这种一体化的研究,做出了国际的投入和产出表格。比如说我们选择了日本、中国、韩国、美国这些国家来进行一个重点的一种研究,来研究他们的国际贸易和物流。第四点,我们对贸易的系数来进行了一下研究。

  好,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在东亚的情况下,我们在国际的IO表上我们看到亚洲地区的IO地区表,地区的IO表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在东亚包括台湾、香港、菲律宾、美国等等这些地区,我们已经提到过了,我们从一些跨地区的交易来判断的话,我们看到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还有美国做出了清晰的比较。此外,我们看到了日本它有几个部分,比如说按照其中的这些指标分出不同的类型,所以从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还有九州是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区域代表我们跨地区的对外贸易的交流,中国、美国、韩国,那么这个矩阵是代表的是国际的交易,国际的贸易。这表示是国际的IO表,这是在地区之间的,这是在国际之间的。那么我们做这个工作就是要做一些比较和估计。

  看一看主要的贸易国家,比如说像美国、中国、日本,还有东盟的国家,那么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到,有从日本来的出口和日本进口的东西来进行了比较,那么这是这四年的一个比较的情况。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在04年的时候,中国成为了日本最重要的国家,那么主要是从贸易方面,所谓贸易包含了进出口两个方面,所以从日本的角度来看美国仍然比中国还要大一些,可是我们如果可以看进口的话,中国还是在这九个国家当中处在了一个领先的地位。所以这些数字表示的是在随着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从60年代到63年代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取了中国、韩国、日本这几个国家作为例子,大家可以看到,首先日本的经验作为一个过渡形的经济,特别是从过去的那种加工密集型到现在知识密集型经济的过渡,那么这个曲线就表示的是日本的一个发展的状况。

  另外一方面这是韩国的曲线,然后这是中国的曲线。所以中国和韩国和日本做研究的话,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和中国的增长率都非常的快,特别是韩国在确定80年增长的最快,即使是到现在来讲的话,韩国的增长率还能够达到一定的量。那么中国是在相应的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我们可以归结为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功效,中央政府制定一系列改革的措施,那么我相信中国的经验是低增长率,从1.9%,在60年大概只有1.9%左右,增长到了现在的8%、9%这样一个范围,这样一个程度。

  那么这些图是比较了一下中日韩十年之内经济增长率的一个情况,大家可以看到,一目了然,那么这张图是和日本有关的所谓贸易量的一个变化,那么我们选了出口、进口作为我们贸易的两个方面,那么从这张图上就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日本在94年和04年这两个阶段之间不同的情况,我们图上就会发现从94年到04年这段时间,那么我们国际,日韩这个当中增长了5倍,中国,那么中日之间的贸易也是增长了5倍以上,那么这样的话中国成为日本最重要的一个贸易伙伴。

  那么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国际贸易在东亚国家之间的地区之间交流非常重要。此外,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交流对于中国经济,韩国经济本身一系列发生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九州的话,如果我们在日本分不同的地区来看的话,可能像九州这些地方也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重要的一个作用。那么我们在这些数据之上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后边所代表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我和我的同事在一起所做的研究,那么从这些数据当中,我们看到我们的一些研究的情况,那么就不再做具体的介绍了。

  这是中国、韩国、日本的一个情况,这是九州地区,那么九州地区包括像如下的这一些个县,像群马这些县,那么九州我们有这么多的港口,那么港口的城市,港口的设施非常的完善,这都是九州地区的港口。那么不仅仅我们应该注意国际的方面,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地区之间的一个交流的情况,贸易的情况,我相信意义是一样的。那么我们看到日本的出口和进口这个趋势是什么样子,这张图是从50年到04年这个时间的情况,红色的是代表进口的状况,这是一个统计的量,是一个累积的量,那么谈到九州地区的进出口的状况是这样的,九州是日本重要的进出口一个重要的部分,红线是进口量,现在进口量在逐渐的增长,远远超过进口的量,可能在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平衡的情况。这是九州的进出口量在日本全国量的一个比例,也是进口量在不断的增长,和出口进口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差距。那么这是九州主要的一些县它们出口所占的比例,比如说群马有等等这些地区,那么这是主要的县在它的进口的状况在九州地区所占的比例。这是(英文)和(英文)两个地方在九州地区所占的一个比例的情况。

  那么这里有90到95,95到2000年的一个情况,从2000年到2005年的一个状况,大家可以看到这两个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变化。那么也就是说可以看到九州进口不断的增长,出口是在不断的降低,我们在前一张图上已经看到了相关的情况,那么这里也是在九州的话它的进口,出口的情况,百分比增长的一个状态。比如说在中国达到了199%,美国就更低了,下边这张图是代表九州地区一些主要的县,它们对进出口增长的一些情况。那么每一个县它们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的。

  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从相应的一些县它们的出口情况到不同地区的一个比较。那么从这张照片上大家可以看到,中、韩、台湾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和九州地区之间的出口的一个状况。那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2000年和2006年这些地区出口所占的比例。深色的代表的是降低,浅色代表的是增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之间,那么在九州地区不同县和城市之间贸易的情况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最后我想说几句结束语,时间不多了,那么我们已经探讨了一些基本的IO表的一些组成的架构,其中包括一些局限性和它的一些优势在哪里,可以用来进行实际的应用,我们同时也提出了希望能够把国际的这种IO表和地区性的这种IO表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更进一步的、更清晰的来探讨我们之间贸易、物流等等这些之间的一个变化的情况。因为地区和国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无庸置疑,特别是我们对于我们的预计将来的一个发展状况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就这样才能够明白我们在IO表当中变化的状况,我们也要承认这样一点,就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IO表就是投入输出这种模型的话,是有它的支持者的,同时也有它的反对人士,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见并不是很统一。但是有很多的专家都是来自于这样的一种估计,那么这种估计的话首先是由(英文)他所倡导的,那么当时他是希望在统一的这种平行理论当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当中提出来的,因此,这种IO的模型仍然是有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实用性非常的重要,它对于这种一般性的平衡理论是有着实际的意义,同时它有优势的是在于它强调了互相的,一个互相的依赖性。那么这一点是显示出咱们现代经济发展一个重要的趋势。

  那么基本上我就讲到这么多,谢谢大家,希望能够听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主持人:

  谢谢井原教授,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

  提问:

  我有一个小问题,那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把IO的这种表在产业这个层次上来做这个工作呢?也就是说我们用这种贸易方面的数据来,就是这种模型是否可以把这种模型,这种数据用在我们每个产业的这个层面上?

  井原健雄: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用于工业或者是产业的一个分析。

  提问:

  那我的问题就是说按照您的这种分析呢,而且很多国家都运用过,那么各个国家他们都处于不同的工业的发展阶段,你觉得从工业的层面上来做这种研究是不是可能的?

  井原健雄:

  我觉得是可能的,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是的,我们在不同的国家当然会有不同的这种数据,这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下国际间的一种对比,国家之间的一种对比。但是你刚才也提到了,国家之间确实是有不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预测,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综合起来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数据,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够进行非常精确的一种工作,所以数据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方法和其他的这种分析的模型能够综合,这样可能效果就会更好,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很多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到应用。而且我觉得收集数据这方面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收集数据是很重要的,但是收集数据也是非常必要的。收集数据的工作是不能够耽误的,我们一定要收集非常及时的一种数据,那么很多数据人们觉得它是非常可疑的,在可疑数据之上你就不可能得到非常好的一种研究成果。

  提问:

  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能不能够进行一些动态的一种分析?把一种动态的因素加进去来进行一种研究,把这种进入和产出的模式别放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之下。

  井原健雄:

  当然从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们在这方面是有发表了很多的文章,还是要强调就是说收集数据是非常难的,得到可靠的数据是非常难的。因为数据是一个基础,在一种精确的数据之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可靠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建立了一种理论,一种模型。很多模型还没有最终的一种模型,很多模型都是一个初始的模型,所以你讲从理论上来讲是可能的,从技术上来讲是可行的,谢谢。

  提问:

  我是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研究学院的,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说是把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和地区表把它结合起来。因为这个我不是特别清楚。在数据处理的时候是不是把亚洲产出那部分,就是九州地区和九州以外的这两部分。

  井原健雄:

  他用的数据是(英文)方面的数据,以前日本作为IO表的时候,县和县之间的数据都很困难,希望中国以后做IO表的时候也能够考虑这些情况,做一些比较来适应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制定这个。

  主持人:

  非常感谢井原教授。我们的下一位发言人是杨开忠教授,来自北京大学,他今天主要跟我们来谈一谈中国区域科学研究发展概况,有请。

  杨开忠:

  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朋友,我记得大约是在16年以前的今天,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正式成立,所以今天也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16岁的生日,那么回顾这16年,我感觉就是中国区域科学它的发展始终是植根于描述、解释中国区域发展,并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的这样一种需求支柱。

  那么现在应该说我个人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这样一个引进应用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这样一个正式建立的,以及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创新发展的时期,在第一个阶段我们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个大家知道,在尽管说是80年代,中国尽管已经开始了改革开放,但是我们整个经济体制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所以对学科的需求,传统的苏联引进生产的物质学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或者主要的作用。但是在他们发挥作用的同时,由于大家可能很多人都经受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说当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艺术家有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关于生产关系决定论的这样一个批判,所以导致生产力物质学对新的体制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缺乏响应,这样很多学者就开始把区域科学它的一些理论引进到中国来。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从我们国家发展的驱动力来看,这个时期我们是以廉价的劳动,自然资源等等为基本驱动力。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引进许多西方的一些区位点,但是我们基本上都是(英文)这样一个区域科学一些经典的理论,包括德国区位学等等有关的区位的分析发展。所以这个时期引进,尽管这个时候西方已经开始了,按照我个人的看法,从8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所谓的后(英文)这个时期的区域科学的发展。但是我们当时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第成本驱动的阶段,所以我们引进的主要是(英文)的时期,(英文)这个时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中国区域科学的正式建立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同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这样一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说我们从计划经济为主变到市场经济,逐到市场经济为主的这么一个东西,建立在西方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这样一个区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的需求应该说急剧的增加。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科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科,开始在中国亮相,这里面我个人觉得主要有三个标志,第一个标志就是1991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的成立,当时在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我的导视,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知名的地理学家,包括中科院院士吴院士,他们的支持,更包括我们国际区域科学界像(英文),藤田昌久,以及(英文)等一大批的国际区域科学的大师们给予的支持,这里在北京大学成立了这么一个东西。93年我们开了一次国际大会,当时应该说几乎在区域科学界和国际上一些很有声望的这样一些区域科学家几乎全部到会,并在我们举办的国际区域科学高级研修班上进行系统区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的讲述,应该说这对中国区域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或正式建立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就是1997年国务院区域委员会,把它正式成为应用学的二级学科,开始在许多高校逐步发展起来,很多高校也建立了与这个学科相对应的比如城市管理等等,这样一些相应的有关区域科学的专业,在这个时期是一种教学需要,大量关于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教材大量涌入。那么第二个,我觉得是这个阶段里面的变化,我们仍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但是怎么根据中国的要素这样一个驱动,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需求来开发自己的一些理论,这个开始受到各个方面学者的注意,所以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的,我觉得是第三个标志,就是逐步实现了关于中国区域发展系统的这样一些区域科学研究,比如说我个人当时做博士论文的时候,专门系统的利用中国的土地资源,因为当时刚刚公布这些资源,然后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理论,就是说中国区域分工转型的理论,那么我当时是假设,咱们各个地方廉价的劳动力,我们讲这些劳动力在地区之间分工不起作用,然后资本、技术,资本、技术还有自然资源发挥不了。

  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中国可能存在着分工形式,我们当时把它概括为六种,然后在跟我们中国当时取得国际国内的环境结合起来,我们发现从60年代中期,有了一个重大的转型,从自然资源技术决定的比较优势格局向资本技术优势格局的转变,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就是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它的变动扩大。第二,就是中国区域专业化与分工,很多人是说重构,我们研究这个实际上还是在加深,在投资领域,流通领域好像给你的感觉是重构,但实际上真正表现出来的仍然是加深了分工,第三个特点就是我们当时研究发现,就是中国的区域冲突或合作存在一种二元结构的现象,所以我们用这样一种区域分工表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这是在92年我参加当时国务院党的十四大召开,要研究十一个专题,其中有一个叫做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以由我主笔把总体报告来做这件事的,最根本的提出来以空间一体化为核心的这样一个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那么这个战略主要包括这样四个部分,第一,就是怎么建立一个地域分工体系,我们当时叫做三级地域分工,第二,怎么形成统一的通信市场,第三,怎么形成规范中央跟地方的关系,形成统一的区域管理体制。第四,就是怎么适应我们各个地方的一种区域合作的趋势,创新经济区的组织形式,这样一系列的政策。

  但是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家现在可能感受到进入21世纪以后,我们的经济过去20多年发展的很快,现在好像是越来越快,而且2003年国务院多次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经济并没有因此硬着陆,或者是软着陆,还是一如既往的好不吉利,这里面有没有内在的东西?我觉得最主要是中国它发展的阶段变了,这个阶段就是它主要的驱动力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从要素驱动这个为主导,转移逐步跨越等等,这样几个原因。最近几年,我们在各种要素下,包括劳动,包括土地,也包括现在我们减排降耗,节能降耗减排,包括环境,也开始改进和提升,我们确实进入到一个急剧上升的阶段。最近大家都是担心通货膨胀,我看也与这些阶段性的因素密切相关。这是一个原因,要素价格上升,这意味着我们继续把经济建立在低成本要素,廉价要素的基础上越来越缺乏客观的机制。

  第二,就是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四十年的发展,咱们国家的经济规模大大的上升了,现在稳居全世界所有经济总量大概是稳居第四位,很快能够进入到第三、第二,甚至我们进入到第一,如果汇率变化快的话。那么这个经济规模的扩大,导致我们很多专业化的生产或服务,它越来越具有规模经济。80年代、90年代我们干事儿总觉得上下游的产业配套不够,现在干什么事儿在中国估计都能够找到配套的东西,也能够找到市场。那么这是一个。第三,就是说经过2多年,将近三十年的发展,咱们由原来一个条块分割,这样一个市场体系,逐渐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这样使我们规模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的释放。第四,大家知道我们地区和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要素的流动,包括劳动力流动,它的流动性是大大的加强了,这个为规模经济,报酬递增驱动创造了条件,由于这样几个原因我们在9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到这么一个阶段。这个就是报酬递增阶段,这个报酬递增阶段,实际上就是一种马太效应,你规模越大,报酬回报越高,生产率上升的越快,产品的相对价格也下降的越快,出口增长率越快,那么经济增长也会越快,这样会导致更大的规模报酬,这就一个循环。我们还得从投资,像我这张图所表示的一样,还可以从投资,还可以从贸易顺差及流动行不通的方向来理解这个过程。所以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自我加强。所以我们看到的尽管2003年国家宏观调控反复在调,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增长率在上升。

  那么这样一个阶段,进入到这么一个阶段以后,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理论和方法,包括我刚才前面介绍的,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大了,所以中国区域科学,客观上要求我们接轨,我把它叫做(英文),这样一个区域科学它的研究前沿理论和方法。那么从中国的区域发展实际需求来看,结合(英文)时期,国际区域科学,把中国区域科学目前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它前沿分为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有关的情况。

  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国区域科学它研究的前沿之一就是经济机遇,那么在这样一个报酬递增主导的这样一个经济增长阶段,一个方面,因为中间服务,特别是我们通常叫做生产性服务,它的需求空前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制造业,以及生产的服务业,它的发展非常迅速。所以我们很多学者说,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到新一轮重工业化阶段,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有这些内容,也进入到一个服务化的阶段,这个服务化主要是以生产者服务这样一个优先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产业大家知道,重工业它对内部规模经济要求很高,越大越有效,所以它一旦钢铁工业定在哪个地方,这个地方备受欢迎。那么生产业、服务业它是对外部规模经济要求非常严,所以这两类产业它在区位选型上必然推动中国人口和经济高度的集聚,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在这样一个报酬递增主导的阶段,那么为了有效的,每一个人,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做一件事儿,什么事儿呢?就是劳动力的获取,大规模的市场所带来的好处,包括这样一个专业化厂商等等带来的这样一些好处,所以企业和区位在移动的时候更加倾向大城市。所以从城市化以及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来看,我个人认为,进入到什么呢?就是我们国家进入到大都市化,城市群化和新一轮沿海化时代。这样一个内深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下,经济集聚的这样一个趋势,那么为我们中国区域科学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也是与国际区域科学,特别是其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所探讨的经济集聚相吻合的方向,怎么来描述,怎么来解释它,这个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区域科学它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我个人认为是最为基础性的一个研究方面之一。

  应该说这几年,在这些方面我们国内有很多的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概括来讲,我个人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刚才说了,新经济里边,最关心的是经济基础,所以加拿大有一个学者叫(英文),他在建设总结新经济地理学,他有一个副标题,就是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集聚学,正因为他是研究经济集聚的,国内有很多学者把新经济集聚借鉴进来,包括我的一些学生,当时我们在90年代末,或者是21世纪初知道他们,把西方的东西介绍到中国来,也包括像杨奇女士,她是南京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还包括像我们张复生,他把西方经济学,新经济理论进行了介绍。最近我们在座的郝寿义先生,在他的教材和研究工作之中,应该说把国内外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综合集成,给予系统的介绍和推广。

  第二,我觉得要研究,就是对空间集聚和或者是经济集聚的一种测度和描述,以及它的来源的一种经验性的研究,包括我跟我的学生等等,做了一些工作,第三个方面,我就感觉这方面探讨的比较少,就是对经济集聚理论行进研究,我跟我的学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通过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里面,通过引进劳动力,使得这个模型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把集聚模型跟增长模型,新增长模型进行整合和研究,最近我的学生,他的城市论文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把哪些外部规模经济引入到新经济学的模型,企图把空间,给城市更大范围区域的空间结构,跟城市的企业空间结构能够结合起来,尽管我们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我个人感觉到系统性的,前沿性的研究,在这个里面我们仍然是一种起步,另外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说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研究,怎么跟新增长模式进行结合,这个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但是仍然很不够。

  第二,我觉得在中国来说尤其重要的,就是怎么把新经济的模型,这样一些模型变成跟中国实际的地理结构结合起来,很多地理学家说新经济学不行,批判,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它假设不符合实际的地理空间结构,我想我们要发展就一定要这样做,为了更好解释中国的现实,必须把它的特点更大程度的考虑到我们的理论模型里面。第三,现在我们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DS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之上,最近我的学生张超,他们也把(英文)垄断竞争模型引进过来,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DS这个模型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比如说我们换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又会是怎么样呢?这些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中国区域科学进一步进行研究,借鉴国际的经验。这是我想介绍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关于中国区域科学现阶段的研究,就是区域增长和区域差距,很多同志认为中国的区域差距,是改革开放以来才扩大的事情,其实不然,我在88年过程当中就发现我们中国区域的发展,是从1965年开始发展,90年代以后省市自治区这样一个层面的区域差距也开始持续扩大,所以我们面临什么?就是不同层次的这个区划体系它的区域这个差距呈一种全面扩大的趋势。目前中国的区位差距已经大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他们在积极的推行缩小区域的差距,对中国未来的区域差距它的走势,经济学家有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是改革不完全,市场机制不完全所导致的,所以随着我们市场机制进一步的完善,中国的经济差距会进一步的缩小,我个人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呢?就是在报酬递增驱动的这样一个新阶段,虽然我们先进地区,比如说东部沿海,它在劳动、土地、价格等等方面相对于我们落后地区,确实是越来越弱化,越来越处于比较劣势状态,但是在新的一个报酬递增驱动的阶段,它能够充分的享受这样一种报酬递增,加之我们现在强调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先进地区,特别是沿海具有的这块非常强的优势。

  所以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的干预,中国的区域发展将会像我们近几年所看到的,我们可以叫做新一轮的区域差异扩大化,这在机制上更多的依赖报酬递增,以及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这样一个创新,这些因素。这给我们区域课题提出了新的问题,怎么影响我们区域的差距,我们怎么建立相应的这样一个解释的理论和模型,这是一个集聚机制怎么来影响我们的区域。第二,知识,人力资本的创新,那么在区域变化里面它是怎么样的关系,还有知识的这样一些模型,建立中国的这样一种解释性的模型,要建立这个理论模型。怎么样把报酬递增机制跟知识创新,这个东西整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区域增长差异的模型,等等,这些都是重大的问题。在中国也是存在着实际的客观的需求。

  强调地域条件,及其相关政策,第二,强调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第三,强调人力资本,第四,强调政策研究。第五个方面强调职责的重要性,最近也有一些人强调经济起的作用,现在是处于谁也说服不了谁的阶段,最近我们中国区域科学界跟区域增长差距也有一些理论性的研究,我自己的观察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像我在90年代末研究中国西部发展的时候,我就发现经济学家,包括很多地理学家都是西部缺钱了,等等什么都缺,所以办法是什么?大规模的数据,后来我发现数据出来了,这个问题不在这儿,后来我们研究了,西部的关键在于它的空间结构,就是它的人口,缺乏规模经济,它们之间进行交往缺乏空间交易的效率,我把它概括为空间格局,并由此提出了中国西部开发一系列的政策主张。

  基于IDS模型的这些差异,这样一些理论模型的研究。比如说我的学生袁博在博士论文里面专门讨论,中国加入WTO,那么新经济模型来看它的中国的区域差距变化,这个中英文都发表了。像谭成文,他也是解释中国区域差异的变化,以及我们还有一个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里面把人力资本要素比较系统的引进到新经济来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中的差距变化的作用,建立理论模型。这方面的工作我感觉到开始做了一些。

  但是我总的感觉,就是我们在区域差异,区域增长及其差距的这个理论性研究方面,我个人认为基本上我们这里研究还十分罕见,这个方面应该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第三个未来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区域政策,我们与发达国家不同,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国家,作为公共行为的区域政策,从规范的角度来说,它不仅仅要处理好西方发达国家他们要处理的,比如说交易公平,可持续性的问题,而且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推进全国范围的它的一体化。所以我们给它多一个围度,多一个目标。那么从这样一个框架体系来看,我们中国区域政策改革开放以后可以说有三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是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的发展时期,第二个年代就是90年代,为了适应全面推进市场化改革,我们提出来以一体化为中心目标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第三,就是进入21世纪以来报酬递增发展阶段,中国区域政策进入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我们上午伟民秘书长介绍了情况,实际上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实际上它是一个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区域发展的战略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空间上去。

  那么与前两个阶段不同,我觉得在新阶段的中国区域政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第一,我觉得主体多元化,过去中央说了算,现在中央说了也算,但是地方、企业,甚至我们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就是非盈利组织,甚至我们个人都对区域政策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他都要寻求自己在市场最大化,都要享受这种规模经济,所以他一定不能局限于自己,一定要膨胀,对外,这样去要求你,实施有利于他的政策,所以这是一个空前高涨的一系列新的举措,这是一个主体多元化。第二,我感觉在坚持效率一体化的同时,那么公平或可持续性成为中国区域政策空前重要的目标,过去我们研究区域政策的时候过多考虑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是我们科学政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环境政策也考虑的比较少。

  第三个特点,跟我们政策目标的取向利益多元化,我们大概是五个方面的政策,第一个是缩小,确定差距,这在十七大报告里面说的很清楚,就是要推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怎么来推进中国地区之间基本的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第二个方面就是要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因为我们的要素没法在空间里面,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们的区域差距,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的取向,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联动,来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四类地区,以建立协调、和谐和可持续的加入。第三个政策,就是提升竞争力,这已经成为我们区域政策的中心,我们从中央的政策来看,现在有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国的区域政策从整体上已经抛弃了将区域倾斜,也就是在区域间资源倾斜分配为中心,从这样一个为中心的阶段转向了以提高区域竞争力为中心的这么一个新阶段。所以怎么来通过各种办法,包括提供基础设施,包括围绕着产业集群,提供一些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来推进我们它的发展,这已经成为中央政府总体的核心内容。

  第四个方面,从地方上来说,地方上现在大家去考察各地,地方提高竞争力的办法非常之多,有的建大广场,也是为了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有的是搞产业集群,有的是地方包干,有的地方搞营销,搞区域创新体系,创新能力的建设,有各种的办法。而且他们也倾向于在这些办法的应用过程当中体现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利用规模经济这样一些东西。

  第四个方面,就是中国的城市化道路的重大改变,过去我们强调限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那么经过90年代到现在我们明确提出来,实施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这样一个城市化范围,有人把它叫做新型城市化。第五个方面,就是中央政府明确提出来要建立健全四种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即全国统一的市场机制,区域合作机制,以及中央扶持机制,这些东西都是现在的政策取向。关键是要把这个背后给我们提出的理论问题搞清楚,我感觉这些方面确实这些政策,它在制定和实施,它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经济的问题,我们需要把政治经济统筹起来进行研究,它涉及到我们的公共选择的问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不完全没有个人的私利,一定会考虑到自己的个人利益的问题,我们十七大报告也统筹,集体利益跟个人利益,我们从公共选择方面的一些来进行研究,也有区域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这些东西我感觉需要我们中国的区域科学借鉴区域新政治学的理论方法开展思路。

  从规范角度来看,我感觉到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讲的政治经济过程,实际上涉及到规划政策的目标,政策的模型,政策的工具各个方面的问题。急需借鉴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应该说中国的区域研究,在区域政策研究的成果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我觉得非常的遗憾的是,就是这些研究主要是规范性的,而且在近忧的规范性研究里面也主要是缺乏严谨基础性的这样一种规范研究。所以我感觉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这个我觉得基本上是处于一种空白状态。

  第四个,国家发改委为了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城市社会发展规划,他们曾经提出来一个三步合一,我感觉不管你是三步合一,还是三个融合,这里面不仅仅是体制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能不能在同一个支撑平台里面进行城镇规划,所以在这个方面也是我们中国区域科学应该加强研究的方面。目前我们有很多这的研究,包括用多主体的一些模型,还有其他的各种的模型的东西,总而言之目前在这个方面我们基本上取得了,我还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关于空间分析,更没有形成整合土地利用交通环境这样一个综合的模拟模型,所以现在使我们的规划在某种意义上,这应该是我们面临重大的课题。

  谢谢各位!

  主持人:

  谢谢杨教授精彩的发言,那么他今天的研究是有关我们中国区域科学发展概况,大家有问题的话可以提出来。

  提问:

  开头讲了很好,总结了一些区域发展的成就,但是有几个,他更多介绍了高效这方面的工作,对中国科学院来讲有几个事情,中国科学社会除了大学以外,打破了中国计划经济体系,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就是我本人做的,基础的(英文),这个工作在这个方面,这个相互的影响,相互作用,这是第二个方面,第三,他们也做了很多实证的研究,这也是值得提到的。第四,就是关于区域(英文),也是代表了中国的发展的政策,也会在这方面有所进步。这是我的一个补充。

  杨开忠:

  至于你提出的这个可能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比如说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区域科学之所以它能诞生,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回答传统地理学不能回答的问题,传统地理学,它最根本的东西,我觉得就是分类和自给,那么对于区域科学来说,分类包括一些区划和类型研究,这是区域科学,所以在我总结的时候,对于地理学的一些有关的区域地理的工作,我是确实现在一个没有经验,没有考虑进来,我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解释性的角度去看待关于中国区域发展各个成果去总结它们,谢谢。

  主持人:

  谢谢各位。下面赶快进入到我们总结评论的部分,魏后凯教授他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会长,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那么有请。

  魏后凯:

  谢谢主席先生,今天一共两个阶段的主题发言,中方跟日方各三名教授,一位是七位学者,我觉得这七位学者应该来讲都是大将,各位的发言都是很精彩的,提了很多很好的观点。但是我们觉得分析一下日方跟中方,中日双方只占的主题发言,我觉得既有一些差异性,但是也有一些共性,我现在谈差异性,从差异性来看,我觉得日方的主题发言发扬了国际区域科学亟待带的传统,更加强调质量模型和动力机制的那些,比如说甲南大学的藤田教授,他讲的从经济学,从这方面来进行了探讨,比如说小林教授,从制度的角度探讨了PPP模型,又比如说北九州市立大学的井原教授,讲了一些东亚的一些最新变化,强调国际区域科学的动力机制的连接,从中方的主旨发言来看,更加强调对中国的实际工作,包括我们对中国的这种发展,区域的发展,区域科学研究动态的建设,我们更加强调思想,主要的观点我们的规范的实践,这个我觉得也是跟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的特点是相联系的,我觉得这种发言应该实际上是从三个层面,比如说国家发改委的杨伟民教授,他实际上是对我们中国现在正在开展的具有世界贡献或者具有创新性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范的实践有一个很好的介绍。

  实际上对我们中国国家经济区域发展进行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回顾与展望,再一个是杨开忠教授,主要是介绍了最近这些年来中国区域科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概况。所以从差异性来看,一个强调质量,强调模型,强调实践,另外强调中国区域经济的实践,强调区域科学的应用。所以我觉得这反映,就是说中日两国和我们两国国家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也反映我们中国区域科学现在跟日本区域科学还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区域科学在理论方法,可能今后我觉得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就是说通过今天一天七位学者的发言,通过大家的交流,双方的交流,双方的讨论,我觉得尽管有一些观点不一致,但是我觉得有很多是很有启发的。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是有一些共识的,虽然我对每一位教授的发言我不敢的评价,但是我觉得有一些是有启发的,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相一致的。第一点我感觉到区域科学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欧美日本来看,区域科学的学科的地位在不断的理性,区域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的扩大,越来越大,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区域科学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从我们毕业的论文可以看出来,从框架的层次来看,我们区域科学空间的尺度跨度是很大的。比如说我们有跨国界的,井原教授对东亚的投入产出比就是一个跨国界的,还有一些是国内的跨地区的,也有一些是区域内部的,它的层次应该是丰富的,是多元化的,再一点我感觉到区域科学应该具有大步跟小步之间的差异。

  前些年我到英国的时候,跟剑桥大学的地理系,跟他们一谈也体会到这一点,大步他更多考虑的是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问题,因为它的国土面积比较大,地理范围相对比例相对小的,他们就放的比较小,属于一些中观、微观,再一个从研究的领域来看,我觉得范围在越来越广,超出了经济的范围,经济地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区域科学我觉得就是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应该可以说区域科学的春天到了,中国区域科学将向一个新的台阶,我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

  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我们中国的国土地域,地域范围是很大的,地区差异是很大的,所以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应该对区域科学有强大的市场的需求,有比较好的实践基础,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目前中国正在推进的多层次的区域规范的实践,为我们区域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比如说从国家层面来看,现在在做的西部的规范,东部的规范,国务院已经批了,京津冀跟长三角的规范国务院马上就要批,而在我们现在又在推进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全国现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今年就要拿出来,明年省一级的就要启动等等,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第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强大的中央以地方的决策跟政策的需求,现在我们从国家的层面来看有西部开发,有东北振兴,有中部的崛起等等,这样的话对我们区域科学发展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需求。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应该重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的变化,最新的动态。因为我们知道,现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在不断的加快,知识经济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是一个世界性的需求,虽然我们就是说日本的藤田教授了知识社会空间经济的综合理论,讨论这么一个前沿性的问题,就是针对世界这种最新的变化,从区域科学,从空间经济,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知识社会的空间经济综合理论,所以我觉得一篇论文它很重要的贡献,是更多强调这种经济的联系,也就是藤田教授讲的这个基础上,他比较强调知识的联系,而且把这种经济的联系跟知识的联系,这两者联系就是E联系跟K联系整合到空间经济的理论上,而且他在这个里面比较强调知识联系,知识的多样性,在经济、经济增长当中的重要性,所以我觉得这个都是很有创新性的东西。而且我觉得他在很多方面对我个人来说都是很有启发的,比如说他讲到了亚洲未来目标应该从世界的工厂走向世界知识的创新,所以这个过去我们对中国世界的工厂就是有争论的,后来我们很多学界说应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实际上也包含这么一种有自主创新在里面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说我觉得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他提出应该从过去的基于同质性的创新系统走向基于异质性的创新系统,第三,他提出来要打破现有的知识相互作用的就是这种断点,这种影响知识相互的交流,相互的作用,而且我们现在中国强调要做自主创新,我觉得都体现在这儿了。

  第三点,他们这个讨论我们感觉到,就是大家讨论可能需要加强中国和日本之间区域科学的合作,区域科学的理论的前沿研究,既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所以我觉得就是说这个应该是一个我们几位很多发言人,都是有很多很好的一些前沿性的观点,包括我们的井原教授,包括我们的杨教授提出来的,包括我们的杨开忠教授等等,从中国的情况也提出了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我想做一个简要的一个总结。

  好了,不对的地方请批评,谢谢。

  主持人:

  非常感谢魏教授您的总结。那么我们有请我们的另外的一位来自日本的柏谷增男教授来进行一下总结发言,他是来自日本爱媛大学的,他曾经是日本应用区域科学研究会的前会长。

  柏谷增男:

  首先我非常感谢大会的主办方来邀请我进行总结和评论,我非常感谢我们大会的所有的参与人,尤其是中国应用科学协会的这个成员,我们日本的应用科学协会和中国的区域科学研究会有很多的沟通和交流,在过去我们就建立了非常深厚的一种关系。我们杨开忠教授是来自中国应用科学协会,我们就建议他访问,在他方便的时候访问日本,所以我们这种双边的交流是非常的密切的,所以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就能够共同关心的问题分享我们的观点,我们觉得中国和日本在应用区域科学方面,我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这是首届的中日区域科学研讨会,2007,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的专家集聚一堂,所以我非常感谢每一位人的参与,感谢发言者,感谢听众。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我们都知道是非常快的,那么中国经济的增长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的结构,那么今天上午杨教授他就给我们进行了一个发言,他就谈到了在中国需要克服的一些问题,他非常强调构建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家园。所以我想这样的一个理念,不仅会影响中国,而且也会影响亚洲区域的发展。日本当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也经历了快速的增长,那么日本在经济发展方面,在六七十年代取得了非常大的一种进展,来自日本的藤田教授谈了日本的动态知识的多样性和经济增长的话题,当然我们日本的经济现在也是面临一些问题的。那么很多科研人在这方面都谈了,比如说城市发展的一种情况,那么因为可能日本和中国的这种市场体制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以看看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的发展情况带来了社会的变化,所以在各个地区他们每个国家的经济依赖的程度也是在增强的。尤其是在各个国家之间,它都有一个交通网络,而且交通网络的一个运输也带来了物流还有产业结构的一种变化。那么尤其是在日本东京,也是发生了如此的变化,比如说像小林洁司教授也谈到PPP项目的制度设计。那么他谈了他的观点,谈了在PPP项目里面自己的一些观点。在这里面他还给了我们一个案例的研究。

  我认为中国在这个区域科学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一种进展。因为中国和日本它有不同的具体的情况,那么通过这个计算机辅助设计来进行的一种研究,我们也开发了很多的这种经济学的一种模式,能够让我们分析在经济社会里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以及衡量未来的经济增长。那么通过采用这些最新的科学和技术,以及这些最新项目的开展,刚才小林教授他也有一个建议,如果亚洲,尤其是中国能够减少它的这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这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的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一种关注。小林教授他还到谈到了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日本面临的一些问题,还有井原教授谈到东亚产业结构和物流的最新变化。井原教授指出了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现在全球人员和资本的流动也是在加速,另外他还谈到了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一种应用,在探讨的过程中,他给我们引入了很多新的概念,而且列入了非常多的一种图表。

  谈到区域和有空间的这种科学,这两种科学现在也是不断的互补。当然这一方面的研究其实也是非常难的,井原教授也给我们讲了一些新的概念,还有新的一种模式,比如说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的这种应用来解决我们目前的一些问题。那么杨开忠教授他总结了一下中国区域科学研究发展的一些情况,杨开忠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中国的这种情况,所以我觉得中国的这种区域科学的发展真的是非常快。尤其是中国的区域科学在动态性方面是非常强的,中国的经济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多的经验。

  最后我希望我们在区域科学方面的一些探讨能够促进中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全球的和谐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柏谷增男教授的发言,也谢谢我们七位发言人的发言,谢谢各位嘉宾的聆听,今天我们的讨论基本上已经基本上结束了,已经接近了尾声。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