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伯茨:全球化的两种模式:全球统一和本地化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 00:27 新浪财经
首届清华管理全球论坛于10月3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全球的财富巨头和学术界精英将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管理的热点话题。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和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金占明的发言。 斯坦福商学院常务副院长约翰-罗伯茨:我觉得全球化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种方式是你可以尝试去提高你全球的协调效率,在全球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最低的成本,或者是找到一个出口的模式,有些产业这么做还是可以的。像我们汽车行业的汽车零件就是这样,这种竞争的模式大概是二战之后美国的跨国企业,包括日本后来的企业也是效仿,丰田过去的做法就是这样。像丰田美国事业部也是这样的做法。 还有另外一种全球化的模式,它是非常地本地化,是应对本地市场的需求,像西欧的这些跨国企业,在21世纪早期都是这么做的。因为各个欧盟的市场,和其他地方的市场是不一样的,而且欧盟当时内部各个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障碍是比较大的。 清华经管学院教授金占明: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可能首先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很多嘉宾都谈到了,就是你首先要区分一下你这个行业是什么样的行业。 如果行业是典型的全球化行业,像汽车、照相机、飞机制造还有某些体育项目,全球有相同的特点,全球关注的东西一样,那么就要采取全球化的战略。比如说日本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日本的公司就是采取一个全球性的标准,把在日本制造的产品向全球销售,各个地方的子公司就相当于销售中心,只是销售,在日本集中生产制造。 如果这是一个高度地方性的市场,差异很大的,比如说二战之后的欧洲,不同国家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这时候最重点的问题就是如何满足地方市场的需求,所以大家知道那个时候欧洲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一个分权的联邦,总部的决策很少,而各地的子公司权力很大。美国公司则介于欧洲和日本的中间,二战之后可能是一种集权的联邦,生产研究开发中心是放在美国,然后各地的子公司是来转移母公司提供的技术。 现在不管大公司还是小公司,面临着矛盾,一方面要追求规模经济,做到成本、价格很低,同时又要满足各地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一方面满足全球标准化的要求,另外一方面还要满足多样化的要求。 如何平衡这个矛盾,这是跨国公司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当然现在虽然网络的出现,有些制造技术,比如说敏捷制造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但是总而言之,这还是国际化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各大公司,谁能解决得好,谁就更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现在学术界把这种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成为网络状的结构,子公司要非常配合默契,充分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同时便利地进行协调,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