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圆桌议题一:海归就业与创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9:15 新浪财经
2007年10月28日,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作为主办媒体全程直播了本次论坛的盛况。以下为“圆桌议题一:海归就业与创业”实录。 (赵民):谢谢大家的参加,我首先介绍一下今天这个论坛的嘉宾。罗盛咨询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程原女士、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先生、爱康网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张黎刚先生、史宾沙职业顾问(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坚先生、美国时代传媒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子繁先生。先请各位嘉宾就当前海归就业与创业发表一下他们个人的观点。 程原:简单介绍一下,罗盛咨询是一家全国性的顶级的高级管理咨询公司。因为我已经从事这个工作十年以上了,今天我给大家稍微介绍一下,海归高管在跨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当中职业的成就,同时还有一些关于政策建议等方面的一些想法跟大家交流一下,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的一次机会跟大家有一些互动。 今天讲的第一个观点,我想回顾一下以前将近3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过程。第一点我们想到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整合中国管理人才的过程,也是整合资源的一个过程。 最早来到中国是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到今天为止,中国不仅成为了跨国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成为他们的一个制造中心,而且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近我们看到很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第二个或者是第三个公司,在中国进行设计和制造等等。所以中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当中,跨国公司来到这个地方,不是说来抢我们的饭碗,当然这里也有一些随即的成分,但是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慎重、策略、战略、系统的来研究中国本地的人才,来达到他们来中国投资和创立的一个目的。 下面给大家看的是一个一览表,在这个表上,很简单列举了三个不同的管理人才,最左边我们看到是跨国企业在这几十年当中,输送了大量的所谓外派人,其中包括外籍的,欧美的,亚洲的,还有来自于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等。在右边就是属于我们中国本土的人才,这些本土的人才没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中间看到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海归人才,据说中国在过去的一百年当中有一百万人离开了中国,三十万人回到了中国,很多的人都加入跨国公司等等这些公司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稍微仔细研究一下这张图表,你会发现,海归人才几乎集中在几个重要的职能部门,比如说中国区的总经理,比如说关于战略计划方面的总监,如果说这个职能部门像财务或者是人力资源,那么海归和一些外派人员比较接近,他们会战略是在企业当中比较战略性的职位。 海归人员从事的销售人员非常的少,市场总监基本上是外派和海归的天地,这一类的工作是要求对一个人的战略思维是很高的。生产和供应链等等这些方面不是海归的天地,但是研发等等都有大量的海归,他们都是在非常高级的职位。如果你要纵观这张表的话,你可以看到,如果说把海归和外派人员相比的话,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果把海归合本地人才观念相比的话,他们之间的区别肯定会大一些。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说,海归和外派人员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呢?从这张表来看,可能最大的区别是在最高端,就是说,当跨国公司把中国变成中国区的总部和亚太区总部的时候,他们的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基本上几乎是由外派人员来担任的。海归人员目前可以走上中国区的位置,但是他们离亚太区的总裁位置还非常的远,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随着中国在跨国公司的地位增加,跨国公司总部对于中国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深,所以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信得过的,有能力的,有国际操作经验的人派到中国去,然后在亚太区担任总裁的位置,因为他们的意义太重要了,他们投资东西太多了,他们还需要信任了。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中国区的总裁跨越到亚太区的总错,有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需要沟通。比如说你从一个干将的身份变成一个外交的身份,所以需要不仅是在亚太区有很多的联络,而且跟公司的总部有非常多的联络和支持你的人,你才可以获得相关的资源等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海归人员在这一方面的就业还没有达到这样一个顶峰的状态。但是另外一个问题,海归非常喜欢当亚太区的总裁,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是不太一样的。 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结果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的,这个过程本身是由一个非常战略的想法开始的,经过这样十几年的历练形成这样一个结果。下一步该怎么办?跨国企业对于海归的战略思想,比如说我们做了很多的客户,他们经常把未来的中国企业领导力的计划,其中最佳人选还是定位在他们自己的身上。由于现在中国越来越重要,海归需要跟国外的总部有更多的联系,所以他们就做出这样一个战略,第一,要在锁定35-45岁的海归人员,这些人是有很多管理和工作的经验,他们对中国也有成功的经验,所以把他们锁定为下一个大中国区的继承人,这个时候需要3年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个培训包括在全世界各地销售部门、市场部门、战略部门、生产部门进行巡回的培训,然后送到中国去,他们现在只缺乏跟总部的关系,这个步骤已经在运行了。第二个步骤是小海归研究班,因为他们在海外读了一两年的MBA就回来了,这些人是从30-35岁之间,也可以说是从29-35岁之间,现在的跨国公司也是通过海外各种各样的渠道来搜罗这样的人才。通过他们在长期的培养实践的时间,把他们变成公司,不仅是文化价值各方面都是成为公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作为第二部海归在接替的海归这样一个战略。这个就是跨国公司对于海归的认识和他们对海归人才运用上面的一些战略。 我想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我们来看下一张图片,中国现在正经历着国际化,我们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海归如何运用,他们应该起什么样的作用,我现在认为我所花的时间是比较少的。目前中国企业5千多家企业在国外注册了1万多个公司,而且目前83%左右的投资是在非金融行业的,这些公司他们走出去,虽然相比出50万外国公司的企业来说,它有一定的区别和差距,但是国际化声音有很大,但是中国的海归,我认为现在没有一个战略性的思维,没有人花时间去研究这个问题,去想对策或者是产生什么样的结果,甚至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反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在跨国企业的一些高层海归建立了一个威,我不知道在座的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回国是不是等于回归?其实很多人在跨国公司做的非常好,但是他们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企业服务,能够在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路子当中,他们认为他们应该是最应该承担重任的人,但是现在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让他们能够把回国变成回归这样一个过程。这些人他们的爱国情节也是一样非常的强烈,但是他们所处的环境、资源很难表达这样的思想。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需要我们国家的有关组织部门、人士部门,来帮助这些海归能够真正的回归,如果不做这样的事情,中国这一代海归,不把握好,他们很快就会过去了,所以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跨国公司恰恰把目前的矛头指向了中国的海归,他们觉得进入中国之后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这些海归。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情况之下,到底应该是谁来争取这些海归的人才,我觉得这个答案应该是很清楚的。谢谢。 夏颖奇:我是来自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我本人从来没有创业,但是我每天都在跟海归创业者打交道,我大量接触海归人员。现在中关村处于这样一个情况。总的科技园区的面积是232平方公里,主体部分在海淀在北京的西北部,但是中关村作为一区多园的科技园,实际上在北京很多区县里都有自己的园区。现有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达到1万9千家,这其中包括大约是2千家跨国公司或者是叫做外资企业,注明的像是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的一些大公司,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子公司、代表处或者是研发中心。 在跨国公司里作为海归,作为个人在任职做了很多的工作,相当的一部分留学回国人员是回来创业的,这支创业大军已经在中关村里面形成了非常大的规模。我本人在中关村工作8年,我一直在做这一方面的努力,从留学生创业园当年从第一家开始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建立了24家专业留学生创业园,每一个创业园都有自己的物理空间、大楼、管理公司、软环境建设、咨询、财务贷款、项目推荐各种各样的服务设施,所以这24家留学生创业园应该说在中关村已经摆下了一个很大的海归创业平台,这些创业园原则上来说只吸收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企业进入。 为了能够迎接更多的海归回国,尤其是到中关村创业,我们在海外成立5个联络处,首先是在美国的硅谷,然后我们在日本东京,又在美国东部的华盛顿,又在加拿大的多伦多,还有一个是在欧洲的伦敦。我们这五个联络处我们都是派出了人员,对中关村的政策情况对外进行宣传,然后和很多要回国的海归保持联系,和我们的留学人员联席会和大学保持联系,对于那些想要回国创业的我们提供服务咨询,或者是信息,向国内转达。在这些代表团或者是个人回国之前,我们就把他们要求科技园准备的事情给他们做好。比如说会见某些个人,做一些讲座,开一些座谈会,跟一些企业寻找合作伙伴这样的工作,因为每一个人的回国时间都非常的紧凑。 经过八年的努力,实际上到中关村来考察的人员超过4万5千多人,留在中关村创业的,现在为止已经到了9千5百多人,马上就要达到1万人这样的一个数字,这9千5百多人创办的高科技企业已经达到了4千1百多户,都是这些留学生回国自己投资、自己做老板,也有一些风险投资加入,自己做老板由他们创建的高科技企业,这有别于我们有些高端的人士在跨国公司里任职,这个是有区别的。 这么多的高科技企业,实际上对于中国创新,对于创建环境,对于中国的高科技,尤其是对于中国进入信息时代这个过程,还是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不可替代的历史性的事件。中国大部分的网络门户网站、掌门人都是海归,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中关村。 中国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到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有一半来自于中关村,中关村上市公司大家都非常的清楚,比如最典型的回国创业的,像是百度的老总等等这样一些公司,他们都是经过一系列政府的服务,他们在科技园区创办了自己很小的企业,经过迅速的成大,走上了国际市场。这个趋势现在看起来,海归回国和海归企业的成功,和海归进一步再走向国际市场,这个趋势现在是越来越强烈了,所以刚才我在走廊里面遇到几个很熟悉的朋友,他们都是代表了海外风险投资的一些机构,海外的投资机构也看好海归企业,现在很多的海归企业都可以拿到一些风险投资。有的时候,我几乎每天不接触留学人员,我本人虽然没有创业,但是在大量的接触留学生海归,我给他们提供政府的服务和支持。我们能够发现有一些企业他们就拿到海外的风险投资,300、500万,1000万左右,这些都是美元,在这种情况下,使他们如虎添翼,他们既有国际的经验,又了解中国的国情,所以他们回来的成功率要比其他人要强很多。 所以我在这里,在座对创业感兴趣的,或者对海归回国的问题感兴趣的,我提议和呼吁大家有经历和时间,多到中关村去看一看,到中关村创业是有很大的成功的机遇,到中关村去研究海归问题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区域。谢谢大家。 张黎刚:我是97年离开学校的,我只在创业公司做过,没有在正规的大公司做过。第一家公司是98年跟张朝阳从波士顿回来以后做的,当时有互联网工作经验的人很少,所以我们回来以后,很容易就拿到钱去创业。我在E网做了四年,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旅行社摆到网上去。十年前我们做了携程,今天我因为携程,我想把中旅买下来。 我在05年年初的时候,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叫(爱帕网),当时的想法也非常的简单,因为携程把旅行社摆在网上,把一个IT和传统服务结合起来,来推动我们的传统产业。所以我们当初说,治疗有没有可能在网上来做呢?像是我们旅游的时候用电话来订机票等等。而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电话找到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服务机构,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因为这样的简单想法,我们在04年底和05难处,我们成立了这个(爱帕网)。在过去几年当中,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如何把IT平台和医疗结合起来,我们搜索了13亿人口,200万医生,中国1千个人当中,大概有1.3个医生,这个比例到了美国是2.2,在欧洲是3.3,所以医疗在中国是稀缺。第二个,我认为好的医院,或者是干净的医院不多,所以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跟900个代理商,和200万个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把我们这个网络变成一个医疗的平台,我们的平台上面有几百万医院里面的几万个专业,同时连接了国内那些比较知名的连锁企业机构,通过平台整合,我们在过去几年当中,大概为100多万会员提供了服务,包括跟一些像是通用汽车、因特网等等他们也有合作。我们现在为止在全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概十几个城市有网点。 但是像是携程,它自己去建一个宾馆,因为他们需要旅游行业变成市场化,他们的架构已经细分化了,因为携程它就是一个旅游平台。但是在医疗里面,在中国有这么大的需求,我们现在的医疗机构,他不能满足我们的家庭医疗方面的需求,我们的医疗制度还局限在十年前,二十年前满足最基本的医疗平台需求,虽然说医改要全面去覆盖,但是按照中国的情况来看,如果全民覆盖的话,它的水平是很低的。医疗在中国只占5.5%GDP,这个数字在欧洲是10%,在美国是15.51%,而到了2020年,中国的医疗会占GDP的10%,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如何做到医院可以更好的承担。一方面,我们这样的公司有价值,另外一方面促进了推动一个中国落后的医疗产业,在今年8月份的时候,我们做出了很大的举措,我们要往实际去发展,在8月份的时候,我们宣布了把上海的一家知名医疗服务机构跟(22:51)中心合并了,他们在过去的近八年的时候,他们在广州、上海都是第一品牌。到今天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单点收入超过他,他单点的一个收入可以达到50多万人民币。所以本来当初我们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网络服务,当初携程分离创立了如家,因为当时创始人打架,所以他们就分家了,所以有人做网络了,有人做如家。从他们的经验来看,中国的医疗体制还是需要很大的推动力量,所以我们的网络成立以后,在今年年底,我们会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一些地方,我们会成立 一些医疗器械服务中心,我们大概在明年年底的时候,我们会在全国大概覆盖200多家。有的加盟到我们的服务体系,我们会建立推广我们的网络体系,我们希望把美国的体系引到中国来,来服务中国的家庭,以及去关注企业员工健康的企业。谢谢大家。 马坚:各位海归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一年以后又回到这里,我们大家一起探讨海归创业和就业的一些机遇和挑战。 本来我准备了一些资料,但是后来非常的巧,上周五我到中关村的去参加了一位也是我的朋友和客户,他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的庆祝就会,在会上,这位老兄有感而发,讲了他的一些酸甜苦辣,我觉得里面有一些东西我可以跟大家共享。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观点是:创业也好,就业也好,成功的人士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素质,我认为一个是坚韧的态度,另外一个就是非常高的眼光,就是这么简单。这位老兄等于是说按照官方的说法差不多是在3年的时间,他就把一家中国的企业带到纳斯达克上市成功,融资达到了十几个亿美金,现在来讲,他也开玩笑的说,他底下的几个员工,现在都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奇迹,当时我在一年前见到他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想到他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他到今年才53岁。在周五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时候才发现,他的成功不是三五年的时间,而是十年以上。所以我们说“十年磨一剑”。他在97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投资20万来做这样小网络的公司,他还有其他的业务。在03年的时候,这个公司几乎就已经快要活不下去了,但是当时他非常坚决的又投资了3千万人民币,把自己的身家投进去,来做这件事情,然后到了去年的时候,他找人注资100万美金。大家可以想想到,从几十万美金到现在十几个亿,真正来讲的话,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如果要想成功的话,必须要有坚韧的过程,不是像大家表面看到的三五年就可以成功的一个奇迹,他是花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走到今天的。 作为我们这个行业来讲,我们做高端人才搜寻的服务来讲,我相信就业也是一样的,我们看重的人才来讲,都是在业界里面有很多实战的经验,特别是对于职业的一个操守忠诚。对于很多人来讲,如果在这个行业里面或者是市场里面,没有做十年以上的职业的经验,他很难进入到我们的事业里面去,客户也不会给予他看重。 第二点我想谈的就是眼光的方面。我还是用这个年龄的成功商业家的案例。他在03年、04年的时候,其实他自己的一个生意做的非常大了,他在中国市场已经是绝对领先了,但是这个生意他觉得永远不能达到他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家或者是世界级领袖的人物的目标,他非常坚决把他做的非常成功的一块,也是非常盈利的一块把它盘掉,然后转身去做网络新的创业的起点。他的一个心得就是说,真正来讲,不管你自己有多么大的本事和能力,如果你站错了队,或者是入错了行, 就是像我们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他说,如果你真的很有本事的话,但是你如错了行,你也没有办法走到今天。所以他觉得自己非常的幸运,可以把一个看上去非常好的盘子扔掉,转身投入到现在这样的网络公司,能够取得现在巨大的成功,所以他的建议就是说,当你发现你尽了所有的能力没有办法再往上走的时候,你就要坚决的放弃,然后转向另外的一个目标,当然这是讲有能力的眼光,他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之后他才决定转入这一行,然后在40个月的时间里面,他就能够把这个公司带到纳斯达克上市。 所以我想在我们个人来讲,从就业也好,职场也好,你都有这样一个困惑的时候,你可能到了一个瓶颈,那个时候来讲,你就要有一个选择的抉择。这就是我自己亲身看到的一个案例,是一个奇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成功的人士,创业也好,还是就业也好,都需要有一个非常坚韧的态度,要十年磨一剑,还要有一个非常灵活的对市场的战略眼光。谢谢大家。 子繁:大家好,我是子繁,很多朋友认识我,很高兴在这边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们大家有一个再次的交流。坦率的说我没有做太多的准备,我只是随意说两句。 创业这个主题对于我来讲,我对创业既喜欢又振奋,因为从我毕业以后,一直伴随我的就是创业。当年在美国是创业,在这里还是创业。我是85年去美国的,当时去的也比较早。今天到恢复高考已经30多年了,我们也已经离开大学30年了。到了美国去,我们体会很深,我们感觉到,在那儿我们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我在那儿有几个朋友他们,他们是在电视台工作,之后我们就跟电视台合作,我们把中国的电视送到美国去,这是我们主要做的一些工作。 海归这个词儿对我来讲是90年开始我知道的,那个时候,咱们投资环境像刚才几位嘉宾讲的非常好,我很羡慕,也非常的嫉妒。所以我回来以后,现在我在山东搞了一个制药厂,我从制药厂开始做一些传统的产业,当然我们同样也和央视合作。 讲到创业,一个海归回来以前,我希望,第一在海外能够把自己的学业学好,同时要经过一番思考和市场调研,很多海归他们都是海外成功回来的,但是实际上还有很多人没有成功。对于中国的市场和海外的市场跟你学的专业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市场的需求要掌握的比较好,要全面的掌握。回国以后,你要做到三点,一个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第二个回来我为了谁;第三个,你到底喜欢谁,你一定要把这三个搞清楚。 如果对市场的情况不了解,往往会看到就一哄而上,但自己确实是没有一些创新。最主要的就是说,不管是你做哪一个行业,你一定要做好调查和了解,这个很重要。一般来讲,成功就是自身价值再加上你的机遇。有的人说他们机遇不好,其实他们在培训的时候,定义的自身价值,工作能力、学历和你的能力,生活能力,个人综合能力,你刚刚去美国连买菜都不知道怎么买,你还得乘车去城镇去买,所以你再有机遇也得做。当你体会到了你的自身价值,你就要去想你自己要念什么行业,念什么行业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了这些东西以后,你才可以做事。 比如说,我们这些行业都是朝阳产业,像是我们的IT、房地产、做传媒等,其实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但是这是一个既开放又未开放的市场,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既有机会有没有机会,所以我们要寻找机会。 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也觉得很欣慰,包括我们培养了一批人才,我的司机都是通过培训的,我们跟很多国内的企业合作的时候,他们都提高的非常快,同时也是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最近让我体会最深的就要融合,其实我们都很牛,国内的企业都非常的优秀,那么这种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和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还有一个灵动性的东西就是信心。 如何跟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融合我觉得这个非常的重要,地域性的融合也是非常的重要,所以你到各地去,差异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融合,所以融合是很重要的事情。 另外融合是学习再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整个社会发展非常快,实际上说句心里话,现在真的是知识化的时代。大家现在要不断的学习再学习,才能不断的使自己成长的更快,在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我也希望我们今天的互动,可以让我们赶上这个时代的节拍。现在中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规划和我们的信息产业结对。在座的很多人,我们要用新的社会精神,现在初步统计下来,用新的社会精神是有1亿2千万人-1亿5千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新的学术,包括企业的高管、律师、精算师、会计师、房地产商等等很多。 在一个新的社会条件下,非常适合做事的。比如现在在美国有75万美国人在学习汉语。像我们在芝加哥,一些非常有钱人去都去学汉语。过去我们希望汉语能够成为第一外语,中国人要学英语,学法文,作为外语,那么哪个孩子都学第一外语,作为第一外语,原来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作为了第一外语,而且现在实际学习人数已经超过了19万,欧洲和非洲地区的中文教材每年达到3万多。所以整个从宏观角度来讲,全世界都在支持中国,但是我们的机会并不多。其实我讲到这儿,我希望在座的也要好好的学习,现在不光是要把国外先进的经验拿到中国来,现在是中国的东西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我们作为海归,我们要把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但是现在我们中国的一些产品或者是一些精华的东西是在往外走,这是我们所有海归一个新的方向,希望大家都能一起好好把握这次机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赵民:人如齐名,他讲的很有意思,我们大家都明白了一般的装修工是怎么来的。接下来我们有几个任务,我们下面的一个环节是要大家提问题,我们平常都非常的忙,很少有时间坐下来专门回答大家的问题,你要上互联网上或者是QQ上,他们也不愿意回答的,现在我们好不容易面对面,下面我们就把时间留给大家,我们来看一下,先是哪一位嘉宾来提问? 提问:台上嘉宾所讲的海归高层所走的路线是一样的,我原来是在一个跨国公司里面工作,之后我离开了那个公司,之后自己创立了公司。因为我觉得在一个公司里,假如有一个海归经理在我们上面去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的一个高层管理人才,这个在欧洲的历史里面是不存在的,所以我选择了自己创业。下面请陈女士给我介绍一下,选择走我这条路的,成功的可能性,以及你的一些劝告和建议。 程原:说实在,我觉得像刚才这位先生讲的故事,现在有很多的人,大概会在50%以上的人,如果选择离开一个跨国公司高管队伍之后,在外面的情况之下,你们都会选择这位先生的道路。在这些人当中,我觉得差不多有50个人他们不是非常的成功,他们是在摇摆当中,但是他们领导的风格和需要的环境好像都不是说在一个小的民营企业所能体现的,因为他们需要大的平台和团队,他们需要场景规划,然后把这个规划变成现实,这个是在目前跨国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最优秀的品质。所以为什么我说,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平台提供给他们的话,他们会不念这个跨国公司的剥离组织下,选择于不败,这个让成功各半了,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 提问:我问一下程女士,《第一声音》素材,我觉得非常好,说的是海归在跨国公司中间,和做亚太区的位置,我自己是从亚太区财务再加跨中国区总裁。我们公司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说在亚太区,中国和日本谁来领导?所以这个亚太区总裁经常是日本的,而不是中国的,最占便宜的就是新加坡和澳洲。因为我在总公司工作了六年,我有一定的定性,这个背景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我想请教一下程女士,,我觉得中国公司应该到世界上面去看看市场,其实是一种新的使命,所以我都见证过很多例中国企业到外面去创业,走的是跟外国市场到中国来创业同样的路,他们都是比较信任的,但是他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造成了大量的财富损失。我们要在短期里面跟一些中国公司建立一个信任基础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这个环境,所以我想一个是欧美同学会也好,我们公司也好,我们专家也好,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程原:我觉得是这样,关于中国公司国际化,现在我发现有两个方面已经开始关于海归高管人才的再聘用这样的城市,一个是像联想这样的公司,今年5月份,我们公司跟联想公司在硅谷进行了一个全球大会,我们要加强中国的管理团队,我们在做一个项目,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更多是操作的声音。像是一些华人所建立的亚洲的一些企业,他们想通过中国这个跳板,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时候,他们首先所用的高级管理人才就是海归。比如说,我们的客户公司,他18岁创业,20多年现在变成80多亿美元,在五个大的业务部门当中,有两个业务部门是共有公司。最近他把他世界的总部迁到了上海,通过上海,在中国注一个名,就像强生一样,然后再进行反兼并,兼并世界其他的企业,用这样的方法来建成了世界上霸主的一个地位。刚才我在跟他们的董事长商量招聘情况的时候,我们所用的也是海归人才,最后,我们所用的总裁是全球的CEO的位置,最后都是希望由海归人才承担的。当时我们把这个机会呈现给我们海归的朋友,候选人的时候,大家想想这个情形是什么样的?几乎是一拍即合,后来我跟他们的董事长进行沟通的时候,为什么会这么的成功和这么的快捷,董事长一句话让我非常的感动,他说我们都是中国人。 赵民:“物以希为贵”,台上坐的那么多的嘉宾里面,只有程女士一位女士,所以前面两个提问都是问陈女士的,下面我们要请一个不是问程女士的人来提问。 提问: 张黎刚:你问的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跟去年整个对调,中国8000多亿人民币,其实按照8-10%的增长,到2010年不只增加5000亿的人民币,它的增长幅度是很大。我们观察做医疗当中,8000亿是多少,根据我们的统计,差不多有我们一般药品的来源的收入。你们比我更了解,你们做这一块的,老龄化以后,对慢性病、糖尿病心衰竭等占80%的医药支出,。 第二个十年前,可能二十年前,我们有太多的垃圾食品我们的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但是这种垃圾食品,都对导致我们的身体有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国家巨大的负担,肯定是医药行业的巨大机会。 第三个,我觉得中国人在有了房子,有了车以后,安居乐业以后,下一步就是追求生命的质量。我们在两个月开始推出一个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费用是26000元人民币,这里面包括我们要去家庭里面去咨询,我们通过网上购买,因为我们的主打产品只卖几千块,几万块的产品,所以我觉得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老龄化的慢性病,第二个是食品,第三个是生命的增高,我觉得三方面将是我们产业今后的一个发展之路。 交流:我想从两个方面简单的解释一下,第一个就是说,当求得人才碰到困境的时候,你要从其他的行业,你刚才也提到来信的方面,在咱们国家来讲,咱们开放比较早,这一方面的人才会丰富一点,如果你在医药卫生等方面找不到人才的时候,你可以把眼光往外面放一些,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个项目,客户也讲的很清楚,我们已经看过了所有在大中国区的领导人才了,其实我请你们来帮我们做的时候,就是要把眼光看到其他的行业去,所以一个建议就是说,当你在找人才的时候,可能要看一些跨行业的人才,因为到了领导人的位置的话,行业的背景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绝对的。 第二点我从两个方面来看,如果从国外的客户来讲,我们做了很多团队的招聘,但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我们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中国现在都是利用猎头公司来寻找领导人才还是比较小心的,会比较缓慢的,我们基本上就是做的一般,他们就会觉得要多时间的去观察再往前走。而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国内一家银行在两三年前,在香港,大概出了一件事情,几个人进了监狱,他的领导层都没有,所以他请我们做了一个紧急的招聘,把四个人招进去,这个在国内的企业来讲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谢谢。 赵民:大家满不满意? 提问:大家都知道,互联网的的发展前景空间非常大,我想问一下,你如何看待传统的发展模式。第二个问题,如果传统的企业的创新点应该是在什么地方? :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确实要展开讲的话,恐怕今天的时间是不够了。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最近我们在亚洲搭建的一个平台。第二个我觉得日本的市场,韩国的市场,中国的市场是最大的,让它传递更多的图像、音频、视频,最早在90年代的时候。 从整体来讲,我们现在有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里面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所以我还是希望尽量发挥自己的能力。 程原女士:中国的企业和跨国企业他们两个制度不同,而且因为长期沿袭下来的很多的一些做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个人的行为,中小企业,或者是稍微大一点的企业,最后都是不干了,最后又回到跨国公司,不管是低的职位或者是相同的职位,总之是处于无奈。因为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的研究,如果这样下去的话,如果你没有去研究探讨这些问题,这个事情就会造成很多人才的流失和浪费。所以我们要处于一种战略性的思考去想这些事情,尤其是以国家的行为提供一些正常的,有效的途径,甚至能够帮助这些海归人才在中国企业生存下去的条件,如果要生存下去的话,我们要培养和发挥他们的作用。我不知道我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但是我是这么想的。 赵民:我再给你免费赠送一个建议,不行可以到我所开的咨询公司来做咨询。告诉你自序公司最近客户特别多,你先去做3-6个月的咨询项目,去看看你这个企业到底是怎么样,你们企业的文化和领导人之间的理念是什么样的,权力关系是怎么样,这个时候你是外面的人还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你知道的事情就比较的客观和公正。感觉不错,还不错你就会变成高管了,所以咨询公司是进入高管团队的另外一个途径,除了猎头公司以外,你也可以找我赵民,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赵民:我相信创业要肯定,我们要强烈推荐大家要创业去中关村,有很多优秀团的海归人都在那里创业。因为时间的原因,我们这场论坛就在这里结束了,下面还会有更精彩的论坛在等着大家。 我总结一下,在中国,我们海归承担着的重任不是就业机会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我们要有新创业高潮,不仅是帮助中国企业成长,还是要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 欢迎大家在有时间的时候,上我的博客看一下,里面都是采访一些台上嘉宾他们创业和管理的故事和体会,这个就是我们永远都不会结束的论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