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 > 正文
2007年10月28日,欧美同学2007北京论坛暨第四届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发展与交流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新浪财经作为主办媒体全程直播了本次论坛的盛况。以下为“圆桌议题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实录。
【朱云来】尊敬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光临欧美同学会2007圆桌论坛会议,本期的论坛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我们知道现在pe投资的非常热,但是pe如果把握不好的话也是不行的。国际化在大家生活、工作当中也经常接触到,但是什么是国际化,中国企业如何走才能达到真正的国际化,这都是我们大家所关心的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我个人也有一个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国际化事实上还是说我们要学习,我觉得在中国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人非常善于学习,中国人能够改变自己。中国人更愿意学习、愿意改变。但是我们的学习不能单单的照搬,还是要包含自己的特点。我相信中国过去30年的进步也体现了这一点。
【朱云来】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台上的这几位嘉宾。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宏江先生,张宏江先生负责微软亚洲工程院管理事务,现在他们工程院已经达到了400多个研发人员,一流的技术研发机构。张先生同时也兼任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他已集团的主席与微软共同研发微软中国的发展战略。第二位是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宏先生,汉能投资集团一直致力于中国境内与跨过银行的投资业务。2005年汉能集团有20个投资银行的专职人员,营业额达到了1亿美元,成为中国科技媒体领域最大的从事金融行业的公司。第三位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牛文文先生,1999年任《中国企业家》副主编,2000年任《中国企业家》主编,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经济人物评委,并著有《领袖的资格》、《商业的伦理》等书。第四位是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英国FORDHAM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壮先生,作为北大国际MBa的美方院长,杨壮博士目前主要的教学及研究领域是涉及领导力、管理技术学、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并致力于将项目发展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MBA。杨壮博士在国内外主要的杂志经常发表论文,并且在国内主要的杂志开创了领导力专栏。下面我们请各位演讲嘉宾有一个机会来逐一陈述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首先我们请张宏江先生。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
张宏江
【张宏江】各位来宾下午好,我非常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我作为微软中国做研发的负责人,希望通过微软过去在中国10年走过的路,我们从一家跨国企业非常艰难的在中国走过了10年,取得了成功了。我想任何一个企业想要成功的话,应该都离不开中国的一句古话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微软从我们10年非常努力的进入中国市场,但是当时中国的发展无法支持我们的进入。微软并没有因此放弃中国蓬勃的发展,从一开始我们的技术研究进入中国,到几年前我们整个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进入中国,到前天我们宣布的微软整个IT工艺开发部门进入中国。在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对中国的市场是有长期、持续重视的。我们在中国是需要长期资源的研发投入,也正是因为这种投入奠定了我们在中国的基础。
【张宏江】随着中国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国的国策,使中国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在过去5年在专利申请上发展是最快的,中国在去年成为第三大专利申请国,我们的国策就是致力于创新上、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这样的话我们的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很好的。
【张宏江】我们中国国内的企业要想走向世界的话,也要在这三方面进行考虑,我们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国际化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占领更大的市场。在这里面我们看一下现在的东南亚地区,他的市场是国际化的、企业是国际化的,他的技术还有他的人才是更加国际化的。做的比较成功是日本和韩国的企业,这些企业从日本开始的丰田汽车进入美国,基本上丰田都是小车,人们对它的印象是便宜比较实用,到今天它超过了任何一家美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公司,成为美国的最大汽车制造商。同样他克服了美国本地经常遇到的一些法律的障碍,真正成为了本地的制造商,我想这是国内企业值得借鉴的。另外一个国内的企业走出国门也是我们国家的国策。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很强调投资,把一些还没有成长的比较完善企业推向了国外,从而使大量的企业亏损,使得97年之后韩国的企业受到很大的打击。其实真正能够走出去的是一些长期积累实力的企业。谢谢!
汉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宏
【陈宏】我们现在非常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基于中国,但是可以走向世界的投资银行或者是私募基金,这就是我的目标。我现在看到的趋势,基本上是国外大金融机构看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中国,微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随着我们中国经济发展和股市的发展,过去在老百姓眼睛之中是增加了好几倍,中国企业的信心也在不断的增强。我们看到四类中国的公司有很大的成长。第一类是国家关心和支持的资源型的大型国企。第二个是中国企业想在国外经营市场,像中国移动、联想。汽油一个公司我们看到的需求是想到课外买客户到中国来制造,特别是很多的外包企业上市起来以后就是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一个是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不是以来技术支持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非常迅速的时候,同行业光拼价钱已经不行了,还是要靠技术。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尤其明显,在过去的几年中大家看到了,像百度这样的公司起来了,新浪这样的公司起来了,这些就是从传统的企业外部的模式到中国自己创新的模式。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的问题,如果中国从市盈率方面来讲是远远超过国外公司的。我们中国公司到了国外还可不可以盈利?如果我们是资源的公司基本上表现是非常好的,但是资源类是不再生产的。但是如果我们是跟人有关的公司,这就是国际化生产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同学会我们聚在这个地方,就是这些人才在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它所起的作用是远远超过我们想象的。所以我们欧美同学会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牛文文】我非常同意刚才两位陈述的观点。实际上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进入到非常人性化的地步了。我们创刊22年了,几乎报道了所有企业走出去或者是国际化的案例。但是昨天、前天我看见刘总的时候就说,实际上现在更多是总结教训,谈不上推广经验。很多是以失败和挫折来写满我们走出去的历史。所以这个时候到底怎么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到底我们的国际化趋势是什么?麦肯锡有一个报告,像中国这样有30年成功的本土发展史,这样的国家他们的企业要走出去要国际化,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说你的贸易、你的产品卖出去,也不是你的资本国际化你在海外上市,也不仅仅是你在海外业务,也不仅仅是你的分支机构扩展到全球,更多的是你在本土市场建立的优势能不能拓展到全球的市场。更深一点说,中国企业30年来在本土取得的成功经验,能不能与全世界携手。如果不能携手我们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国际上的商界要不认为我们是资源掠夺者,要不就是技术剽窃者,总之是看到中国的企业就不痛快,我们有那么大的力量但是我们的企业走出去非常的困难。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编
牛文文
【牛文文】前两天杨元庆在大连的达沃斯上发表了一个观点,实际上今天中国企业能不能国际化,不取决于耽搁企业的成败,单个企业家的成败,如果中国人不能在世界上受尊敬,我们想要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企业家不但是代表中国的企业,要代表中国的艺术家、哲学家、体育家,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在全世界受尊重。就如同韩国文化在整个亚洲世界都受到喜爱一样,他的企业很容易被人们接受。现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和企业的国际化碰到了很大的难题,最主要的难题是我们对过去30年本土的成功经验,没有得到一个国际的认可和总结。我们是快速增长,但是我们没有除了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竞争力。所有这些东西都是你企业成长的灵魂,我觉得这个解释是中国社会整体的责任,我们怎么让中国企业往外走的时候,国际化的时候有一个社会文化的基础,这也是特别重大的问题。我们马上要做一个关于联想国际化三年的报告,的确从业绩上讲、股东回报上讲还是不错的,但是说起来到底成功没有,从杨元庆到总部都非常的低调、非常的谨慎。到底什么才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成功,哪个阶段才是成功,大家现在没有看到一家成功的国际企业,这就是一个现状。到底怎么办?只能是最后那些代表中国本土经验,同时又有全球视野和文化的人来推进,这就是我们欧美同学会。我们今天到会的人士基本上都是30到45岁,在本土有非常成功的企业运作经验,而且都在海外留学,现在又正好在制造业和资本产业里面从业。像这些人士是我们中国企业国际化最主要的财富。
【牛文文】印度的企业不管是国产还是民产,他们在爷爷的时候就在想,他们吸引、引进的人才全是国际化的人才。所以他们跟欧洲的打仗的时候是毫不畏惧,第一时间就把他们的CEO派去,我们的联想就不能这么做。这就是中国和印度最大的差别,就是文化、商业、人才上的差别。我就说这么多。
【杨壮】我刚才听了几位发自肺腑的心声我很同意。我讲一个观点,我这个观点就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绝对不能用中国企业在规模上进入500强,中国企业在香港、上海或者是纽约上市来衡量。现在大家看到这些东西都很高兴,而且大家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市值第二大是中国石油,市值前11名当中4名美国企业、4名中国企业,这个看起来很兴奋,但是这个绝对不可以拿来衡量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中国人就擅长在数字上做文章。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到底应该是在什么地方?中国企业国际化不在于规模,不在于我们在外面有多少报道中国国际化,关键在我们的人员素质是不是真正达到国际化的水准。关于人员国际化的水准我有三个观点,第一国际化首先要有思维和文化,在我们的思维理念尽管有30年的开放,但是中国人受到中国5千年封闭理念的影响太深。在我们文化理念当中有一些东西跟国际化的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最近刚去过英国,英国给我的印象就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对自己行为举止中的最关键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思维理念上他们知道哪些东西是本土,哪些东西是国际性的。我觉得在中国我们没有进行一次深层次的思维理念,包括文化理念的革命。没有这个国际化是走不同的。
北大国际MBA美方院长,英国FORDHAM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杨壮
【杨壮】第二个中国国际化是行为国际化。我们华为和中兴两家企业在外面打,其他的国家就是看着,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是这样的。我在纽约正好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时候,日本企业文化当中竞争是很激烈的,但是他们在竞争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原则,他知道什么是行为理念,我的企业是没有行为理念的。我们很多的行为,因为在国内眼界小,我们拿着国内的行为走到国际去。第二个就是国际化的回报,国际化的核心与战略模式,我们的战略模式经过30多年的基本模式就是低价、廉价,这个模式不改变的话会出现一个互相至今之间的你死我活。我们发现国际之所以发展的好是因为同盟,国航马上就进行了同盟。所以我觉得最大的误区就是思想行为、文化理念,包括个人素质方面,没有真正的达到国际化的要求。所以在战略层面上我非常同意前面几位讲的。
【朱云来】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今天讨论的题目是很大的题目,我们的嘉宾都发言之后,我们的张宏江先生是搞技术的,你如果走向国际没有真正的技术,没有真正源远流长的可持续性的竞争实力,也是不行的。资本现在也是越来越变成我们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充,要让我们更加具有竞争力。这个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让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也是我们关心的一个问题。人才不必说了,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吸引优秀的人才,我们国内的企业也致力于自己人才的培养。这么多的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我们牛文文先生可以做这样一个代表。我听说你做过一些报道,现在七八年也过去了,究竟中国企业该不该走出去,空间有多大?你的观点和当时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牛文文】1996年海尔到国外设工厂的时候,我们当时有一个报道是给张瑞敏提个醒,就是让他注意成本的问题,当时企业和媒体界有很多的争议。这么多年下来了,整个资本国际化,收购国外的品牌,整个的业务是50%以上的国际业务,就是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在大量的提醒和质疑中间越来越深入。我看到很多的媒体老是说要下来,到底哪天下来不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我认为是比较艰难的,是风险很大的,但是总的来看我觉得还是学了很大的进步。这个你从整体经济的结构上来看,国际企业谁做的来看,最大的变化是原先我们是贸易型的,后来我们是设厂,再后来我们大部分的企业都把资本做出去了,这是非常难的。还有就是我们的方式越来越先进,像华为他们已经达到了行业的第一。早期我们国际化就是去买东西卖东西,在美国他人才是很重要的。现在来看中国企业从01年入世,从02年到现在,到去年是大量的企业走出去。无论是制造业还是金融业,都大量的以收购企业的方式走出去。从去年开始逐渐有挫折了,无论是TCL还是还是上汽,都认识到你这样大规模的购买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所以进入到一个反思的阶段。所以我们现在看去购买企业的冲动已经消退了,在竞争领域企业已经是非常谨慎了,的确你购买企业去做的话风险是相当大的。我现在认为中国企业国际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风险是很大的,但是我本人是谨慎、乐观的态度,现在我们不再担忧中国企业的进步,这就是现实。
【朱云来】中国企业到人家的地盘上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现在我感到中国的国际化比我们日常感觉到的还要更深。我们多年以前到阿根廷去,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餐馆里面吃饭,旁边有十几个人很热烈的在说话。我们跟他们打招呼一问发现他们是华为的。上次我们跟中国电信收购到巴基斯坦,到那以后才知道接待的人好多都是华为的人,在一问他们好几百人的企业已经干了七八年。就是很多你不经意的就可以碰到这些人。我们也不要小看这些企业在一个成熟的环境里面可以转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面临这样一种形式,是你一定要有这种思考,大家都说国际化,但是究竟什么是国际化,为什么要国际化?
【陈宏】国际化一般是这样的。你现在看中国的手机发展阶段,最早是外国比咱们强,电视比咱们强,为什么咱们发生变化了呢?后来中国企业勤奋,终于在两三年前站到领先的地位。我们经常谈到一些全球的企业论坛,经常是一两个中国人,但是印度的人就有很多。你想在几年之前美国大公司看不起中国的市场,他认为中国只是一个小小的战场。你看今天大型的国际企业的CEO里面,都会有中华区的CEO。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一些国外的公司在中国用国外的利润来掩护中国市场,用中国的技术转化中国的产品,中国的企业你只在国内竞争不在国际竞争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导致了联想不得不回来。三年前我看见联想的CEO,我们讲到联想战争的时候,他们说很简单。他说当时本土化用中国战略的时候这个仗是很难打的。另外一个是你到中国以后是要打一个市场的体系,还是要打一个服务商的体系呢?不要把华维的成功认为不是中国企业的好事。当时在全球有300多个是我们的服务商,我们一个国家发展放一两个人,你的技术好,服务商又喜欢买好的技术,挑出来就会很好的。这个就是我们中国企业遇到的问题,当然还有TCL的问题。我记得以前我公司在法国的时候,我们把总部放在法国后来搬到英国的。就是我们把法国的公司撤掉,然后找我们谈了很多的事。我说你TCL如果想把法国的公司买下来再通过提工资之类的来留住人家,这是开玩笑的事。
【陈宏】所以我觉得国际化的问题我们要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在本土中国的企业是成功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的人才多。第二个就是知识新颖。这里面的因素特别多,所以在一个企业里面国际化很重要的是你做服务业的还是做技术业的,你该做什么。有的企业像服务业他在做的时候,实际上Google进行的就是一种服务。在整体环境之下,我个人感觉到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问题很多,但是我还很庆幸整个中国的品牌市值和国家的事业里面,我们的企业在走向国际化的中间,可以做一些定向的收购和小型的投资,学习一些经验,你把学习的经验拿进来就是大家进步的过程。
【朱云来】我想问一下张院长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一个外资的背景工作。从你的角度看,你觉得国际化应该怎么走?
【张宏江】我非常同意杨先生说的话。我们中国企业要国际化的时候,首先是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出国门国际化。或者是我应该先到二级市场,逐渐从这个市场摸索,然后再往一级市场前进。如果我们在欧洲、美国的市场从事营销的经验的话,我们想进入这个市场怎么做。从微软中国本地化来看,我也想从另外一个方向看一下中国企业向国际进军的困难。
【张宏江】刚才我说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的话,你怎么做也是不行的。实际上更多是一个对于中国经济的,就是吸取外国企业的经验。当然在我们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同样要谈到你再一个国家设立一个办公室以后,那个国家的环境允不允许设立,英国也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了解本地的大的环境、法律环境、工作的环境,就像微软要了解中国的本土环境。从文化上来说,我们到了任何一个国家,我觉得现在中国的跨国企业比较成功的是美国公司,美国公司就是比较注重这一点。如果你现在看一下微软在中国成功的跨国公司里面,基本上第一号、第二号人物都是用的国际化的背景。我觉得当我们企业走向国际的时候,要充分的吸引国际性的人才,给他们很大的独立性。
【朱云来】这个题目还是比较大的题目,大家也比较关心,看看大家有没什么问题?
【提问】我的问题是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大家关心很多的问题,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失败的例子也有很多。我想问的是关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困难问题在于什么地方?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解决这个问题?像我们今天在座的海归人员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宏江】我对第二个问题做一下回答。我觉得海归人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海归背景的人既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又有国外工作的经验。尤其是在一些国外大企业工作过的话,基本上做事的方式都会有西方的感觉。所以中国要做长期战略的话,应该是主动的发觉长期的发展办法,找到我们人才的特点。另外一个就是我觉得我们比较缺乏的,这个也许是因为文化、也许是因为制度的因素,我们可以吸引到的人才还是有限的,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发展的速度和成果。
【牛文文】人才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前一段时间我们拜访了一下中国300个亿的企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寻找有一些国际经验的高级总裁、副总裁和CEO,我这里就不说名字了。其实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他是一下子转过来四五个海归,就是一些本土的企业你看他没有什么国际化的打算,他至少在市值销售额从500亿到1000亿之间把自己的品牌做好,把自己的文化价值做好。我认为现在是出现了一个内地企业寻找有国际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大家这两个企业要对接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的人员他必须要有在国外企业的管理经验。只有有国外的企业运作经验,又了解中国的文化,这样回来我们才可以接受,我感觉这个是比较难的。所以海归和本土企业怎么样深度结合,这是比较深刻的问题。
【陈宏】中国的风险投资这三四年基本深不存在,突然有了以后,我发现以前在国外做投资的小朋友们现在回到了中国。因为回来以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了,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个人觉得如果各位能有这样的经验,或许你是实战经验,或者是你有国外的平均朋友,你做了国外企业的销售、研发,你在国内待一年可能你的价值会大很多。
【朱云来】我觉得海归现在还是有点诱惑的,前几年有人说海归变成海带了。我觉得本土和国际永远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的,所以我们的问题还是国际化。如果大家决定了需要这样做我们就这样做,我想杨院长一个间短的回答来结束这个问题。
【杨壮】大家研究一下中国公司的发展,大家会发现海归受到运用的公司的总裁,一般都是比较开放的,就是他的总裁素质要高。海归被运用三天之后就走人,这个就是说高管可能需要进一步开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问题,其实海归和中国本土经营的这些人各有千秋。一个是海归我们之间的融合,怎么能够在学习之后真正了解国外的情况,了解中国的情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真正的很多人两三年出国,回来以后你要把国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讲出来,可能讲的很好。就是说海归出国带回来的真正思想和经验是很好的。这些人比没有到美国学习、经验的人要好很多。他回来以后带着这个光环真正到一个企业里面是没有用的。第二个是有人对中国行为很熟悉,但是你仔细观察原来不是中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中国企业家很多行为不是这个行为了,从国企来讲我们就看到有很多的行为是很不错的,但是有很多人的行为是严格受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和中国历届政治革命的影响。也就是说中国国企不进行深入改革的话,我们还会看到在工作的时候是一个样子,在别的时候是另外一个样子,我们试想他怎么能招到国际化的人才。第二怎么今天是国内的人才明天就变成了国际化的人才,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我希望大家认真思考的问题,也就是说国际化进一步往深走核心问题在国内的改革要深入。
【杨壮】另外民营企业我发现一点很有意思,民营企业不受中央的影响,他的产权是自己的,但是民营企业很多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民营企业很多是受到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影响,中国的文化有很多的精髓,也有一些糟粕,尽管他的产权得到了解决,但是很多的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我们说国际化两个问题,一个是人才的问题,第二个是中国国际化人才要比较深入。
【朱云来】过去大家觉得国企有一点意思,但是现在说民企大家觉得问题都解决了,都制度化了是,但是你能不能真正的改革、真正的国际化,能够真正达到你发展的目标,这是值得你思考的。
【提问】我是中国日报社的,我想问一个企业品牌建设和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每个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说中海油收购美国公司就是由于受到美国国会的反对,说是影响了国家的安全。我想问一下北京大学的杨博士,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国际的时候处理好自己企业的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杨壮】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说一个最近的案例。中国企业现在往往不能把中国国家形象提到很高。因为我们发现无论是华维也好、海尔也好、联想也好,有限的几家企业并没有完全的改变国外企业对中国企业的看法,这里面当然也有很多的历史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想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残酷竞争的20年当中,中企业脱颖而出的时候是用了很多非正规的手段,非国际的行为是取得的。比如说我们温州的企业到了美国以后反映很大,到了西班牙是制鞋的城市,我们企业到了那里以后大肆的模仿以后,而且我们的劳动力非常的廉价。但是我们企业家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这个地方的国民发展、这个地方的文化,这个地方的国民生息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考虑中国鞋店被烧掉到底是谁的问题?这里面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包括外交、政治的观点。但是大家比较多的观点,是我们企业家在出去之时,应该意识到我们的企业家不仅是一个企业家,我们还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因为我觉得中国国家的形象很有可能被一两家小企业一下给抹掉了,尤其是在南韩和印度的企业,他们出去对自己形象的关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现象出去之后,给他国家的形象影响是很好的,我想这一块还是任重道远的事情。
【提问】欧美同学会2005年搞了一个中国企业规划讨论的非常精采,我是北京大写第三医院的大夫,我很高兴看到北京大学国际MBA的杨院长。我有一个问题是机会非常重要,明年是奥运会这么大一个机遇,我们应该怎么抓住这个机遇?
【牛文文】奥运是中国人民的机会,早几年我们就说给中国一个机会,还世界一个奇迹。我们是为奥运做了很多的准备,我们从商会的角度来说,从绿色奥运、环保奥运、人文奥运这个角度来想一个奥运好的主题。但是整个中国国家形象和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能不能借奥运会的机会做个提升,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看到韩国奥运会开完之后,韩国整个形象都出来了,韩国公民体育运动的坚强、韧性、卓绝,甚至有一些不择手段的精神很快传遍了全世界。我感觉中国奥运会的准备还是非常充分的,只要可以和奥运沾边我们都在努力的抓住机遇。像我们在研究奥运的三级交通,新型的光、能等等。但是我发现中国现在缺乏国家形象的管理,企业形象是企业来做,但是国家的形象是每一个公民构成的。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中国海外形象管理委员会的,以及中国海外利益的保护者。到底中国的形象应该营造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奥运会正好是一个机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办一个奥运会形象工程?不知道这个有没有。
【陈宏】我们投了一家公司,这个公司专门是做中国高尚、高端的产品,向国外销售的。这个他们回来以后评价都不错,他们说看到中国的形象、标准、语言都非常的不错,好象这就是文化的内在,这只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欧美同学会提倡的是made in china。你产品在民营企业运营的时候,同样一个衣服在中国卖几百块钱,但是放上他的品牌就卖三千块钱,这就是品牌的竞争。在美国一看到中国制造马上可以想到伪劣产品,美国很多大的商店都写着拒绝中国制造的产品。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抓住奥运这个机会,有效的组织一个made in china的活动,等到这个奥运结束的时候,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会就会更好。
【朱云来】我个人觉得机遇要抓住,品牌也要建设,但是这一切都要有实在的实力,实在的发展,最重要的海归国际化是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市场,了解土鳖在国内发展的基础和经验,也为中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出了贡献。所以我想海归和土鳖国际和本土都是一些变相的关系。可以从形式上追求,可能最后会发现没有什么意义。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实实在在把握这个企业,把握你的发展。今天我们这个论坛时间就到这里了,下面我们同学会2007委员会仍然是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和我们的嘉宾在台下进行交流,我们也会和我们的嘉宾继续的探讨。谢谢大家的参加。
【主持人】谢谢大家,我们今天论坛就到这里。
圆桌议题六:PE在中国的前景与挑战
【张懿宸】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我们这个圆桌议题,我们圆桌议题是定为PE在中国的机会及挑战。我是今天圆桌的主持人,我叫张懿宸,我是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今天在座的四位朋友都是十几年的朋友,首先坐在我旁边的朱德淼先生,我们俩十年前认识的是瑞士信贷,也是进入华尔街很早的一位资深的投资银行家,后来是在摩根中国银行亚太区很高的职位,他两年前退休了,但是大家可能知道,在投资银行界是投行做好了就去做PE,他就加入了PE,现在是橡树资本的合伙人,也是亚太区的经理。再旁边的是杨志中,志中和我认识的时候也是10多年前,93、94年,志东那个时候是刚从IT出来,然后加入到高盛,在高盛做直接投资,因为和我太太和我妹妹都很熟,志中现在是雷曼兄弟中国区的主席。再旁边的是唐葵,也是十几年的朋友,他原来是在高盛,差不多三年前离开高盛去淡马锡,淡马锡负责中国投资的总裁。再旁边的是欧巍,我认识欧巍的时候,是刚开始和几个人一起去创立新侨,大概也是十几年前,他其实一直在新侨,但是后来去年我国组建第一个内资全人民币国务院特别产业发展基金—渤海基金的时候,决定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把国外有经验的PE吸引进来,最后挑中了欧巍来做渤海基金的总经理,今天我们非常有幸把知名度很高,而且在国内方方面面资力都非常深的朋友加入到这个圆桌会议里面,跟大家一起来探讨这个应该说是大家比较感兴趣,而且时尚的课题。
【张懿宸】我想请每一位嘉宾大概谈一下他们自身的背景和他们以往做了哪些投资,主要在中国做投资的经历。
【朱德淼】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在投资行业有两年的历史,应该说还是在学习的阶段。我自己本人的经历,在中国大陆受的教育,82年进入政府,大部分都是委派在香港,后来进入华尔街做了资本市场,在12年前刚刚加入直接投资,直接投资产业写了一本书,但是很多人不是特别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PE在中国起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资本扩张到理性化过度之中。第二就是不存在一个品牌、战略、市场、技术方面的问题,当然主业还是提供资本,这个行业我本身主业是提供资本的,是旨在提供资本之外对于战略,主要是技术、市场方面,第二是在公司治理方面。投资的领域主要是传统领域,所以我们投资是几千万以上。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
【杨志中】在座的另外几都是做职业投资,做资本投资的,我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做股权投资的,我在华尔街职业生涯前三年是做股权投资,在高盛公司,但是我想说这些年来我一直是非常关注职业投资这个概念。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现在国际上大的投资银行也都在迅速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或者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这样一个领域,另外银行也在位私募资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应该说是与我们产业链上密切相关的这样一个关系。我本人94年去罗马,过去10年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包括私募资金提供投资和运用的服务。
【唐葵】大家下午好,我是1994年和杨总加入高盛,之前是在哥伦比亚大学念工商管理,高盛工作11年之后就去了淡马锡,做中国公司。过去三年我们主要是做两个事,第一就是在宏观基金方面,对于国内的基金非常充满信息,所以当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有幸参加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投资,这是第一个事情。第二就是在国内发展当中发现民营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驱动市场,这中间不断的发展壮大,而且随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形成行业的地位,我们在这个行业当中寻找机会,寻找项目。投资公司,包括投资酒店,包括发展商,使得他们逐渐成为中国领导企业。
【欧巍】大家好,我是欧巍。我是从1994年加入新侨资本GBT香港,我是属于投资银行没有做好做了PE。在新侨做了11年,最后转到了渤海基金。因为做了10几年,而且做中国投资,所以整个过程从国企到外企又到国企,在离开新侨之前,在国内的投资算是比较成功的。这一次在渤海基金成立当中,因为这是一个新兴事物,算是中国人的第一次,所以也非常有幸参加组建渤海基金当中。刚刚正式成立了6个月,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成绩来,希望大家指教。
【张懿宸】我们在介绍完之后,主要是我来提一些问题,请我们这些嘉宾来回答。今天既然讲到PE在中国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我想先说一下这是我自己经常发表的一个言论,就是在中国虽然经济在高速发展,但是中国企业事实上面临的融资的手段,实际上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要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当中融到资,无非是两个极端,要不然是从银行贷款,要不然就是已经到了要上市了。在中间是让通过其他的种类,无论是私募的,或者是夹层的融资等等,这一系列的融资手段,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间始终没有被发展起来,这中间也有法律的框架的问题,也有其他的问题。但是这本身也是一个机会,我想在座的我们这些嘉宾大家都会同意这个观点。
【张懿宸】但是现在在发展的机会中间,还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像PE,最终包括在座的这些其他的来的观众、听众中间,大家都觉得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是对于PE本身的运作,包括它的性质,究竟大家有多少了解,而且PE在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对于中国的企业的发展,究竟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一点我想问一下我们在座的各位嘉宾,请他们讲一下,第一PE在中国经济和对于企业中间能起到一些什么样的作用;第二在他们的眼里认为,就是他所做的行业,他所做的投资,最多的被人误解的方面是什么。
【朱德淼】我大概跟大家分享一下交流我自己的体会主持人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第一就是从中国市场有效性来说非常低,风险层次和时间资本提供对于发展来说很不容易。企业银行贷款资本抵押非常安全,高的就是股本提供,股本公开的股权资本市场没有一个真正的私人股权资本的市场,更别说投资级别以下长期债务资本,这中间缺少很多;第二就是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风险资本早期有一桶金往里面一放开始发展,但是在开放20多年以来,大部分都是基础设施创新的部分,我们本身是属于发展性和风险性的,当时只是一个主意,一个政策支持,PE是不符合国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提供资本的角度来讲,大部分都是缺的,所以这两个提供了中国发展的机会;第三就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候,大部分新建项目可以得到使用,可以得到回报,但是慢慢的过程当中提供的量和定的价有很多无效的。第一就是被误解的地方,我觉得PE增加价值的地方,PE对于资本、股权和不同层次资本的题目回报提供有效的借鉴;第二就是通过国内企业民营和国营交流来讲,大家对于提供资本的可靠性的质量,对于技术和市场,第一可能是市场,第二才是技术,这两方面起到战略方向协同的作用非常难理解,第三是公司治理包括退出大家都比较难理解,误解就是控制权影响比较大。但是这个方面正在进步,就是从企业来讲,第一我们没有利益冲突,第二我们没有野心,说投几年以后一定要退出局,第三方面就是控制扶持关心战略层面,就是说融资更大的实项推出机制关心,对于经营方面我们只是帮助,实际上没有力量管这个企业。大家被误解的方面正在调整。第三就是中国在发展阶段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时候,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经济发展周期也在变化,经济发展对于我们产业来讲应该是有一个很好的前景。
【杨志中】这一次欧美同学会本次论坛是新海归,新使命,本次议题是PE在中国的前景与挑战,为什么花很长的时间来谈PE和风险创业基金。我想这个题目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可能跟我们在座各位都息息相关,不论是我们回国创业队伍当中一员,还是我们在座的媒体。主持人刚才提到的题目就是PE在中国的前景与挑战,我个人认为PE在国内现在得到接受的程度还不够,PE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行业,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行业,我觉得它能够提供给社会,提供给企业不仅仅是资金,而且是有许许多多的战略。在这个过程当中,在座的各位,关心海归创业的人,我觉得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杨志中】具体地讲,PE可以在中国经济当中发挥三个作用。第一就是创新的作用,今天上午的一个命题就是新时期新使命,认为最重要就是创新,我们留学人员应该把创新作为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我非常认同。我觉得PE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创新的规模,为什么这样讲?因为PE是支持发展潜力比较大的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这就需要很多的知识,需要很多的判断,也需要有投资的胆识。创新又不完全局限于新的技术,这是一种新的产品,而且包括新的体制,新的管理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投资在这些公司的投资者就需要一些国际的视野,PE这个行业是这样一个行业。很多新的模式在进入中国是不被接受的,现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分众传媒,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这能成功吗,很多的投资者都有置疑,这是PE在这当中可以发挥得作用,在创新当中PE发挥多么重要的作用。
【杨志中】第二就是PE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这一点可以理解,因为现在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在迅速崛起,这些企业在过去有极强的生命力,但是他们在过去资金支持方面收到很多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PE和VC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记得我在高盛的时候,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投保了两家公司,这是新生事物,投资两年以后需要追加投资,那个时候这些国外大公司,无论是高盛还是摩根士丹利都在积极响应投资,到底能不能带来回报,现在回过头来看,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公司。当时像这样的企业如果没有PE的支持,得不到现在的发展。同样中国其他的民营企业,像蒙牛的发展早期得到PE的支持,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的发展,还有像国美这样的公司,国美的公司在一定特定历史,特定时期是不被资本市场所接受的,可能资本市场有这样和那样疑虑的时候,有这样的PE公司投资,来帮助他实践更高的阶段发展,我觉得这是所谓资本高效合理的利用,PE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志中】当然PE公司除了提供资金之外,还可以有非常庞大的人才网络,人才的网络可以把人才聘用到他所投资的公司当中来。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公司,PE公司都汇聚了很多精英,这也是社会资源分配一个很好的形式。
【杨志中】第三PE对于中国国际化,帮助中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战略当中是起着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实际上我们差距还是很大的,我们总体的经济实力很强,但是全球化的实力并不是很高,PE就可以跟很大的企业进行合作,帮助企业国际化发展。最近华为和贷银公司联合收购了美国三大公司进行私有化,联想和新侨的合作,把IBM PC收购。我们了解到中国大型国企,电信行业、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公司都希望到国外发展,很有意思的是汇银非常希望和国际上非常知名的公司合作,这样能够解决掉发展当中的障碍,这是市场在尽职调查过程当中,结构判断当中以及收购整合过程当中,人才引进当中,都可以起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就谈这一点PE在市场上的作用。
【唐葵】提出的问题就是对PE的误区,我想谈一谈大家可能在这方面一个非常混淆的概念,就是所谓的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这方面的区别。大家经常在报纸上会看到这家是战略投资者,那家是财务投资者,不自觉地把行业公司企业战略提得很高,把PE的基金财务这一块替得很高,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私募资金往往对于公司带来战略。一个大国的行业,同行业的公司他如果没有财务的融资,有时候很有意思就是同行业公司进入中国来投中国的企业,往往在战略上是通的,我们投资一个公司发现很有意思,我们同时进来另外一个海外的同行业的公司,这个公司他在国内也有其他的业务,所以当他们进来的时候,他们本身的这个业务和在国内投资的这个公司业务怎么样融合。当然中国企业说我要到海外发展,我们在国外发展,你们到国内来发展不是跟我们竞争吗。PE公司在财务方面是有回报要求的,同时一个好的PE投资者应该对于公司也有很多增值的作用,我希望在座各位能够了解。
【唐葵】实际上我想我们大家会发现很多国外企业到中国来会水土不服,如何他们到中国来真正帮助中国企业发展,这些私募基金,不管是境外的私募基金还是境内的私募基金,如何能够帮助中国企业发展,其实需要这一方面能够发展,也是如何为公司增值最重要的一方面。
【欧巍】首先在PE的社会作用,刚才几位嘉宾都在对企业这个方面谈了看法。其实除此之外,对于拓宽一般居民的投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中国居民除了买股票,买房产之外,投资是有限的,如果在这个行业发展,会早更多的投资渠道,帮助居民提供很高的资本回报之一。对于企业来讲,我觉得贡献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类型当中,比方说现在在国外的这些市场上要求是什么,PE主要的投向是收购兼并,而在国内有增长性因素,前者是在成熟的行业当中,在一些无效的企业当中收购兼并体现出新的生命力,这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同样的在国内,现在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未来可做到的也就是继续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国外PE明显比国内PE要大,在企业当中。
【欧巍】另外就是平缓投资的周期。现在一些资本市场上,当然市场会好,但是PE相对于市场可能会相当长一些,特别是为国有企业提供继续的资金,而且长期的提供,这是一个平缓融资周期非常重要的方面。再就是在行业里面,国外的基金在前一段时间有很多民营企业,比如说现在国外经济在国企,如何建立激励机制,在有明确的国家国资委的规定之下,或者是之外创造一些可以激励管理层的发展机制。如果说误解,可能不算太误解,所在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励机制方面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当然也不能过分夸张。因为某一些从业人员,都是希望能够帮助企业,无论是在国内国外,包括资本结构方面出谋划策,这是新阶段的机遇。而且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加,法律的完善,专业性很高,会越来越多,如果说动态的来看,PE对于经济产业的积极作用会是与日俱增的。
【张懿宸】刚才我们集中谈了PE对于经济,特别是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这中间他们特别谈了一下大家普遍对于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存在的一种误解,而且尤其是在对于中国很多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到媒体,到一般的社会舆论,总是觉得你的钱如果投进来,如果几年之内要走,对于这一类钱本身就认为你是来炒一把,或者是赚钱的。投资赚钱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是肯定的,但是关键就是看在这中间是否创造了价值。刚才唐葵也讲了几个方面,除了战略方面,其中有一点事实上也是机制,一方面大家在国内无论是媒体还是在政府文件当中,讲机制转换,讲这些东西作为口号喊得很响,但是真正我引进一个战略投资者,是因为他带来体制上的优势或者是机制上的优势,来帮助这个企业创造价值,这一点大家似乎有一点心照不宣,但是又不太愿意把这个事挑明了,好像机制一变了企业价值就可以增加,大家都知道,但是仅仅把投资人引进来,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这个理由好像不够强。但是事实上大家一般要追溯一下的话,都知道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完全是一个机制改变的过程。刚开始农村包产到户,地是原来的地,人是原来的人,为什么不一样。
【张懿宸】这一点我很推崇巴菲特一句话,他说对冲基金实际上严格来讲不是一个新的资产类,他是一种报酬结构,他说这句话本身是有一定贬义的,因为对冲基金短期性决定,流动性决定必须要快尽快出,跟做PE还是不一样,正是因为这一套报酬机制不一样,所以说PE作为资产类,在美国所有资产类里面来讲,从80年代开始往后算,PE始终是比其他资产率是高的,尤其是PE中间最好的公司,就是PE公司中间最上面25%他们创造出来的业绩是远远领先于市场的,而且是非常稳定的,这上面是不会有特别大的企业,这就说明这上面有一种力量在上面。
【张懿宸】我们刚才是从融资的角度,是从经济和企业的角度来讲的。现在我想问各位嘉宾从中国投资人参与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资金循环的另外一块。这个问题我是想我们现在基本上这里面在座的除了渤海基金是经过特批,是经过一系列的艰难的运作,最终在去年年底成功挂牌,而且在这过程中间按照国际惯例,不是一个标准事物,就是并不是最后出来的产品部标准,而是产生的过程不标准。正常来讲在海外做PE的投资,是基于管理团队以往的投资业绩,基于这个团队的能力,因此他能提到这个钱。我们知道渤海基金是国务院特批的,天津市申请滨海新区一系列的政策,造成了社保、开发银行、邮储、中国人寿等一系列大公司投进来,先把基金成立了然后再找的管理团队,这是不一样的,这是结构上的。
【张懿宸】还有一点,我们其他人的基金,到目前为止,我们管的都是两头在外,就是我们集的资金是从海外来的,然后我们投的项目是投到国内,退出的时候又是把这个企业拿到海外上市,这就是所谓的两头在外。今天因为A股目前势头这么强劲,给企业的股值也远远高于外面,我认为两头在外最初的在外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在外,集的资金是从外面来的,而不是把国内的资金集起来,这就是我们讲的人民币基金的问题。只有人民币基金发展起来,我们国家才能有自己真正PE的行业,为这个行业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想问一下各位嘉宾对于这一方面有哪些建议和看法。
【朱德淼】这个问题我先讲一下我是非常悲观的看法,包括前面说为什么非常悲观,我本人在这个过程当中看到改革开放的过程,金融体制改革是非常成功和大胆的,国企改革经历了好几个浪潮,参加极其原始利改税的项目。现在到PE这个产业来讲,我也是参加海外上市,所以我看发展的进程,包括刚才渤海基金的总经理也讲了背景。我觉得现在两头在外的模式能够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我觉得这个价值还没有被特别的理解和认可。
【朱德淼】第一是说资本投向的合理化;第二是阶段;第三是机制;第四是企业对哪一部分资本应该获得多少回报,以此来确定我们进入企业哪一部分资金应该是多少回报,定了价以后企业的可融资性,企业的可实现价值的可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我看这个价值另外就是说整个企业,因为在企业界我感觉到很欣慰,政府的领导对于我们理解很高,但是社会上的理解差别很大。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理解也不一样,所以对于国内PE产业的发展,将来融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的机制,在中国的环境我是非常悲观的看法。一是融资的机制大家理解不对,但是又有很多人去管,一管就变成我们现在中国资本市场方式一样,一开始管大家就开始切割,就是横着切纵着割,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本土PE发展,建议就是可能慢慢看一看,多扶持,多观察,用我们老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观察一段,试验一段,总结经验以后再去讨论大家的观点,再说有什么立法,什么人管,我的建议就是慢一点走。
【杨志中】我对这个情况不是特别了解,我看到这样一个趋势,就是本土化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上做得越来越磅礴。还有我们周边其他的一些国家,我想从长期来看,觉得中国包括外币管制等等,对于国内基金发展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葵】我觉得从长远的发展来说PE会成为私募基金的主流。私募基金要有高质量的PE,第二要有很高质量的投资人,这两个是缺一不可,总体来讲这两方面都具备。首先要有有很足的经验;第二就是非常适合私募基金的投资人非常少,包括养老基金这样。西方世界私募基金的投资人不存在,社保基金是受到很大的限制,银行业、保险业等等私募基金都变得很困难。所以其实在今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都要解决,需要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所以今后希望能够进一步的改革。
【欧巍】这个问题整体来说,首先是现代PE分开来说,自从6月1日证券法颁布以来,民间组织在规模上超过常规。民间的资本事实上量是很大的,但是我认为短期内民间资本要做大是不可能的。这些由政府主导发展,根据我自身的经验来看,首先机构发展就发展对于基金的了解,对于基金的运作模式的认识,它们的开放程度是大大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是在去年的大的环境下,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力。在它们现在身处的各个方面,我觉得起码在我的认识里面这样的创新是非常了不起的。
【欧巍】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国泰也好、人寿也好,其实在现有的情况下,他们做不到这种做法。其实基本上我们这种机制,包括两头在外的机制,这是错误的,那5%是我们的责任,而这5%对管理者有益,对于我们没有益。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到后面发改委指导我们,在新的领域里面做出调整,包括地域限制,包括各个方面的调整,或者说他们对于调整主观能动性。我们是有一种感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遇到过这种问题,得到了很大的帮助,而这些问题在未来的立法,在未来基金里面,希望做好。所以我认为跟国外还有一段距离,而且是一段不小的距离。其实除了刚才说到好的PE,必须真真正正做到根上,才能真真正正发展一个经济体的PE,核心是什么?是钱,这两个东西我们都不缺。在这一点上,最核心的资源不缺的情况下,如何去找到好的法律环境,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有经验的人来进入这个行业,这是很重要的,而且发展速度会是飞快的。
【张懿宸】谢谢各位嘉宾。下面我们有10—15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一些问题,提问题的时候请先说一下你是代表哪一个单位。
【现场嘉宾】各位嘉宾好,我是浙林集团的,我们也有一些项目介绍给PE,我想请教一下大家,因为刚才提到先进机制、法律、税务不是很健全,可能国内每一个PE企业,特别是成功的,包括刚才杨先生提到的,唐先生都提到两个,一个是交给税务的,那个很少,一个就是公司自己的。在美国个加拿大税务,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根据税法倒闭的。第二就是刚才唐葵先生说民营公司做的事情没有想我们职业的PE来做,他一看钱不错就投进来,几乎没有什么意识,你怎么怎么好为什么不给PE30倍。
【唐葵】关于税务的问题,我想归纳宏观的问题,这个企业家是不是合法经营,是不是有遵守一定法律上的规范,如果说是品质上有问题,那税是其中一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做任何一个投资,或者是任何一个公司的管理层,企业家首先对于这个人的品质是要做深入的调查,做私募基金业不是看一看就买,需要做很深入的调查。关于税务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逃税,一种是合理的避税。根据这两种情况,有一些企业就是拿到高科技企业,能够拿到优惠,只要政府愿意给他,这个东西是一个合理的尽量减少税务,这在西方非常普遍,这是合理的避税。逃税不一样,这个公司过去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调查是什么情况,如果是他愿意解决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他不愿意解决还是这个企业家合理诚信的问题。
【欧巍】其实不论是什么PE,任何PE无在任何投资里面,所有人都是在这种高流动性,过高估值的市场寻找一些质量,特别是结构性的质量,也就是去买一些别人不怎么看好的东西或者是买起来费劲的东西,可能在这个情况下不很简单,但是在价格上会有机会。
【现场嘉宾】各位老师你好,我是来自ADM,我是来自个人消费信贷信用部的,我想问各位老师一个问题,在前不久荷兰银行发的一个投资项目,这个项目开始,包括我个人自己了解私募股权PE这个东西,我们在和这些客户交流的时候反复强调其中风险所在。特别是这一次次级债风波当中,PE受到打击是比较大的。我们常说好的市场比较成熟,但是在海外PE在市场的环境之下真的会表现很安全吗?与在中国相比的时候,我们这两个市场做PE它们各自的风险都有哪些?
【欧巍】你的意思就是国内和国外PE风险是吗?应该说我们现在国内PE行业环境和国外几乎还差一个很大的环节就是次级债,或者是投资债。其实刚才讲到过去这20年,整个行业在欧美市场,很大的历史是过去10年次级债,企业融资债。这是PE部分,还有PO方面你刚才提到把引进的效率提高,但是同时更重要的原因是要控制现金流,是赚取里面的利差。在国内基本上投资回报率在同一环境下会比国外的同行要低,但是反过来讲,风险相对会低。
【现场嘉宾】台上各位嘉宾好,我有几个问题不明白。一开始来大家看到很多外资做PE巨头,国家经过特批的,在这个市场里面中国的企业参与或者是小企业参与,我们看到有很多的机会,这种机会在哪里,小企业怎么发展,本土PE有没有生活的空间。因为这个行业非常奇怪,很少看到真正的合资在中国在做。另外还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就是认为机关评论,说2006年在四大银行上市,外资攫取了6万亿的利润,说这是日本侵略以后又一次帝国主义侵华的战争。今天大家做PE再做海外投资,今天大家讨论的问题是海关的使命,海关的使命除了PE带来海外的资金,带来海外的管理之外,中国人的机会很少,怎么让我们老百姓分享真正在这里面高投入之后的高回报。
【朱德淼】PE公司有没有合资的,我也讲一下中国的银行合资,这种体制改革非常早期阶段,也是和这个问题很相近的。当时中央体制改革的时候,说你们这些银行券是大银行,你们有没有对其他国外的银行合资,专家研究以后发现没有什么太多合资的,政府的目标当时是说我们希望引进先进的银行管理体系,因为银行都是百年老店。你刚才问这个问题是PE有没有办法合资,在中国我们也有合资,只不过PE时代是一个极少数人管理很多钱的实战性的办法。比如说我们有10个PE我们合资,我也算老板,但是管钱是550亿美元,这个钱数很大,范围限制非常小,大部分都是以私人身份进入。当然像欧巍是国家非常特殊特批下来的,下一步发展在中国是不是存在中外合资,私人和企业合资,民营和国家合资这种PE,我觉得现在也有很多的正在蓬勃发展,另外欧巍刚才讲到部分人,也有私营和个人做PE基金,现在国家管理上没有一个说不行,政府的意见上是非常同意,大家集资去投,但是别搞非法集资,这中间有一些界限,政策法规都有一些界限,但是总的来讲中国市场是独立性、开放性的市场,大家还是别犯法。PE这个行业开放程度是不受影响,现在各种情况,民营、私营、机构、国有、个人五花八门都有,但是范围很小。
【杨志中】另外一个我自己感觉到在一些华尔街的公司工作过,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我的感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一些大的企业市场参与是一个问题,主要是商业利益。他投资比如说中国银行重组改制上市,很多投资都赚钱了,我觉得这是商业上的,并不是说他们怎么样的一种安排,这样赚很多的钱,我觉得值得讨论的就是我们政府部门,我们国有企业老总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借鉴这些包括在资本市场上有很多经验的人,让他们提一提意见,让他们把今后的事情做得更好。我们也了解到当时我们国家政府官员,还有商业银行的一些老总们,当时为了引进战略投资者,战略领导者,那个时候我们银行价值没有得到投资者认识的情况下,有很多的机构不认同,实际上可能拒绝投资的,他们比真正会投资的还要多,最后投资的资本增殖了,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种结果,我们作为中国人觉得不大情愿,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有相当高的风险,就像中国股民投资股市一样,两年前投资股市现在涨了若干倍。
【唐葵】我说两点,第一就是像杨总刚才说的有一个买方,有一个卖方,当时金融业其实为什么2003年10月31日国家要通过这个方式来变革,其实有很多的情况,现在大家来看风险回报,这是第一点。第二当时犹太人的做法非常成功,不要看别人赚多少钱,看自己赚多少钱。我可以说汇银公司是当前世界上最会赚钱的事情,他分别向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注资25亿,当时是1块钱,现在在港股价钱是4、5块钱,他们在过去4年不到的时间里面,将当时投资的这些银行翻了几倍,从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
【张懿宸】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提问了。我再说一下最后的观点,说实话我觉得很惊讶,就是直到今天我们作为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整天到万还要看鸦片战争人家是怎么从我们这拿到钱的,全球化完全是商业化这样一个决定,就是在当时做投融资健康和中行的时候,英国中信本身也有一定的参与,我对那个是比较了解的。当时在所有的扮演投资人中间,对中国最了解的,而且最早明确表示愿意投资的,从头到尾都是淡马锡,中间像中国建行换过花旗,几乎所有的世界大银行都换过,谈了不知道多少时间,直到美洲银行和淡马锡已经入股中国建设银行以后,最后才入驻。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好像把人家的钱抢走似的,但是一样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如果没有几千亿的外资启动,我们发展怎么回到今天,这中间肯定要跟人家有一部分共享,人家带来不论是机制,还是技术,只不过在银行这个事情上大家说可能到目前为止,因为正好赶上中国经济拐点,但是非要以此和鸦片战争对比,我认为这是荒唐的。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