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第一场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2日 13:15 新浪财经

  2007年10月20日,以“新浪网中国EMBA五周年系列访谈”为基础,结合“《经济观察报》中国EMBA五周年特刊”和“中国EMBA大型市场调研”,来自一流商学院、企业和媒体的风云人物汇聚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围绕中国管理教育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激情碰撞,巅峰对话!以下为中国EMBA五周年高峰论坛第一场实录:

  (嘉宾名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武常岐、长江商学院副院长齐大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范黎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蓝海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燕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刘震宇、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应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汪海粟,主持人为北京市五洲在线广告有限公司总裁曹章武。)

  曹章武:各位院长、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的朋友、新浪网的网友,大家下午好!很荣幸由我来为大家主持第一场的论坛,主题是《中国EMBA的发展回顾与战略规划》。本场论坛主要分为四个大的环节,第一,请嘉宾回顾一下EMBA创办的历史,简单的总结一下体会,得出论坛的核心议题;第二,围绕核心议题,分模块进行讨论和交流;第三,请大家展望未来,说明各自的发展战略;第四,现场媒体记者的提问。

  下面进入论坛的第一个环节,请各位院长回答一个问题,您在领导和参与EMBA项目的建设和开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个人最深刻的体会都有哪些?首先有请北大光华的武教授。

  武常岐:感谢曹章武先生,也感谢五洲在线和《经济观察报》组织这样的活动。

  因为我是2002年,实际上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EMBA作为国民教育系列时接手的。作为我来讲有一个优势,因为北大光华从1999年就开始创办EMBA了,所以我是从我的前任接手的。我的体会是过去的五年,最主要的就是不断的创新。为什么?因为EMBA是学位教育,它实际上是为中国企业的腾飞和发展提供的商业服务。过去五年,我的感觉就是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市场,有了一个质的变化。所以EMBA项目的主管,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我们希望怎么样能够为企业界、企业家、为高管人员创造价值。通过EMBA的教育,使他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是最大的挑战,从师资队伍、课程建设,都有很大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感觉到北大光华的EMBA项目,对于学员的期望和企业界的期望,基本上可以同步的发展,随着学员成分的提高,在课程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对我们来讲也是个挑战。

  曹章武:今天我们也请到长江商学院的副院长齐大庆教授,大家知道长江商学院是没有本科背景的独立商学院,最近这五年,我们可以看到长江商学院所取得的成就,它逐渐的在缩短跟国外商学院的差距。在自身EMBA发展当中,有非常多的创新,接下来请齐院长介绍一下。

  齐大庆:像曹先生刚才说的,长江商学院是比较新的机构,到目前为止只有五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虽然只是短短的五年时间,比较简单的来说,在2002年和2003年,除了内部运作,包括课程、师资等等,最多的工作是如何说服企业家到长江来。

  曹章武:汪院长,您在创办EMBA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哪些挑战?

  汪海粟:我认为,这些年来,在组织和发展EMBA教育过程当中,我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怎么样让财经政法类大学在EMBA教育当中能够脱颖而出。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有几点体会:

  第一,心态决定成败。在EMBA的教学过程当中,首先要有爱心,要善待学生、善待老师、善待同行。

  第二,要操心。中国的社会在演进和转轨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经济转轨等等问题,所以需要我们更多的操心。

  第三,要虚心。我们要向国外的同行学习,向国内的同行学习,接受他们新的经验。

  第四,要有耐心。EMBA的教育,它在襁褓当中,在摇篮当中,我们不断的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所以要有足够的耐心。

  第五,要有信心。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企业家有更多的需求。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好的机会,从事EMBA教育的院校和同行,应该有足够的信心。

  我们有自己的战略,叫作“特长、特色、特区”。作为特色,就是我们必须把财经政法类大学,在EMBA教育过程当中,要把财经+管理+法律的特色突出出来,充分发挥我们学校有60年财经政法类教学的历史沉淀和学科优势。第二,就是有特长,要吸引国内外的优秀师资,要对师资进行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培训和提高。第三,要有特区,EMBA的教育不论在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上,要不断的创新和革新。所以我们在EMBA确定办学的那一刻,就确定了要实行EMBA特别的班主任制度。我觉得特区是特色和特长的很重要的基础。

  应飚:首先非常感谢曹章武先生,也非常感谢五洲在线组织这么好的活动。

  应该说EMBA经过这五年的发展,脱离了启动阶段,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我们现在的定位,从原来面向社会无序的招生,进入现在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化的招生阶段。总体来说,生源增长非常快,应该说国务院学位办的名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在这几年当中,我们碰到的最大问题,我自己总结就是“两个期望和两个认同”。一开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EMBA项目的期望,以及进来以后对这个项目的认同。这个过程我们做了很长时间,应该说刚开始与学生的期望和认同是有差距的,做到现在,这个差距越来越小,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

  第二个期望和认同,就是社会对EMBA项目的期望和认同。这是我们现在着力做的事情,主要是打造自己的品牌。高校的领导并没有把这个项目作为学位教育来看,还没有完全对这个项目有认同。我们要把这个项目打造成最好的品牌,使社会认同我们。

  刘震宇:首先感谢五洲在线和《经济观察报》邀请我来做这样的回顾。

  厦门大学EMBA是第一批,从2002年开始,跟北大一样。在这五年,要说遇到的最大挑战,一个是厦门大学处在东南的一个角落,所以我们在做EMBA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必须走在全国的前面,才能够满足每年三百个名额的要求。到外面去就需要有相应的设施和合作者,这方面我们下了很大工夫。做下来以后,这几年厦门大学EMBA在全国各地招了1200多名学生,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浙江,还有香港和闽台班。从学生的构成,闽台班每一届大部分学生是台资的,这是我们最大的特色。

  第二,厦门大学的强项是会计和公司理财。在国内,会计学我们一直是第一。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就必须能够体现会计和财务方面的特征。所以我们给国资委办了班,给有关的电信公司办了班,最主要体现的还是整个会计和财务方面的特征。

  第三,如果说还有一个挑战,就是大家说的学位办的问题。我们在做的时候,刚开始师资还不够,所以到其他的商学院去请教授。案例方面,更多说的是国外企业的问题,没有涉及到中国企业案例的问题。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所以师资和案例始终是各商学院需要重点解决的。

  曹章武:虽然说您的位置在东南地区,但我觉得您充分的发挥了地理优势,在港澳台地区的招生不错,同时也发挥了厦门大学的优势--财务管理。

  接下来有请武汉大学的李燕萍院长。

  李燕萍:就我们学校来讲,一直面临一个挑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关于EMBA的培养定位,武汉大学是综合性的院校,那么我们培养什么样的EMBA人才。第二,武汉大学如何来定位。实际上这两种定位,决定了我们如何差异化发展。因为大家知道工商管理这么多院校进行培养的话,实际上是同质化。

  这几年我们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第一,国际视野的开拓问题。开始是由武汉大学高层经理培训中心来培养,百分之八九十的老师都是国外的,所以这期间我们不断的进行创新,我们坚定国际化必须与本土化结合。

  第二,EMBA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断创新。我们学校走过三个阶段,2002年8月到2004年7月,实行EMBA教育项目的“主任负责制”,由武汉大学EMBA及高层经理培训中心主任负责EMBA教育项目。2004年7月到2005年8月,实行EMBA教育项目“双项目制”,由(原)商学院和(原)武汉大学EMBA及高层经理培训中心按不同的模式进行招生、培养,也形成了EMBA国际班与EMBA综合班。2005年8月至今,EMBA教育项目实行“EMBA教育项目组制”,开始实现“三统一”的办学体制,进入完善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提升品牌价值的时期。

  过去百分之八九十全部是国外的教师,但改革以后变成了三三制,也就是强大的师资队伍中间,并不一定全部是来自国外的。所以师资队伍应该是EMBA教育的重要问题,也是瓶颈问题。

  武汉大学有了很好的定位以后,基于武汉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发展EMBA教育。像测绘行业的EMBA班、水利水电业EMBA班、金融业EMBA班等等,这都是基于武汉大学综合学科的优势。我们是基于全校的平台进行整合,所以走出了行业特色化的道路。

  曹章武:接下来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范院长。

  范黎波:非常感谢主持人,也谢谢五洲在线。

  我觉得中国EMBA教育最大的挑战是价值取向的问题,究竟是精英教育还是平民教育。我想这个概念很明确,这是个精英教育的问题。我是参与EMBA教育,并不主管。我个人最大的体会,现在EMBA教育围绕精英教育这一特点,缺少的是人文精神。EMBA教育科学性是体现出来的,但是我觉得科学性和人文性体现的不是很深刻。所以我认为EMBA教育是不是要学学犹太人,他有很多商业精英,但是他们的商业精英积累了财富以后,反过来他去宣传犹太文化,去培养一种民族精神。

  结合这个概念,我觉得EMBA教育是在“冻土”上成长起来的,为什么?第一,学校没有商业的机制;第二,社会对EMBA看不懂;第三,作为一个新东西,它本身有一个自我优化的过程。所以发展EMBA教育,的的确确遇到了一些挑战。

  如果让我提一点意见,我想下一步是不是能够有这样的高度,第一,有一个精英教育的取向。我特别欣赏传统的教会教育,教会学校除了传播知识之外,还传播了很多人文的东西。我经常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一个文科学校,跟中南财大有相同的地方。所以现在的EMBA教育,下一步要增加人文色彩。我觉得人文不是《易经》,也不是《论语》。

  第二,我特别想讲一个例子,日本松下公司专门培养政治家。它从基层的政治人才里,挑出几十个人,放到松下政治讲师所里来学习,学习时间是两年。他带这个人到美国国会,跟美国的议员交流,看美国的国会是怎么处理国家事务的。另外,他把这些人带到北京的松下显象管有限公司,叫这些政治精英,跟民工们一起同吃同住20天,让这些人理解一下,这些民工是中国的最底层,他们是怎么想问题的。我想EMBA教育如果按照精英的教育办法,是不是应该使他们既有精英取向,还要有平民取向,最重要的是落到中国实际,怎么样为社会服务。

  蓝海林:我们是在华南地区,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早,当然工科院校也造就了许多企业家。所以华南理工大学过去被称为华南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有了商学院,特别是有了EMBA之后,基本上可以说是企业家的摇篮,这是历史的条件。这几年商学院的发展,更多的是不再利用市场的机会,而是利用自己教育的机制,在培养企业家。今天我们越来越多的工科学生创业以后,怎么样以他们为培养对象?所以EMBA重点还是在培养企业家。

  第一,其实中国企业家现在面临的困惑,是怎么把外国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结合在一起。作为转型期的国家,有很多东西单纯的搬外国不行,单纯的坚持自己也不行,所以怎么样做好基于中国前景的研究,把这种研究,通过教学、通过案例、通过论文的指导,带到学生中间去。

  第二,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的素质怎么样跟上时代的要求。广东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多,比如说我们有一个班,大概有6名广东百强民营企业家。像这些人行为的优化、知识的拓展、领导能力的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的作用更大。当年争取要做EMBA的时候,实际上也是看到这个问题,不完全是精英的问题,实际上是怎么快速的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围绕华南企业家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素质去分析,怎么样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我本人作为EMBA的老师,上的课也比较多,我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每一次上课都改不同的案例、不同的内容,因为不同的时代,企业家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早年多元化的问题害了国有企业,这两年“国退民进”,机会又害了民营企业,所以你就要解释为什么当年国有要多元化,你说是制度的原因,民营再多元化,那就不完全是制度的了,可能是机会的诱惑,还是自己的素质不够高,要研究这些问题,解决的可能就会好一些。

  曹章武:接下来,谈谈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就是学员、学校,包括院长最头疼的,中国EMBA发展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团队,但是由于中国的EMBA市场只发展五年,虽然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必须面对一个问题,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快,企业家的团队也越来越大,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大家都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就是目前中国商学院市场的师资很难达到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是大家共同的问题。接下来将针对大家所公认的问题进行讨论。

  长江商学院跟过去的商学院不一样,因为它没有本科背景。接下来请齐院长介绍一下,长江商学院在创办初期,在师资方面遇到了哪些问题?

  齐大庆:每一个学院都应该有比较清晰的定位。从定位的角度来说,长江商学院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私立商学院,希望能够为中国培养最优秀的、最杰出的企业家,长江商学院把自己定位在一定是全球性视野的地位。希望对长江感兴趣的学员,一定是企业的需求、个人的需求已经跨越了区域。

  长江一开始就比较集中的分析已经是优秀,但希望成为卓越的企业家,这部分人的需求。的确,前期的挑战非常大,中国的企业家非常勤恳和好学,成长也非常快。从这个角度来说,完全依赖国外的教授,四五年前还有比较大的价值,更多的了解西方的东西,对大家有所启发。我们遇到过的情况是很优秀的国外的教授,在跟同学的互动过程中,在完成理论和比较典型的商学院教课内容之后,很难回答学员提出的问题。一开始,长江就比较强调建立一个自己的、长期的教授队伍,由于有基金会的支持,长江基本去欧美最优秀的商学院,吸引在过去有过系统的教育,比较优秀的商学院的教授,希望他们回到国内来。从长期来看,如果能满足国内最优秀的企业家的需求,需要这些教授首先有对国内和国外管理学的研究。另外,这些教授在做理论研究的时候,对企业的实践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国企业的实践,这样需要一批优秀的教授跟中国企业保持联系,不断的积累对中国企业的认识。

  长江是比较强调全面管理,从这个角度看,长江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讨论最多的是什么是正确的问题、什么是正确的事情?但怎么把这些事情做好,涉及的少一点,更多的是要求这些教授有前瞻性的判断。对中国企业和经济前瞻性的判断,如果没有扎实的研究和对中国背景的研究,是很难理解的。所以长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现在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障碍,就是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

  汪海粟:师资问题是整个EMBA教育的核心问题,五年来我们有这样的做法:

  第一,在全校范围内,发现优秀的教师。从现行的老师当中,遴选优秀的教师,作为EMBA核心教师的成员非常重要。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讲本土的教师,越来越熟悉MBA教学的基本规律,开始越来越能够跟学员展开互动,能够经常的深入企业,并且撰写有价值的案例。所以发现这些老师、调动这些老师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培养年轻的老师。我们对班主任的要求有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必须有副教授以上的职称;第三,必须有社会实践。通过五年来的班主任制度,我们沉淀和培养了优秀的中青年老师。我们曾经主办了一个活动叫做“关心中青年、关心MBA、关心中南大”,我觉得对年轻教师系统的培养,是EMBA基业常青的重要一点。

  第三,优化外籍教师和境内教师的结合。我们会请美国当地的学者,也会请华裔的老师,请外籍老师应该有标准,第一,是名校的老师;第二,是优秀的教师;第三,有很好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刚才我讲到的很重要一点就是虚心,我们这些老师向境外的老师,很重要的是学他们的敬业精神。有一位教授,他接受了我们的教学计划,他在美国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三天之后,为了信守承诺飞到中国来给学员上课。我想正是因为老师和学员的这种良性互动,其实他改变了学生工作和生活的模式。

  回应一下刚才范院长的说法,“冻土”和“热土”的问题。怎么样去看待这些学员?我认为这些学员是真正的中国市场经济的脊梁。要重新认识中国,在20多年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市场经济的今天。比如说我们的EMBA创办过以EMBA命名的希望小学,比如说我们有一位EMBA的学生,他捐资100万,去帮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贫困学员。所有这些都跟现在EMBA学员已经具备的品质有关,所有这些都跟中国在2002年所确定的,在中国推行EMBA的指导思想高度相关。正因为这样,我觉得EMBA在中国虽然在襁褓当中、在摇篮当中,事实上它已经具备了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所以我觉得中国的EMBA一定是一块“热土”,一定会造就一批又一批,能够承载这个事业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

  谢谢大家!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