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阴VS顺德:“现象”与“模式”争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3日 18:00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 叶文添 江阴报道 江阴与顺德是两个时代、两个区域、两大商帮的发展缩影。 “全国百强县”评选,江苏江阴与广东顺德连续多年唱“二人转”,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坐定带头大哥的位置。 江湖之中,顺德成名较早,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仍处于浑浊、混沌状态,“顺德制造”、“顺德现象”早已经名震江湖。其时,江阴的 GDP在无锡治下的若干县市中排名靠后,以内源型经济发展著称的“江阴模式”则刚刚萌动,但是,江阴赶上顺德仅用了10多年光景。 上世纪80年代的广东经济一直处于领跑之势,顺德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世人尽知,美的、格兰仕、科龙等以家电为代表的顺德企业纷纷崛起,而顺德也成为我国县域经济的一大样板;进入新世纪,”长三角经济带”奋勇居上,江阴的顺势崛起当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顺德现象”的声名鹊起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工业立县”政策有关,在那时,广东各地政府积极倡导银行贷款,整合社会资源,培养了一大批规模化品牌企业。1992年,顺德当地的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顺德作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在全国率先进行以行政体制改革为先导、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综合体制改革,政府扶持的企业开始独立发展,顺德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至2005年,顺德共有18个“中国名牌产品”,而其中多数为家电企业。因此,业内有一种说法就是顺德“成也家电,败也家电”,相关的统计显示,目前在顺德整个经济总量中,工业占了70%,其中家电、电子信息占整个工业的 71%。如今随着家电行业的势微,利润日益减薄,无形中影响着顺德的整体竞争力。 如今,顺德也出现了一些悄然变化,正在实践从“顺德制造”到“顺德创造”的转变,从做产品到做标准,引导企业从简单粗放的加工制造,到高、精、尖开发创造转型。 相比之下,江阴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顺德的路子——夕阳产业+上市公司,精明的江阴人用传统的产业加上精细的资本运作,迅速将企业规模造大。 在2006年,江阴GDP达到了980亿元,其财政收入甚至超过了海南省。江阴之所以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主要来自那些被外人视为夕阳产业的传统工业。 乡镇企业+传统产业,这是个看起来注定走向衰败的“公式”,但在江阴却生发出新的解读。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江阴的乡镇企业先知先觉地搞起了资本经营工程。 1997年以后,江阴市的股票上市工作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全面出击,采用多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拥有了22家上市公司——华西村、东泰控股、四环生物、模塑科技、江苏阳光等。 当一个县级市拥有22家上市公司,也就创造了一个区域经济的资本运作范本。资本和公司的力量突破行政条块的桎梏,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了资源配置,并有效地进行区域传递和扩散;资本市场和资本经营风险的考验,也促使着地方政治和地方经济自我完善与进步。 如今,合作使江阴与顺德模式在开放中走向融合。一场名为“苏粤4+4”论坛意在加强长三角与珠三角交流的活动自今年开始悄然举行。以江阴为代表的江苏四大城市和以顺德为代表的广东四大城市的主要官员,历史性地进行圆桌会面。 苏商与粤商,由此开始握手。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