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沪台金融合作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7:46  新浪财经

    2007年7月19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组织的“2007上海金融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分论坛“沪台金融合作论坛”全部实录。

  许嘉栋:各位嘉宾大家好,很高兴今天下午由我来担任主持人。另外很遗憾的是我们演讲的贵宾中刘艺如教授因为有时不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所以我今天首先要担任主持人,另外我除了要演讲自己的东西之外,还要代刘艺如教授讲一些东西。所以我的责任还是很重大的。

  上海和台湾的金融合作是我们这场的主题。其实台湾和大陆的经济往来,尤其是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往来,事实上是相当密切的。但是在金融往来这部分,到目前为止来说可以说是进展相当有限,金融往来除了人员互换,像今天这种研讨会的意见交流之外,的确是很有限。大陆的金融机构到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目前还是没有办法,台湾的金融机构到大陆来设立分支机构也是困难重重。到目前为止来说,只有两家小小的台湾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就保险行业来说,只有国泰人寿。其他的方面因为政治的关系还是没有进展。所以我们怎么样来加强两岸的金融合作,其实还是非常值得大家来研究的。今天在台上有五位演讲的贵宾。我们首先请东方证券董事长王益民先生为我们做演讲。

  王益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这个沪台金融合作论坛。各位来宾、各位朋友,我谈的题目叫做加强沪台证券业的合作,实现供应发展。这个题目在今天这个论坛上已经不是一个理论的探讨问题了,而是如何更好的实践的问题了。所以根据这个问题,我主要谈几点想法。一个是沪台证券业合作的意义,第二,沪台证券业合作的可行性,就是从目前来说,他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的。第三,沪台证券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第四我代表东方证券和台湾证券业合作现状和设想。

  第一,合作的意义。在两岸经贸合作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当前上海的金融建设成处于关键的时期,所以我们促进两岸的金融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有几个表现。第一恩,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首先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资本市场从“制度折价”进入“成长溢价”的新阶段。在这样的阶段,这种制度的变革力量是惊人的。所以大家在前一阶段都充分的看到了资本变革以后,能量都爆发出来了,而且将持续的爆发下去,实际上这是根本制度产生的变迁,所以吸引了资金,建立了信心。另一方面,我们金融改革正处在逐步深化的阶段,金融创新的时代已经来临了,今年的全国工作会议上,已经提出要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国的金融工作会议今年开了三次。第一次突出了保险业的改革,第二次突出了银行业的改革,第三次是资本市场的改革,明确要求要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第三,过程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比如说现在的QFII投资,从2002年底开始快速发展,以及QDII,这也是从2006年开始以后启动的实际上现在已经进入了探索的阶段。第四,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基本结束,证券业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在05年国九条以后,对证券业进行了彻底的治理,目前大陆的发展实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中国证券公司的资本实力和盈利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这方面,06年102家挣钱公司净资产是1082亿元,这是比前几年要大幅度增长的。

  第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关键的时期。自从中央1992年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形成了资本市场、货币市场、黄金市场、证券市场等一系列比较完整的市场体系,第二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第三,金融产值稳步提升。上海市金融生产总之达到了799.3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7.8%,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所以今后一个阶段上海金融建设要更多的和境外的金融机构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

  第三,合作目标——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第一,内地证券业吸收台湾的资本、人才和技术来进一步的推动整个证券行业的发展。

  既然有这样的必要性,那么有没有可行性呢?我们认为还是有它的可行性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央政府积极推动两岸加强经贸交流和金融合作。推动两岸金融民间行业组织就建立两岸金融监管机制等问题进行协商,积极寻求相应的处理办法,在2006年的两岸经贸论坛共同建议中,把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列入其中之一,上海,特别是在浦东,可以进一步探索在向台湾金融业开放政策实施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第二,两岸经贸合作快速发展,金融合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20多年来,两岸同步发展形成了互补互利的格局。2006年底,大陆累计批准台上投资项目71847项,合同台资金额1010亿美元,实际投资438.9亿美元,长江三角洲是台上投资的重点区域。两岸同胞的利益已经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金融业方面目前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目前上海拥有台资的金融机构有20家,包括一家银行,三家银行办事处,一家保险公司,三家保险公司的办事处,还有12家证券公司设立的17个代表处,这可以看出不仅是银行保险,证券行业也进入了大陆,而且主要是进入上海。

  第三,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有利于两岸的流通,彼此来了交流以后,大家没有什么在异地的感觉,所以两岸的时代亲情,再加上近年来的经贸活动,使这种互动更没有障碍。

  第三部分,我讲一下沪台证券业合作的领域和方式。合作领域方面有金融业务和技术,金融市场和产品,金融机构和监管,金融创新和法规,金融人才和认证,这五方面是我们下一步可以开展的,合作的模式来说,主要有技术合作、管理合作、业务和项目合作、股权合作。合作的阶段来说,从合资的深度来说,我们必须要从技术和业务交流合作开始,在通过机构和人才合作过渡,最后监管和创新合作。这样两岸的合作就可以向更深的领域扩展。

  最后我讲一下东方证券参与两岸证券业合作的现状和期望。东方证券成立于1998年,2004年底成为第二批创新试点证券公司。我们现在已经和台湾方面进行了合作,2006、2007年共分五批共80多位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考察了台湾的证券同业,公司派聘用了多名台湾的专业人士,从事创新业务。7月9到10日,携手台证证券在上海举办了两岸资本市场和电子产业论坛暨上半年投资策略报告。最后我们希望双方可以就进一步的合作。

  谢谢各位。

  许嘉栋:非常感谢王董事长谈了两岸合作的模式的看法,也介绍了他自己的经验和例子,谈到他们公司和台湾合作交流的情况。我准备从东亚金融风暴谈国际金融中心与两岸金融合作。

  10年前的今天东亚金融风暴同泰国一直到马来西亚、印泥,新加坡受到了感染,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东亚金融风暴来说,实际上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教训和启示,如果要避免这种风暴的话,应该加强国际之间的金融合作。今天我们会议的主题是上海怎么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事实上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很多的要件,很多的专家在早上也提到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资金可以自由进出,才有可能成为金融中心啊,资金的自由进出,老实说这又是风险很高的做法。这也是中央为什么非常谨慎的原因,因为所有的压力都是在他身上。

  我在台湾的时候,我在中央银行业服务过,也经历过了金融风暴那一段时间,个人有一些体会。谈到这边我们要推动国际金融中心,我的态度是要谨慎小心一点。

  我第一部分将会说东亚金融风暴两岸之间的因应,第二东亚金融风暴的启示,第三,推动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提要件,第四,两岸因应金融风暴应有的举措,第五,有哪些事情急需处理。

  第一,东亚金融风暴两岸的因应。台湾来说,因为我们的经济体制比较好,因应得宜,受创比较小。我们一开始的时候是力抗,但是后来觉得自己的力量难以支持,所以放开了汇率的控制,求得自保,量力而为,因时制一,弹性应对。在199811月我们发生了本土型金融风暴。因为那时候有一些公司看到股票比较好赚,本业不太注重,所以进入投资,他们有时候用一些钱来支撑大盘,但是靠自己的力量是撑不住的,引发了财务上的很多的问题。所以台湾发生了由自己内容因素造成的金融风暴。这个金融风暴发生以后,我们用短期的措施来解决本土的金融风暴,对问题没有认真的检讨和改革。尤其减少来自外国改革的压力。

  而中国的部分,我必须要说,中国虽然受到的影响不大,这里面中国大陆的外汇管制非常严格,所以受到的冲击有限。另外我们大陆维持人民币不贬值,因此让东亚金融风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东亚金融风暴的启示,首先如果引入外资的话,应该多引进稳定性高的直接投资与长期借款。第二,发展中的国家金融市场没有先进国家深广,吸收外在冲击能力不足,因此开放资本自由移动应该循序渐进,由长期资本到短期资本,不宜躁进。第三,汇率应该有弹性。从以上的启示来看,我们要推动国际金融中心要注意一些事情。早上专家提到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最难的是制度的建设,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资金要自由进出,但是短期资金的自由进出对国内金融的安定的威胁是最大的。所谓的金融安定当然包括汇率、利率、股票和货币供给等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小心。我这里所列的项,我觉得这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要健全国内金融体系,再渐进开放资本进出。第二汇率保持弹性,第三维持总体经济稳定,避免股市、放市泡沫,第四,一旦发生金融风暴的话,央行应该有他的因应的能力。央行必须具备灵活调节资金工序的工具。

  接下来谈一下两岸因应金融风暴有哪些交流和合作。两岸在对抗金融风暴方面,各有经验,包括香港也是一样的,实际上这些经验是值得大家一起来分享的。第二,两岸央行共同参与东亚多边换汇机制,第三,货币外汇与金融发展政策与经验的分享,以宏观调控为例,我们面临的总体的形式和台湾在80年代下半年是非常相似的。照我个人的观察,两岸的投资人、做法和想法都非常的相似。所以我们很多台湾曾经经历过的一切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第五方面,两岸金融往来障碍亟待处理。首先是两岸金融往来在双方政府的抑制下很难互设据点,主要还是因为政策方面的因素,比如说一定要有条约的签订,但是又涉及到政府的谈判,我们建议用澳门来做,但是现在来看还是没有做了。

  第二、通汇与货币的兑换、清算问题,目前还是没有办理进行。两岸不能直接的通汇,台商避税,规避投资上限、地下通汇,非法洗钱危机治安,货币不能直接的兑换。

  最后我们建议现在两岸的金融投资的往来,目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都是政治干扰引起的,过去的20年,我们两岸都是政经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利于经贸的往来,现有的金融往来问题以及官方金融交流合作,本质上经济层面之成分远远高于政治层面,盼望双方的政府能够遗训过去的两岸的经贸往来中的经验,就是双方同意政经分离, 他么我们的金融往来实际上还有很宽广的路要走。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许嘉栋:接下来我们请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先生做演讲。

  刘信义: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和各位同行和嘉宾交流一下我们的看法。今天我们主要谈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两岸当前的看法,第二是谈一下未来。各位知道 ,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是台商非常愿意投资生活的地方。目前在上海的台上有50万人,在06年年底,相对这方面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在沪的企业中小型的比较多,中外资银行普遍对台湾的银行缺乏深入的了解,应该对台资银行的服务方面积极性不够高。

  另一方面,台湾虽然已经有多家银行和上海其他城市建立了代表处,刚刚各位也讲了,但是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可以开展实质性的服务,可以说台资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要的问题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应该可以有所作为,我们要尽快地实现机构的互设,这是促进两岸发展。多年以前大陆有四家银行,包括浦发银行向提出设立代表出的申请,但是一直没有回复。我们要探索比较新型的方式。

  我们可以考虑一些变通的方法,实现两岸金融机构在准入方面的一些突破比如说可以参照旅行社的做法,可以通过第三方突破金融信息监管管理当中,突破信息共享和合作的障碍比如说通过香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借助上海的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三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如果双方的直接监管协议不能达成的情况下,可否通过第三方。比如说针对两岸客户信息部通畅,两岸银行可以加强合作,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上海证在致力于金融业的开放,包括今天上午大家讨论金融建设的话题,大陆目前正在经历的很多事情,其实在台湾都已经经历过,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大陆和上海进行借鉴,比如说上海在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探索建立金融控股集团。台湾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在发展金融控股集团方面是有很多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特别是是对内部防火墙,监督管理方面,可能比西方的经验更加适合大陆。而且大陆居民所拥有的财富也在日日的增长,对财务管理的需求更加的旺盛,台湾在银行保险业务,在信用卡,在理财产品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专业的人才,我们大陆银行在很多方面也借鉴了他们的经验。

  再比如说台湾市场的发展,他们的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尽管规模并不是很大,国内的商业银行,正在调整自己的定位,也感觉到我们必须在服务于市场发展过程中,赢得我们商业银行应有的空间,我们在这些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向台湾金融界学习的地方。

  以上是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谢谢各位。

  许嘉栋:非常满写四月谢谢刘行长,对怎么样解决两岸金融机构合作问题作出了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下面我们有请刘绍梁先生做演讲。

  刘绍梁:大家好,我的题目是沪台金融合作理念初探。我对这个题目有高度的信心。但是我想这也是我们必须要审慎乐观的探讨的。因为两岸的发展还是有一些非经济的因素的。

  我这里有一些大家直观就有的观察和结论的。第一,两个市场比较不一样的地方,或者说互补的地方,台湾的发展阶段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因此他的成长速度稍微稳健一些。第二我们如果以纯粹的市场规模来看有着不同。台湾在发展过程中,另外一个很典型的情形就是高科技产业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90年代以后,在过渡竞争没有出来的时候,金融部也是非常重要的部门,而在大陆则主要是传统产业。

  相近的地方我想大家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同意见。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很勤奋的民族,尤其在上海,我想有很多现代化的公司都在这边产生。企业精神是很重要的一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台湾做的比较靠前一些,也有一定程度的制度化,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另外台湾因为对外资的一定的开放程度,在外资的金融体系中业训练了一批人。很多在台湾的外资的管理者都是台湾人,年龄在40到50岁,另一方面我觉得是监理哲学。两方面都是比较的审慎。台湾因为管的也比较多,其实也有很多方面可以交流。

  我举一个例子,台湾也是一个大陆法系,金融领域战后都受到欧美法系的影响。大陆法系的公司法架构作为一个基本的平台,上面放一个英美法系的证券法。感觉这也是大家可以交流的地方。

  我个人感觉,合作的方面,政治是很现实的,而且台湾这边的顾虑比较多。而且以时间来看的话,现在离台湾的总统大选也只有8个月,短期内不可能有太激进的想法。所以理论的探讨先开始做,我个人的看法是做的比较的精致一些。我想像今天这样的论坛,广度是够了,但是深度够不够呢?接下来我觉得产品技术的合作也可以探讨。具体的项目选择来说,我觉得是看哪一类的行业。在台湾我们做到了四合院,也就是说银行、保险、证券这一类业务是放在一个四合院里面,但是这里面能不能做到资源、资本或者是营业范畴调整活化,还是需要花很多的工夫。怎么样使业务可以活化,又可以外维持一定的放火强是这大家所探讨的。我觉得比较想要更加突破一些的话,我们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

  许嘉栋:谢谢刘绍梁先生的讲话。接下来我们请主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琦伟先生发表他的演讲。

  陈琦伟:谢谢许嘉栋先生,谢谢各位演讲嘉宾和各位听众。我想关于沪台金融合作,包括大陆和台湾的金融合作,已经是一个多年的话题。利用这次上海金融论坛的机会,我考虑当时校院领导说让我做这样的一个报告。所以我选择了今天这样的一个题目。

  过去的几年,中国大陆的发展的持续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也超出了包括我们国内人的预料。这其中业带来了财富大大的增加。包括中国大陆自己也没有完全的准备好,财富增长的速度比我们预计的要快。他了表现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其实大家现在都看的很明显,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以后,中国的企业财富在快速的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这些数字是给大家一些概念,大家现在看得到的事实是,包括在今天我们开会这个地方,三个月以前还办了全球的奢侈品展。同时我们看到,在北京、上海,特别是在上海云集了很多跨国销售机构。从理财产品推出的角度来说,将近翻一倍的速度增长。估计到2009年,中国富裕阶层的流动资产总额可以从现在的数字增长到1.6万亿美元。同时大家也知道,中国有着相当的潜力,在产业产出的同时,在财富市场也给了我们巨大的机会,因为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也是一个全球的话题,刚刚我非常赞赏我们几位台湾的专家谈到的,像许嘉栋先生,在金融界非常的有名望的。金融管理现在变成了我们当前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在现在来说,我们主要是通过公墓资金的形式,中国还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中国现在拥有一万多亿的美元储备,目前美元正在贬值,目前怎么管理好这些财富,在工具上是很缺乏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两年证券业和基金业在中国这两年的日子非常好过,他们也知道,他们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现在中国资本市场几乎翻倍的市值增长,市场投资人还主要是散户为主也是因为如此。

  在最后我做几点评论。在未来的几年中,财富的管理会在中国经济中,变成一个最有成长前景的金融服务的产业,这是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都会变成事实的。中国如果要保持8%以上的持续经济增长率,这8%以上的经济增长的成分如果不变化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快速增长的数据政府看了很着急,厂商看了有的是喜欢有的是愁。我们增长的质量还是不行的,其是非常初级的。我们现在只是把资源进行密集的使用,这是不可能支持中国支持保持8%的速度增长,除非在这种里面发生一个结构性的变动,一个是提高资源管理的水平,提高对资本资源的利用水平。从这里面来看,财富管理正在成为中国最有成长前景的金融服务产业。这块的空间也是非常巨大的。

  最后的结论,和台湾的合作在这一领域一定是大有可为的,但是我要坦率的说,当初台湾在90年代进入中国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他的投资,那时候他的效果是更加显著的。在16、7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以后,中国的经济总量确实到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地步,到了这样的地步,中国想停也停不下来了。但是和台湾的合作还是比较缺乏的。我个人认为和台湾的合作,我个人感觉中国市场是主流的。

  我想大陆这个市场会高速的发展。这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10几年前,台湾有很多东西也可以和大陆的朋友分享,不过能够分享的东西真的是越来越少了。再接下来,我们请方主任做最后的演讲。

  方星海:最后一个讲有好处,就是可以吸收大家讲话的成果。难的是我想讲的事情,大家都被谈过了。我想讲一下,如何突破沪台金融合作或者说两岸金融合作的政治障碍。刚刚听下来,我想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两岸的可以进行的合作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因为现在的政治因素,合作还是非常少的。我个人感觉台湾的人文文化和我们是一样的,在台湾你不会有在外国的感觉,其实就是在中国南方的某一个地方的感觉。所以我想两岸的人文文化的应该是差不多的。台湾的经济实力比较强,但是规模比较小,因为他整个的经济体小,所以两岸的经济合作进一步开展可以由双赢。我觉得我蛮可怜他们的,他们非常的强,但是运作的空间那么小,海外扩展方面,很多人因为不能到大陆来,而跑到泰国或者是越南什么的。因为合作的不好,给双方都带来很多不利的结果。

  我想为什么两岸之间存在那么多的问题,我想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大家刚刚也谈到了。我想怎么利用大陆的一个杠杆,可以使台湾有一些改变。但是我仔细想想以后,觉得又不是这样的。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实体也不要搞了,这样影响更大,所以我认为,金融必须要有监管,监管必须要政府来做。其他的实体经贸并不一定必须要政府出面监管。

  我想这大概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如何突破政治的障碍。我今天代表的是我个人,我觉得今天关键是要突破政治层面的障碍。我们 最后要达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两岸三地,甚至包括澳门,形成一个金融共同体。这个共同地里面的做法是四个地方都可以有自己的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标准要趋同,但是这是一个过程,这四个地方的金融 企业可以互相的介入对方做业务,当然要符合一些监管的要求。欧盟现在的做法是推出共同的监管标准,因为他的经济发展也不一样,有一些经济体的金融很发达,有一些不发达,法律也有略微的不同。而他们现在正在趋同,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和美国抗衡。我觉得我们相互之间无论是签协议还是怎么样,就是把对方看成一种经济体而不是政治体,我想这样是不是作为我们的一个远景呢?具体来说,有几种做法,结合刚刚几位发言人提的,有四种方式我们可以朝这个方向走。第一,上海有一个叫华音银行,这家银行比较的特殊,他从股权上来说,主要是台湾银行,也有浦发银行的一部分的股权。他的业务只在上海进行,把他作为一家外资银行看待。当然现在全面开放以后,他也会做一些业务。我想这是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有他一定的限度。因为他搞起来,主要还是因为98年的时候,因为两岸的关系不错,央行特批搞了这样的一个银行。我想这是一种模式,我想在政治环境好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台资控股的银行可以在国内参股或者是设立新的银行。

  再一个是借助香港的经验。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说中国的期货经济业务,这一业务在中国加入WTO的谈判中是没谈的。我想可以通过香港对台湾金融机构监管,使台湾机构进入大陆。当然对经营的规模和生产的历史都要有要求。接下来是澳门的模式,就是名以上避开官方的机构,就是有两家民间的机构进行协商,其实背后都是政府部门在工作,只是比较巧妙的避开了一些东西。其实金融方面的一些因素并不是不可避免,而是可以避免的,还是事在人为。只是感觉金融好象并不是那么迫切。但是因为金融是长时期的运作,恐怕这种模式也会有一种限制。最后是欧盟的模式,就是金融监管当局出面签订协约,但是双方的称呼可以改变一下,台湾就称台湾,大陆就称中国大陆,和政治脱开,完全就是经济层面的合作。今后远景来看,我们可以过渡到两岸三地甚至加上澳门,在金融方面是一个共同的市场,各地的监管者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监管标准是逐渐的驱动,产品也可以在相互之间买卖。我相信这样的话,这样一个大中华区的共同市场的形成是会大大的提高,整个的竞争力也会提升,也会非常的有利于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谢谢大家。

  许嘉栋:非常感谢王主任。我们现在的时间已经是3:35分了,我们还有10分钟的时间来做一个互动,在场的各位贵宾有什么意见,可以请您提出来。

  提问:大家好,我听到刚刚各位对沪台金融合作提到很多建议,但是我觉得在人才培养方面,台湾其实有相当不错的制度,无论是在训练、考试、发照,在过去十几年都有非常进步的制度,所以我觉得可以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教育训练或者是在培训,在发照都可以做更深入的合作。在将来,也许我们可以两岸三地进步到是不是证照是不是可以在两岸三地都可以通用。

  王益民:实际上认证的事情,刚刚我在谈到海峡两岸合作方面这是很重要的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双方人才培养的和认证,就是您刚刚提到的问题,我觉得人才的培养现在就可以进行,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两岸之间是没有障碍的。如果台湾的从业人员想要得到大陆的从业资质的话是有着很多的渠道,同样的大陆也是如此。而认证的问题,有一个政策的问题,刚刚很多先生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要绕开政策的问题,是的金融可以相通,如果可以走的通的话,认证自然而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刘绍梁:我想这个问题是,两岸都已经加入WTO了,第一个就是非歧视待遇,如果两岸证照可以相互承认的话,首先有一个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意思是说,无论是商品的贸易,还是服务业的贸易,整个来说,有相当的,一定程度的比例是它自由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大家来做一个证照的通用。如果大家可以相当开放的话,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工作。我觉得这个问题,不管怎么样政治的问题可能跑不掉的。刚刚讲到欧盟模式和澳门模式在你的奖罚中还不能仔细的体会出来,但是我觉得如果可以在政治方面可以模糊化的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其实欧盟模式,以我个人的看法来说,是很难进行的。为什么?因为欧盟有一个欧盟的政治模式,如果可以把政治抛开来讲的话,可能澳门模式也是差不多的。我觉得对于银行,现在对外资的开放是说,他是用分公司的模式,和分行的模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总之我觉得如果可以把政治模糊的话,金融、包括证照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了。

  提问:前面刘行长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开拓性的四种沪台金融合作的模式。我个人的理解,实际上这四个模式在政治障碍上是逐步降低的,但是同时在经济成本上有所提高,我的理解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那么这样的现状,那么现在的现状对商人有没有什么影响呢?

  刘信义:我刚刚提的四个建议,从难度来说,是逐步的递减的,但是效果也是递减的,并不是成本提高,当然第四个是例外的。

  提问:美国的学者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大陆法系对资本市场的支持不如英美法系对资本市场的支持。主要是因为金融管制比较严格,导致主体市场创新不足,所以大陆法系对资本市场支持是不足的。刚刚你讲了关于台湾地区,因为台湾地区的民法是1931年在大陆编制的,而公司法怎么和英美法系怎么和证券交易法对接的呢?

  刘绍梁:我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大致对,方法论我不一定接受。他们中间讲到台湾的那一部分是错的,因为他只看法条而没有了解实务。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觉得重点在于你是比较相信市场还是比较相信政府。大致来说,大陆法系是比较相信政府,而英美法系方面更多的相信市场多于政府。坦白的说,台湾的做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是一个调试的过程,最重要的重点是你先把形式的东西撇开,关键是先看功能,功能上有什么样的作用,台湾在这方面有一些经验的累计。我觉得大陆在这方面也有类似的讨论。

  许嘉栋:我们这个场次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期待两岸的金融往来可以进一步的发展,谢谢大家。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