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会议讲座 > 2007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 > 正文
2007年7月6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分论坛三: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转型”实录。
主持人: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也许是由于本人的长相比较传统的原因或者是由于本人在最传统的媒体—报社有20年的工作经历的原因,所以被范会长点名来主持这场论坛。上一场论坛我的同班同学李善友先生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刚才我看到有很多女生在分论坛后和善友先生合影、留念我更感到压力。我想这个压力也就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压力,说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曾有这样一个很生动的比喻,有人把报纸、期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比喻成草,把互联网比喻成吃草的羊。而把移动媒体手机等更新的媒体比作是狼,那么我们这些传统媒体的草养活了互联网的羊,而互联网的羊也正在成为移动媒体狼的猎物。
那么现在我们看到了羊来了、狼也来了,也看到了羊和狼的精彩的表现。我们传统媒体又何去何从,又怎样发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是传媒业的一个热门话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分论坛的主题:“传统媒体的创新与转型”。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传统媒体的一些重量级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报社的老总、期刊的老总和电视台的老总,还有对传统媒体投资有兴趣的资本家。
下面我们就听听他们的高见,刚才善友给各位互联网的嘉宾仅有三分钟的一个主讲时间,我想可能新媒体大概也就有三分钟的内容可讲。我们的传统媒体尽管被视为传统,但仍然是最有影响力、最有实力的主流媒体。所以下面我想给我们的各位主讲嘉宾十分钟的主讲时间。十分钟可能都不够讲,首先我们要请出的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朱夏炎先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是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报业集团之一,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它们旗下的都市报、大河报等是风靡中远,是西部地区的主流强势媒体。下面我们就有请朱夏炎先生给我们做强势主讲,有请!
朱夏炎:
谢谢主持人!强势谈不上,谈点体会吧。上午国明教授三年前提过一个很有影响的观点说报业到了拐点,那么三年过去拐点没有看到,但是热点也没有看到。但是看到的是新型媒体的风起云涌,看到的是新型媒体的读者群越来越大,看到的是文化媒体广告这块的新增量,我们传统媒体虽然也占据,但是跟发展的速度好象不成正比。
所以我们应该说虽然现在就媒体而言,我们传统媒体绝对是老大。因为做媒体最精英的人物都在我们传统媒体里头。就目前来说,我们的经营盘子也是最大,那么就影响力来说肯定也是这样。所以说虽然是这样,但是我们就像刚才刘涵说的羊来了、狼也来了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更重要我们感受到是35岁以下的群体,看报纸、杂志的越来越少。有人说不到30%,有没有这个数字我们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是我知道我的儿子是不看报纸的,所以说我们感到了危机。所以我们在寻找着对策,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集团提出来了要发展三个媒体。
第一个媒体就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到老本行——报刊。我们觉得这一个在近一个时期起码五年或者十年以内,应该在市场担当的主流的角色还削弱不掉。所以我们还是要做好我们的传统的媒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也注意到今年三月份,我们报界大哥大莫克在他的加州农场召开他的暑夏全球的报纸,到它的加州农场开会。研究的主题就是:“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报纸生存的问题”。我们很密切的注意到,有一个词儿变了,去年好像老莫还在提面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发展问题。今年已经变成了生存问题,我感觉到老莫也感觉到了危机了。
所以说面对着这个形势,我们感觉到既要做好我们的看家本领,又要赶上新媒体快速发展这趟班车。所以我们提出要发展三个媒体,传统媒体就是我们的报纸。一个是我们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首先是我们的党报《河南日报》那是我们的旗帜也是我们的旗舰,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所以我们这个报纸要做好,但是我们说就是这张报纸在新的形势下也有面临一个新的环境和新的读者群的问题。因为过去我们共产党的干部中学生居多,现在香港都是研究生。所以你面对了这个读者群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党报也有一个如何面对这种领导层、管理层知识结构提高、更新如何定位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来了河南日报就要定高端、权威、名声、有用,这在过去党报是不这样提的,我们响亮的提出来了。
两年来我们对《河南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特别是明确的提出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现三贴近。就是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在过去这是很少提的,效果也很好。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去党报都发行摊派的非常严重,我们河南日报也不例外。宣传部所有的部长分成几个小组,所有的河南报业的总编辑、副总编辑全部带队出去,还带着我们舆论监督的记者,你不定我就批评你,就是这样。
那么这两年,应该说我们在三贴近下了很大的工夫。过去读者说是一分钟看报,现在变成了半个小时看报。接着就是我们订阅量的增加,一个是我们不再下去压了,虽然还下文件,但是我们基本上就一个副主编,打个电话问一问,去年订报一个月五十万很快就订完了,一个亿的报款很快回来了。所以说我们感觉到这块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根据现在发展的这种形势,它也有一个必须分众传媒的问题,就是要细分市场。虽然党报不说细分市场,但是也有一个锁定哪一个读者群的问题,因为现在的媒体太多了。传统媒体也多、新型媒体更是发展的迅速,提要办一张解放全人类的报纸是不可能了,这个时代过去了,永远也不会来的。过去一张《人民日报》全国,一张《河南日报》全省就是这样一个报纸。所以说它就有一个细分市场,所以我们在定位上也下了很大的工夫,不但发行上去了、广告也上去了。
所以我们提出来党报也要有两个效应,不是说过去说的只有一个效应,就是社会效应,同时还要有经济效应。我们觉得如果不是两个巨佳的效益的报纸,它不是一张好报纸,更不是一张有影响力的报纸。所以我明确的提出,没有读者。可能在座的从事党报新闻工作的不太多,我们天天都在说导向。我们说你的报纸都没人看你去导谁,所以说首先办的要有可读性。所以说没有读者何谈导向呢?党报过去从来不谈市场,我都说你叫我坚持无产阶级舆论阵地没有市场哪来的阵地,所以说我们必须响亮的提出、毫不遮掩的提出我们就是占领市场。所以我们就提出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创新思维实现两个面向。
在这个总的理念下,河南日报这两年发展很快。不仅使中央满意,作为一个省级党报中宣部的新闻月评两年表扬了58次,这是全国第一。
第二,大家都知道我们河南的省委书记是中宣部管过八年的新闻的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新闻的,是报纸专家、是新闻界的泰斗,所以对报纸特别懂,不仅省委书记满意,群众也满意。所以我们当时说改扩版如果作为党报领导不满意你没有改成,群众不满意你也没有改成。所以我们提出来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同行敬慕就这四条。这四条做到了,一个是中宣部表扬,书记批示、群众订阅,过去群众根本不订阅党报。现在也开始订阅了,更重要的是广告上去了。2005年净增1600万,对大河报来说1600万是小数,但是对河南日报这个党报来说一年增加1600万是大数。第二年又增加1200万,所以说这全是基本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巨佳。所以我们感觉到还是有文章可做,这是我们的党报。
大河报作为一张都市类报纸,导向也不能出问题,所以中央明确的给我们说报业集团办的所有的报纸都是党报。所以我们大河报也是在这个框架之内跳舞的,绝对不能出这个格。我们感觉到可做的文章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提出大河报就是要做社会意识日程的设计者,就是要引领中原的新闻导向,就是要把最热的热点引到大河报来做,你别的报纸就做不成,我们也感觉到做到了。两年原来是60万,现在是100万,广告五个亿。所以我们感觉到刚才我的同学小涛中央电视台说你们日子过的挺好,算不上很好,还可以。
所以说我觉得分众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再一个就是我们报业集团还有《商报》,过去《商报》两年前也是都市报,跟《大河报》的面孔一模一样,甚至标题都一样,所以它亏损。后来我说你这样做绝对不行,现在都是差异化经营必须分众,那么你叫《商报》你必须是以经济为主,你可以当都市报,但是你必须是经济类的都市报这样做。你只有这样做分众,你才行,你锁定的读者就是因为我是白领,我读《商报》这才行,你锁定的不是拉垃圾的人是有文化程度的人。所以给它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之后,这一年多也非常明显,今年应该是扭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这个是新创刊的报纸,大家都知道一张报纸的培育期是一年,应该说我们今年叫它亏损500万,但是由于定位明确、清晰今年肯定是要持平了,明年广告一个亿也应该是没有问题。再加上我们还有一个报纸叫《安报》,原来我们收购来的河南法制报。收购过来以后也是一窝蜂在做都市新闻,不去按照自己的自身特点去做报也是亏损的。后来我们也感觉到现在必须是分众,必须是个性定位。我给它说,我说你这张报纸就是做河南省委、政法委的机关报,这是第一个特色。但是机关报不是叫你写文件,是叫你用新闻的语言、新闻的手法来做新闻、做机关报,这是它第一个职能。
第二个职能我说你这张报纸就是办给河南18万干警看的,反映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喜怒哀乐,替他们说话。
第三个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位读者搞好法律服务,官司怎么打,经济官司怎么打,刑事官司怎么打、民事怎么打就教读者这些问题,提供有用的服务信息,我说就做这三条,其他的事儿你不要登。连战来河南了与你没关系,普京到少林寺没你的事儿,你少去给大河报抢,这样子定位明确以后也是效益非常好,很快都转过来了。我觉得现在我们也应该面对新的形势一个差异化经营、个性化定位的问题。所以说我觉得传统媒体这块是一个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环境的问题,就是环境永远是对的,必须是适应的,这是一个。
再一个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现在并驾的时候,应该相互吸收实现共赢。我们感觉到传统媒体确实在传输的手段上给新型媒体是没法比的,再快报纸12个小时,10小时才能印出来。互联网、手机都是以秒来计算的,所以说你根本在时效上跟新媒体是没法竞争的。所以说去年我去参加清华大学的一个答辩,我是它的博士生评委,有一个博士做了一篇论文叫《论号外》,我真不想让它通过,我觉得这个号外早都死还论它干什么?已经作为一种传输手段,号外这个东西已经没有作用了。所以说过去说报纸是新闻纸,实际上我说现在报纸不是新闻纸,是思想纸和观点纸,是要通过这种报纸来透述你对事物的看法,帮助读者去整合新闻,必须要有自己的观点,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才行,因为你抢速度你抢不过,你永远也抢不过新兴媒体,你互动你怎么也互动不过网络。但是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可以从新兴媒体借鉴很多东西。
我们前年河南日报改扩版的时候我们就上了一个专栏叫焦点网谈,我们当时设定这个网络,目的就是要把网络上的热点拿到我们报纸上,用版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是网络上最热的东西,我们第二天再做深刻的解读。但是我感觉到看你怎么理解?因为网是一个传输内容的介质、一个手段,至于内容好和坏、对与错是看你鉴别,那么好的内容为什么不能下载呢?虽然有明文,我们说照干,我说出了问题我负责。结果我们就创办了这个专栏。没想到反映特别好,不仅是年轻读者,包括我们退到人大政协的老干部也说好。而且我们通过这个专版、这个栏目,用党报设立了最敏感的问题。像网络上曾经有一段芙蓉姐姐的问题,所有的党报都不敢发言,但是我们在焦点网谈上就是大一个整版登这个事儿。我们就把芙蓉姐姐,网民认为对的是什么?原汁原味地给它弄出来,反对的是什么原汁原味地弄出来,但是中间是我们河南日报的评论,非常明确。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让腐朽、没落的文化推出。所以说就是类似的。包括经济学家说,中国学家只有两个半,我们也是明确地在做,所以这个专栏一年就获得了我们新闻界的奥斯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跟他们说你们不要高兴,不是说你这个做了内容多么好,是八十多个中国顶尖级的专家评我们这个奖的时候,是认为我们摸索出来一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结合的道路,是肯定了我们的创新。
第二个我们开始设立移动媒体,因为我们感觉到。刚才我说了报业集团也好、中央电视台、省电视台也好,新闻界的这些做新闻的高手都在这里,我们把内容都白白地浪费了,就登了河南日报、大河报、商报、安报完了,实际上它的内容一次售卖、二次售卖、三次售卖利润大得很。所以《金融时报》真正的第一次售卖的发行和广告还不到10%,90%都是内容的延伸。所以我们就办了《手机报》,就是把我们九报两刊的内容,迅速地整合称适合《手机报》内容的东西,五个人就够了,基本上没有成本。现在已经五十万订户。今年年底肯定是一百万,明年弄得好的话应该是三百万。三百万订户一个月是三块钱,移动1.8,我们拿1.2元,我们就出五个人,那么要是300万订户就是360万,一年就是4000多万纯利润,我说你卖鸦片也没有我这个挣钱。真的。所以说新兴媒体我觉得前景非常广阔,包括我们的网络媒体也是在探索。
我看时间已经到了,我就不再说了,我感觉到这个传统媒体应该说是可做的工作非常多、前景也非常广阔,但是视野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寻找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的路子,探索这个路子,同时要不惜血本地发展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我说发展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就是为报纸的未来买单。所以我在清华讲学的时候提出一个观点,死的是纸、活的是报,因为作为这个新闻纸传输内容这种介质,早晚是要死的,但是报永远都会活下去,谢谢。
主持人:
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谢谢朱总精彩的演讲,朱总是中国报业当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纸老虎。
下面我们要请出是更大的一只老虎。说到中国传媒业就不能不提到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传媒业的巨无霸和航空母舰,央视的媒体规模和影响力在业界是首屈一指的,而央视的新闻节目可以说是中国收视率最高的、最有分量的新闻节目。像新闻联播、焦点访谈。
下面我们就有请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主任梁晓涛先生重量级登场,有请。
梁晓涛:
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我想跟大家探讨的一个题目是中国电视频道的危机与出路。我想从三个方面做我的陈述:
一,中国电视的现状与问题。
二,中国电视媒体的安全与电视行业的安全。
三,中国电视频道的发展出路。
一、中国电视的现状与问题,我想分五个方面来陈述:
第一,国内电视媒体的现状,国内电视媒体以频道来分我们有两个数字,一个是1284个,这是目前中国电视频道的总数,数据来源是广电总局,这1284个频道,它的收入全部加在一起是404亿,这个数字来自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我们可以看一下,一千多个频道它的收入只有404亿。简单的一个算术除法是,每个频道平均大概是3000多万。那么我想具体一点,在404亿里面,中央电视台差不多占到100个亿,也就是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占到了25%。剩下的1000多家频道是有300亿的收入来瓜分。可以怎么说呢?中国电视频道这个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之低的。
第二,这1200多个频道应该说是核心竞争力不足,同质化竞争非常地严重。可以有一个数据,2006年总共全国的电视频道共播出电视剧是21.1839万部集,平均每个频道每年播出大约是165部级电视剧,每个频道每天大约平均每天播出九集电视剧。我们说中国的电视频道大约都是综合频道,综合频道现在有向电视剧转变或者说有成为电视剧频道的倾向。因此同质化的倾向是非常严重也是原因、也是结果,中国电视频道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现在大部分电视频道的盈利全部是倚仗广告。那么我们统计了一下,在广告里面电视频道总体的广告市场是15%,也就是说每个小时九分钟。根据我们的统计,广电总局的17号令,要求上限,每个小时里面播出的广告时间就是九分钟。所以说时间资源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已经趋于饱和。所以说你希望寄托于再增加广告时间来增加收入的一条路已经堵死了。
第三,因为我们的同质化竞争严重、因为我们的数量很大、集中度很低,也因为我们的盈利模式很单一,导致的一个趋向就是我想跟大家陈述的第三个方面,中国电视频道的差异化不足,导致收视份额崇拜和恶性竞争。很难实现叫异价经营。那么我们现在基本上各个台里拼的都是收视份额,而收视份额又和广告收入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死结、恶性循环。
应该说目前这个状态是这样,收视的多和少已经差不多成为一个收视点的竞争。国外有这样的例子,国外的差异化竞争应该说并不完全,你的收入多少并不完全在于你的收视点的高低。比如说美国的CNN,他的一个收视点的收入相当于综合的电视网的四个点的收视点的收入,也就是说他的以后异价经营做得是非常好的,而我们却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你做不到这一点就比较麻烦了。
比如我们说,实现收视点异价,必须建立在品牌的基础上,我们这样恶性竞争、同质化竞争不可能建立品牌。那么品牌实际上我们通俗地来说就是它的独特性。所以目前中国电视频道没有差异化,最终导致很难进行异价经营,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就是中国电视频道市场缺少进入退出机制的约束。我们很少听到哪个频道新诞生了,我们也很少听到哪个频道死去了。这样的一个市场应该说很难把你的频道资源做得更大。我们都知道叫做劣臂驱逐良臂,这么多的频道在同一个市场上进行无序的一种恶性的竞争。必然导致现在我们看到的,比如说泛娱乐化倾向,比如说媚俗化等等的出现。所以这是我目前对于中国电视市场总体现状的这么一个看法。由这个我想谈第二个问题。
中国目前电视市场这种现状直接引来两个问题,我们要思考一下中国电视媒体的安全问题和中国电视媒体的行业安全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可以看两个数字,第一个国内的我们说总体的电视收入是404亿,这是2006年的数据,404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呢?美国的一家大型电视频道,他的收入达大体上都是50亿收入上下,也就是说一家电视频道的总收入相当于我们国家全部电视媒体加在一起的收入。
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个你很难出去,就是说你作为电视媒体、电视频道出去的时候,你很难在他的市场上和他进行正面的竞争,因为你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没有大家大的实力;第二你守不住,我们国家现在电视频道之所以能够守得住,是因为政策门槛很高,如果除去政策门槛的话,这个进入的门槛太低了。我可以这么说,一个亿左右的人民币,就可以拿下大把的,这样的一个国家整体的电视媒体的安全环境非常值得担忧,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就是电视行业安全的问题,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我们电视的总收入是404个亿,我给大家一组数据,就是咱们通过电信行业来给大家一组数据。2005年中国移动全年总收入是2430亿,他的利润是535个亿。也就是说他的利润总额比我们的收入总额还要大。然后中国联通他的总收入是870个亿,他的利润是49个亿。中国电信的的收入是1625个亿,利润是279个亿。中国网通的收入是872个亿,他的利润是138个亿,哪一家进入电视媒体都是很轻松的事情,如果没有政策门槛限制的话。
所以就会出现前一段时间,中国移动大约用12个亿港币,收购了凤凰卫视10.5%的股份,当然是IPTV这一块,不是说他的整个凤凰的部分,也就是说你进入门槛是非常低的。当然我个人想在这里解释一下,我个人并不认为,其他行业的资金、资本进入到电视媒体里面,对电视媒体的发展不利,我是说对电视媒体的从业人员不利。为什么呢?并购通常都是强者并购弱者。再有一个原因是,本来这个行业可以做得更好,你可以把自己的价值做得更大,如果单以钱来论的话你可以卖更多的钱,但是你没有做到。所以我想电视媒体的安全,我们说国家安全问题,还有一个行业安全问题,都值得我们来思考电视媒体向何处去。
第三个方面我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中国电视频道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我想第一条就是要坚持差异化的频道地位。中央电视台的台长周先生曾经提出来两步走的这么一个战略。就是第一个频道要专业化、第二个专业频道要品牌化。实际上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差异化频道定位的这种重要性。所以我想应该来说电视媒体还是应该走出红海的这种恶性竞争领域,进入到你的蓝海领域,可能会更好地能够发展起来,其实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我举一个例子。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我们说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他的收视份额,2006年大约是1.4不到1.5,但是他的收入是8个亿,有很少的能够达到8个亿的收入,但是他的份额都比中央电视台第二个节目要高很多。还有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他今年的收入大约可以达到3个亿,这三个亿是什么概念呢?是不包括和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并击播出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这两个栏目,这两个栏目的总收入,占中央电视台收入的大约40%,也不包括午间新闻30分栏目,也不包括晚间,都含在一起的话,大约4、5个亿的价值还是有的,它的收视份额仅仅是1.2,在全国都是排在前十位以后的,所以我们说差异化应该是中国电视频道今后努力生存的一个方向。
这一方面其实在国外也是如此,像福克斯电视网他就是这么做,主打青年关注,然后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第四大电视网。
第二个我想是这样,中国电视频道发展出路是你要追求品牌溢价,仅靠收视率的提升,很难达到收入升级这样一个目的。
我想第三个方面就是要迅速与新媒体结合,优势互补。在国外已经是这样子。刚才朱总已经谈了,就是他们也在做新媒体。在国外比如说像BBC,BBC是有自己的网站的,但是他和Yahoo合作,在美国把他的新闻提供给Yahoo实时播出,收入嘛,大家按比例来分成,实际上就是有抢摊的意味。其他还有很多例子都是这样子,所以我想和新媒体的联姻应该说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第四个就是要建立频道的进入和退出机制,我们国家的“十一五”规划里面提出说,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这样的要求。李长春同志说,文化产品要在市场上找产品。那我想进入推出、规范市场,我们用一句通俗的话说要清理门户,实际上是保障中国电视媒体能够迅速、健康、平均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谢谢大家。
主持人:
梁晓涛先生为我们介绍了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和转型创新的出路,谢谢梁先生。
以上两位嘉宾是来自报纸和电视的重量级的老总,接下来还有来自期刊界的重要的代表。《中国企业家杂志》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杂志,拥有庞大的高学历、高智慧和高决策能力的受众群体。下面有请中国企业家杂志总编辑牛文文先生,给我们展现智慧之门。
牛文文:
尊敬的刘院长,我们的同行主持人,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来晚了,我看这个标志,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演讲太大概,一个手机、一个鼠标,是不是未来中国的媒体话语权就在新媒体手里。所以我感到非常有压力。刚才我们河南报业的朱总和我们中央电视台,都讲了报纸和电视媒体在新媒体的压力下的想法。我感觉就杂志而言、就财经商业类价值而言,好像新媒体的压力没有那么强烈。举例来说,朱总说他儿子不买报纸是吧?我的女儿12岁,她每半个月会去买杂志,她买读者看看,她会买叫《幻想1+1》,是一种网络文化的杂志,她每半个月都要买两本杂志看看,当然她在网上天天飘着。
我的女儿的一个同学,当然是一个男同学,通过我女儿跟我要我们杂志,我说你同学看我们杂志看得懂吗?他说要看,说要创业从现在就要开始。这是真实的故事,他们都是人大附小的学生,六年级学生。所以我觉得好像财经商业类的杂志,这种压力好像小一点,但是其实不小。我今天主要想讲的就是说,如何满足顺应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这种商业、阅读和理财的需求。我觉得今天很大的一个问题是说。我们过去不知道我们的读者或者不知道我们的受众真实的是谁,通过邮局,不管是报纸和杂志,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面,并不确知自己的读者是谁,你大概知道自己的数量,但是他不会给你这个名单,只有你自版邮发你才知道你的读者是谁。那么后来大家都自版邮发,后来又办了一个零售,依然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到底谁在看你的杂志,到底谁在读你的杂志。所以有时候财经和商业媒体有时候会有一点取巧的方式,说我们试试看,我们来开会试试看。所以中国企业家杂志就在媒体、在财经商业类杂志里面。我们大概是第一家办很大会议规模的平台。我们是1999年我们的社长刘东华带着几个人去看美国《财富》杂志。回来了以后得出一个结论,说一本杂志能把全球那么多的CEO和领袖带到哪里算哪里,带到中国、带到印度。说为什么一本杂志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琢磨了半天,他说其实光一个杂志,说纸可能会消亡,报不会消亡,一个杂志对一个人群的影响,更多的是超越杂志本身之外的。
所以我们的会议,中国企业家的会议每年年底在中国企业历史年会,都有很多人来,几百人,当然这个很多,对互联网来讲是一个极其小的一个数字了,我们也做很多的这种年度性的会和平时的会。通过这种面对面的接触来了解我们的读者是谁,以及他们的需求在哪里,但是我觉得这些都远远不够。
大概从去年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中国的财经商业类杂志的发行量或者是它的发行量,大部分都在十万份左右。绝大部分,我相信也有可能有很多的,但是这是一个,基本上是一个瓶颈。那么说中国有这么大的经济体,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企业群,中国有一亿人炒股票,有这么大的财经理财的需求,为什么中国的财经商业类的杂志它的读者或者它的发行量就只有那么一点点呢?我经常想到日本的情况,日本人经常自许自己是有全世界最大的报纸,发行量第一个就是《朝日新闻》,说有很大。但是我想同时也有一个著名的社会学的口号叫亿中流,说一亿日本人都是中产阶级,没有穷人也没有富人,大家都差不多。如果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你想想他的行为方式是怎么样的?他一定要订报纸,他一定要看杂志。想想看美国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他早上起来佣人或者是太太煮好了早茶,餐桌上就放着报纸。可能也放着一个杂志翻翻,这就是典型的一个中产阶级的一个人的生活嘛,看看电影里面那个报童,美国的电影里面,大家都扔,报童骑着车或者开着车,扔一份报纸扔到人家家里面那个信箱旁边,这就是最经典的一种生存方式。
但是在中国我觉得就是说,财经商业类的杂志,我相信也包括报纸,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你的读者是沉默的读者。你怎么能够确知你的读者是谁,并且能够扩大你的读者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记得我跟前南方周末经济版的主编,我们俩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俩就有一次聊起来,我说你感觉做财经爽吗?他说不爽,为什么呢?南方周末开评刊会的时候,社会版总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读者来信,财经版没有来信,伪造来信也来不急。就是非常难受、很郁闷。说你南方周末还要不要办经济版?就是经济版和理财版,按理解说它是有很大的受众的,但是在中国就是这样。所有读财经版的人,都是沉默的读者。
前一段时间我们去访问李连杰、李连杰做了一个基金,他说从来没有财经媒体找我,说我都是娱记找我,我非常希望上财经版。我说很高兴给你上一下财经版,所以一个明星如何做慈善、一个基金如何运作,这是一个商业话题。就是说大部分的受众,财经受众是沉默的,所以我们最大的难度就在于你确知这些人是谁,并且能够唤醒他。
那我反思我们原先杂志走的精英路线是有问题的,杂志都是认为自己代表精英的,好像不精英就不念杂志,但是这其实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中国的财经商业类的杂志已经处于出现美国的《财富》和《福布斯》的前夕,那个报点就到了那个时间了。美国的《财富》和《福布斯》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他们早期也是很小的。但是突然到了一个点,就放大了,上去了。最早,也就是早期的《财富》,他是泛时政、泛经济,讲好多关于亚洲和中国的事情。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财富杂志开始转型和发力,他开始大量地做公司和投资人之间的关系的报道,大量地这样。我想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指数就是说,当国民人人成为经济中人,当一个国家成为一个正常的商业国度,当一个国家的国民人人都称之为创业者,人人都称为商人的时候,商业媒体的引爆点就到了。我觉得中国现在就到了这个时候了,中国人人都是企业家,人人都是创业者,起码人人都是股民。一个股民在西方就是一个个人投资者,股民最要做的事情就是买公司、卖公司。买公司的股票。
公司是什么?什么公司好?什么公司坏,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进。我想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也是最简单的一个创业精神在国民意识中的觉醒。如果真的中国到了这一点,到了我们一亿中流,我们不要说十亿中流,到了一亿人意识到自己的钱跟企业是有关系的。我们原先我们自己每个人跟企业唯一的关系就是说我们是员工,最多我们是社区居民,当然我们还是纳税人。但是其实我们是投资人,我们也可能是股东、我们也可能是创业者,一个人今天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再过几年,我相信再过三年到五年,我们在座的很多人,包括前面的嘉宾,都可能创办一个小网站,都可能加入一个新媒体,那个很简单。所以人人都成为创业者,人人都成为理财者的时候就到了。所以我们去年提了一个口号说我们希望中国企业家杂志能进入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心灵,很绕。但是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原先只关心那些企业家、那些伟大人物、那些英雄人物,那些天天直接创造财富的大老板。但是这个时代不一样了,这些大老板就是成企业家的企业到股东的企业,到社会的企业。这个潮流已经来了,这就是财富杂志早些年突然成为全球著名杂志的引爆点。当企业成为社会的企业,当人人成为投资者和理财者,大众就成为一个经济动物,这个时候财经商业类的媒体才能够成为真正进入中产阶级心灵、真正成为一个中流的杂志。
所以我今天想说的其实是一个小众媒体,财经商业类的杂志和媒体从来很孤独,因为你面对的是沉睡的读者。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只要中国的经济开是这么发展,只要中国的创业精神、创业热潮还在涌动,只要企业家和社会能越来越融合。我相信中国的财经商业类媒体发展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我要说怎么办?当你的读者是沉默的,当你的使命和业绩是远大的,当你判断到底也到了,那怎么办?我今天也借助这个场合,其实杂志尤其是财经商业类的杂志,现在急需要以互联网的感觉和思维去办刊,以互联网的精神去办刊。互联网最伟大的精神是唤醒沉睡的人,中国十几亿人什么时候有机会自由发表观点,不怕人家耻笑你水平不高呢?什么时候有那么多的人都可以开博客呢?只有互联网给我们带来这种机会,中国互联网给中国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同样也给财经商业类的媒体带来了机会,有助于我们唤醒沉睡中的读者。
大家看看我就具体而言,王冉王总在这里,很多人很多的权威人士和伟大意见领袖都已经到了互联网开了博客,我找不出一个我过去依赖的智库和企业家还没有开博客的。就是说我依赖的那些人喜欢给我出主意的,他们都有博客了,他们非常勤奋。比如说分龙(声音)原先他每年给我写一篇他认为最重要的年度专栏,每年写一篇文章。从去年开始他总是给我发一个东西看来,OK,你再去看我的风马牛网站看看,我知道他自己有博客并且有个人网站,今年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这个时候其实互联网在利用我们,我们怎么利用互联网。我觉得非常好的应用,互联网不能成为掠夺者,互联网如果成为掠夺者,最后我们都像草一样被它吃光了,最后他会饿死的。我觉得今天就是我们自己反过来利用它的问题,互联网把这些人的表达欲望唤醒了,很多人也许从来不愿意写东西,从来不愿意跟人家交流。但是现在有很多企业家愿意在互联网上跟大家交流,OK,他既然他愿意在网上,我们能不能怎么把他吸引过来,这是第一点。
还有大家知道在杂志里面办读者来信的那个栏目的编辑,是最痛苦的,谁给你写信?为什么给你写信?他最多给你打个电话,一般打给我不会打给编辑,说你这个好,不好。你说我把你的意见登上去吧,他说算了,他说就是给你说说,写读者来信在过去都是在办公室坐着没事干的人写。的确是这样,我们原先都是办报纸的嘛,就是说坐在办公室里报纸来了,一裁下来多少来信写了以后有奖,就是需要发表欲或者是真正喜欢你,真正爱你。但是爱我们的读者都是沉默的,所以读者来信我就想,互联网能够提供,其实我听说美国有一个媒体已经这么干了,什么叫读者来信呢?那不叫读者来信,谁家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版,就是刚才朱总了,网络世界是最真实的,你要把你的网版上的读者留言或者网友留言和那些讨论,直接裁下来再做第二次确认的话一般两页纸,十页、二十页纸都放不下了,太多的东西需要表达。你随便去网上估一下中国企业家杂志说某某篇文章,你一打当然骂的人多。因为今天做商业的都是捱骂的多,当然也有很多真知灼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略网友、忽略互联网的人。但是其实在互联网的人都是我们所认为的穷人、年轻人、老人,不是。互联网是一个假面舞会,我常常跟陈彤聊我就说,你新浪的网友到底是什么呢?他们都戴着假面舞会在跳舞,其实他们有身份的人我相信,有总页的人。但是为什么到你这里表达的全是负面的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呢?充满了仇恨、充满了失意、充满了越野、充满了刮风财富的希望,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中国的网络提供给大家就是这么一个假面舞会的机会。
我不能多讲,假如说这样的话。我觉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其实今天所有财经商业类的媒体对中国经济得成功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都是软弱的。为什么呢?看看达能世界,达能世界我们中国的媒体差不多都做了,当然我们也做了不止一回,我们也做的最早。可是所西方的媒体走法国到美国、到英国,它的所有的标题和所有的立场是一个立场,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呢?它说达能事件说明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合资企业是有风险的,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殖民主义的思潮,典型的帝国主义心态。达能在中国为什么不能像在法国一样经营呢?一家在国际上遵守商业道德的公司为什么中国就不遵守了呢?为什么会去做一个不合法的合同呢?为什么去买所有竞争领域参与者的股份呢?这怎么可能呢?达能可以把一个链条都买掉,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可以吗?
我想如果西方媒体它是一个反思的媒体,它应该说达为什么在中国做了在法国不敢做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媒体在做的。但是今天全世界的英文和法文都没去做,他们永远说他们的公司是受了委屈,永远说中国有问题,这就是西方人的观点。这就是说我们如何解释发生在中国的商业事件,我们经常解释但是苍白无力,为什么?我们出英文版,出版署不给英文版的刊号。我们不能国外发行,内销和外销是两回事,但是网络的世界是突破了所有的地域的。你可以做英文版的网站,你可以向英文的读者来传输你的信息,我非常我们中国企业家的杂志被FT,被纽约时报、被华尔街日报来引用,我相信我做的关于达能在中国的采访一定是最客观的、最权威的,我们做了爱恨达能。所有跟达能合作的中国企业家怎么想达能,包括达能自己怎么想我都才了,我采访了全部我把它放在杂志上。我相信比法国媒体,我相信所有的西方媒体它们的文章最多采访一个人,就是达能的公关,不可能见到任何一个中国企业家,OK,它就写出文章了。
我就不能讲很多了,我就是说实际上我们利用互联网唤醒沉睡的商业读者,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来迎接传统媒体的大发展。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牛总!也祝愿中国企业家杂志借助互联网等新的媒体早日进入中国中产阶级的心灵。接下来我们有请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秦朗先生,中国新闻周刊是国内非常有影响的新闻类周刊,它的办刊理念就是原创诉求、专业精神。中国新闻周刊在办刊在经营等方面有着很多的创新的独到之处。
有请秦朗先生为我们带来:“传统媒体创新和转型的独到的见解”。有请!
秦朗:
尊敬的主持人、各位社长、尊敬的各位嘉宾!
今天我是临时抓差来的,我们的刘北宪社长因为有一个紧急公务推也推不开,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临时来。那么他原来准备的一些东西我也没拿到,我只是把自己平时的一些思考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草草整理一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牛主编讲的读者来信的这个痛呼,其实我们一直都存在。原来我最早接触杂志当时是在中国新闻社做记者的时候,我帮助朋友做国内一家银行的VIP的刊物。当时很多投资商或者说很多做精确营销的代理商给我们说,你的数据库肯定特别棒,但是这个数据库拿不到,为什么?因为这是银行的头等机密。这样吧,我们看名单一看三个人走有在报纸、媒介上经常见到的人。有人就出馊主意说这样吧,我们有钱,我们设一些大奖说谁要是回信了,然后我们就给他一千块钱的奖品。结果操作的结果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是说最主流的中产阶级的期刊的读者,它的特征就是沉默。里头可以随便想象一下当时那个卡的持卡人,这是我看到的名单有张艺谋和巩俐,她不可能为了一千块钱的奖品来写一个信回来得这个东西,可能到最后也是保姆写了,是这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在一开始创刊的时候给我们2002年接受的时候,读者来信确实是一个我们很苦恼的事情,这也是网络通讯技术在过去十年、几年的变革中带给我们新的问题。20多年以前,大家有那种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的人都会记得,那时候每个人抽屉都有几个信封有一些邮票,你出门往外走,可能走不了几步有一个绿邮桶在那里放着。但是在座的诸位,我想你们自己抽屉里有信封吗?有邮票吗?除了集邮以外,然后出门恐怕你找邮桶都找不到。所以说读者来信在周刊创刊的一开始,读者来信编版也非常痛苦。后来我们发现到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我们跟新浪网建立了一个比较紧密的媒体合作伙伴关系。每次我们的文章上去后面都跟着大量的新浪网的网评,我们想这不是挺好吗,这是一个最真实的意见的表达,这样一个表述。
我们达到很快到2002年、2003年刚有合作的时候,我们读者来信的版就有一半的篇幅用新浪网的网友的网评来取代。我想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一个虽然非常小,但是可以看出来比较跟今天的题目结合的是,传统媒体怎么应对网络时代和手机时代的移动通信时代带来冲击,你要墨守成规,我叫读者来信你一定要写信才行,这个东西说实在的到最后只有一个出路你就去编,你要去伪造,你要跟着变化了,你要运用了网络移动通信这些新的技术变革、通信手段给我们提供新的便捷、新的渠道、新的东西。那我们可能就获得了一个过去的难题,现在来说根本不是难题,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是一个轻而易举事情。
所以说从这个故事我引到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冲击和机遇的问题。相对来讲,我们大家知道,我们讲的网络和移动通信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变化,这个变化应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到现在10年的时间。那么在原理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其实我认为对中国传媒的冲击,这只是在过去20年里我们面临的比较大的冲击的其中一个。其实最早的一个冲击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初期,我认为那个冲击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变化,甚至可以用抽筋债骨来形容。这个变化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化,这个变化大家知道在计划经济的时候中国经济社会的最知名、最有发言权的部委是三里河的那些部委。当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个经济生活中最革命的、最原始的这个推动力是基层的消费者,这个变化是一个根本的、革命性的变化。它给媒体带来的冲击可能大家现在已经都看到了,适应这种冲击跟进了这种变化也改变了自身的这些媒体,包括像河南日报朱社长他们的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在过去十年里,十几年的时间里。
我举这个例子比如说像《精品购物指南》是完全为消费者服务的,引导消费的它这样一种报。它现在的发行量、广告营收、市场份额可以说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曾经风光一时、一纸奉行的。抱歉,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媒体的记者,但是那些报纸在80年代、90年代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推动我也非常尊敬,但是在90年代它没有跟上这种变革,现在状况也值得大家去关注。比如说同样是经济类的报纸,经济日报和经济参考报,计划经济的时候的那时候执牛耳是三里河部委的人,那时候中国新闻社还在新华社里头,经常是一些业务探讨,有一些老记者说记者应该要至少像一个司长思考一个问题,这是那时候的老观念、老的思维。
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革完成这种变革之后,如果记者还是完全为肉食者谋,然后不去关注读者不关注基层的单个的消费者他们的所思所想,那这个媒体到最后现在我们可能看到没有跟上变革潮流的媒体的状况,它现在只能是这样。
反过来跟上这种变化的,过去完全是一个非主流的报纸的,比如说精品购物这样的,它在商业上就非常成功。所以说我在这里说过去90年代后期的这种网络技术、移动技术带来的变革,相对那场变革来讲我一直觉得它更多的是一个不是那种抽筋拆骨的那种痛苦。我们还能用一种比较积极的态度然后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去面对,它更多的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技术上的变革。当然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也会最终影响到内容。
所以说做好了我觉得如果是应对好了,它的这场冲击我觉得尤其像对期刊来讲所受到的冲击和它带来的机遇和机会来讲,我觉得是机会和机遇大于冲击,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就是在这里传统媒体尤其是期刊类的媒体,它要坚持一个东西就是说要有一个坚信到最后还是内容。手机、网络这些东西提供的是新的载体、新的传播渠道,然后吸引的是新的读者,这一切都要最后在内容上说话。只要我们坚持内容为原创,坚持内容真正做到自己的独到、独家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能坚持自己的媒体竞争优势的。
大家都知道网络技术,实际上我记得有一次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之前,参与过中国新闻网的管理大概有两三年的时间。2000年的时候,我在香港参加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也是一个论坛的讨论,当时碰上美林的亚洲区的副总裁,当时他讲比较热门的那时候讲宽带,他说宽带有人认为宽带会取代电视,他不这么认为。哪怕有一天宽带的普及已经是非常的广泛了,一个宽带的消费者上宽带它不是为了宽带的网络上去看电视,所以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机遇过去的十年里网络、移动通信带来的冲击远远小于,我们觉得认为传统媒体像期刊类是一个受益者,它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载体、新的一种媒体生存的形态、新的扩展渠道、新的读者群。过去我们期刊很难比如说李主编也讲了,当然也有十几岁的读者去跟他要杂志。但是更多的影响是30、40岁以上的人,我们过去想影响20多岁的人可能没有这种渠道和他们不能产生共鸣,形成不了互动。
网络和移动通信这些技术新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个机遇都是我们非常重视和要把握的。
第三点我就想了,一个是我们怎么应对的问题,像中国新闻周刊在这方面从一个被动的,当时没有办法读者来信根本就找不到可能很少。到最后我们通过网络、通过和新浪网、新浪网评很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那时候读者来信不是没有,是怎么选择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从那时候就意识到网络和手机移动通信的技术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会。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有一些打算,也有一些已经做的,也有一些将要做的,我在这里能说的都给大家说一下。
一个是我们在整个的媒体的信息里,增设专门的网络互动部门,负责网络和将来手机的杂志。包括短信互动这些业务。
第二是在传统杂志的版面上,我们大家知道这个杂志是我们原来看过的,现在大家看到的杂志,过去几十年都没有发生过变化,我们给它做了一些新浪网评也做了一些变化。但是更多的我们想在将来非常广泛的在杂志长很多板块增设读者互动的板块,这样真正的解决产生杂志单项的灌输式的旧的传播形态和心里的新型人类产生互动。
第三个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带来的这些新的机会、新的渠道,来做传统媒体的推广和发行,在这方面我们做的尝试比较早,2003年、2004年我们都做了,我们在新浪网的VIP的读者信箱,然后发周刊的征订的推广的计划。同时我们那时候还尝试用手机短信、用手机这种新的通信手段、用短信这种我们认为尽可利用它的结算的方便来推手机的短信订阅服务,但是这里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好像是中国人民银行一直禁止手机作为一个结算的工具来做这个事。但是当时我们用变通的手段也在读者群里受到比较好的欢迎,当时来自那一块的订阅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上升到一个比较大的份额。
第四个就是现在最新出现的手机的杂志,很巧今天上午我们合作的一家手机杂志的一个代理服务商给我打一个电话,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一个项目,一种比较新的手段,然后手机可以把杂志连通原来的广告完整的形态搬到手机上。但是下载下去稳健的量非常小,然后非常便于阅读和储存,我们拿了两期过去的电子文件交给他,让它给我做一下试发,他给我的恢复是效果之好出乎它的预料,甚至好过一些时尚类的媒体。那么在这方面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手机短信哪怕我用销售价的半价来支付,至少它没有印刷成本,这方面我们的盈利有更好的保证。
总之,归纳起来我的一个看法就是对期刊而言,它受冲击的程度好像还不如报纸,网络手机对报纸的冲击应该都是比较大的。对于期刊来讲毕竟它是不同的阅读形态,报纸需要一个工作状态什么的,那么网络和手机移动通信带来的冲击和它给期刊带来的机遇来讲,相比还是小的,我们在这里应该是更多的是收获,更多地要看到不要害怕,把握好了,在这里抓住机会,可能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比失去的更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秦老先生,此时此刻在我们的隔壁正在进行着另外一场分论坛,它的主题是投资商眼中的新媒体,资本家都在那边。而且更关注于新媒体。但是有一位先生却例外,他对传统媒体情有独钟,这就是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的王冉先生,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待传统媒体的创新和转型,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一些启示,有请王冉先生和我们分享他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有请。
王冉:
回头一看,中国传媒产业高峰论坛发现那个业字少了一捺,这是神来之笔,就是我们现在的传媒产业至少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它确实还不是一个产业。那我今天一会儿要讲的,因为我跟上午喻教授的身份不一样,我不是研究传媒产业的,我是在第一线帮助中国的这些传媒娱乐企业做融资、并购、上市等等,从事这个投资银行业务的。那么易凯资本可以说是在国内最活跃的,在国内娱乐领域最活跃的一家投行,所以我的视角跟纯粹研究传媒产业的这些学者、教授可能有一些不一样,那我一会儿更多地是想从我看到的,就是跟这些传媒娱乐领域里面这些目前一线的这些企业接触的过程当中所看到的一些趋势,跟大家有一个分享。那如果大家觉得我讲得太枯燥的话,可以趁这个机会写几封读者来信,问问秦老什么的,解决他们没有读者来信的问题。
我简单地讲,因为时间也不早了,我简单地讲四句话:
第一,其实所有的媒体都将成为跨媒体。这是上半句,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今天在谈传统媒体怎么样,新媒体怎么样,好像感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阵营,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至少从我们的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媒体如果你今天不把新媒体作为你未来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话,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面,你会发现,你会从传媒产业整个向前高速飞奔的列车上掉下队来。
那么新媒体也一样,如果新媒体不跟传统媒体相结合的话,同样紧紧依靠新媒体,除了几家非常特殊的,比如说像Yotobe,像Google这样的公司以外,绝大多数新媒体是没有明天的,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所以我的第一句话是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要再你玩儿你的,我玩儿我的,其实大家应该走到一起,把这个游戏玩儿得更好。
我最近其实也跟很多跨国的传媒公司,包括一些期刊,比如说全球最大的时尚类的期刊出版集团的全球总裁也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他们在中国现在最迫切的一个任务或者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怎么样把中国的这些期刊从简单的一个期刊类的公司变成一家数字媒体公司,或者说数字娱乐营销公司,所以呢他后面的很多战略其实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的。
那么国内我们也看到,很多传统媒体,其实现在大家开始转型,包括一些以前的比如说给电视提供内容的节目制作商,以前他们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电视广告获得收益,现在开始已经更多地考虑,怎么样通过跟新媒体的这种结合,对广告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收益。
那么下半句是说,是的,所有的媒体都将走向跨媒体,但是不是明天,跨媒体真正能够成为传统媒体的一个比较有意义的价值、贡献、来源是需要时间的。
我们现在在很多领域看到,比如说像音乐领导看到物理的渠道、地面的渠道,一夜之间几乎完全塌陷,不是说是衰落的问题,几乎是崩溃。但是新媒体的渠道,大家觉得好像彩铃平台怎么样,12530怎么样,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发展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顺利。那么新媒体作为一个传统媒体的补充,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这种能够足以同传统渠道的塌陷所抗衡的这样一种补充力量,需要时间。
核心的问题,因为新媒体大家讲现在就是两个主要的渠道,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手机,互联网没有办法,大家已经养成了不付费的习惯,所以现在很多人逼着很多人去考虑说,我怎么样做植入式的广告,怎么样靠其他一些地面活动跟互联网结合,然后能够去收费,这个大家都还在探索。但是目前没有很成功,非常被市场所广为采用的模式。手机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说,手机本身它离不开它的物理环境的支持,离不开它大的基础设施。作为手机的基础设施,我们老说3G,其实3G上根本是做不了太多的事儿的,真正要想在手机上流畅地收看一些视频的话,至少要到3.5G,而这个整个网络设施铺设的时间,至少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三到四年里面,你不可能指望手机上产生大量的广告收入,这是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传统媒体要看新媒体,但是这个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第二,刚才很多老总也讲到,传统媒体现在一点一点从大众走向分众,找特定的市场。那么这个带来的一个结果呢是传统媒体上的内容以后要更多地从拉转向推,是什么概念?以前我们更多的是我们拥有一个频道或者拥有一个报纸、拥有一个杂志,我们在上面把我们的内容放出来,希望靠这个内容本身来吸引读者,但是随着新媒体的这种发展,未来越来越多一定是说我们发现了一个特定的消费人群,深度地了解这个人群它的喜好、它的消费习惯,然后我们把一些适合它的内容推给它,用合适的手段在合适的时间,所以这是一个全球传媒产业都在共同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传统媒体所谓这个坐地分钱的这种时代可能行将终结,其实是坐地挣钱,以前是说我只要有一个媒体平台,广告客户就会来找我。那这个对于有一些比如说像特别强势的媒体,像央视这样的可能在一段时间里面还会存在,但是我相信即使央视,其实也会遇到这方面的挑战,就是说广告客户在变,全世界的可口可乐、蒙牛都在发生变化,全世界的4A公司现在都在围绕这些客户的变化,在采取相应的策略上的转变。那么在这种时候,如果你不能够给你的广告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组合式的、垮媒体的投放方案的话,可能广告客户就会,一开始初期可能只是减少你的广告投放份额,但是到了后期可能就彻底把你抛弃。所以作为媒体来讲,要从纯粹的媒体提供商变成媒体服务提供商,你要有服务意识,要知道怎么样更好地为你的广告客户,为你真正的利益的来源提供更好的服务。
那最后一点第四句话就是变革需要整合,整合需要资本。中国就像刚才央视的这位先生讲到,中国的传媒产业现在还是高度分散,无论是你看电视也好,广播也好,报纸也好,杂志也好,那么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里面,一定会出现整合,那这种整合其实在某些地区、在某些产业里面或者在某些细分市场里面出现了。比如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尝试把各个地方的地方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做一个电视网的概念,那这个电视网是在某一个领域,比如说在购物这个领域,有一些人是针对家庭购物这个领域。有的人是针对比如说县一级的或者是县市一级的电视台来做这种组合,但是后面的这种通过做这种整合来获得全国的覆盖能力的这种冲动是始终存在的,一定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市场一定会走向整合。
那么整合是需要资本的,你去跟地方电视台谈合作,你能上来拍给他五千万,跟你上来只能拍给他两千万,你谈判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所以最终资本在中国传媒产业,从这个缺少这一点到把那一天给补上这个过程当中是会起到作用的。是的,截止到目前我们现行的政策、法规还对于业外资本进入传媒市场,有很多的限制。我们在我们实际操作当中也遇到这些限制,也在寻求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但是我想说的是一点,就是说我们今天在这里谈论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你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你要相信一个前提,就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政府越来越在一个丰富和谐、稳定的这种大的政治环境下,可以越来越采取一些符合市场长期发展的这种策略。那么在这个环境下,我相信中国传媒产业的政策法规环境,一定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果你假设今天的政策法规、环境,就是十年以后的政策法规环境的话,我们在这儿什么都不要谈,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进入传媒产业的一个先决的条件。
所以我觉得综上所述,一共说了四句话,我知道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互动的环节,如果围绕这一些内容大家有任何问题,一会儿还可以再提问,谢谢大家。
主持人:
传统媒体的创新与发展需要资本力量的支持,谢谢王冉先生精彩的一点。
下面我们进入到互动的话题,我们再请出台下的四位嘉宾出厂坐台。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比较,确实有一个很明显的一个缺点,就是互动性差,几位嘉宾把时间基本上用完了,留给大家的互动的时间确实很少。但是问题已经提出了,请各位做好准备。
这个问题是提给梁晓涛先生的:朱总谈到了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利用原有的编采队伍,开辟了手机报市场,凤凰卫视开设了网络视频点播服务反映也不错,你也谈到了CNN与新媒体合作的成功范例,您能否具体谈一下阳世在开辟新媒体业务领域,有哪些重要的举措?
梁晓涛:
谢谢这个问题,但是很遗憾我不能说得很多,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不是做新媒体这一块,但是台里专门有一个,我们中央电视台专门有一个部门叫网络中心,这里面包括网络、包括IPTV,包括手机这样的一些新的方式的一些业务都在开展之中,我想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的一个媒体会忽视新媒体,但是如何和新媒体结合起来,能够既使传统媒体的业务能有一个发展,同时又避免新媒体业务的烧钱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一个课题。中央电视台也在做,我想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得很清楚,我想如果你想继续了解更清楚的话,我可以把我们台里面负责新媒体业务的人员介绍给你,谢谢。
主持人:
这个问题是提给牛文文总编的,中国企业家会向天下学习吗?如何转型。
牛文文:
《天下》是台湾一本很重要的政商杂志,它早年间从商业起,再后来转向政商两界,做很多关于超越商业的文章,比如说做荷兰借鉴,做爱尔兰,做很多这种时政类的或者是政商类的报道,我觉得天下的确是我们早期学习的榜样,但是大家知道华文媒体最后总还是有一些局限在里面,所以他也希望,天下好像也希望来大陆发展,他们也有一些想法,我觉得大家互相来借鉴今天。
谢谢。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场传统媒体创新与转型的分论坛就进行到这里,论坛开得很成功,在座的各位嘉宾结合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发展以及自身的实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启发的、有前瞻性的观点。也回答了大家的一些问题。
那么通过这次研讨,我们对在新媒体挑战下的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创新有了一些更清醒的认识。总结大家的意见,我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创新,有内容层面的,有技术层面的,有机制层面的,也有体制层面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转型和创新。也就是说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而观念的更新更重要的又是包括在座的各位传媒的领军人物的决策层的观念的更新。他们的眼光、他们的认识应该说是决定着传媒,特别是传统媒体转型和创新的命运。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和各位分享了他们在转型和创新方面的思路,我们的这次论坛对于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也仅仅是开始。
今天的论坛就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