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1日上午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2日 10:02  新浪财经

  为引导报业稳健发展,理性甄别数字报业新技术,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传媒发展研究所和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于2007年5月31日-6月2日联合主办“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2007年6月1日上午实录。

  主题:数字报业新技术现状与应用前景研讨会

  时间:2007年6月1日上午

  地点:永兴花园饭店三楼锦绣宴会厅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业内外的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国新闻出版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姜军,非常高兴来主持今天上午的会议。

  昨天第一单元叫“发展动力——传媒新技术在报业应用现状与前景”,主题会议开得非常有成效,来自业内的媒介专家和关联行业的一些信息技术专家,就信息传媒新技术在报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情景进行了实质性地探讨。今天,我们将进入会议的第二个单元,主题是“先锋经验——数字报业时代创新者”。

  随着新技术不断涌现,报业发展也进入了数字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内报社,或者报业集团,开始积极探索、踊跃实践。像手机报、报纸网站,多媒体的数字报纸、电子阅读器这样的创新项目纷纷涌现。在今天的会议当中我们请到了几位国内报业集团和报社的高层领导,和一些业界的老朋友,把他们在数字报业创新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感受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欢迎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先生发言。解放日报去年推出了四种技术,他们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今天,尹社长的发言题目是:不确定是我们的财富。有请。

  尹明华:各位上午好!今天,在这里,我们再论数字报业,聚焦新技术在业界应用的前景,以及发展的新动力。解放集团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心得,开宗明义,提出我们的观点,不确定就是的财富。

  近年以来,报业的滑坡,使得一种悲观而迷盲的情绪在圈内蔓延,持这种观点的人不仅对现状表示悲观,而且对未来有所迷盲。对报业未来的发展认知暂时处于无解的状态,不知报业对外向何处突破,对内向何处整合,这是一种大范围的不确定性。

  从数字报业的战略来说,这种不确定性也同样存在。2006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新媒体领域布局,我们的同行,全国的报业在这方面也是动作频频,但是我们看到,这里面还存在着很多困惑和不确定性。分析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盈利模式的不确定性,对终端技术的不确定性,新项目发展的现金等问题。我们同时还发展营运商的强大,也导致行业技术不确定性。新媒体广告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示用户对其效果的担忧等等。

  因此,在数字化战略的具体项目和步骤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不可回避的徘徊。如何面对和破解这些不确定性呢?我们认为不确定性给人带来更多的想象力。

  首先对新媒体要有耐心,要学会等待。现在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技术,或者是关联内容制作,或者是整合,此外,还包括新媒体怎样去拉动传统媒体。解放集团寻求着突破,是努力确定的,不确定中的确定。

  在新媒体如何拉动传统媒体上,我们首先从内容上进行拉动。集团的数字传播中心,现在已经成为内容的上层,媒体都得到集团即时新闻小组成员在第一时间提供的新闻播报,然后按照时间半径向不同的传播形态进行配制。对不同的细分市场产生增值效应。

  解放日报的数字报纸现在也能在网络上进行阅读了,新媒体的传播形态目前正在成熟之中,存在着许多的探索可能。此外在这一过程当中,新媒体出类拔萃的概念也培育了对资金的需求。事实上,只要有资金的投入,在规模的基础上,有些新媒体的品种现在已经可以进一步发展了。暂时的停止是对资金投入的等待,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面讲到。

  今年,解放集团在新媒体领域的是利用不确定提供的想像空间进行深度的突破,重点项目重点孵化、分类、推进。今年以我们的IUS,我们实现了经营突破,它从单一的手机报纸新闻产品向无线广告、无线营销平台转型,在这一突破的模式里面,将出现三方面的角色,分别是报业、广告公司、新媒体技术的营运商。本着优势互补,拓宽市场的原则,我们三方面从合资营运公司着手,进行三方资源的合作,建立了一家模式为IP+CP+IP,也就是服务提供商加内容提供商,再加上广告代理商的这么一家公司,共同致力于无线业务、无线营销和无线广告事业。并且最终实现持续发展的双赢目的,使之成为目标领先,受业界推崇,具有品牌和独特的商业模式的无线增值业务的领跑者。

  IMC在电子杂志的营运模式上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追求的是内容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或者拘泥于杂志的概念,而是在杂志概念之与把握对数字化推送的视频内容的掌控权和使用权。IPK的不确定性,我们在体验的广度上加以拓展,我们坚持珍惜读者的阅读需求,并且坚持不能让读者受到不成熟产品的伤害。目前我们刚刚完成一个大型的交叉产品的体验,可以用于发展移动电子阅读、商业模式的终端设备的四大基本功能,这就是无线下载、内容丰富、价格低廉、携带方便。我们认为这四条,特别是前面三条,是阅读器的一个基本功能。

  ISQD,也就是公共视频,今年将进入实体运营,我们将在规模上进行突破,不单单在接头,而是在更多点位上推进。为此,我们正在为有渠道大权的机构紧密合作,加快这件事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涉及整合等数据库,过去我们数据库,现在有了数据库,我们发现比数据库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所以,我们正在尝试建立数据的分析系统,培育数据的分析人才。按照不同终端的特征,来装载不同的内容。

  所有这些突破都是围绕着网络的三个突破来进行。第一,网络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我们在信息和资源的交换上把时空缩短为零。二是硬件的发展使我们突破了能力结构的限制,让我们可以从事任何喜欢的活动。三是软件的发展已经突破了我们的知识结构的限制,进一步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现实中不确定是双重的,一个恰当的战略体系应当对两者都有所认知和应对,困难在于如何使它们对立统一,面对不确定性,有些人主张小心行事,多看少动,凡事留有余地,保持随机应变的灵活态度和能力。有的人则认为应该在不确定的斗争中以全部的力量做最大拼搏,并且坚持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之间的深刻分歧,这是令人着迷的问题。

  不确定性的来源分两类,外延的和内延的。前者内在外在的客观事件。后者则是指主体出乎自己的意料之外,它们常常同时潜伏在通往胜利的道路上,所以我们面临的不确定性往往具有双重特性。一般而言,应对不确定性,有的是在不确定性的表象背后寻找确定的因果或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有的延迟决策,以等待更新的信息。当然我们容易在正确中产生错误的念头,在历史上也不乏有这样的案例,目标明确,资源充裕,战略的路径也是合理的,但因此执行者患得患失等等,干扰、毁掉了本来可以成功的战略安排。无论怎样,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解放集团欢迎不确定性,这种思维方式正在帮助我们打开我们的视野,我们坚信未来会在不确定中诞生。

  现在我再来谈谈新媒体本身培育的资金需求,面对这一需求,我们将以何做答。新华传媒通过定向的方式引入我们解放报业集团作为他主要的股东之一。解放集团通过将我们旗下部分的优质资源注入到上市公司,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举动,使我们在上市公司增加净资产40个亿,同时帮我们从容地打开了融资市场的通道。资本的本质是议价和融资,就议价功能而言,资本本质是为未来预期价值的当期体现。传统产业在资本市场更多表现为确定性,沿着既定的商业模式更有效率实现预期。而传媒行业进入资本市场就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传媒行业有着典型的轻资产的特点,这是指有充分的想象力、创意品牌等等。其成长性更多的体现了不确定性,体现在资本市场上,这是往往会超越资本的预期,其非线性的大爆炸会带给资本更多的惊喜。正是因为这种显著的反差,以传统方式来思维和判断传媒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是不妥当的。

  比如说它的价格评估,就是这一次新华传媒定向中碰到的一个实际问题,也就是说一张报纸,它不如厂房,或者还有其它的重资产那样可以评估,正如证监委有关同志也往往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这张报纸凭什么要评估十个亿,或者是二十个亿。这些问题不解决,文化产业只能会继续寻求财税优惠的外推设的支持,也就是行政式的支持。而难以转向通过融资的形式进行的内升式为主的动力型发展。新华传媒真正成为一个实质性传媒的蓝筹股,会给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对于中国巨大的传媒产业真实的了解。

  解放集团已经迎来自身发展史上又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完成一系列资金注入成功以后,我们将以上市作为契机,以资本市场为平台,围绕着产业的整合,价值提升,融资发展等三个层面,来设立新的发展战略思路。

  集团的新媒体项目,将可以在资本市场所获得的股价收益和资金的反复中获得新的成长,在功能、规模条件具备的基础上,实现商业模式真正的突破。

  目前,解放集团正在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总体的发展思路,提出运作要点、明确发展模式和阶段性推进的举措。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作为传媒概念的上市公司,不仅要关注传统媒体领域的业务发展,同时应该积极地拓展更具成长的空间,更具复制性的成长方式,以及具有独立成熟能力的新媒体业务,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在现有的治理框架下,新媒体不可能在缺乏远见的摇摆一定中获得资金,即使可以投入的资金十分充分,新媒体只能而且必须在资本市场上取得具有战略目光的支撑。

  最后我想说,应对挑战,报业的转型不是单一能力的挑战,而是报业对整体资源的把握的综合能力的挑战。报业必须有整体的考量,有对报业价值链全面战略的考量。

  第二,报业的升级转型必须需要一定的时间条件,而决不能一蹴而就,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奔跑,并且学会等待,学会煎熬

  第三,整合的要求极高。不同形态的整合,不同能力整合,不同方式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要素整合,上述种种局部的成功可能和全局有关。但是不可能在一个整体上取得全局的胜利,最终看出一个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各位同仁,当今多元世界变化多端,不确定因素层出不穷,然后不确定中最有规律可寻,总有突破可实现,突破僵局,突破能力的边界,我们必然会看到瓶颈之后的辽阔。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宁波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秉礼先生发言。

  张秉礼:各位同事,各位同仁,刚才听了尹社长的发言,尹社长每次发言都会给我们很多教义,所以我很兴趣有尹社长参加的会,我要听一听他讲的东西。

  我这里讲的档次就比较低一点,我想说一个主要意思,我们现在在讨论新媒体,在讨论数字报业的时候,我觉得我们要从两个层面去讨论这些问题,这两个层面虽然有联系,但它是有比较大差别的。

  一个就是从现在存在的东西来看,一个层面就是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对每一个层面我们都可以看什么是新媒体,这个新媒体表现为什么,这个新媒体跟我们所谓的传统媒体,或者说跟我们报纸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我们现在能做什么。

  比方说从现状来看,很清楚的就是网络是新媒体。我们很多讨论会,很多论坛,很多人发言,说到新媒体,都是网络,实际上就是现在新出现的网络,以及其它各种跟网络有关系的,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传播是一种新的方式,这是柳署长说的,网络传播就是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新媒体表现为什么?表现为它的终端主要就是手机、计算机的显示器,还有电子阅读器等。这样的新媒体,就是现在我们都看得到的这些新媒体,跟我们传统媒体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从这点来说我觉得他们两者就是共存的关系,我们很多人在讨论,但是大多数人都不以为人,大多数做报纸的人,做出版的人都不以为然,为什么?因为新媒体就像手机也好,网络的终端,计算机的显示器也好,它都是拿来跟报纸的传播介质,跟纸相比较的,跟纸比较的时候,你说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些东西,包括现在的网络,能够把我们报纸完全取代,这个可能性不大,或者说基本没有。你再说狼来了,很多人看着来的东西不大像狼,所以你喊狼来了,大家都不怕,或者不大怕。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网络媒体的发展,对我们报业造成的影响,我觉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报纸本身的运作机制不好。网络媒体起来以后,它在运作机制上是非常符合市场规律的,而我们很多的报纸,或者说大多数的报纸虽然在做企业化管理,但基本上都是停留在事业,甚至停留在机关的概念上,在那种观念上,在那种机制下面运作,去跟在市场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媒体竞争,它本身在运作经营上的力度很大,然后就造成商业比重一个在增长,一个在下降。但从技术商来说,它们两者之间,就现有的网络媒体跟报纸,在技术上来说,跟纸相比较,其实是不能够说现有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就可以把纸都取代了。所以,我们面对着现在的新媒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优点来改良我们自己的,改良我们自己的目的不是说这个网络会取代纸质的报纸,是我们怎么想办法把纸质的报纸为基础的报业做得更好一点。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发展,它是可以为我所用,为我们这些纸质媒体所用,利用它来改良我们自己,来增加我们的竞争力,或者说来延长我们纸质报纸的生命。这个关键点就是在现有的媒体下面,我们这样的纸质媒体是能够生存下去,这是从现状的角度来看。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对着这样的新媒体,我们做什么?比方说我们建设报纸的网站,我们实行报网互动,把报纸搬到网络上去,实际上说来说去,我们现在做的好多事情就是把报纸搬到网络上,把它的技术特征,能够为我们用的,我们都把它用起来,但是归根到底,我们还是做报纸,我们主要的东西还是报纸,我们并没有变成网络媒体,我们只是用了网络发展以后的技术优势、优点,来弥补我们的不足。朝这个方向发展下去,在这样的现状下,我觉得我们下一步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支持和推动中小城市的报纸,来建立网站。我为什么说网页呢?因为按照国家的规定,实际上除了省会城市,除了计划单列式,所有其它城市是不能够建新闻网站的,报纸主要把新闻放上去,严格来说建的都是网页,也就是我们让所有的报纸都来建网页,或者说都建网站,建了网站之后,我们把报纸的纸质媒体跟现在发展的数字技术,跟现在网络技术新媒体结合起来,然后我们把传统的报纸制作成电子报纸。我们有好多在座的技术商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把传统的纸质报纸放到网络上面,做得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先进的电子报纸。

  当然我想在现有的新媒体状况下,我们作为纸质媒体,作为报业是可以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怎么通过跟网络的互动,来利用网络优势,把我们的报纸多样化,在跟网络共生的年代里头,让我们的报纸具有生命力,把生命延长下去。

  按照国外的大的媒体集团、报业集团,他们现在往往跟网络互动,无非走在我们前面一点,往往有两进事情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建搜索网站,收购搜索网站。还有就是把所有报纸都变成电子报纸,集中起来变成一个数据库。因为他们的报业集团报纸是分布在全国的,甚至分布在全世界,它有几十种,几百种报纸,他就把自己集团内的报纸都放到一个网站上去。如果我们跟着这种趋势走,我们把中小城市的报纸都搞泵电子报纸,然后把所有城市的,中国一共有1980几种报纸,把这些报纸都电子版,把新型的电子报纸都放到一定的网站上去,让人家可以通过这些网站,可以比较方便的在网络上面看到许多报纸。然后让每一张这样的报纸,让这些网站在各个中小城市落地。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现状下面,再往下发展,除了个体单位,每家做网站,做手机报以外,可以把它集中起来做的事情。这些集中起来的电子报纸可以放到中国数字报业网上,中国数字报业网是新闻出版总署办的官方网站,是数字报业实验室建立以后办起来的网站。中国数字报业网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中国大多数的报纸,或者所有的报纸都集中起来上网的,就是电子报纸一个门户网站。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已经出现的,我们能够想像到的新媒体,网络媒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做什么,这是我说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我们所有报纸所用的介质,是用纸来说的。如果有一种新媒体它可能引起纸质媒体边缘化,我们把它定义为新媒体。这可能性有没有?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数字技术在发展。昨天信息产业部的陈司长在这里说,不仅是电子技术,而且是光技术,我们姑且把这个概念放到一块,所有新出现的东西我们都把它叫做数字技术,这种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趋势在那里,说明总有一天,或者时间长一点,或者时间短一点,会出现一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产生了以后,它对我们报纸的介质,就是纸介质是会引起重大影响。所以,一旦媒体领域的数字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候,以纸为介质的纸张会被边缘化。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新媒体是什么?新媒体就是我们不可预知的,它表现为替代纸,替代纸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纸本身也是去替代了别的东西,纸被别的一种介质替代,作为一种传播介质,或者作为主要的传播介质,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从发展的趋势看,我这里说的,不是说我们看得到的那些东西,比方说手机发展下去怎么样,电子屏发展下去怎么样,或者电子纸发展下去怎么样?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还没看到,或者说我们还没想像出它是什么样的,但是它或许会有这样一个东西出来,会替代纸,替代纸不是以我们个身的,或者以我们这个行业的意志为转移的,那是整个社会认可不认可,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我经常跟我们下面的人举这个例子,过去我们拍照都用胶卷,现在我们到中西部的有些风景点,他的风景点门口还有很多摊摆着卖胶卷,但是你在很多地方可以去看,现在已经没有胶卷了。像在宁波几乎不再看到有胶卷这一说,这种替代不是说你想让它替代,用什么行政命令,整个社会觉得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好,他自然而然就接受了新的东西。我说从现在的层面上来看,为什么现有的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不能替代纸?就是因为在社会上面,很清楚地它们两个存在着各有优势,它替代不了,你想替代也不行。但是如果说出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确实能够替代纸,那个时候大家都不看报纸了,因为有更方便的,更好的可以用,我为什么还用纸?那就没有人用了。比方说在现在所有看到的东西里头有一样就是电子纸。电子纸在使用的时候,旁边一定带了一大块的硬件设备,这样的情况下,它跟纸还是有差异的,但是如果它真像纸一样完全可以折叠,而且它所要带的硬件设备非常微小的时候,它跟纸的竞争能力会变得很大。下载非常方便,携带也很方便,跟纸一样,价格又非常便宜,它取代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我不是说这个东西能替代,我很快赞成刚才尹总说的,这种东西是有不确定性的,都不好说,但是如果从趋势角度来说,如果有一种可以取代纸的新媒体,那个时候我们传统的报业,以纸为基础的报业,是会发生危机的。这两个问题,我经常想它不能放到同一个层面上考虑,虽然发展的趋势是前者的延续,但实际上讨论问题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站在第二个层面上来看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比方说建网站,我们中国宁波网02年开始就是自负盈亏的单位,它完全是独立运作,不用我集团贴钱,它自己在社会上面是能生存的。要从政治上来说,现在跟电台电视台一样,作为市一级的主流媒体来对待,比方说开党代会,网站也是完全直播的,开人代会也是跟电视台一样,作为主要的新闻媒体安排去直播的。网站已经做到这个程度,你要去做新浪这样的水平肯定是不可能的,在地方上,它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它绝对是权威,绝对是控制的。比方说手机报,我们05年就开始做,手机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图像上手机也不是很方便,手机报就是快,比方说我今天在北京,早晨7点钟就有一条手机报消息过来,至少我就知道宁波的报纸上面大概今天主要是哪些东西。

  再往下做什么?所以,我们现在就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说,如果纸质媒体有一天会被一种新媒体取代的话,针对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我们在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世亲是我们制定数字报业的五年发展规划,我们现在定了一个框架。这个框架里头有两个主要基点,这是建设方针,方针里头第一个是转观念。在我们层面里头讨论,你在报社里头,很多中小报纸,你如果问他们数字报纸做不做,他说没必要的,什么时候你们做好了,我们跟跟就是了,反正报纸是国家给办的,国家不会让这张报纸给社会上随便什么人去办的,如果以后纸报纸不办了,要把别形式的新媒体报纸,那个时候国家给我办我再办好了。所以,像我们这样一个报业集团,需不需要去研究、去做这些事情就有一个关键问题。

  第二个是客户,我们现在做报纸的是客户。比方手机,我是移动的客户,我还是移动钻石级的贵宾客户,但是移动也是随时随地都知道我在哪里,你就是他的客户。你跑到哪里,他会告诉你现在到哪里了。我们的读者不是这样,我们做数字报业,得把读者转变为客户,那就需要有一个技术平台。

  第三个是机构必须要变,要有数字的工作部门。

  第四个,报纸还是要办好的,说办数字报业了,实际上在现状的情况下,我们自己的报纸还要办。这个报纸不仅是纸质的报纸要办好,纸质报纸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也要做好。因为钱是靠这些纸质报纸来的,而且作为一个报业集团,你生存的基本要求是引导舆论,这也是要靠报纸。

  最后一个,是中国的特点,数字报业到底要做哪些事情,我们以客户为中心,要把读者变为客户,要建立客户资源的数据库,要对我们自己的客户进行营销。两个基础要做好,三个阶段,我们把07年作为一个起步阶段,把08年作为2010年作为发展阶段,特别是在08年有奥运会,我们署里的领导几次说过,奥运会对我们报业有什么影响。

  我昨天出去坐出租车,出租车司机跟我说,就是2008年以前,也就是奥运会以前,北京到处都是动地,都在开工,但是所有的建设多要在2008年奥运会以前结束,奥运会结束以后,三年之内北京不再有大的建设项目,所以说奥运会对北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到了像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像上海、广州、深圳是第一类的城市,我们在第二类跟第三类城市之间,在奥运会的影响下面,对报业的影响,对我们地方媒体来说,我们怎么利用奥运会的机会,也就是我们这些数字媒体在奥运会来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发展契机,在我们这样一个城市当中它怎么做,这也是我们在考虑的。

  2010年以后,那是发展阶段,我们主要工作集中在2007年到2010年之间。就现状来说,我们做四个产品,或者集中力量做这四个产品,这是作为我们本身的,第一个产品是互动多媒体报,互动多媒体报是放在网络上的,但不是网上现在的电子报纸,既然是网络上的报纸,你要有新的形态,而且跟纸质报纸是不一样的,现在网络报纸还没有审批,我们先办一张网络报纸。

  第二个是手机报,手机终端是最多的,大大多于计算机。手机报一定是有前途的。昨天方正的郑伟先生在这里讲,他认为新媒体今后发展趋势,手机报很可能就是统领天下的。我觉得手机报不一定今后就是手机报,但是手机这类终端是你一定要去利用的,而且要利用好。当然在做手机报的时候,我不知道方正的情况怎么样,但是最大的控制者实际上是中国移动,所有的网路都在他那里,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做手机报,现在我们首先做好的一件事情就是怎么跟移动协调好,跟移动协作好,共赢,做大,在这当中,他占大头,他是属于有优势的一方。如果我们要把手机报做到外地去,做到外省去,更是这个样子。

  第三个是电子纸报,这是我们跟IRC公司合作的,我们有几家在试验,这是一个不确定的试验项目,但是我们准备在这个方向上走得远一点,好好试一是。

  第四个就是户外电子屏。昨天王司长也说了关于数字出版的概念,我觉得对我们的鼓舞很大,她也说到新华社做的户外电子屏,我们现在也在做户外电子屏,我们首先是把户外电子屏从社区开始。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得到的东西,这四个产品,我们现在要把它们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当然在所有产品当中,我们把手机二维码的应用放进去,要体现在这些新的产品试验过程当中,把二维码的应用都体现出来。

  在这几年当中,我们数字报业推进所要做的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个就是改版。第二个就是构建数字技术平台。现在我们在内容发布上有一个说法,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介质发布。在业内比较有共识的,报纸作为内容生产,作为我们核心竞争力,我们怎么通过一个技术平台,把我们的内容生产的东西通过多格式的生成,用各种介质发布出去,可以用纸质的,也可以用计算机显示屏的,也可以用手机的,也可以用其它的,甚至包括我们现在还没有看到的新媒体,或者可以取代纸质的新媒体。因为这种新媒体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的,一定是基于网络的。

  我们现在要做的一个数字技术平台,就是除了内容生产以外,平面媒体的内容生产,数字媒体的内容生产以外,要把经营、管理都放到平台上,把对客户的管理,把对我们整个集团的决策分析研究都放到这个大平台上,在一个平台里面作为一个应对数字时代的基础,我们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数字技术平台,可能跟现在各家说的数字技术平台的概念有所不同。我们做这个东西就是把所有集团的业务都集中起来,达到资源的整合,多种形态的业务都可以支持,决策、管理,包括经营都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得到支持。

  现在的内容生产、广告发行,包括行政管理,都是有各套系统的,都是由数字系统软件可以支持的,但是怎么把这些东西合起来,这个合起来有几个要求,在我们考虑当中,第一个就是把你所有的都合到一起,过去都是分散的,不是把每一个分散的东西放到一个平台上就变成合起来了,我们必须把每一个东西合在一起,它要是一个整体。而且它所有的软件,现在每一个系统,每一个内容生产的系统,广告管理系统、发行管理系统、决策系统等等,都有各种各样的单位在做,我们要做一个合在一起的平台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组合?第二个问题要解决的是,它怎么面对发展,因为我们做数字平台不是为了我们现在用,不是为了现在的报纸用,是为了面对数字报业发展的要求,面对着可能有一天新出来的媒体会取代纸质媒体这样一个趋势,来做这个平台,因此这个平台要能够应对发展的要求。

  第三个,它必须结合现有的运营模式,我们现在这个集团是企业,像我们报业集团来说,虽然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还是事业单位,从运营上来说我们完全是按国有企业在做的,每年1到3月份,国资委都会指定一家中介机构对我报业集团下面的所有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我们下面每个单位的运行全部是按企业模式进行的,审计了以后,他要给国资委提出报告,然后国资委来评定我们这一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得怎么样,净资产收益怎么样,投资收益怎么样),国资委会根据审计结果,完全按企业做的)。

  我们内部也有一整套企业管理的方式,这套方式被事实证明是有效的,它能够出效益的,能够调动积极性的,能够被大家接受的,在数字技术平台制造的时候,它怎么跟我们现有的运营模式要结合起来,它不能够完全重来。在运营模式上不能够完全重新升级换代,因为这样的升级换代风险太大。

  我刚才说了,我们报纸有时候跟现在的网络媒体竞争的时候,之所以竞争力不足,相当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运行不行,我们的运行体制跟机制不行,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的技术不行,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所以,我们能够运行好的运行机制,跟我们数字技术的升级,它必须是要能够结合起来的,要能够找到结合点,这就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两件事情。我把我的观点提出来了,不对地方欢迎大家给我指出。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欢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郑强先生发言。

  郑强: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刚才张社长说相对于尹社长的发言是低档次的,我觉得到了我这次就是依次降低,档次越来越低。

  我今天想说的就是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成立以来,我们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作为实验室的一个成员单位,我们做了些什么,由于大会组委会只给15分钟的时间,所以我就掐头去尾,只说主要的部分。

  从参加了数字报业实验室以后,首先对我们的媒体进行了战略勾划,特别是对新媒体进行了战略定位。大家可以看到,业务主要分三个组成部分,第一个就是核心业务。第二个是成长性的业务,这一部分在全国市场上发行的华夏酒报、新闻人物、阅读文摘、37女人等,这些组合主要是打全国的市场。

  另外,我们新媒体的业务放在新兴业务一部分,包括网站、手机报、城市视频、数字互动视频、数字报刊和电子纸移动报。大家可以看出,我们的新媒体主要放在新兴业务组成部分里。

  这三个部分,我们把它定位为核心业务,主要是努力做强,我们的核心业务承担的任务是以利润增长为首要目标,通过利润创新和服务增值,保持本地市场份额第一,并且进一发觉潜能,拓展和首位集团的资金流。

  另外是成长型业务,集团主要通过投资,维持良好的市场增长率,以全国市场反扑本地市场,逐步替代核心业务,或者与核心业务并驾齐驱。

  我们的新兴业务主要定位为,由于有了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谨慎探索,主要着眼于对未来业务的研究、尝试,为集团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们的新兴业务,也就是我们的新媒体业务主要有这么几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电子纸移动报,也就是刚才张社长说的和IRC公司合作的电子纸移动报,虽然在整个运行过程当中它有着很多很多没有解决的难题,但是我们想走得更远一点,觉得它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向。

  第二个就是手机报。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但是下一步我们想把它做得更好一些。

  第三个是城市视屏。

  第四个是数字互动视屏。这两个后民我还可能会详细说到。

  战略勾划形成之后,我们的新闻产品就会按照道琼斯波纹理论来依次对外发布,也就是我们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它产生的波纹,按照我们媒体不同的特质来依次进行发布。

  这是我们对新媒体的一个战略定位。

  我们目前在做什么,近两年我们主要在做什么呢?我们主要是做了一个网络,搭建了四个平台,拓展四个终端。也就是我们自己说的“144”工程。做好一个网络就是我们已经有的“水母网”。四个平台,一个是电子纸的移动报发行平台,多媒体的数字报刊平台,城市视屏网络平台和数字平台。

  刚才说到做好一个网络,主要是我们的水母网。我们对它的定位是区域综合性门户网站。这个网站对内到目前为止分为五个业务单元,一个是水母网,第二个是第一新闻网,第三是华夏酒报网等。对外是一个窗口,就是水母网,可以集中在水母网上登陆,也可以单独登陆,这五个单元既可以单独登陆,又可以在水母网上统一登陆。

  我们搭建了四个平台,也就是传统的信息内容,通过四个新的平台向外发布。除了原有的纸质报纸和纸质杂志之外,一个是电子纸移动报的发布平台,像阅读器传输内容。第二个就是互动视屏、数字平台,平台向视屏发布内容。

  另外我们的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传输,通过电脑来阅读,第四个就是城市视屏的网络平台,这样四个平台。

  电子纸移动报刊发行平台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发布我们的移动报纸,面向用户提供电子纸的投递服务。多媒体数字报刊的发布平台是我们最近做成的一个第一新闻网。这个网到目前为止,我们把它定位为为山东省范围内的地市级报社的数字报刊提供在线阅读和下载,以及订阅服务。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第一新闻网上已经有十几家山东的地市报在上面展示了。

  第三个平台就是城市视屏网络平台,我们有一个光速资讯网,在这个地方,大家一直在说视屏,(张社长说电子屏,昨天王司长说新闻社的时候也说到一个户外视屏,大家都在回避一个词,什么词呢?回避电视这个词。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国家电视好像已经成为某一个行业的专权的一个词,只要一提这个词,大家就非常敏感,所以我发现报业在做的时候都把电视这个词给回避掉了,改成显示屏、电子屏、视屏,所以我们做的就是城市视屏网络平台,通过我们的光速资讯网来传播各类资讯。

  第四个就是互动视屏数字平台,也就是通过视屏机顶盒来传输我们的内容。

  拓展四个终端,我们传统的内容,就是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以前是传统方式的发布,也就是纸质发布和网页报的发布。我在这里已经把网页报归位为传统方式了,相对于新媒体,网页报已经是一种传统的发布方式。转向显示屏、手机、电脑和阅读器这四个终端的阅读和观看方式。

  我们的城市视屏主要是从单机播放到联网播放,这也是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对我们提出异议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联网了。因为一提到联网,行业管理部门就因为是他们的专利,不允许行业外的产业进行介入,而我们城市视屏恰恰违反了这个规定,就是从单机播放到现在的联网播放。它主要的好处是聚合受众的时间碎片,随时随即获取信息,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将近500台的规模。可以说覆盖了烟台市人口流量密集的城区、酒店、超市、码头、车站、大专院校等等,当前的报纸新闻可以通过城市视屏传递给流动受众。

  数字互动视屏是我们目前刚刚起步做的一个东西,我们想通过显示屏,以显示屏为终端,以较摇控器为鼠标,通过显示屏来看报、读杂志,可以听报纸、听杂志,还可以购物,打电话支付各种费用,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客户终端。

  因为我们觉得传统的显示屏是单项传输的,如果和互联网结合,它就会变成互动,所以我们正在做数字互动视屏。

  另外短信文本的手机报纸,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现在已经有了三张SP资质。短信盈利模式也初步形成。到现在为止,我们5块钱的包月目前已经有2万多的订户。

  下一步,我们将彻底改为全新的手机报纸。我们有可能利用一些新技术,把我们的手机报改版为全新的手机报纸。

  另外,我们的数字报纸主要是我讲的第一新闻网,第一新闻网是我们展示数字报纸的一个主要平台。大家看到的是,在网页上展现的四张报纸,我们自己的四张报纸。但是如果点进去,大家看到的可能是就会是我们第一新闻网上展示的另外一种形态的数字报纸,这是我们烟台晚报,在数字平台上展示的内容。

  我们新的展示方式仍然是初步的,它对每一个稿件都可以单独的点击,单独的阅读。这是我们在第一新闻网上展示的自己的报纸,另外杂志也是这样,我们的杂志在网上也都有展示,杂志的所有内容在网上都可以看到。

  另外,我们的电子纸移动报,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用阅读器进行传输。另外,我们也在探索一些新的显示介质。为了搞好电子纸的营销,我们成立了电子纸的事业部,市场推广目前在稳固地向前走。我们集团的日报、晚报和酒报每日都能与印刷版同步发送。

  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个是生产流程的转变,由过去的纸质报纸的传统编采流程变成现在一次生产,多介质,多次发布,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一个生产流程的再造问题。如果生产流程再造获得成功,整个平台打通,我们一次生产多介质、多次发布将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大的新的效益。

  另外一个就是内容呈现形式的一种转变,由千页文字轮转印刷转变为多媒体、图片、文字、视频加论坛的呈现方式。

  另外我们的发行也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分销网转变成传统分销网和互联网、GPRS等并行的发行方式。虽然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非常好的盈利模式。

  因为前景非常美好,所以我们肯定会非常努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郑社长的精彩发言。下面我请中国石化报社社长吕大鹏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行业性媒体的影响力,有请吕社长。

  吕大鹏:我今天看会议安排挺有意思,我觉得冯所长特别会安排会议,重头发言在明天上午。但是今天这个单元的安排也特别有意思,我们这个安排是好戏在开头。首先还是感谢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感谢冯所长不光给我提供一个发言的机会,更重要的,的的确确这几年你们在推进数字报业方面做了比较超前、积极主动的工作,向你们表示感谢。

  我今天发言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行业性媒体的影响力。

  我们石化报社事实上是一个小的传媒集群,现在成立20年了,一直还是比较重视以数字化的手段推进报纸的影响力。

  我们报社挺小,150来人,近三年投入了两千多万来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和升级。目前拥有两个报纸,中华石化报和车友报,拥有两份杂志,中国石化杂志、中国石化新闻界,拥有一个电视网,拥有两个网站,我们是一个小型的传媒集群,是一家面向石油石化综合性的媒体小集团。

  今天我要跟各位汇报的大概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做了什么。第二个方面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做。第三个,我们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媒体期望是什么。

  第一个,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做了什么。第一条,我们建立了一个综合型的电视网,我们是中石化下面有130各企业,有些企业电视台比较大,比方胜利油田的电视台比市台还大。但是有些电视台比较小,几个人有几个电视台,这样的电视台在企业里面有39家,在全国各地有39个电视台,这是企业的电视台。但是有些电视台,像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它自己有三频道,开路、闭路都有。因为先有中原油田后有濮阳市,所以它的电视台原来就是市台。所以我们在企业里面有一个很好的基础,从前年开始起,我们利用这个基础,打造了一个我们内部的联络网。这个网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报社自己有一个电视部,我们做完节目之后,通过卫星系统,通过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上传,传完以后,各个企业下载,我们的新闻节目他们下载,基本上20分钟的节目,各个单位大概一个小时到四十分钟之进就下载完了。下载完了在他们电视台播放,在73个局域网播放,有的还在食堂、班车里播放,就形成一个内部的信息流。我们如何得到企业的信息呢?企业给我们投稿怎么办?企业通过Internet网来投稿,Internet很快,带图像、文字一块都过来了。这样我们在中石化圈子立宪形成了一个电视网,这是我们做的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我们在做数字报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数字报跟刚才各位比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现在,我刚才说的七个媒体,都已经实现了电子版,超过了原来纸质媒体的功能,这里面集图、文、资讯、音像都有,我们在网上可以看电视,网上可以看图片等等。

  数字报当中,我们的车友报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报纸,车友报在各个省市也能看到,发行量62万份,新闻出版总署给我们的证号,我们拿到第一个号,我们62万份已经公证过了。它主要以加油站为发行渠道进行发行。因为中石化有3万多个加油站,我们后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也实现了网络报纸,就是手机车友报。

  第三个在综合业务平台上改进,我们有技术升级,数字化改造,我们这几年跟北大方正合作,现在已经在他那儿花一千多万了。我们其中有一个ERP的综合业务平台,今年获了一等奖,这个ERP平台实现了采编、广告经营、发行管理等内部的管理,基本上实现了全系统的无纸化。现在基本上可以做到远程办公,上我们内部的采编网,编辑记者、社长总编可以在家里上班,如果北京再遇到非典的话不影响出报,这是一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关于网络的应用。我们02年经过国务院新闻办的批准,成立了中国石化系统唯一的一个新闻网站:中国石化新闻网,我们新闻网的容量非常大,里面的数据比较多。现在办了六个频道,新闻频道,企业频道,资讯频道,生活频道,物装频道,记者频道,六个版块。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想把石化新闻网集新闻业务交流、商务展示等为一体的新型网站。

  我们作为一家行业性的媒体,为什么在数字化方面有这么大的投入?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定了使命,中国石化报社给自己定了使命,要营造有利于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要以资讯和新闻促进中国石油石化业的健康发展,要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实用信息。因为我们的报纸,我们上级单位给我们提了要求,就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人民日报,中国石油化工业的经济日报,就照着这个去端,所以我们压力也比较大,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原因,我们报社承担的任务,一个是办好自身的六七个媒体。办好自身的六七个媒体,我们上级给我们提出来,按照人民日报的架式,要千方百计地把党组的声音传递到包括在海外工作的员工的耳朵里去,如果不用数字化的手段我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第二个千方百计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第三个就是千方百计地把党组的意志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事实上我们更强调宣传,而不是新闻了,有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另外一个原因,我们还有指导联络系统内部,90多个记者站,64家企业报和39家电视台的任务。第三是支撑报社内部,我们几个媒体互相协作,共同发展。

  再一个原因,在经营上,我们也一直努力探索,在经营上我们跟都市报没法比,但是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因为我们行业里面有它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目前是世界500强的第23位,估计到2007年的最新数字出来之后,可能会变成世界500强的前20位,它的炼油能力已经占到全世界第三,乙烯能力、化工这块是第四,加油站在全世界占的排名,它拥有加油站的数量也占第四,它的物流是全国最大的。它年采购量是5000亿,原油去掉一大块,我们不好做服务,这么大的平台,我们觉得有很大潜在的市场。因此,我们今年刚刚创办了一个叫物装频道,我们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做法,我先给你做服务,先给你提供信息,做新闻,我想让在我们采购商和供应商当中,它核心供应商18家,它一级供应商有30多家,我想把这些集合起来,也许将来会有个突破,我们已经把物装频道办起来了,准备6月8号上线,这是一个尝试。

  第二个尝试,我们还有一个潜在的优势,就是中石化有3万多个加油站,其中自营的加油站有2万2左右。这个加油站当中用了一个非常数字化的东西就是加油卡,加油卡是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数据库里面也有故事,这个故事我们还没有完全做透,但至少我们利用加油站现在办了车友报,车友报还比较受欢迎,但是在一个地区不显眼,一个地方是三万份。我们也想通过这个平台加强经营方面的成绩。

  第四个,数字化手段,我们尝到了比较直接的甜头。使生产效率、办报效率提高。三年前,我们大概每天生产量5万字,这三年我们杂志增加的20%,现在每天的生产文字量是10万字,相对一个比较小的报社,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感到很高兴的是,我们领导班子成员从7个减到了3个,职工大概增加了30%,我们加班的时间大大地减少,几乎不加班,我们努力的方向,我觉得其中有一部分是数字化的功劳,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

  第三,谈一下我们的需求。刚才听了各位的建议之后,我特别想跟数字实验室建议,我们渴望能在中国数字报业网的基础之上建立三个统一平台,希望冯所长能够给我们考虑,一个是内容发布平台。因为现在我们的内容发布,现在来要求合作的挺多,包括昨天上午介绍的这些朋友,我们很渴望找到一个权威的平台,来发布行业报纸内容,行业报现在在吕会长旗下是73家,事实上不止这么多,但是加入协会的有73家,这里面有巨大的资源。我们渴望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来发布,渴望有一个权威的平台来发布。

  第二个关于建立一个经营平台的问题,其实他们昨天的发言,那种经营模式中国数字报业网也是可以做的。比方说大家的内容整合到一起,我们的优点什么,强势是什么,第一点是权威性,第二点是原创性。有这两点,再加上商业的优势,可能影响力比较大。

  在经营方面,要整合各类报纸的资源,也可以照着现在比较成熟的商业网的模式,把原来的各个内容打散,比如新闻放到一起,娱乐放到一块,文化放到一起,重新进行组合,打出一个独特的优势,这些来源均来自于国家正式注册的,有权威的,有威望的报业,我觉得这一点就能避免现在网络走到一个误区,就是网络维新不高的问题,真实性不可靠的问题。如果中国数字报业网能够整合内容平台,两种方式,一种到网上直接看你的报,第二种,我把你的各种报分门别类提供服务,重新进行整合,我想这样商业模式也有出来了,谁的点击率高,将来就进行什么样的分成就可以了,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在里面。

  第三个建议,渴望迅速建立一个技术平台。现在不客气地说,我昨天听完之后,我觉得手机报,包括电子报,这种移动模式目前还不成熟,我非常赞成解放报社尹社长的观点,我们可能还要再等待。比方说谁来到网上下载,下载完了再看,而且是黑白的,我费了劲,在电脑上就看完了,我昨天跟技术专家也在说,我说我从用户的角度来说,我现在还不急于跟你们合作,因为我们也有自己的发行渠道,但是我们很渴望,我们觉得这确实是一缕阳光,但是现在还不太成熟,我们渴望。

  现在都来合作就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买断。几年之内,或者你以后就跟我一家合作,我觉得我们不愿意跟他合作,我们愿意跟冯玉明同志合作。如果这一块建立一个比较统一的技术平台,可能效果更好一点。所以,我就提三个期待和呼唤,一个是希望、呼唤中国报业数字实验室能够提供一个让我们发布内容的平台,能够提供一个我们共同经营的平台,能够提供一个技术上的平台。

  最后表个态,虽然我们不是第一批加入数字报业的单位,但是我们愿意积极地支持数字报业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讲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二阶段第一位发言人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大洋网副总裁杨晓南先生。广州日报目前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印刷中心,在此基础上又投资两亿元,完成第三期印刷设备控制工程。今天杨总裁的发言题目是广州日报数字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与展望,有请。

  杨晓南: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说明一下,本来今天站在这里的是广州日报的总工程师,由于他不能推托的原因,就委托我到讲台上做个发言。

  广州日报新媒体的发展策略,我主要介绍一下广州日报从去年以来的一些做法、实践,也请教在座的各位,也做一个汇报。关于新媒体、老媒体,实际上老媒体的路目前还很长,广州日报集团的董事长、社长,在今年媒体管理论坛上的讲话,其中就讲到新老媒体要再一个平台上互相融合,我想融合的问题就很有意思,既不是说用新媒体取代老媒体,也不是说老媒体现在还有发展的空间,新媒体就不应该再做。所以,它只是用一种新的方式,用一个新的平台,把老媒体的资源,通过新的平台得到一种扩延。老媒体的路前面还有很长,实际上也是广州日报的思考,以及对市场分析的一个结果。要赚尽媒体的每一分钱,作为广州日报本身,在广州地区也算是发展比较快的一个媒体,而且在市场份额上占得也比较大,就我们自己内部来分析,市场上还有很多空间值得老媒体去继续挖掘。

  其中包括,比如说茶叶广告,我个人估计广州的插页广告,各个企业的广告插到报纸里派送给客户,估计市场有两三亿。因为广州本真插页广告是广州日报发行做的,它一年有超过一个亿的插页广告。所以,这一块也还存在很大的空间。

  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它如何在现有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在新技术不断涌现情况下,怎么把握时机做好新媒体,这有一点像田径比赛的接力棒一样,如何确认这个交接区域,确实很考验领导的智慧。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也有很多领导、同行的老总们,包括一些技术公司,都做过发言了。其实广州日报也没有特别新的地方,它也是走一个数字报纸,手机报纸,还有移动阅读器,还有二维码尝试,在走这条路的时候,当然各个单位有不同的走法。

  我说一下滚动新闻部的问题,广州日报3月份,戴社长就带了一拨同事专门到美国和加拿大,考察近十家媒体,主要考察的是老媒体传统报纸跟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发展情况怎么样。回来之后,收获很多,回来之后一个其中成果就是决定在广州日报设立一个滚动新闻部,滚动新闻部设在广州日报编辑部,但是管理滚动新闻部,我们总参杨群博士分管这个滚动新闻部。在我开会之前,广州日报结束的16位竞聘者竞聘这个职位,有两位同事挂职的,他们现在在报社里做副主任,其中一个负责手机报纸,还有一个负责城市资讯。从这块来说,团队的组成就很有意思,主任就是传统媒体的一个记者,两个副主任一个是搞技术的,是技术处的,到我们这边负责手机报纸,所以他们这一年对网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滚动新闻部成立,16个人里面,其他都是报社集团的编辑、记者参加竞聘。

  关于滚动新闻部,因为是一个新鲜事物,所以我稍微多说一下。滚动新闻部主要的功能,一个是为各个媒体,实际上也包括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站、手机报纸,还包括移动报纸,实时提供内容。另外提供给读者的都是今天的新闻,相对于传统报纸来说,因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报纸都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滚动新闻部能够把今天的事就告诉读者。

  另外一个,当时有一个互动的特点,通过网络平台,通过手机平台,可以在社会长获取更多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昨天像林江司长汇报的时候,林司长特别强调,说滚动新闻部一定要多发布新闻,这样读者就非常欢迎,所以我也非常感谢林江司长的指导。

  在成立滚动新闻部之前,有一些铺垫,戴社长从美国、加拿大考察回来,我们当时抓住了两个事件进行尝试。一个是3月份在国内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就是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物权法》,我们报道了这个事件。另外一个就是一个女孩子追刘德华的事件,所以当时我们也派了不少记者跟踪报道这个事情。所以戴社长他们回来之后,又抓住这两个事情做了一个尝试,我们在报社编辑部里面开辟空间,就把参加这两个事件采访的记者在一起,然后通过网站直播,当时还挺有反响的。整个直播在编辑部里面,就像我们看到的美国大片,里面有很多新闻部门,实际上镜头都描的是编辑部的工作场景,这样给读者一个感觉好像都是很真实的情况。这是参加杨丽娟采访的记者和编辑照片。

  还有一个新闻铺垫,今年4月5号,中国经济论坛第一次离开北京,在广州召开,广州日报作为一个协办单位。当时我们把广州日报从编辑部,包括新闻网,抽掉四十几人的队伍,对论坛进行全媒体的报道。报纸里面精编了一些内容第二天就进行报道,这也是一个尝试。

  网络报纸,刚才很多代表也介绍了,现在也不少网站都把数字报纸弄到网站上。从去年5月份到10月1号,我们广州日报把信息日报等,都做成了数字报纸。它的访问量还是很好的,另外我去年9月份在青岛开网络会议的时候,就说到网络日报的情况。广州日报的数字报纸挂出来之后,它的访问量飙升得比较快,原来没有数字报纸之前,广州日报是一个网络版,网络版还比较简单,当时占整个网络访问量20%左右。结果这个报纸上来之后,就达到30—40%,后来占了整个网络访问量的50%。所以,我们内部也在探讨这个事情,因为我所知道的,好像其它内地的一些城市数字报纸的访问量占当地新闻访问量的比例没有那么高,所以这个原因我们还在探究中。

  实际上数字报纸做出来之后,传统媒体的领导们最担心的一个事,就是对我们线下报纸的发行有没有冲击。经过我们实践,可以说几乎没有影响。原来我们做网络版的时候,领导规定,在早上11点左右网络版才可以放上去。但实际上7点钟,甚至比7点钟的时候这个数字报已经上了。所以,报社的领导通过这个事情,他就想摸一摸究竟,因为没有实践的东西很难下结论,大家都觉得,尤其是传统媒体的领导,可能长期做传统媒体就怕新媒体对原有媒体产生冲击。我们经过这一段时间,至少在广州日报内部来说,没有对它的发行有很大影响。

  广州日报去年平均发行每一天168万份,如果有影响的话就没有那么高,前面是165万,去年已经达到168万。

  现在我们也跟方正合作,进行广州日报数字报纸的二期改造。二期改造已经进行了好几个月了,时间比较长一点。因为我们提出了很多要求,特别核心的就是一种商业模式。因为我们最终就希望数字报纸不敢展示给人家看,希望有一个市场回报,所以就融合了很多更加方便读者阅读,而且方便读者进行各种各样的检索,也包括广州商的利用客户资料库的建立等等,所以,这个方面的整个工程还比较庞大,现在方正还正在抓紧研发中。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报纸的二期改造,整个数字报纸的面貌就应该比一期的时候有更高的飞跃。

  移动报纸这块,解放日报、宁波日报、烟台报纸他们也做了很有益的尝试,广州日报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从去年大概4月份的时候开始接触这个事,到的9月份,我们就跟我们的合作方进行很深入的讨论,最后我们确认一个博士,去年年底12月13号正式推出来。

  移动数字报纸的阅读器,到目前为止,主要还是以跟互联网联系来下载广州日报的数字内容。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刚才吕社长也说了这种方式不是特别方便,我们觉得也是这样,但是我们跟合作方的整个模式讨论中,实际上也分了好几步计划,前面的计划就是先通过跟互联网的连接,把广州日报数据报下载下来,下载之后我们还是做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我们也通过,我待会也会介绍微波发送报纸的方式,也包括无线上网的方式,进行了很多探讨。到目前,我们现在已经有用户是1.36万,目前我觉得这个数量跟传统报纸168万的发行量微不足道,但是作为新媒体还是表现除了比较好的势头。这1.36万的用户,用户分布在全国,80%在广东,50%在广州。跟我们合作的公司杨总今天上午去开会了,他跟我说,当用户突破一万的时候,他们开始觉得有压力,压力来自使用者的询问,也包括投诉,坦白说这个技术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用户投诉也是正常的,他们接电话都接不过来,其实这也是市场在拓展的一种反应,而且这个技术我们还在不断地摸索中。

  无线微波发送,我稍微说一下,今年4月15号,我们做了一个尝试,通过电台,把广州日报的数字报纸打包交给了微波站,微波站就把它压缩之后,就发送给我们的接收器,接收器跟我们的阅读器连在一起的,4月15号用微波发送报纸的方式,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当时我们是测试了4月14号广州日报的电子文件总量是6.5兆,结果我们只花了1分50秒就下载完毕了,而且微波发送成本比较低,大概就几分钱,这些事先我们都做过基本的摸底、了解和测算。当然,目前我们还没有到使用阶段,因为只是这个技术通过我们的实验就可以走得通,而且有可行性。这个技术就等于我们过去看电视看的都是模拟电视,模拟电视是用电线接收然后变成图像,现在都数字化了,电视也是有线电视了,这个微波站还做什么呢?它在广州做一个远程电视的发送,广州的出租的士都有一个小电视机,就把微波站的信号发到移动的地址上,乘客可以看到数字图像。当然它还有一个毛病,它只是单项的,目前我们通过微波发送的广州日报目前还不能互动。

  第二个,它的区域有限,比如它就在城区,有微波插转的地方才有。如果到了郊外其它地方它的接收还有问题。如果屏蔽比较厉害,它接收还有问题。不管怎么样它还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发行,因为这种发行的方式,让用户解决了找地方下载报纸的问题,只要汽车是开着的,他不知不觉中已经接收了一份新的报纸。林司长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你的报纸下载完给用户一个提醒,让用户知道今天的报纸已经到了,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目前我们硬件上有一个接收器,这个接收器还要处理,我们争取看今年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一个就是无线传输、无线上网,实际上这些也已经成熟了。而且今天样机业带来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无线下载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这是微波传送方式的图(见PPT),我们有把广州日报的数字报纸打包之后,就通过这个平台发给微波站,微波站处理之后再发出去,然后有一个接收器,然后是SD卡,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就是移动数字报纸,我们把听新闻的功能也融合进去了,我们今天带一个样机,看能不能放一段给诸位听听。

  下面我说一下电子报纸的显示屏,03年5月之前,大概5月份的时候,在美国已经推出了电子纸的样品。当时研发样品的是一个广州留美博士。这个电子纸可以显示图文,可以弯曲,当时还是黑白的。我说一下电子纸,实际上是不能折叠的,因为我听到前面有好几个代表发言说它可折叠,实际上它不能折叠,它只能弯曲。2005年这位博士从美国回来了,他现在在广东中山大学,在主持一个国家的重点实验室。这是我们到他的实验室里面看到的样品(见照片),这其中一个样品,这是为北京奥运会做的电子纸的显示器,这个显示器所耗的能源非常低,一个钮扣电池可以运行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做户外的,在户外恶劣的环境下,你这个显示屏的生存能力怎么样?他说没问题,你加一些保护(盖罩)之类的都没问题,而且他说可以做到两米多见方的显示器。又可以做得很小,小得像手表一样。

  现在我们正在跟他们合作,主要是关于移动阅读器的显示,我们在进行摸索,看怎么把彩色的电子纸移植过来。一个电子纸的彩色问题,我留意到世界上的发展是比较快的,美国的西雅图邮讯报最近宣布要采用彩色电子纸,索尼公司也推出彩色电子纸。但是目前从资料上看,彩色的显示,尤其是图像显示还比较粗糙,但是也不妨碍阅读,要想跟传统的视屏比还有距离,但我相信这种技术会解决的。

  手机报纸,这块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也没有特别值得炫耀的地方。我们从05年8月份开始做到现在,大概注册用户30多万。注册用户里面其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免费的,有一部分是收费的。收费每个月也就是十来万的样子,因为其中还有一些收不到费的,而且还有跟移动分成的问题。

  再说一下我们跟广州的一个手机门户网站的合作,5月17号在深圳举行第三届文博会的时候,我们就推出了广州日报3G门户。目前我们统计到的5月1号的时候,它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三千三百万了,客户量非常庞大。我们在17号正式推出,18号广州日报进行了报道,18号广州日报报道之后就有一个数据,差不多有13万人登陆了这个网站,通过3G门户观看广州日报,点击是96万次。

  广州日报3G门户的特点,首先它作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跟一个新媒体的合作,这也是第一次。因为一般广州日报做了很多跟新媒体的主要是跟官网有关,而且广州日报也为他新闻部成立之后的资讯寻找一个更加有效的通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跟3G门户一拍即合,他们也许多我们很丰富的资讯,所以这也是广州日报第一次跟外面新媒体的合作。它的内容除了广州日报自身的内容之外,3G门户自己也有很多城市资讯、吃喝玩乐的资讯。我们还有档案书城,包括股市之类的,都可以融合到3G门户里面。

  二维码方面也在探索,也没有特别新的东西。今年3月份广州市开两会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些尝试,我们认为二维码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但是它的运作模式也值得探讨。今天我们在开广州市人大会上,我们在报纸上都附上了二维码,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的方式把二维码拍下来,然后自动连上相关网站就可以了解到信息里面更多的内容,从思路上来说是这样。昨天我跟朱总沟通的时候,我说数码相机可不可以完成这个,他说数码相机没问题,数码相机今后能够跟网络联系起来,它实际上一样可以完成二维码的作用。

  下面是我们广州日报发展的想法,首先整个数字产业的整体收入是200亿元。我看美国一个资料,微软的财务官也说了,网络广告是400亿美元,每年会以20%的幅度递增。中国的网络广告更大的还是集中在门户网站身上,作为新闻广告怎么获取广告,我想也是很多网站在思考的问题。按照我们戴社长的话说,只有一流的编辑部里面才能产生大的市场。很多同志说内容为王,我们也要精编细编(内容),让内容更加切合受众的需求。

  从广州日报的实践来说,我们第一期已经完成了,现在正在进行第二期的改造,在第二期过程中,如果能把内容移到新的平台上,应该说还不是新媒体的特点。所以,第二期的改造里面,我们将会融入很多数字力量。不管是受众,读者,也包括广告商等,各类不同的人士,都在服务平台里面得到他们的需要。

  作为报社,如果不建一个网站,生怕丢掉未来的市场,闵老师也说过关注新媒体就关注未来,我想新媒体的决策者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怎么样才能拥有新媒体,怎么样让新媒体发展,确实里面有很多机制方面的考虑,当然也有观念的考虑。用广东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所以首先要有很好的理念,然后把理念付出实践,才能得到很好的回报。因为现在传统媒体还很强,新媒体很弱小,所以希望报纸除了内容方面跟新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所谓的共享实际上更多还是传统媒体提供给新媒体,除此之外,也需要在体制上,在资金扶持上,应该形成常态性的投入,至少跟住潮流还是很重要。第一代的技术不等于就没有它的出路,至少它现在还活着,很多网站也在活着,它用的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用的是最先进的市场。

  第二个,人才方面,广州日报最近做一个决定,每年在广州日报编辑部里面抽两到三人到大洋网去挂职。另外,也为自己传统媒体跟新媒体融合,在做人才的准备。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主持人:下面有请精品购物指南报社总编辑张书新发言,有请。

  张书新:非常感谢出版署和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给我这个机会。

  我把精品购物指南数字化报业的探索跟大家做一个简单交流,今天上午大家都把自己的情况介绍了,相比之下,精品购物指南的工作显得非常渺小和非常淡薄。我们最近也没做太多的工作,其实再往下想,也遇到了很多困惑。数字化是大势所趋,没有办法,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应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至少我们报社,从我的角度来讲,我们非常无力。跟了很多技术,看了很多国际上先进的报社,或者媒体,或者网络,他们做一些动作,觉得压力非常大。另外一方面,作为传统媒体,我们的广告压力又特别大。从发行市场上也一样,压力也非常大。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调查,居民对报纸的阅读率,有些报纸还有些上升,但是总的趋势恐怕也没有办法,包括传统媒体竞争的激烈,面对这个大趋势我想没有办法,当然也不得不做一些探索。

  《精品购物指南》从97年就开始进行互联网的尝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互联网方面每年投入不少钱,但基本上没有多少产出。06年有一个数字,我们中国网络广告收入已经超过50亿,还有一些非广告的收入可能还没有体现出来,但是都分流了客户的广告费。据专家估计,未来几年还会以更高的速度成长。包括3G马上放牌照了,3G对媒体的冲击我想也会有目共睹的。

  我个人感觉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管是广告还是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方面压力都非常大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想也没有别的办法,我们不得不做一些尝试。面临巨大的压力,想或者探讨和寻找一些解决办法,寻找一些出路,也为未来寻找一些生机。

  这场图我在很多场合都引用过,不是我的发明,大概是一个感觉,目前格局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包括手机,各种各样的形态,它对人们生活、形态,或者对人生活中的一个分布状态,我们的报纸杂志,跟生活更密切的杂志,相对而言,在这个格局下,我们传统报业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

  这种背景下,我们《精品购物指南》做几件事情,听了各位童真讲的这些东西,我们没有什么新东西,没有新玩意,大家做我们也做,有的是我们做得早一点,有的是我们做得晚一点。

  最近几年我们有几项业务,包括精品网,我们从97年就开始做,目前影响还算是非常不错。电子杂志是我们最近两年开始的,主要是针对像精品购物指南,我们做一些杂志,这种时尚类的内容,它用电子杂志的方式去呈现,效果还是比较好。

  另一方面,面对移动手机的普及,3G的开发,我们也尝试一些移动增值方面的业务,不管是手机变杂志,还是手机报,U码、二维码的应用。另外一方面对我们自己有一块业务就是分类广告,分类广告受网络冲击非常大,怎么去通过网络技术,通过数字技术,和我们传统的分类广告相结合,进行一些尝试。简单来说,精品网是97年办的,目前浏览量还比较大,今年一季度访问量达到40多万。它的用户不是很高,每一个访问人平均点击9次。根据ALEXA的排名大概排到1200位左右,有的时候好一点,有的时候差一点。根据很多投资做网络的人讲,说你们要排到这个名次应该经营了,但是我们还没有经营,每年还是纯往里面投钱。虽然它不挣钱,但也有巨大的意义。

  这是精品网的一个展示,也没有太多的特色,可以点击、连接,就不打开看了。

  精品网除了做一些相关的资讯,为精品购物指南服务,和为难精品购物指南的主要内容提供服务之外,我们还做一些线上的服务,这是互联网的特点。比如说我们做一些读者调查,做一些读者互动的项目,拿传统的报纸,那几乎是实现不了的,但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功能用得还比较好。

  除了我刚才简单介绍精品网之外,我们最近一两年,在电子杂志方面下了一点工夫,我们最近已经推了七八本这样的电子杂志,除了独立的Stile系列,我们还做一些整合,独立做了几本。另外还单独做精品购物指南的精品杂志,这样的话,总的感觉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特别是Stile系列,效果非常好,后来累计法量达到300万册,其它发行量超过百万册。通过发行平台上下载以后,下载以后到底看没看,他怎么看,看了以后什么反应,对广告是什么态度,我们确实也还弄不清楚,反正有点感觉,发行量大总是好事,虽然赚不了钱。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太多的力量,通过其它的发行平台,包括昨天下的夏鸿,我们通过发行平台做电子杂志的发行。其实我们这块投入不大,感觉效果很好,虽然没有数据支持。

  这是电子杂志,我随便打开一本可以翻一翻,我们的报纸可能和在座的很多都市报不太一样,我们的报纸是一个生活时尚类的报纸,它更多要求图文并茂,报纸杂志的方式比较适合时尚的生活,包括高档产品,包括化妆品,包括一些美女,这样的内容用电子杂志去呈现,可能比较好。

  因为电子杂志除了本身用Flash之外,可以插一些视频、音频,包括插入下拉菜单,应该说它的视觉比较好,这样也可以做一个互动。我们感觉作为一种表现方式,作为一种产品,呈现精品购物指南这样的内容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感觉电子杂志还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现在技术上还不是特别成熟,下载比较慢,比较麻烦,文件比较大,怎么去方便、快捷地让读者阅读,这一定特点重要。如果手机太复杂,到了三个键、四个键、五个键还没有,就烦了,现在人特别需要傻瓜化的处理。

  除了精品网,除了电子杂志至于,作为一个全新的媒体,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尝试,05年我们就推出手机报,06年推出手机杂志,目前跟运营商接触还比较密切,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也都非常好。我们现在手机内容,在他们的平台上都排得比较靠前。

  另外一方面,在座的很多人介绍过程中也讲过优码、二维条码技术应用,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用得比较早,这些技术都不是我们的,要么是清华紫光的,都是他们推,我们用,我们觉得还可以,能够促进精品购物指南的影响,我们就做一些尝试。其实关于用手机方面,包括二维码技术,还是短信,其实和商业领域接触,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商业空间。我们国家可能用得比较好的是短信的方式,其实在其它很多方面,我认为这块还没有完全利用好,其实国外很早就有一种QCA的概念,它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我们这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好。过去报纸想做一个和读者互动的,一般登个表格让人家寄回来,现在人家没有工夫,现在通过二维条码,或者其它渠道做互动,我想还是有它的价值。

  从今年开始,我们又推出了多媒体的手机杂志,我们还是中国第一本手机杂志,我待会跟大家演示一下,已经在中国移动运营商的平台上发布了。我们怎么把手机屏幕的方寸之间,用尽可能好的形式、好的画面、好的技术呈现出来,虽然有难度,但是我们也做一些尝试。这是手机电子杂志的版面,包括一些内容,基本上也是字数不能太多、基础不能太复杂了,太多了看不过来,太复杂了下载又比较麻烦。我们目前已经推了《创意空间》、《秀色》、《i美丽》等几本小杂志,大家可以随时下载、阅读,也可以做一些互动。

  除了手机电子杂志之外,我刚才简单讲了一点,我们的分类资讯,精品购物指南分类广告,过去占总收入的一半,现在占1/3、1/4 ,最近几年分类广告遇到了巨大挑战,在北京来讲,北京青年报的分类广告已经下滑得一塌糊涂,北京晚报也下滑,我们精品购物指南过去扛得不错,今年也下滑得非常厉害,平均每个月都下降30%,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体,纸的分类广告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也想做一些尝试。目前我们这套东西还属于研发过程中,在之前,也做了一点尝试,比如说简单地把我们的分类资讯搬到互联网上,实践证明那些东西不行,我们现在也跟一些开发商,跟一些技术开发商技术合作,希望能够有所突破。我们感觉在网络时代,报纸和纸媒要想发展,恐怕不跟互联网结合没有办法,将来有可能是死路一条,至少它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刚才我简单把精品购物指南把报纸数字化过程中所做的工作简单跟各位汇报一下。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也花了不少钱,它到底效益在哪儿?通过刚才讲的这些工作,我们目前还没挣到什么钱,不像有的报社,已经有些订户,有些收入,我们基本上没有收入。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这些工作,使《精品购物指南》在印刷成本很高、发行量又不可能太多的情况下,怎么去把《精品》的影响扩大,我们发现通过《精品》本身的发行,通过我们的电子杂志,通过我们的网站,通过手机上的一些技术应用,把《精品》的影响能够扩到尽可能的大。我们《精品》印一份报纸需要五六块钱,卖一块钱,每年都往里赔一亿多,所以不可能大规模的增加发行量,而且增加发行量费纸,也不环保。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精品》的影响扩大。

  我们把这些投入做宣传了,正因为这样的投入,使得《精品》在最近几年,特别是中国报业、广告不是很景气的情况下,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内部叫)V型反转,最近几年,平均每年保持30%的增幅。单算商业广告可能增幅更高一些。我想在我们做数字化工作没有得到直接的回报,但是它在报纸广告收入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报纸的品牌和知名度的扩大和传播还是有巨大效果的。

  最后,我简单归纳一下,第一报业数字化,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这也是大势所趋,公共潮流,不进则退,这样不得不采取一些动作。另一方面,也不知道是什么结果,但是还不能不去探索。目前来看,我们也找不到盈利模式,到目前来看,指望通过我们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手机报,还是什么东西,基本上找不到盈利模式,如果有盈利模式了,如果找到了,我看我们也未必能打得过风险投资商,或者说市场化运作、机制非常灵活的公司,我看也没有可能。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地探索,通过探索,去不断地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去进步。这样的话,至少我们还能跟上形势,跟上潮流。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有请健康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硕女士发言。目前健康报已经正式发布了数字版,今天王社长的发言题目是数字报实践与思考,有请。

  王硕:已经12点钟了,我知道过了饭点不吃饭,从健康角度对人身体不利,所以我一定会抓紧时间,也感谢大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介绍我们健康报做的一点点工作。

  我从昨天到今天,听了这么多专家、学者和实践者的发言以后,非常受启发。而且感觉上,我们真的是做得非常浅,已经不能作为什么层次了。也许这次会议,把我们邀请来,可能觉得我们在行业报里有一点特点,所以我就从行业角度来讲讲我们的构思。

  我的题目是实践与思考,其实前面好几位老师也用了实践和思考的概念。

  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健康报,健康报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创刊的,可能在座的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曾经为了红军将士的健康创刊的一个报纸。而且那个时候这个报纸还在长征期间,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还出报。一直从解放以后,50年代就成为卫生部的机关报,现在是医药卫生行业最大的一张行业报。

  这是我们收集到的史料,过去在创刊时的小本报就叫《健康》。今天是40版的报纸,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发行量还一直是比较好的,位居榜首的。

  这是我们的四个产品,除了健康报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发行量不错的《健康文摘报》,这是老百姓买得比较多。还有就是号称中国医药卫生第一的一个杂志,叫《中国卫生杂志》,还有一本面向公众的叫《大众健康杂志》,这些品牌都是比较老的,最短的也有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

  我们还有一个网,这个网是99年创刊的,也是以传播医药卫生和健康信息为主。因为这个网的浏览量也非常大,我们网有一个特色,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建立了一个非常方便读者浏览和读者去下载的数据库。今年4月份,我们的数字版的健康报正式推出来了。

  为什么要出版数字报呢?刚才很多领导都提了很多不确定,或者是“不得不”,我觉得跟他们稍微有一点不一样,也许是因为我们做这个事情想得比较简单,随着网络影响的增大,报纸确确实实遇到了很多挑战,也有人说这一天就消亡了,那一天就消亡了,但是我们感到还没有那么严重,或者说现在还不是这样。报纸还有它非常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觉得还是不会消亡的。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几年报纸的发行非常困难,特别是传统的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发行起来一个是费率比较高,一个是发行压力比较大,尽管大家想了很多招,但是总的感觉,主流报纸发行和都市报比确实有一定难度,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觉得仅仅依靠单一纸媒体的形式,报纸还有报社的发展会受严重的制约。比如说像这几年,我们也觉得卫生、健康的话题非常受重视,我们想扩版,但是扩版肯定增加生产成本,像刚才张总讲到的,5块钱的印刷,1块钱的报价,这样往里贴补,这对大多数主流报纸是非常难以承受的,如果让读者去承担,读者的报费就得增加,读者的压力就比较大,这样一扩版很容易导致发行量下滑。现在读者对健康、卫生方面的需求是快速增长的,我们的信息源也不错,所以,就必须想其它的方法来扩增影响力。

  但是网络就具备着很多优势,传播得快,方式上的文字、图片、声音,还有图像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做的。另外它和纸媒体之间有非常好的互补性,纸媒体做不到的在网上可以做,我们就做了很多次的网络互动、网络调查。数字版的调查时效也快,而且发行范围可以扩大,实现版网结合。因为健康报读者当中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在非洲的我们国家的医疗队,这些人都是健康报忠诚的读者,他们多少年都订阅的,过去我们通过海外发行公司把健康报非常遥远地寄过去,还有在中国比较边缘的地方,健康报发行的时效会受到影响,星期一的报纸有时候到了星期三、星期四还不一定到乡村卫生室,乡村卫生室很多时候就是一张健康报。

  在纸媒体,特别是我们这样的专业报,我们觉得有很多优势适合我们做数字版。比如健康报我们有76年的历史,这个品牌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我们在几十年的积淀当中,我们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有一支专业的新闻队伍。因为我们觉得拓展新媒体的要素当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的问题,如果你有好的队伍,很多事情都好办。

  另外,我们有比较忠实的、固定的读者群。而且创建新的媒体,必须有一个该全域性的品牌,不一定是一个区域的,非特定的,但一定要是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医药、卫生里面的读者群对健康报的忠诚度还是比较高的。

  另外一个就是大量的优质原创信息,我们感觉到这块比较好,根据米过的调查,读者到现在为止还是比较相信纸媒体,认为可信度最高的还是报纸,我觉得这一点,对于我们传统媒体会比较好。由于资源不枯竭,不断地供应资源,现在感觉我们的资源有时候被一些网站拿去就用了,他们产生的效果挺好,可是我们自己好像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影响,所以觉得有点可惜,还不如我们自己拿过来用。

  另外一个比较独特的地方,在SARS以后,国家对公共卫生、对健康,收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到今年两会期间,医药卫生改革上升到第一位的民生问题了,这也是新闻报道对我们的要求在提升。社会公众对于健康和防病的知识要求,像我们开辟了寻医问药,读者提问题是非常频繁的,我们现在光靠一支回信、回答问题的队伍不太够,我们觉得还需要用新的手段解决问题。所以在去年年初,我们觉得应该把健康报依托在原来的网络基础之上推出数字版的健康报。

  “不得不”也好,还是怎么样也好,也许我们现在想得有点早,我们还是期待着数字版的报纸,或者是一系列新媒体的成长能够成为健康报的经济增长点。

  从今年年初我们开始搭建数字平台,我们用的是方正的技术,方正的技术人员也给我们很大的支持。

  这是我们一份特刊,我们用数字的方式做一下演示,可以翻页,可以把中间的东西提出来看,也可以变换方式。

  因为当时这个是作为赠刊,给节日期间加班的读者,送到他们手上看,当时反映还不错。

  我觉得这一次的尝试,还是我们报社的老报纸的第一次,我们觉得还是有点意义的,大家也都推出来以后,我们报社的同志们也觉得非常高兴。

  这就是我们的健康报网和数字报,因为它是数字版的报纸,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报纸,读者可以在网上看到一样的版面,并且可以在线浏览,还可以比较方便的检索等,由于这些新的变化,就带来了整个报社运作上一些新情况需要应对,所以我们在这里专门列了一前景和困难,也是希望和有关的专家们能够探讨,另外也希望找到新的想法。比如说在有了数字版报纸之后,因为内容完全是新的,使得报纸采编流程、人员配备,还有客户关系、发行方式等,都产生深刻的变化。

  我这里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采编流程上,人员的配备就和以前不一样,传统采编的编辑记者的区分,我们现在就准备把一部分记者,特别是一些年轻记者,我们要把他们轮流交换到数字版上做值班,实时跟踪、了解读者的情况。

  另外像客户关系,以前我们的发行,或者是一些客户我们都不掌握,都在主管发行的那边掌握,比如邮政部门,有时候他还跟我们保密,不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的客户关系都是实打实的,每一个上线的客户我们都知道,所以我们将来会对他们进行点对点的发行工作。

  刚才说到发行方式,今后像我们这样的报纸,如果像边缘的地方,发行成本比较高的地方,时效又比较差的地方,用数字版的发行方式就会比较方便。

  另外从运营,从产业链的构成,还有商业模式这方面,我们有一点尝试,我们一开始采用的是一个会员制,现在注册会员大概有一万多了,因为刚刚开始搞,还不是太多,订户大概有一两千个。在数字版运作过程当中,我们也感觉到对老的传统媒体,它是一个完全新的模式。

  从我们的读者反映看,大家的反馈还是不错的,觉得由于我们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加上数字版的报纸,能够在医药卫生领域里的影响会扩大。

  另外在600万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当中,我们的读者当中有一个特点,除了我刚才说的在国外的医疗队员里头,其实我们大多数订户里头都是医务管理人员,这些人没有特别多的时间坐在办公室里读报,他又要了解这些信息,我们给他们提供以后,来订阅的好多都是这些层面的人。从订阅的价格上来讲,这些人倒不是非常强调便宜,所以在定价方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数字版的报纸定价略微比纸的定价高一点,这样可以保护纸媒体的发行量,另外也是考虑到用户的特点,可能是需要的这些人不一定在钱上计较。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