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社会责任:浙商新时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19:44  《浙商》

  如果说浙商的发展路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第 一层次脱贫致富;第二层次追求财富;第三层次“异想天开”;到了最高层次,就要想着回报社会了。诚如很多知名浙商所说的:我们一直都是一个“打工者”,刚开始的时 候为自己“打工”,后来是为员工“打工”,现在则更多的为社会“打工”。

  36.75亿元,13.44亿元,18万人。

  这三个数据 说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获得2007年浙商社会 责任大奖的10家企业在 2006年度纳税总数为 36.75亿元,这 10家企业历年累计捐 款金额是13.44亿元,这 10家企业至今共解决 了全社会近18万人的就业 问题。

  不管从哪个 角度来看,这些数据都足以让人感到震动。不过在今天的浙商眼里,纳税、捐款、就业 等方式都只能算是一种最基础的“社会责任”。随着浙商对于“企业公民”身份的不断 深入的理解和履行,他们对于“社会责任”以及“和谐”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而丰富起 来。

  一份新榜单

  继 2006年浙商大会推出全 社会第一份“社会责任”榜单之后,“社会责任”这四个字已经成为浙商群体当中评价 一家企业是否“优秀”的核心标准。所以,2007年浙商大会推出的关于社会责任的系列评选在更大范 围上得到了浙商的大力支持和踊跃相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此次评选 通过4次严格审核,从自 行申报到初审到复审到终审,最终评选出50家获奖企业,其中荣获“2007浙商社会责任大奖”的有10家,“2007浙商社会责任单项奖”22家,“2007省外浙商社会责任奖”14家,2007“浙商社会责任特别贡献奖”的有4家企业(国有或国 有控股企业)。

  “在整个评 比过程中,我们都不断地为一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所感动。”此次浙商社会责任奖评审委 员会的评审专家之一的浙江省工商联副会长郑明治告诉记者,“我们以前对于社会责任 的理解还是聚焦在一些基本的企业责任上面,比如说纳税、慈善捐助和解决就业等等。 但是今年的责任奖获得者以他们的身体力行给我们更深刻地诠释了社会责任的意义。” 郑明治介绍说,“所以我们不能用以往的‘草根’来定性浙商的身份了!”

  据悉浙商社 会责任奖对参评企业有6个方面的基 本指标:1、行业领先; 2、纳税和就业; 3、员工待遇; 4、环境保护与节约 资源;5、回馈社会; 6、诚信守法。

  “之前也觉 得履行社会责任一定是大企业做得多做得好,但是此次的评选还让我们有一个意外:就 是即便是中小型的浙商企业,也丝毫不输人前,积极投身到履行社会责任的洪流当中! ”另一位社会责任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专家对于一家丽水的企业记忆犹新,这家位于丽 水缙云的浙江扬帆控股集团公司总资产只有5000万,但是这些年累计捐款已经达到1600万人民币,占它们 企业总资产将近1/3。“在我们 看来,在浙商群体中,社会责任的履行好像已经变成一种时尚,是人人都非常乐于去做 的事情,而且每家企业都觉得做了之后脸上很有光彩的事情。”他认为整个社会如果都 能形成这样一种风气,那么我们无疑距离“和谐”社会又更近了一步。

  诚如 2006年浙商大会上奥康 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所说的:一个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并不是捐款那么简单,一 个负责任的企业家,无论对于自己的员工,消费者,社会弱势群体,还是对环境保护、 资源节约等,都要有一种整体的考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在500万浙商当中,早已 经有很多人把一年前王振滔的表述付诸实践,而且因为浙商的智慧,颇有“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之妙。

  善待员工就是善待 财富

  在温州金州 集团董事长郑永强眼里,营造“职工为企业谋发展,企业为职工谋福利”的和谐气氛是 企业快速发展的王道。企业兼并了8家亏损的国有企业,却没有让一位员工下岗,而是主 动承担起让所有在职员工重新上岗的重任。2006年,金州集团提出所有员工年收入不能低于 2万元, 2007年则把这一标准提 高到23000元,同时还把员工 的福利待遇定为年增长要大于7%。集团每年 为员工免费体检,每年安排一次员工国内旅游、三年以上员工一次东南亚旅游、中层以 上欧美游,并有计划地对员工进行各类培训。

  目前,像金 州这样的企业在浙江不在少数,越来越多的浙商意识到了“善待员工就是善待财富”。 对于企业而言,最基本的责任是做强做大做久,但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还在于人,在于 每一位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从这一次的 社会责任评奖来看,依照《劳动法》为员工缴纳“三金”已成为浙商的共识,有些企业 还有组织地对员工进行《劳动法》的培训,这一点表明浙商从观念上跟过去有了很大转 变。除此之外,这次参评的许多企业积极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努力提高员 工收入,还关爱员工,给员工“家”的温暖,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大 力帮助。

  刘卫高创办 的浙江芬莉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每个车间都设有急救箱, 并配有急救员。公司每年投入500万为员工缴 纳“三金”,自成立以来,从未与员工发生过劳资纠纷。除此之外,2005年开始每年投入 60多万元给员工春节 包车回家,投入40余万元在员 工宿舍安装电话和有线电视,投入50万建造热水池,使员工24小时都能用上热水,并定期开展员工免费体检。

  无论企业大 小怎样、规模如何,善待员工、人性管理,就像一股潮流,在浙商中引起了共鸣。这种 共鸣发自内心,来源于对和谐劳动关系意义的深刻理解。

  创立于 1970的慈溪市嘉利机械 实业有限公司,企业不大,董事长陈百亨多年坚持企业利润分配“三七开”原则,即企 业纯利润七成用于员工收入和福利,三成归股东所有。随着企业经济效益增长,近 7年来,陈百亨还承 诺职工收入每年增长10%,每年都 兑现甚至超出。

  温州市日丰 打火机有限公司是中国打火机行业龙头企业,董事长黄发静连续多年春节到安徽、江西 慰问员工,给员工家属拜年,为企业与员工之间如何建立和谐关系树立了榜样。

  积极投身新农村建 设

  如果不是因 为这次评选,很多人可能还未必知道浙江丰岛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偏居绍兴新昌的花卉 供应商,十多年来,丰岛的老板徐孝方始终把农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立 农、带农、扶农、促农,推进新农村建设。2006年,上交税收208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一万多个。这家企业通过订单方 式,组织并带动新昌县周边地区农户,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带领近 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在中国的北 方,蒙牛和伊利以向当地的个体牧民回收牛奶的方式带动了整个内蒙古呼和浩特乳业的 迅速崛起,可以说呼和浩特能够赢得“中国乳都”的称号,他们功不可没。所以有专家 评价:“蒙牛不仅每天为数千万个家庭提供健康的牛奶产品,而且让草原上 200多万农牧民改变了 自己的命运。”而今,丰岛的这种 “公司+基 地+农户”的形式,也富裕了一方百姓,他们丰岛的种花事业也成为10万多农民共同的事 业。

  与丰岛有着 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位于杭州的华立集团。不过他们的神来之笔却在中西部描绘出了精 彩画卷。自从进入制药行业,华立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青蒿素(全球疟区一线抗疟 药)产业,仅2005年就使重庆 酉阳3万多农民增收 1600多万元。以服装为 主业的森马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10多年以来,他们为新农村建设资助23.5万元,与永嘉县欠 发达的乡结对帮困,投资800万元。而且 ,在泽雅龙头村建立瓯柑基地,极大推动了当地的集体经济。

  义乌的浪莎 针织有限公司的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浪莎的存在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崛 起,他们的存在不仅仅成功地把全国袜业中心由珠三角转移到义乌,而且还带动义乌工 业总产值从单处的10亿发展到 2006年的600亿。“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浪莎还计划在今后5年内投资500万培训10000名农民。“三农”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 浙商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作为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环保不仅仅是意识

  污染问题一 直困扰着众多造纸企业,然而在浙江景兴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老总朱在龙眼里,污染已经 不是问题。多年来,他们一直坚持绿色造纸,投入3000万元兴建一流废水处理站,2006年更投资 900万元新建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的污水生物处理系统,有效保护了平湖地区的水资源,而且同时还以废纸为主 要原料发展循环经济。

  而远在天涯 海角的海南农丰宝肥料有限公司则已经掌握了把城市污泥转化为农用肥料的技术,以 “废弃物-可再生资源-产品”的生产模式开辟出一个新的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 了一种可借鉴模式,成为海南省首家循环经济实验基地。

  此次参评企 业几乎普遍呈现一种现象:环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重要的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的 经营行为,位于湖州的久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环保方面就投入了600多万元。而浙商许 卫平创立的英国道丰国际集团北京总部基地绿化率已经高达50%以上,远远高过我国城市绿化率的平均值 31.15%。

  环保从意识 变成切实的行动,不仅仅是因为类似于双绿指令这样的外来压力,更重要的是浙商企业 在推进环保进程的过程当中,真实感受到了“环境与成本的双赢”。这方面浪莎也有着 丰富的经验。他们主动引用义乌江水作为该公司的工业用水,此举每月节省 24万水费。对生产废 水进行可循环再利用,每天都有400吨废水得到 循环利用。2006年上半年, 他们开始使用节煤固流除尘浓缩液,一年可以节煤1300多吨,不仅大幅度缓和了污染的问题,而且还有效节 约了公司的生产成本。

  基金会如雨后春笋

  随着浙商捐 款金额的日渐增加,“如何保证自己的捐款用在刀刃上”成为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浙 商最为关注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虽然捐助希望工程、救灾捐款、扶助弱势 群体等等形式依然为浙商所热衷,但是浙商的捐款方式也日渐丰富起来。

  很多浙商告 诉记者,他们非常敬佩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做法,虽然自己的企业未必能做到微软那 么大,但也希望借助基金会持续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各种类型的基金会和专项捐 助工程应运而生:

  2006年,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利向绍兴 县慈善总会捐款1000多万,捐资 30万兴建杨汛桥镇校 ,设立“永利奖教金”奖励先进老师,“这样我们可以每年资助32位贫困大学生。” 2006年,森马集团有限 公司一次性出资2000万成立了瓯 海区森马慈善分会。2007年温州金州 集团有限公司投入2000万元成立瓯 海慈善总会金州分会。“希望借助基金会的方式,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把我们的钱送 到最有需要的人那里!”很多获奖浙商表明了他们的初衷。

  而省外的浙 商也丝毫不落后:和泰集团(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连良桂凝聚起1000多家天津浙江企业 ,倡导和发起的由天津浙江商会和天津教育基金会共同成立浙商爱心基金会,向天津教 育事业捐款1000万元,在促 进浙江和天津经济社会交流中起到积极作用。

  远在云南的 云南竞达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国富裕不忘公益,2005年和三位浙商捐款 400万元,成立全国首 家由民企捐资成立的公益基金——云南省禁毒与防治艾滋病基金会。

  而致力于婴 童行业浙江贝因美科工贸股份有限公司多年以来一直从娃娃抓起,打造“爱婴工程”、 “亲母工程”、“育婴工程”三大工程并举的独特公益事业体系。15年来,仅多胞胎赞 助一项公益事业,已投入逾千万元的资金和产品,并且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多胞胎之家, 至今已免费赞助400多户贫困多 胞胎家庭。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随着浙商企 业的慈善义举行为越来越成熟,他们也日渐意识到: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要让全社 会都来关注慈善,关注责任,关注和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和谐”的进程。

  在我们看到 的企业资料里面,敢为人先的浙商不仅仅充当了一个行动者的角色,近几年,他们还开 始扮演“倡议者”的角色,这样的名单也同样数不胜数:

  在温州的浙 商在这方面一样冲在前面:早在2004年 6月,正泰集团董事 长南存辉就牵头与温州32名非公有制 经济代表联合发表《诚信宣言》,希望全市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十条诚信 宣言,努力打造“信用温州”这张“金名片”。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斥资百万创 建“国际绿色志愿者日全国行”大型公益活动、成立绿色示威者协会,2006年更是开展了“保 护地球、保护大气层”万里行活动。与此同时,日丰打火机的董事长黄发静与当地 32名企业家共同提交 “关爱员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带头人”倡议书。

  而上海的均 瑶集团成为中国第一家向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递交承诺书的企业。更在 2006年联合招行、 IBM、诺基亚、思科等 11家中外知名企业共 同发起成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同盟,旨在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 织交流合作,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创业在杭州 的浙商也“不甘寂寞”:2006年2月1日 ,西子联合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了浙江民企首份《社会 责任报告》。2007年初,华立 集团发布了《HL8000华立集团社 会责任和评估体系(2007版)》,在 基本完成导入社会责任标准、并经进一步完善后,将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工 程建设。2007年5月华立集团董事局 主席汪力成发起并设立了非公募型慈善基金会——浙江绿色共享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 的宗旨是:支持教育事业,致力于慈善助学、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事业。

  通过倡议书 的形式,浙商已经把个人和企业的行为,演化成为更大范围的社会行为,“如果大家都 来这样做,我们一定能做更多!”很多获奖浙商表明了这样的心声。

  哪里需要承担社会 责任,哪里就有浙商群体

  在浪莎的网 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企业绝不是一个孤岛。特别是在国际化浪潮中,如果企业在发展 过程中没有良好内外部环境作为支撑,不能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那一定不会长久,一 定不可能持续发展……所以,浪莎一定要凸显出当代“企业公民”的优秀内涵。

  和浪莎有着 相同认识的企业并不在少数。“2006年,当我们 首次评选浙商社会责任奖的时候,一共有20多家企业榜上有名。然而到2007年,当全社会指导 我们要继续评选社会责任奖的时候,来自浙商、专家、商会和政府的反馈比去年更加热 烈而踊跃。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比起2006年,今年的浙商群体显然更加重视社会责任,更加看 重自己的企业公民的身份了。”评审专家之一,《浙商》杂志社总编辑朱仁华介绍道, 今年评选出来的50家企业,最 多也只能算是沧海一粟,比起500万浙商在全 球各地的义举,这个评选本身也只能是一种倡导,但是我们希望能够将我们的声音通过 这种方式传播得更远,更广。让更多的浙商,更多企业家,更多中国人能够做到“达, 则兼济天下”。

  据悉, 2007浙商大会组委会为 此还特地征集了数千名浙商的签名,在5月31日 的浙商大会期间向全社会推出了首份“浙商社会责任 倡议书”。

  “改革创新 ,做强做大。关爱员工,诚信守法。环境友好,节约资源。扶贫济困,热心慈善。修身 立业,传承文明。”

  “天下浙商,一起努力,让我们的企业更健康,让我们的社会更 和谐,让我们的国家更富强!让浙商成为一个最富有社会责任 感、最受人尊敬的企业家和商人群体!”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南存辉、汪力成、丁磊、邱继宝、王水福… …一张张坚毅而自信的脸,伴随着他们坚定而浑厚的声音大声宣誓,以他们坚定的态度 和踏实的行动,推动全社会的“社会责任”进程的时候,浙商这个群体一定能够完美实 现个人目标,企业目标以及社会目标的统一,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而持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