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陆昊:自主创新要突出技术战略与品牌战略结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6:51 新浪财经

  2007年5月25日,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主办的第十届科博会“自主创新与高新企业发展国际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以下为北京市副市长陆昊发表重要演讲。

  陆昊:尊敬的蒋正华副委员长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探讨自主创新这样一个重要的话题。刚才蒋正华副委员长发表了重要意见,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特别是蒋正华副委员长在演讲当中提出一些重要命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点透了我要发言的主题,特别强调创新是重要的手段,目标要提高企业经济竞争力上。我谈一些想法供参考。

  首先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最终的标志是什么?我理解不仅仅要体现在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要体现在产业的

竞争力上。当前的自主创新在技术方面和技术战略方面业界、政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战略是清晰的,措施是有力的。我今天特别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假定技术能力不变化,或者在现有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样实现现有技术向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转变。我个人认为从研究能力→研究成果→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稳定的生产能力→产品的销售能力,最后到企业竞争能力,整个这么一个个环节之间,每一次过程的转换都不是必然发生的,不是有研究能力就必能出研究成果,不是有了研究成果就必然转化为生产方式,也不是有了生产方式就必然能够形成稳定的生产能力,也不是能生产就一定必然能销售,就必然能转化为企业强有力竞争力。每一个环节间蕴含了大量的智慧,需要企业和技术拥有者努力,需要制度保障,需要政策支持,才能成功实现这种转换。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自主创新,技术战略一定要与品牌战略和市场扩展战略相结合。

  很多人讲我们的企业不重视研发,我想讲一下我的体会,是企业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吗?是企业不理解研发的重要性吗?可能有这样的企业,但我的判断,我接触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清醒的,问题出在哪里?是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根本不能完全消化高额研发投入以后带来的固定成本分摊。并不完全是所有的企业都不懂这样的道理,因为重要的研发投入是需要在成本当中分摊的,是要影响你的边际成本和价格决策的。我接触到一些重要的,在全球很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他们在确定是否针对中国的市场体系,独立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方面也是非常慎重的,担心的也是成本是否足以被在中国销售的产品分摊。如何使品牌战略和市场扩展的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我觉得是当前支持自主创新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企业市场扩展的问题,不能忽略一个品牌最后形成的问题,我们想象一下在全世界我们熟悉的有竞争力的,或者有科技竞争力的国家当中,有哪些技术能够离开产品这个载体独立存在?哪些技术能够离开品牌这个载体独立存在?有,但并不多。所以我觉得从普遍性角度现在应该把技术战略和品牌战略以及市场扩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由研究能力向研究成果,向生产方式,向稳定的生产能力乃至向销售能力,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变。

  第二点想法,技术创新一定需要有很好的制度创新来保障。技术创新无论如何不能完全离开制度创新的支持,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我们的自主创新的技术路线实现,不外乎就是这么几个途径,第一、国家的重大战略性行动,比如神五、神六,比如大飞机战略这是国家层面的事情,绝不是一般企业可以介入的,或国家的重大基础性研究,这又不是一般科研单位能完成的。第二、大企业集团在现有市场控制能力支持下,与科研院所的结合,或者自己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来实现技术创新。第三、具有研究能力的人,如何实现具有产业化倾向的成果,最终形成具有产业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最终向高技术的大企业转变。第四、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路线。这几条技术路线在当前的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国家战略和大企业集团事情之外,我个人感觉在第三、第四条技术路线上,都需要重要的制度创新加以支持。

  比如向产业化成果的转化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好无形资产占企业注册股权的比例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好职务发明人,职务发明过程在企业当中的权利问题和对每一个职务发明人的有效激励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好,高技术成果向高技术产业转化方面,风险投资的支持问题。因为大家很熟悉,

商业银行基本信贷资金是固定风险,固定回报制度的设计,而高技术企业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制度。不能完全与商业银行基本信贷资金相吻合,因为商业银行的资金给了高风险性的高技术企业,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因此目前我们主要资金体系不适用支持成果向高技术企业转化的过程。大家都想到风险投资,这既有退出通道问题,也有解决好风险投资的法律存在形式问题。成熟的风险投资是有限合伙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在我们这里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法律存在形式。所以我个人觉得在人到高技术成果,到高技术企业的整个循环当中,并没有完全实现所有具有必要条件意义的制度安排,同时还缺乏一些有效的激励机制。看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我特别赞同有关学者提出这样的数据判断,刚才副委员长也提到,为什么我们企业在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是1:0.06,而日韩企业在某些阶段达到了1:5或1:7,这个问题我没有完全想好,但也许第一跟企业规模有关,第二跟企业的扩展能力有关,第三跟我们对鼓励消化、吸收的激励制度不足也有关。如果我们有一种有效的激励企业在引进后消化吸收的制度,再结合企业自身形成的良好市场扩展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这个比例应该能够逐步提高。引进是一个环节,消化吸收不仅需要有相当对等的技术能力,还要有相当程度分摊新投入成本的市场扩展能力,来降低整个研发环节的平均成本。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在这几个技术路线上都有进一步的制度创新问题。

  我很赞同在整个自主创新当中主体应该靠企业,但政府确实负有重要的推动责任,政府如何推动,如何选择战略性产业,如何在整个上述两个链条当中突出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解决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问题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结合全社会各方面智慧拿出有针对性措施,这也是对政府重要的考验,并不轻松,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深入研究。我们都注意到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仍然存在高比例的研发费用集中于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这是中国国情,很大程度上这个格局也是有其合理性的。如果赞同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应为企业,如果赞同技术战略要跟品牌战略和产业战略有机结合,技术战略要通过市场能力加以支持的话,我们都认为长期保持这样的格局,肯定是不科学的。如何实现总体高比例的研究经费向企业转变,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因为大家都看到结合体和载体是企业,但是又不能简单忽略我们国家形成的历史格局,也就是我们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确在我们国家科技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简单照搬别国模式,发达国家的模式,不能解决问题。要充分考虑科研院所与大企业的结合,科研院所与大企业的合作,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能够跟大企业真正在研发环节上融为一体,这可能是一条比较现实的选择。

  第三点想法,我们在强调技术创新因素的时候,还要注意其它重要的创新因素,就是被日本学者杉普勉先生提到文化力因素。杉普勉定义的文化力是对人、物和人的活动增添魅力的因素,他进一步提出文化力创造新经济,我在和他多次讨论当中,感到确实存在文化力,确实存在文化力创造新经济的问题。但是想到文化力也支持“旧经济”的发展。根据我们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所有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的产品,生产消费数量都在大幅度上升,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了相当多的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扩展能力的企业。因为文化力可以形成一种流行和时尚,一种流行和时尚的形成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会带来需求的变化,主流经济学对需求问题的分析都确定它是支持新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机制。需求变化带来很多增长机会,所以不能小看文化力因素在创新当中的作用,它是对应于技术因素的。我们想像一下过去用过的高露洁牙膏,牙膏的质量、品种、技术确实有重要变化,但是看一下所有的牙膏盒,如果把过去十年的牙膏盒放在一起,就可以清晰发现为了牙膏本身增添魅力的全部变化。看一下用过的洗发水,可能产品本身有或没有带来更多的变化,但是洗发水所有包装盒在过去十年发生了多少变化。看一下年轻人和女性头发的颜色,在过去十年中发生了多少变化,这些变化都有重要的技术因素,也隐含了重要的文化力因素。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在强调创新的时候,要注意技术因素与文化力因素的结合。

  我总体感觉到自主创新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在我们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提出这个战略是非常及时正确的,的确需要我们深入加以思考和脚踏实地的予以推动。在推动过程当中,既要高举旗帜,又要扎扎实实的开展工作,因为如果我们赞同自主创新最后重要的载体是企业竞争力,如果我们赞同最终的标志是经济竞争力的实现,我们就认为自主创新也需要制度支持,需要品牌和技术战略的结合,需要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最后支持我们的总目标。我还想提到,西方学者罗森堡和小伯泽尔在《西方致富之路》一书中提到的观点,它与不少西方学者的主流观点不同。他们认为十五世纪之后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落后的情况不完全由于产权制度的原因,原因在于中国缺乏内在的创新的观念、制度和激情,如何使创新的观念、制度、激情能够体现出来,我觉得这对于自主创新是有重要启发的。我们需要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创新冲动,同时还要有一种有效的创新制度支持,来使得自主创新这么一个完全是综合性的创新活动,能够最终得以实现。我就讲这些想法,供大家参考,谢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